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省南宁市2007-2008学年度高三第一次阶段考语文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日常阶段测试
试题
名称
广西省南宁市2007-2008学年度高三第一次阶段考语文(高三上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广西省南宁市2007-2008学年度高三第一次阶段考语文试题第Ⅰ卷一、(30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意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挑剔(tì)稗(ài)官沉滓(zǐ)光霁(jì)日明B.哂(shěn)笑箴(zhēn)言缱绻(quǎn)应(yīng)运而生C.抽搐(chù)口讷(nè)祓(fú)除插科打诨(hùn)D.朝暾(tūn)戏谑
试题预览
  广西省南宁市2007-2008学年度高三第一次阶段考               语文试题
第Ⅰ卷 
一、(30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意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挑剔(tì) 稗(bài)官 沉滓(zǐ) 光霁(jì)日明
 B.哂(shěn)笑 箴(zhēn)言 缱绻(quǎn) 应(yīng)运而生
 C.抽搐(chù) 口讷(nè) 祓(fú)除 插科打诨(hùn)
 D.朝暾(tūn) 戏谑(xuè) 餍(yàn)足 一哄(hōng)而散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盅惑 喝彩 福祉 出奇制胜
 B.饿殍 翰藻 嬗变 妍媸必露
 C.溘然 怄气 奸佞 目不遐接
 D.舂米 赧然 攻讦 各行其是
3.下面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
   (1)中国舞台动作能表现生活的真实,演员能用一两个极      而又极典型的姿势,把时间、地点和特定情景表现出来。
   (2)从此,小说便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了,但作为史的志怪志人传统并没有         。
   (3)正是因为《西游记》这样立足于现实,才引起当时的轰动并得到广泛         。
   (4)今年,许多省市将使用教育部重新        的新教材。
 A.洗练    中止    留传    审定
 B.洗练    中止    流传    审订
 C.精练    终止    流传    审定
 D.精练    终止    留传    审订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一代名臣诸葛亮肝胆相照,鞠躬尽瘁,赢得了后世广泛的敬仰。
 B.格里高尔有能力承担并且也确实承担了全家的开支,家里人也好,格里高尔也好,大家都司空见惯了。
 C.他大病初愈,身体虚弱,提起画笔,手情不自禁地颤抖起来。
 D.只有我们的党员干部廉政勤政,率先垂范,才能上行下效,使整个社会风气好转。
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
 A.“齐人有一妻一妾”的故事,也许出于民间,也许出于虚构,也许出于别的渠道。
 B.唐代文人自感文章枯索,转向民间学习,从而开拓了小说的新境界和丰富的传统文
化。
 C.范老师领导的科研组研制出能燃用各种劣质煤并且有节煤作用的劣质煤稳燃器,为节能作出了重大贡献。
 D.亚洲的朋友担心,日本淡忘历史会成为社会的风潮,导致自己陷入孤立而不能自拔的境地。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全是通假字的一组是  (    )
 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俯不足以畜妻子
       可得闻与  皆欲赴愬于王
 B.吾惛,不能进于是矣 则必餍酒肉而后反
       为是其智弗若与  为长者折枝
 C.无以,则王乎  盖亦反其本矣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D.今王田猎于此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钱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皆谦而礼交之 ②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 
③抑王兴甲兵、危士臣 ④北救赵而西却秦 
⑤且庸人尚羞之 ⑥使人止晋鄙 
⑦舍相如广成传舍 ⑧朱亥袖四十斤铁锤
 A.①⑦/②⑤⑥/③/④⑧ B.①④/②③⑥/⑤/⑦⑧
 C.①④/②③/⑤⑥/⑦⑧ D.①⑦⑧/②③/④/⑤⑥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 不识有诸
