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七年级下册期末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末试卷
试题
名称
鄂教版/七年级下册期末试卷(七年级下册 鄂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鄂教版七年级下册期末试卷注:1.本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2.请将学校、班级、姓名写在密封线内矩形框里。3.不得用铅笔答题。积累与运用(15分)1.积累。先将词语填充完整,再按一定的分类标准,给其中某一类词建一个词语积累卡片。(5分)tì______傥 人声dǐng______沸 piānpiān______起舞哽yè_______ 百无
试题预览
  鄂教版七年级下册期末试卷
 
    注:
  1. 本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 请将学校、班级、姓名写在密封线内矩形框里。
  3. 不得用铅笔答题。
 
积累与运用(15分)
  1. 积累。先将词语填充完整,再按一定的分类标准,给其中某一类词建一个词语积累卡片。(5分)
    tì______傥 人声dǐng______沸 piān piān______起舞
    哽yè_______ 百无liáo_____lài_____ shān shān_____来迟
    商què______ 怨天yóu_______人 销声nì_______迹
    zhēn______别 风sāo________ 斑lán________
  2. 默写(6分)
    (1)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_____。
    (2)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___。
    (3)须晴日,________________,分外妖娆。
    (4)___________________,悠然见南山。
    (5)《论语》中辩证论述学习和思考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中,词人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英雄建功立业的壮志。
 
  3. 运用(2分)
    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先生回大陆拜祭黄帝陵后发表演讲,文中有两句话很感人,“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兄弟一家亲”。请你在这两句话的前面或者后面补写两句,使之构成一首诗,表达一种爱国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运用(2分)
    你们班上有位同学因家庭困难打算退学,如果老师要你去做做他的工作,让他留下来继续学习,完成学业,你打算怎样去劝他?请将你劝说的主要内容分条写在下面,写两条即可。(禁空话、大话,每条30字以内)。
    第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一. 文言文阅读(10分)
    庚寅冬,予自小港欲入蛟川城,命小奚以木简束书从。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渡者熟视小奚,应曰:“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予愠为戏,趋行。及半,小奚仆,束断书崩,啼未即起,理书就束,而前门已牡下矣。予爽然,思渡者言近道。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穷暮而无所归宿者,其犹是也夫!其犹是也夫!
  5. 对下面各句中的“束”字意义和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命小奚以木简束书从。②束断书崩,啼未即起。③理书就束,而前门已牡下矣。
    A. 三个“束”字都用作动词,意为“捆绑”。
    B. 三个“束”字都用作名词,意为“绳子”。
    C. 两个用作动词,一个用作名词。
    D. 两个用作名词,一个用作动词。
 
  6. 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 望城二里许(左右) B. 穷暮而无所归宿者(贫穷)
    C. 予愠为戏(怨恨) D. 因问渡者(于是)
 
  7. 作者写“西日沉山,晚烟萦树”一句用意是(    )(2分)
    A. 描写蛟川城郊景色的优美动人。
    B. 说明时间紧迫。
    C. 强调时间尚早,为渡者主张“徐行”做铺垫。
    D. 强调天色已晚,为渡者“熟视小奚”埋下伏笔。
 
