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版必修(二)第三单元测试
您现在位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试题下载
→
单元练习
试题
名称
北京市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版必修(二)第三单元测试
(高一上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北京市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版必修(二)第三单元测试单元目标1.了解戏曲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戏曲文学作品。围绕戏曲的基本体裁特点及主要表现手法,反复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文学史知识的梳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或从揣摩戏文入手,或从欣赏表演入手,或从表演实践
试题预览
北京市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版必修(二)第三单元测试
单元目标
1.了解戏曲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戏曲文学作品。围绕戏曲的基本体裁特点及主要表现手法,反复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文学史知识的梳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或从揣摩戏文入手,或从欣赏表演入手,或从表演实践入手,在多样的语文活动中,将戏曲理论与实际唱演结合,培养学生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
3.阅读戏曲作品,品味语言,理解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提高对戏曲文学语言的感受力。感受作品中的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
4.帮助学生走进剧中人物内心世界,使其能够流畅地朗读剧本,恰当地表达出作品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通过阅读和鉴赏戏曲作品,体会戏曲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5.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戏曲作品的丰富内涵,探索戏曲文学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
【基础过关】
1.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错误的一项是( )
A. 错勘 (kān) 缱绻(qiǎn) 助纣为虐(zhòu) 前仆后继(pū)
B. 罪愆 (qiān) 敷衍 (fū) 古陌荒阡 (mò) 负屈衔冤(xián)
C. 提防 (tí ) 埋怨( mái) 姹紫嫣红 (chà) 湛湛青天(zhàn)
D. 苍苔 (tái) 顷刻 (qǐng) 断井颓垣 (yuán) 怏怏而归(yàng)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披枷带锁 忍气吞声 良晨美景 沉鱼落雁之容 闭月羞花之貌
B.危在旦夕 意气用事 冲锋陷阵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C.老当益壮 气势汹汹 身膺重任 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
D.壮志未酬 马到成功 浩气长存 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
3.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
舞台上的艺术大多是时间和空间的综合持续。几乎所有的舞蹈都要将同一动作重复若干次,并且往往将动作的重复和音乐的重复 起来,但在重复之中又给以相应的变化;通过这种重复与变化以 某一种效果,
出某一种思想感情。
A.结合 突出 表达 B.组合 突出 表现
C.组合 实现 表达 D.结合 实现 表现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以前的学者讲《论语》多讲其政治意义,但于丹教授另辟蹊径,提出“半部《论语》修自身”,用经典给今人做“心理按摩”。
B.PDA公司推出的第一款产品——NH2000电子词典,其真人发声、自动复读、低价位等优势使之迅速成为热点产品,引人侧目。
C.高级绿茶切不可用刚煮沸的水泡,这样做会因温度过高把茶叶泡得过“熟”
而变黄,破坏了茶叶的香味和营养成分,犹如焚琴煮鹤。
D.尽管这道题出得比较难,但学生回答情况还是差强人意,主要是因为题目中选用的错别字材料相对简单,容易辨析。
5.下列各句在表达上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这个文化站已成为教育和帮助后进青年,挽救和培养失足青年的场所,多次受到上级领导的表彰。
B.电子工业能否迅速发展,并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去,关键在于要加速训练并造就一批专门技术人才。
C.你知道每斤蜂蜜中包含蜜蜂的多少劳动吗?据科学家统计,蜜蜂每酿造一斤蜜,大约要采集50万朵的花。
D.先生侃侃而谈,他的音容笑貌虽然没什么变化,但眼角的皱纹似乎暗示着这些年的艰辛和不快。
6.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 ;这以后她会怎样,当年我不曾想过。
A.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帮助我上了轮椅车
B.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
C.我上轮椅车她来帮助,我摇车拐出小院,她目送我
D.我摇车拐出小院,她目送我,我上轮椅车,她来帮助
7.下列作家、作品、朝代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
A.关汉卿——《窦娥冤》——元代
B.洪 升——《长生殿》——元代
C.马致远——《汉宫秋》——元代
D.王实甫——《西厢记》——元代
8.下列对元杂剧有关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代杂剧是综合表演、说、唱、音乐、舞蹈的艺术形式,每本通常四折。
B.“楔子”穿插在剧本中间,相当于现在的过场,有的放在剧首,相当序幕。
C.杂剧的每一折都由同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一套曲子,“正宫”“端正好”都是宫调名。
D.元杂剧角色一般分末、旦、净、杂四大类,末多扮演中年男子。
9.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逗号还可以用在感叹语气不强的的感叹词后面。如:哦,你还认为自己没有错?
