2008年高考全真模拟试题(之二)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2008年高考全真模拟试题(之二)(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08年高考全真模拟试题(之二)语文第Ⅰ卷(选择题 共30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讫今桃花源大名鼎鼎闲情逸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B.赝品吊书袋遮天避日莫逆之交言者无罪,闻者足戒C.诡秘蒸馏水直抒胸臆蹉跎岁月螳螂捕蝉,黄雀在后D.蕴藉洽谈会德艺双馨征稿启事精城所至,金石为
试题预览
    2008年高考全真模拟试题(之二)
语  文
第Ⅰ卷(选择题 共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讫今      桃花源    大名鼎鼎    闲情逸致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B.赝品      吊书袋    遮天避日    莫逆之交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C.诡秘      蒸馏水    直抒胸臆    蹉跎岁月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D.蕴藉      洽谈会    德艺双馨    征稿启事     精城所至,金石为开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对“青鸟公司目前仍持有搜狐股票672万股”的说法,青鸟多位高层人士均闪烁其辞,不予正面答复。
B.如果每个人都能见贤思齐,用高标准要求自己,那么我们每天都会进步,生活也会因此而变得美好。
C. 出版社一直致力于把大师的佳作推向公众,几十年来,集腋成裘,遂成一厚重之“普林顿科学文库”。
D. 我们办事是要讲情义,但前提是不能违反原则,如果因为是老战友,就爱屋及乌,包庇袒护,那会危害党的事业。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据近几年的考古发现,深圳迄今已有6000年的历史。目前已查明,深圳有文化遗址103处,古墓葬234处,古建筑68处,有历史纪念意义的陈迹97处。
B.新华网华盛顿4月15日电:世界银行15日公布一项计划,目的是旨在帮助发展中国家追讨被腐败官员转移到境外的非法资产。
C.诺贝尔和平奖今年首次奖给了向贫穷开战的机构和向贫穷开战的人——孟加拉国乡村银行及其创办人穆罕默德•尤努斯,以表彰其“从社会低层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努力”。
D.备受关注的手机单向收费问题在广东省率先得以实行,各种有利于手机使用者的政策也相继出台。
4、把后面的句子填到段内两处横线的位置上,最恰当的一组是(    )
绝境是强者的进身之阶,弱者的无底之渊。什么事情,都是成也在人、败也在人。__________可是在绝境中,成功者比失败者多坚持了一分钟,多走了一步路,____________
①成功者不一定处处都比失败者强,
②失败者天生就一定比成功者差吗?
③多思考了一个问题。
④多思考了一些问题。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7题。
茶意即禅意
①饮茶成为风尚最初始于唐代的寺院。那时佛教盛行,寺院专设有茶堂,是众僧讨论佛理,招待施主宾客饮茶品茗的地方。法堂西北角设有“茶鼓”,以敲击召集众僧饮茶。僧人每日都要坐禅,坐至焚完一炷香就要饮茶。另设有“茶头”,专门烧水煮茶,献茶待客。这大概就是最早的较大规模的集体饮茶形式。
②寺院中以茶供养三宝(佛、法、僧),招待香客,逐渐形成了严格的茗饮礼仪和固定的茗饮程式。平素住持请全寺上下僧众吃茶,称作“普茶”;在一年一度的“大请职”期间,新的执事僧确定之后,主持要设茶会。茶在禅门中由最初提神醒脑的药用功能而成为禅事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又进而成为修行持戒、体悟佛理的媒介。茶与禅日益相融,最终凝铸成了流传千古、泽被中外的“茶禅一味”的禅林法语。“茶意即禅意,舍禅意即无茶意。不知禅味,亦即不知茶味。”在“悟”这一点上,茶与禅达到了相通。
③寺院僧的饮茶习俗对民间饮茶产生了重大影响。至盛唐,“王公朝士,无不饮者。”文人间时兴茶会、茶诗,这影响到上层统治者,慢慢出现了官办的大型茶宴。饮茶遂成风俗,促成了我国最早的茶肆的产生。《封氏闻见记》中有明确的关于茶肆的记载:“开元中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这些店铺已有一定规模,但尚未有茶馆之名。
④饮茶之风触及各色人等,加之茶叶产量巨大,贸易频繁,朝廷看到茶已与盐、铁一样,成为百姓生活不可缺少之物,有巨利可图,就于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向全国产茶之地征收茶税。贡茶政策亦是皇家搜刮民脂民膏的重要手段,茶农需将清明前采摘制作的品质最好的茶贡于皇室。至晚唐,开始在宫廷兴办清明茶宴。皇帝在收到贡茶后,先行祭祖,后赐给近臣宠侍,并摆“清明宴”以飨群臣。