 B.夫我乃行之  是乃仁术也
 C.实持两端以观望  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D.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9.下列句式归类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②何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③何由知音吾可也
 ④求人可使报秦者  ⑤构怨于诸侯 ⑥使不辱于诸侯 ⑦五语暴以好乐  ⑧如姬最幸
 A.①④/②⑦/③⑤/⑥⑧ B.①⑦/②③/④⑤/⑥⑧
 C.①④/②③/⑤⑧/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⑦/⑥⑧
10.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代表了孟子本人的思想和风格。他提倡“仁政”,反对攻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孟子》长于譬喻和雄辩,语言明白晓畅,而又寓意深远。
 B.《史记》中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历史著作,同时也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文学著作。《史记》的出现,确定了我国古代传记的基本格局。
 C.盛唐出现了两大诗歌流派: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以王维、谢灵运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其中王维的诗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作家。其创作流派属于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是这一流派的代表作。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1—13题。
    这则记载在《秋水》篇中的故事,不知会让多少人暗自惭愧汗颜。这是由超凡绝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又由这种清洁的精神滋养出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当然,我们不能以此悬的,来要求心智不高内力不坚的芸芸众生,但我仍很高兴能看到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有这样一个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的例子。是的,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
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这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
一部《庄子》,一言以蔽之,就是对人类的怜悯!庄子似因无情而坚强,实则因最多情而最虚弱!庄子是人类最脆弱的心灵,最温柔的心灵,最敏感因而也最易受到伤害的心灵……
胡文英这样说庄子:
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这是庄子自己的“哲学困境”。此时的庄子,徘徊两端,在内心的矛盾中作困兽之斗。他自己管不住自己,自己被自己纠缠而无计脱身,自己对自己无所适从无可奈何。他有蛇的冷酷犀利,更有鸽子的温柔宽仁。对人世间的种种荒唐与罪恶,他自知不能用书生的秃笔来与之叫阵,只好冷眼相看,但终于耿耿而不能释怀,于是,随着诸侯们的剑锋残忍到极致,他的笔锋也就荒唐到极致;因着世界黑暗到了极致,他的态度也就偏激到极致。天下污浊,不能用庄重正派的语言与之对话,只好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来与之周旋。他好像在和这个世界比试谁更无赖,谁更无理,谁更无情,谁更无聊,谁更无所顾忌,谁更无所关爱,谁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从而谁更能破罐子破摔,谁更无正义、无逻辑、无方向、无心肝——只是,有谁看不出他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呢?对这种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我们怎能不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