B.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刻,便拿起烟管来默默地吸烟了。
C.这是多么深刻的语言!多么动人的无产阶级集体主义的歌声啊!
D.他说:“怎么了?你?”
10.在下列横线处填空。
①孝妇窦娥被冤判斩刑,在法场上,她发下三桩誓愿: ,
, 。
②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 ?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 。天地也! , !地也,
!天也, !
③恰三春好处无人见。 , 。
④ ,摇漾春如线。停半晌、 。
, ,迤逗的彩云偏。
课内阅读
窦 娥 冤
1.鉴赏〔端正好〕〔滚绣球〕两首曲子,回答后面的问题。
〔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堪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1)“天”“地”在文中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
A.天地象征着道德的准绳。 B.天地象征着社会的黑暗。
C.天地象征着生命的无常。 D.天地象征着封建的统治。
(2)窦娥一出场即谴责天地鬼神,抒发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
A.窦娥一出场就鸣冤叫屈,抒发了女主人公强烈要求伸张正义,渴望光明的心情。
B.曲词通过对天地鬼神的指责,表现出了女主人公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
C.曲词慷慨激昂,言词激切,表达了女主人公悲愤、不平之气。
D.受冤屈不指责官府而埋怨天地,怨恨天地又最终只能“两泪涟涟”,可见女主人公在情感上的胆怯,精神上的懦弱。
(3)对〔端正好〕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开篇即鸣冤叫屈,运用了“正衬”的手法,“没来由”“不提防”这样平常轻松、口语化的言语与“犯王法”和“遭刑宪”这样人生的大不幸相提并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力表现出了窦娥的屈,官府的恶,社会的不公,天地的偏袒。
B.这首曲词表达了窦娥的怨愤、不平之气,交代了窦娥承受到的灾难,她虽冤深似海,但却不敢指责官府,只能在那里怨天尤人,空叹息。
C.窦娥蒙冤屈,“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表达出了人生无常,世间之事难以预料的喟叹,大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之意。
D.这首曲词写出了女主人公蒙受冤屈之深,世间的不公与代表正义的“青天”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从而把控诉的矛头引向了“天地”这一最大的根源。
(4)〔端正好〕的结尾一句“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5)细细品味〔滚绣球〕,体会窦娥对“天地”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
(6)对〔滚绣球〕这首曲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曲词重点在于对“天地”的控诉,表达了窦娥希望天地“把清浊分辨”的强烈愿望。
B.这首曲词虽然强烈地指责了“天地”的不公,但最后“只落得两泪涟涟”,明确地表现出窦娥虽然有反抗精神,但并不彻底。
C.这首曲词申诉了无端受害之后,深切盼望官府主持公道的女主人公,最终却陷入了孤苦无助的境地,因而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渺茫的天地鬼神身上。
D.这首曲词表面看是对“天地”的控诉,实际上是窦娥对昏聩的官吏,腐败的政治,直至封建的整个统治的怀疑和否定。
(7)结合这两首曲牌前后的科和白,思考这一部分科、白、唱兼用的作用是什么?
(8)从语言效果的角度思考,〔滚绣球〕运用了哪些语言表达技巧来抒发人物强烈的感情和突出人物的性格?
2.阅读〔耍孩儿〕至结尾,回答下面的问题。
【耍孩儿】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二煞】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锦,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
【一煞】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煞尾】浮云为我阴,悲风为我旋,三桩儿誓愿明提遍。 那其间才把你个屈死的冤魂这窦娥显。
〔监斩官惊云〕
呀,真个下雪了,有这等异事!