  8. 翻译:予爽然,思渡者言近道。(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现代文阅读(45分)
    (一)他(戈文亮)轻轻钻出蚊帐,蹑手蹑脚取下阿爸挂在墙上的长刀、竹弩、箭囊和那副古老的捕兽铁夹;然后悄悄拨开门栓,像猫一样悄然无声地溜下竹楼,溜出寨子。连狗都没有惊动。
    没有月亮,只有一处模糊的星光。他顺着被猎人、野兽和淘金者踩出来的牛毛细径,朝山谷后面的南温河走去。树林的地上铺着厚厚一层落叶腐草,松软而富有弹性,像踩在海绵上,一脚一个凹坑,清凉的汁液从脚丫缝冒出来,浸过脚背。附近不时传来野兽怪声怪调的吼叫,不知是虎啸还是狼嚎,令人毛骨悚然。他有点紧张,将竹弩拉满弦,扣好竹箭,端在手里,随时准备击发。他对这片树林很熟,对这条山路也很熟,经常来捡蘑菇采木耳。要是在白天,他才不会害怕呢,太阳能给人壮胆。他还是第一次在树林里走夜路,想不到白天看起来那么迷人的山谷和树林,在夜里会变得这样阴森可怖。树上猫头鹰在尖啸,还有一只怪鸟发出婴儿啼哭声。草丛传来大蛇吞吐信子的噬噬声,连迎面刮来的风都带着一股使人心惊胆颤的阴气。夜的树林是野兽的世界。
    他咬着牙一步一步往前走。
    突然,漆黑的树丛里闪出一对绿莹莹的眼睛,摇摇晃晃朝他逼来。他急忙躲到一棵大树背后,将竹弩对准绿光。星光太暗,看不清究竟是什么东西。他吓得心咚咚乱跳,屏住呼吸,怕轻微的喘息声传过去会招来灾祸。他虽然握着竹弩,却不敢贸然出箭,要是前面是条豺狗,竹箭只会招来豺群疯狂的报复;要是前面是头凶残的山豹,竹箭即使射中豹眼也无济于事。那对绿莹莹的眼睛越逼越近,他的心快跳到嗓子眼了,手也哆嗦得快抓不住竹弩……谢天谢地,那东西在离他两步远的地方突然一拐弯,消失在浓浓的夜色中。
    他长长吐了一口气,这才发现自己出了一身冷汗,把单薄的衣衫都弄潮了。西双版纳虽然没有大雪纷飞的冬天,但正月的夜晚,却也寒气袭人,料峭的山风刮来,冷得他像筛糠似的瑟瑟发抖。他真的害怕了。他毕竟只是一个14岁的少年,没有成年猎手那种在多年的血腥生涯中磨炼出来的胆魄。他想转身跑回家去,竹楼里有温暖的火塘,有温馨的被窝,还有一种安全感。但是,一种更为强烈的要为自己雪耻的感情,迫使他放弃逃回家的念头。
    他一定要猎到那只该死的红狐。
  10. 为选段拟一个恰当的标题:____________(2分)
 
  11. 作者不以事件的起因––––“红狐叼鸡,文亮蒙羞”作为小说开头,而以选段内容作为开头,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12. 第一段划横线的句子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13. 第二段中,作者笔下自然环境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此处自然环境描写有利于表现戈文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14. 第三段“咬着牙”这个细微的动作,写出了戈文亮虽然紧张害怕但还是坚持挺住的心理状态,假如让你来写这种心理状态,你怎样写?
    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步一步往前走。(3分)
 
  15. 选段中“毛骨悚然”、“瑟瑟发抖”等词语,用以表现人物紧张害怕的心理。请你再写出2个这样的四字词语(多写一个加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16. 小说的中心事件是“捉狐––––放狐”,省略第四段所写的“丛林遇险”这个情节,照样可以完成对中心事件的叙述,因此,有人建议将“从林遇险”这个情节删掉,对此,你的意见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二)全速前进的“玛丽”号向“诺曼底”号的侧舷撞过去,在它的船身上剖开一个大窟窿。
    震荡可怕极了。一刹那间,男人、女人、小孩,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人们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尖叫着,哭泣着,惊恐万状,一片混乱。海水哗哗往里灌,汹涌湍急,势不可当。轮机火炉被海浪呛得嘶嘶地直喘粗气。
    船上没有封舱用的防漏隔墙,救生圈也不够。
    哈尔威船长在指挥台上,大声吼喝:“全体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人救出去。”
    船员赶紧解开救生艇的绳索。大家一窝峰(拥,抢,奔)了上去,这般你推我搡的势头,险些儿把小艇都弄翻了。奥克勒大副和3名船员拼命维持秩序,但整个人群因为猝然而至的变故简直都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几秒钟前大家还在酣睡,蓦地,随时都可能丧命,这怎么不叫人(失魂落魄,鬼哭狼嗥,垂头丧气)!
    “哪个男人胆敢抢在女人前面,就开枪打死他。”船长威严的声音压倒了一切呼号和嘈杂。
    大家立刻不出声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几乎没有什么急执或殴斗。事情总是这样,哪里有(可悲,可卑)的利己主义,哪里也会有悲壮的舍己为人。
    哈尔威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指挥着,主宰着,领导着大家。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面对惊慌失措的众人,他(胸有成竹,镇定自若),仿佛他不是给人而是在给灾难下达命令。就连失事的船舶似乎也听从他的调遣。
    20分钟到了,轮船沉没了。
    哈尔威船长,他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人们透过阴惨惨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
(原文有改动)
  17. 选文出自《“诺曼底”号遇难记》,作者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__________,著有《             》等长篇小说。(2分)
  18. 注音(2分)
    湍急____________ 猝然而至_____________
 