11.下列对“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这句话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句中“黑夜”指庄子面对的人世,象征一个诸侯们的剑锋残忍到极致的社会,一个“荒唐”“罪恶”“污浊”“无赖”“无情”“无理”的社会。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社会。
 B.句中的“月亮”用以比喻纯洁的心灵,不为尘世纷扰所乱的晶莹宁静的心灵。一种不为权势富贵所惑的清新澄澈的生命。
 C.句中的“树”象征庄子独立孤傲的生活态度和追求生命自由,坚持生命理想的精神,一种独立的文化精神。
 D.作者认为正因为有庄子等人具有超凡脱俗的清洁精神,坚守了独立的文化品格,决不屈从权势,这种文化精神才没有彻底失落。
12.对文中引用胡文英的一段话分析错别的一项是  (    )
 A.庄子的“眼冷”表现为内心的冷酷犀利,拒绝与统治者合流的清高孤傲,满纸荒唐中透出的怪诞与偏激。
 B.庄子的“心热”表现为内心的温柔宽仁,对众生的怜悯牵挂,对社会的关注,对正义的捍卫,对文化精神的坚守。
 C.庄子的“眼冷”与“心热”是矛盾对立的,他对人类充满热情,而对社会的荒唐与罪恶又无可奈何,只好冷眼相看。因而庄子的笔锋荒唐,态度偏激,性格行为怪诞孤傲。
 D.庄子的“眼冷”与“心热”表面看似矛盾,实际上二者能融为一体。一“冷”一“热”
相反相成,从两个不同角度展示庄子的心灵世界。
1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
 A.《庄子》代表了人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的一种意识表态。本文文题含蓄地告诉人们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应该看看庄子,学学庄子。
 B.作者认为庄子是一个追求人格独立、精神自由、品行高洁的人,是一个有大智慧、强内力且能与时俱进的人。
 C.作者认为庄子的怪诞与孤傲是可以理解的,庄子的清洁精神是他拒绝诱惑、决不同流合污的表现,是“无路可走”时的最后的坚守。
 D.本文解读《秋水》中的一个故事,赞颂了庄子蔑视权贵名利,向往精神自由的“清洁精神”,最后从庄子心发的冷热无常和庄子面临的世界的残酷黑暗的角度,为我们解读《庄子》提供了一种方法。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7题。
    王修字叔治,北海营陵人也。年七岁丧母。母以社日亡,来岁邻里社,修感念母,哀甚。邻里闻之,为之罢社。年二十,游学南阳。止张奉舍。奉举家得疾病,无相视者,修亲隐恤之,病愈乃去。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以为主簿,守高密令。顷之,郡中有反者。修闻融有难,夜往奔融。贼初发,融谓左右曰;“能冒难来,唯王处耳!”言终而修至。
袁谭在青州,辟修为治中从事,别驾刘献数毁短修。后献以事当死,修理之,得免。时人益以此为多焉。谭、尚有隙。尚攻谭,谭军败,修率吏民往救谭。谭喜曰:“成吾军者,王别驾也。”谭之败,刘询起兵漯阴,诸城皆应。谭叹息曰:“今举州背叛,岂孤之不德邪!”修曰:“东莱太守管统虽在海表,此人不反,必来。”后十余日,统果弃其妻子来赴谭。谭复欲攻尚,修谏曰:“兄弟还相攻,是败亡之道也。”谭不听,遂与尚相攻击,请救 于太祖。太祖既破冀州,谭又叛。太祖遂引军攻谭于南皮。修时运粮在乐安,闻谭急,将所领兵及诸从事数十人往赴谭。至高密,闻谭死,下马号哭曰:“无君焉归?”遂诣太祖,乞收葬谭尸。太祖欲观修意,默然不应。修复曰:“受袁氏厚恩,若得收敛谭尸,然后就戮,无所恨。”太祖嘉其义,听之。
魏国既建,为大司农郎中令。其后严才反,与其徒属数十人攻掖门。修闻变,召车马未至,便将官属步至宫门。太祖在铜爵台望见之,曰:“彼来者必王叔治也。”顷之,病卒官。初,修识高柔于弱冠,异王基于幼童,终皆远至,世称其知人。
(节选自《三国志•卷十一•魏书十一》)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辟修为治中从事  辟:征召
 B.太祖遂引军攻谭于南皮 引:带领
 C.时人益以此多焉  多:增多、增加
 D.别驾刘献数毁短修 短:底毁、指摘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母以社日亡  余船以次俱进
 B.修亲隐恤之,病愈乃去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故燕王欲结于君  请救于太祖
 D.与其徒属数十人攻掖门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16.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王修“懂得感恩”和“知人善用”的一组是 (    )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刘献因犯了事应当判死罪,王修审理这件案子,刘献得以免于一死。
 B.王修能做到“受其恩,食其禄,赴其难”,忠义之行深为其主赞誉和推重。
 C.袁谭不听王修之言,兄弟相残以致众叛亲离。他向太祖求救,但太祖反而攻破了冀州去攻打袁谭,袁谭于是就背叛了太祖。
 D.王修曾受过袁氏的厚恩,他主动申请收敛袁谭的尸体,太祖非常赞赏他的义气。
第Ⅱ卷
四、(19分)
18.