〔刽子云〕
我也道平日杀人,满地都是鲜血,这个窦娥的血都飞在那丈二白练上,并无半 点落地,委实奇怪。
〔监斩官云〕
这死罪必有冤枉,早两桩儿应验了,不知亢旱三年的说话准也不准,且看后来如何。左右,也不必等待雪晴,便与我抬他尸首,还了那蔡婆婆去罢。(众应科,抬尸下)
(9)对〔耍孩儿〕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面〔滚绣球〕一曲集中对“天地”进行控诉,指责,乃至否定,但这首曲词却最终又把希望寄托到“湛湛青天”身上,可见作者在整个结构的构思上不严谨。
B.〔滚绣球〕中虽然对天地有了清醒的认识,但作者由于思想认识的局限,终究还是找不到改变现实的出路,因此最终还是归依到“天地”上来了。
C.窦娥运用“苌弘化碧”“望帝啼鹃”两个典故,利用苌弘无罪被杀,杜宇因灾让位的不幸遭遇来说明自己死得冤枉和凄惨。
D.这首曲词虽然言语通俗易懂,但仍然注意了曲词应有的韵律美和抒情性,整首曲词声韵和谐,情感凄切。
(10)对窦娥临死前这三桩誓愿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作者把这三桩誓愿安排在全剧的结束,其目的在于使女主人公沿着从怨——到悲——到恨的情感脉络,一步一步发展到高潮,从而更加深刻地揭示当时社会的黑暗、百姓的痛苦和作者对现实的深切的反思。
B.作者把三桩誓愿安排在最后,是为了让窦娥的冤情得以昭示后人,让人们知道这是“官吏每无心正法”的结果,从而揭示中心。
C.这三桩誓愿一愿比一愿深刻,一愿比一愿强烈,层层深入,因而其顺序是不可以颠倒的。
D.这三桩誓愿都寄托了女主人公希望“人心可怜”“天公可期”的愿望,因而顺序互换对艺术的表达效果并没有影响。
(11)对戏曲的结尾交代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结尾有多余之嫌,文学艺术讲究“余韵之美”,应该留给欣赏者以想象的空间。交代誓愿的结果,无疑道尽了戏曲的魅力,曲尽味也尽,因此不足取。
B.监斩官看见一、二桩誓愿的实现,判断“必有冤枉”,理应为窦娥申冤昭雪,却命令左右将尸首还给蔡婆婆了事,灰溜溜地下场。恰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的具体表现,结尾收场为中心的表达做了佐证。
C.结尾让誓愿得以实现,化不可能为可能,是一种浪漫主义的写法,更好地体现和烘托了本剧的悲剧色彩。
D.结尾中“不知亢旱三年的说话准也不准,且看后来如何”一句为下一折窦娥的父亲窦天章为其申冤昭雪打下伏笔,这是结构上前后勾连、严谨的表现。
(12)窦娥三桩誓愿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下面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借助于想象和浪漫主义表现手法,表达当时人民群众强烈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愿望。
B.借助于想象和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反映人民群众惩治邪恶、保护善良的心理需求。
C.历史和时代的局限,决定了作家面对无法解决的社会矛盾只能从内心世界去寻求出路。
D.历史和时代的局限,决定了作家只能靠鬼神来解决他们认为无法解决的矛盾。
3.对《窦娥冤》这一折整体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剧在整体写作上与《孔雀东南飞》和《梁祝》一样,都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
B.本剧结构非常严谨,过渡自然,手法翻新。用“唱词”过渡的,如〔滚绣球〕结尾一句把对天地的愤怒控诉自然转到下面对身世的凄切陈述;用“科介”过渡的,如〔鲍老儿〕后用“刽子做喝科”来转入临刑前的誓愿;用“宾白”过渡的,如结尾的“且看后来如何”为下一折做铺垫。
C.本剧作者把戏曲传统的唱、念、做、打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以宾白叙述情节,以科介烘托气氛,以唱腔渲染抒情。
D.本剧以超现实的想象,写了女主人公临死前的三桩誓愿,作者把现实的不幸完全寄托到虚无缥缈的鬼神天地,看似愿望美好,实则脱离现实,有着消极的思想影响。
牡 丹 亭
1.对下列曲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此系春香所唱,她也看出 了 小姐的无精打采,真是旁观者清,杜小姐懒于添香,不愿刺绣,原因是“关 情”。
B.“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明写春景,暗写春情。作者巧妙地利用“晴丝”与“情思”的谐音,将春情寓于春景之中。
C.“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是写小姐的的羞涩、娇美之态,反映出深闺名媛“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复杂心理。
D.“恰三春好处无人见”,是写大好春天风光之美却无人发现欣赏。
2.下面对杜丽娘游园心理变化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刚开始杜丽娘在春和日丽之中,伫立在小庭深院,心神不定,感到“闷无端”。
B.一番装扮之后,她为即将来临的欢乐感到兴奋,却又带着几分初出闺房的羞怯;她热切地向往新的生活,却又有所顾忌。因而言“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
C.走入园中后,则感到自己正当青春妙龄,花容月貌赛过了春景又心花怒放。
D.忽然传来了 “生生燕语”“呖呖莺歌”,杜丽娘情绪一落千丈,人的顾影自怜和鸟儿的成双捉对,深深地刺激着杜丽娘,便怏快而去,结束了游园。
3.对本课曲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丽娘走出深闺,面对大好的春色,她感到自己的生命和大自然一样美丽,从而引起了自我觉醒,萌生了像木兰一样不让须眉的渴望和憧憬。
B.六支曲子构成了一幅美丽迷人的图画, 晴丝摇漾、莺啼燕舞、春花开遍、姹紫嫣红,还有多情而又年轻美貌的少女。
C.杜丽娘的情绪经历了喜春——爱春——惜春——伤春几个阶段,杜丽娘这种要求身心解放的强烈感情,折射着那个要求个性解放的时代精神。
D.六支曲子把抒情、写景和刻画人物心理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这支游园曲产生了摄魂荡魄的艺术效果。
作文
阅读下面一则题为《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钟》的消息,按要求作文。
一名公交车司机行车途中突发心脏病,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钟里,做了三件事:
——把车缓缓地停在马路边,并用生命的最后力气拉下了手动刹车闸;
——把车门打开,让乘客安全地下了车;
——将发动机熄火,确保了车和乘客、行人的安全。
他做完了这三件事,安详地趴在方向盘上停止了呼吸。这名司机叫黄志全,所有的大连人都记住了他的名字。
读了上述材料,你一定感受到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一定体会到什么叫强烈的责任感。
请你以“责任”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700字。
综合拓展
一、曲词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一首元曲,回答后面的问题。
睡海棠,春将晚,恨不得明皇掌中看。霓裳便是中原乱。不因这玉环,引起那禄么,怎知蜀道难!