⑤文人雅士喜好品茶鉴水,精研茶艺,这些都对茶馆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与禅门有密切联系的陆羽(约公元733-804年)是茶文化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他自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收养,擅于烹茶,其《茶经》是我国古代的“茶叶百科全书”,言简意赅地论述了饮茶的叶、水、器、境,提高了饮茶的精神境界。 
(摘自《文史博览》2006、2  )
5.从原文看,对“茶意即禅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茶在禅门中有提神醒脑的功能。
B.茶成为修行持戒、体悟佛理的媒介。
C.茶与禅日益相融,最终凝铸成了流传千古、泽被中外的“茶禅一味”的禅林法语。
D.茶与禅在“悟”这一点上达到了相通。
6.下列说法中,不属于对茶馆的形成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的一项是(     )
A.唐代寺院专设茶堂的饮茶习俗。
B.盛唐文人间时兴的茶会、茶诗。
C.官办的大型茶宴的出现。
D.陆羽的“茶叶百科全书”《茶经》的产生。
7.结合全文,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茶堂是最早的较大规模的集体饮茶形式。
B.开元中城市里开的煎茶卖茶的店铺其实就相当于现在的茶馆,只是尚未有茶馆之名。
C.贡茶政策是皇家搜刮民脂民膏的最重要手段。
D.只有文人雅士们的喜好品茶鉴水和精研茶艺,才对茶馆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庄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①,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年小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庄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以武安侯、魏其时议,贬秩为詹事,迁为大农令。
庄为太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②器食。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推毂③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
郑庄使视决河,自请治行五日。上曰:“吾闻‘郑庄行,千里不赍粮’,请治行者何也?”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④,多逋负⑤。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顷之,守长史。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太守。数岁,以官卒。卒后家无余赀财。
(节选自《史记》一二○卷)
注:①洗沐:官员休假        ②算:竹器        ③推毂:推荐   
④僦人:这里指承揽运输的人     ⑤逋负:拖欠款项
8.下列各句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存诸故人,请谢宾客 存:问候
B.与官属言,未尝名吏              名:名称
C.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 行:辈份
D.庄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 稍:渐渐
9.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反映郑庄清廉节俭的一组是(    )
①存诸故人,请谢宾客      ②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
③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食 ④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
⑤郑庄行,千里不赍粮 ⑥卒后家无余赀财
A.①④⑤ B.①③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庄以行侠仗义为自豪,因解救张羽而闻名,虽然年小官薄,却能结交天下名士。
B.郑庄为人谦和平易,从不摆架子。他交游十分广泛,连皇帝都有所耳闻。
C.郑庄在朝廷上,常常揣测迎合皇帝的意思,不敢明确地决断是非。但一有机会,也总向皇帝荐上士人及下属好的言论。
D.郑庄在任用官吏的问题上,与司马安意见不合,后来司马安乘隙诬陷,使他一度丢了官职。