   (1)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今举州背叛,岂孤之不德耶!(2分)
    译文:                                                               
    兄弟还相攻击,是败亡之道也。(2分)
    译文:                                                                
   (2)翻译课文中的句子。(4分)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2分)
    译文: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2分)
    译文:                                                                 
1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长门怨(其二)
李白
桂殿长愁不记春,黄金四屋起秋尘。
夜悬明镜青天上,独照长门宫里人。
   (1)诗中的“愁”具体指什么?简要分析“长愁”二字在本诗前两句中是如何体现的?(4分)
    答:                                                                          
                                                                                 
                                                                                   
   (2)古人评价此诗“独照”二字“无理而妙”,试作具体说明。(2分)
    答:                                                                          
                                                                                 
                                                                                   
2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
   (1)《将进酒》中李白的劝酒辞:                  ,但愿长醉不复醒。
   (2)《兵车行》这首诗中的警策是                        ,                    。
   (3)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                ,                  ,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五、(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4题。
美意朦胧
①我喜欢一个人在雾中散步。为此,过去的许多好时光都在浏览唐诗中流去了。因为唐诗很美,而且美意朦胧,就像久久笼罩在朦胧雾中的一抹天光。
②唐诗的朦胧美,先是朦胧在它的形式美。唐代的律诗、绝句,每句字数相等,且求对仗、子仄音律,讲究字面的整齐性和音调的明亮感。唐代英才辈出的诗人们,几乎每一个都能在清纯的诗情和几近桎梏的格律的碰撞中,吟成几首流传后世的好诗。然而,既然格律已尽乎桎梏,纵是最伟大的天才,也无法把所有的诗篇写得那么完美。杜甫是使唐诗的形式美最终迷失在层峦叠嶂中的伟大的诗人。杜甫让世间如梦如幻地领略到唐诗的形式无与伦比的朦胧美意。杜甫写“绝”了唐诗,也写“完”了唐诗。他是非凡的。他之后的诗韵格律,最终都以他的诗篇为金科玉律,然而,历史自有静观的明眸。杜甫赖以名垂千秋的,最终是他的新乐府“三吏”、“三别”,他的《兵车行》、《丽人行》、《北征》。他的律诗千秋无匹,然而,带着镣铐,怎么能跳好所有的舞蹈?一首被誉为“千古七律压轴之作”的《登高》,终因他追求四联对仗而不免“气竭意尽”。这是唐诗失之于完美的悲哀,但这并非是伟大诗人杜甫的悲哀。晚年入蜀后的杜甫写出的打破了韵律的如《春水主》、《江衅独步寻花》那些诗篇,至少与他许多真气弥漫的杰出律诗相映成辉。
③形式精美的唐诗,迷失在朦胧中,数以万计的唐人诗篇,真正留传于口碑的,不过三百。后世家喻户晓的,更多的是唐人瑰丽多姿的零落诗句。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野旷天低树,江消月近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因为谋篇之难能,往往是先成句,尔后凑合成篇,也因此唐诗佳句多于佳篇。一如雾中之星光,朦胧间,只见斑斑点点,隐隐绰绰。
④唐诗的形式美在朦胧中迷失,而唐诗秀色可餐、光可鉴人的字面美,则在朦胧中生成。中国传统文化最神秘的源头,恐怕是它独特的汉字。独特的汉字天生是灵犀一点,只可意会。由它直接产生的举世无双的书法艺术,真可说是上溯远古,下接千载。以至当代以抽象为其精灵的现代艺术,似乎也是滥觞于它,而似乎最美的书法又多是书录唐诗的作品。这不难让人想到,汉字甚至不须阅读,便有一种让人在视觉上获得愉悦的字面美。汉字经过富有灵性的选择、组合,能让人望而生情,可歌可泣。而唐诗的字面美,达到的是几乎空前绝后、出神入化的境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信手拈来这两首唐诗,不须细读,不求甚解,单从字面所洋溢出来的朦胧美意,便是千盅酒,万朵花。
⑤红尘无涯,万象朦胧,蒙蒙迷雾中偶现得一线天光,自然更见娇妍。而娇妍无比的唐诗,至今低回不去的正是红尘的朦胧美意。它是青青竹林间的一个浣纱女,它是胡天飞雪中的两行马蹄痕,它是碧水中铿然而出一支芙蓉,它是月夜里凄然而泊的一叶独舟。万里悲秋,百年多病,是为咏史。半壁日出,千里江陵,是为记游。而尤为管领千秋的,是唐诗中参尽的人间真禅。三春晖,明月光,自发悲,班马呜,生死、离合、荣尽、悲欢、凄美之至,伤感之至,潇洒之至,淋漓之至。道千秋人之未道,歇千秋人之未歇。这一抹娇妍的天光,让红尘更见其朦胧,更见其朦胧的美意,至美至真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上册 日常阶段测试


上一个『八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下一个『南充市2007~2008学年度上期高中二年级教学质量监测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