1. 对这首元曲的解说不恰当一项是( )
A. 这首小令以曲写史,总结唐朝灭忙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B. 首句歌颂唐明皇和杨贵妃忠贞不渝的爱情。杨贵妃就像出春时节的睡海棠一样娇态妩媚,唐明皇则恨不得将她示为掌上明珠。
C. “霓裳便是中原乱”,揭露唐明皇和杨贵妃生活上的腐朽给安禄山造成可乘之机,人民惨遭战争的痛苦。
D. 尾句由历史引出教训,将安史之乱的只要责任归之于杨贵妃。
E.
2.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恰当一项是( )
A.这首小令以精练见长。“恨不得”三字言精语粹,写尽了唐明皇对杨贵妃的宠爱,传神逼真。
B.前半叙事,用两个生动的比喻着重写出唐明皇和杨贵妃的荒淫享乐的生活,简明精练,为后面的议论打下基础。
C.后半议论,用“不因”“引起”“怎知”几个衬字,突出安史叛乱的根源,颇为有力。
D.全曲虽只有三十多个字,但融叙事、议论、描写、抒情一炉,挥洒自如,一气呵成,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才能。
(二)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后面问题。
仙吕寄生草
范康
长醉后方何碍,不醒时有甚思,糟腌两个功名字,醅淹千古兴亡事,麯埋万丈虹霓志。不达时皆笑屈原非,但知音尽说陶潜是。
1.本曲主要运用哪两种写作手法?
2.有人说,这首曲写得颓废,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试说说理由。
(三)阅读元杂剧《墙头马上》第一折中女主角李千金的一段唱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哪咤令】本待要送春向池塘草萋,我且来散心到荼縻架底,我待教寄身在蓬莱洞里。蹙金莲红绣鞋,荡湘裙鸣环佩,转过那曲槛之西。
【鹊踏枝】怎肯道负花期,惜芳菲;粉悴胭憔,他绿暗红稀,九十日春光如过隙,怕春归又早春归。
【寄生草】柳暗青烟密, 。这人人和柳浑相类:花心吹得人心碎,柳眉不转娥眉系。为甚西园陡恁景狼藉?正是东君不管人憔悴。
【幺篇】榆散青钱乱,梅攒翠豆肥。轻轻风趁蝴蝶队,霏霏雨过蜻蜓戏,融融沙暖鸳鸯睡。落红踏践马蹄尘,残花酝酿蜂儿蜜。
1.【寄生草】是( )
A.词牌 B.宫调 C.曲目 D.曲牌
2.运用对偶和押韵的知识结合曲词内容为【寄生草】“柳暗青烟密”一句选择对句,恰当的一项是( )
A.花明细雨滴 B.水落见青石 C.花残飞红雨 D.花残红雨滴
3.对文中划横线的曲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我怎么肯辜负那美好的花期,怜惜那芬芳鲜艳的花儿?
B.我怎么肯辜负那美好的佳期,我为已逝的青春年华而深深惋惜。
C.我怎肯提起那辜负美好时光的事儿,这青春年华悄悄而逝已让我深深惋惜。
4.这四支曲子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情?
5.作品是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来表现人物情感的?
(四)阅读下面的一首小令,回答后面的问题。
【双调】沉醉东风 .送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相关试题:
人教版
高一
上册
单元练习
上一个『
北京市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版必修(二)第二单元测试
』  下一个『
《寡人之于国也》复习学案
』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