第Ⅱ卷(共120分)
四、(23分)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庄为太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5分)
译文:                                                                           
                                                                                 
                                                                                 
(2)郑庄使视决河,自请治行五日。上曰:“吾闻‘郑庄行,千里不赍粮’,请治行者何也?”(5分)
译文:                                                                           
                                                                                 
                                                                                 
12.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书 事
王维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华子岗
裴迪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
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注]阁:同“搁”,意谓停止。
 (1)两首诗各用了哪两个字分别点明了写景的角度?分别写了怎样不同的景?(4分) 
                                                                               
                                                                               
                                                                               
 (2)两首诗虽然所写景物各不相同,但在写法上却极为相似,请从修辞的角度作简要分析。(4分)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
①            ,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
②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③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             。(杜牧《阿房宫赋》)
(2)
①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            。(王维《山居秋暝》)
②         ,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③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              。(苏轼《前赤壁赋》)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乱世中的美神
梁  衡
李清照遇到的第三大磨难是超越时空的孤独。
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已将她推入深深的苦海,她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摇。但如果只是这两点,还不算最伤最痛,最孤最寒。生活中婚变情离者,时时难免;忠臣遭弃,亦代代不绝。更何况一柔弱女子又生于乱世呢?问题在于她除了遭遇国难、情愁,就连想实现一个普通人的价值,竟也这样的难。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着一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风扫着黄叶在门前盘旋;偶尔有一两个旧友来访。她有一孙姓朋友,其小女十岁,极为聪颖。一日孩子来玩,李清照对她说,你该学点东西,我老了,愿将平生所学相授。①不想这孩子脱口说道:“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不由得倒抽一口凉气,觉得一阵晕眩,手扶门框,才勉强没有摔倒。童言无忌,原来在这个社会上有才有情的女子是真正多余啊。李清照感到她像是落进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读懂她的心。她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吟出了那首浓缩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也是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声声慢》。
是的,她的国愁、家愁、情愁,还有学业之愁,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所寻寻觅觅的是什么呢?从她的身世和诗词文章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她在寻觅三样东西。一是国家民族的前途。她不愿看到山河破碎,不愿“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在这点上她与同时代的岳飞陆游及稍后的辛弃疾是相通的。二是寻觅幸福的爱情。她曾有过美满的家庭,有过幸福的爱情,但转瞬就破碎了。她也做过再寻真爱的梦,但又碎得更惨,甚至身负枷锁,锒铛入狱;还被以“不终晚节”载入史册,生前身后受此奇辱;她能说什么呢?也只能独自一人愁。三是寻觅自身的价值。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又借着爱情的力量,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著,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那个社会不以为奇,不以为功,②连那十岁的小都说“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她只好一个人咀嚼自己的凄凉,又是只有一个愁。
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社会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作为女人,她处在社会的底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别人不追求的境界,这就难免有孤独的悲衷。本来,三千年封建社会,来来往往有多少人都在心安理得,随波逐流地生活。你看,北宋仓惶南渡后不是又夹风夹雨,称臣称儿地苟延了152年吗?尽管与李清照同时代的陆游愤怒地喊道“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但朝中的大人们不是照样做官,照样花天酒地吗?你看,虽生乱世,有多少文人不是照样手摇折扇,歌风咏月,琴棋书画了一生吗?你看,③有多少女性,就像那个姓孙的女子一般,不学什么词藻,不追求什么爱情,不是照样生活吗?但李清照却不,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专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从骨子里讲,李清照除追求民族气节和政治上的坚定外,还追求人格的超尘拔俗。她总是清醒地坚持着一种做人标准,顽强地守护着自己的节操。在未遭大难,生活还比较稳定时,已见出她高标准的人格追求。当年赵明诚在莱州做官,她去探亲,见室中诗书不多,竟大不悦,作诗曰:“寒窗败几无书吏,公路生平竟如此。”以后世事纷扰,她就更加超群拔俗,出污泥而不染。她站在世纪的高阁之上,穿越时空,俯视众生,所以有一种特殊的寂寞:“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忆秦娥》)有一本书叫《百年孤独》,李清照是千年孤独,环顾女界无同类,再看左右无相知,所以她才上溯千年到英雄霸王那里去求相通,“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如果李清照像那个孙姓女孩一样,是一个已经麻木的人,也就算了;如果李清照是以死抗争的杜十娘,也就算了。她偏偏以心抗世,以笔唤天。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又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地纺织,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永远高悬于历史的星空。李词的特殊魅力就在于它一如诗人的人品,于哀怨缠绵中蕴涵执着坚韧的阳刚之气,虽为说愁,实为写真情大志;所以耐得人们百年千年地读下去。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已经如淡烟薄雾,可是当我们偶然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寻寻觅觅的美神。   
 (节选自《十月》2003年第三期)

14.文章说李清照遇到的第三大磨难是超时空的孤独,她遇到的另两大磨难是什么呢?根据文意简要回答。(4分)
答:                                                                           
                                                                               
15.文章四次提到那个“孙姓女子”,其画线的三处作用分别是什么?(6分)
答:第一次:                                                                   
   &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2008年高考全真模拟试题(之一)』  下一个『2007-2008学年度四川省青神县八年级上期末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