  19. 在括号里选择恰切的词语,并划上“√”(3分)
 
  20. 将“实际上一共有61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还原到文中,应放在第□段之后;这句话体现了船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格和人格。(3分)
 
  21. 面对灾难,乘客们起初的反应怎样?后来又有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3分)
 
  22. 揣摩心理活动。船长“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此时此刻,他在想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选文最后一段中的“定格”镜头让一位英雄屹立在我们面前,请你品析文中两个比喻句的精妙之处(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简要语言概括选文主要内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
    小作文(10分)
    材料:人们爱水,因为水性情柔弱,然而每年死于水者,数以千百万计;人们怕火,因为火很炽热,然而每年死于火者寥寥。请你根据这则材料,写一段话,谈谈你的感想。(200字以内)
 
    大作文:(40分)
    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得到了家长、老师、同学、亲友以及社会的关爱与帮助,请你以“感恩”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试题答案】
  1. 可考虑从词组结构方面做卡片。
  2. (1)天涯若比邻(2)芳草萋萋鹦鹉洲
(3)看红装素裹(4)采菊东篱下;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西北望,射天狼
  3. 后补:待到祖国团圆时,高举美酒同相庆。
  4. 第一:帮助他,想办法解决困难;
    第二:告诉他,学习对他生活的重要性。
  5. C 6. B 7. B
  8. 我心里顿时豁然开朗,想起船夫说的话非常合乎事理。
  9.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急躁,否则“欲速则不达”。
  10. 夜赴南温河
  11. 制造悬念,调动读者阅读兴趣。
  12. 不能。写捕猎工具,为下文抓狐狸伏笔。
  13. 阴森可怖:表现其决心与勇气。
  14. 他把竹弩抓得紧紧的,警惕地听着周围的一切声响,一步一步往前走。
  15. 心惊胆颤,魂飞魄散。(心惊肉跳)
  16. 不可,有了这个“找狐”的情节,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故事更具起伏性,更扣人心弦。
  17. 雨果、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
  18. tuān   cù
  19. 1、1、2、2
  20. 4段之后,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全局意识和无私忘我。
  21. 骚乱,稳定,老船长的威严和镇定,或乘客对老船长的信任。
  22. 感谢上帝,乘客与船员都脱险了。船是我生命的一部分,船在人在,船沉人亡。随船而毁,与海为伴,这是我最好的归宿。(答大意即可,只要言之有理也行)
  23. “铁铸”喻坚毅。“雕像”喻英雄的形象永不磨灭。
  24. 船长镇定指挥,游客顺利脱险。(答出大意即可)
    小作文:火热,人畏之,避之,则存;水弱,人近之,狎之,则亡。世上很多事情与此同。依此思路展开即可。
    大作文:略 (58.52.59.152)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鄂教版 七年级 下册 期末试卷


上一个『《鸿门宴》复习学案』  下一个『九年级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