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1月海淀期末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末试卷
试题
名称
08年1月海淀期末语文试题(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练习语文第1卷(选择题,共30分)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下列各组词语申,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流览跻身和盘托出情礼难容B•收讫彩排顾名思义真知灼见C•思辨筹画伶牙利齿蓬头垢面D•观注浮浅报仇血恨黄粱一梦2•将下列词语依次填人各句横线处,
试题预览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练习
语文
第 1卷(选择题,共30分)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各组词语申,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流览         跻身        和盘托出         情礼难容
  B•收讫         彩排        顾名思义         真知灼见
  C•思辨         筹画        伶牙利齿         蓬头垢面
  D•观注         浮浅        报仇血恨         黄粱一梦
2•将下列词语依次填人各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在台湾当局                下,所罗门群岛等极少数国家致函联大主席,要求将所谓“台湾加人联合国”问题列人第62届联大议程,中国政府对此坚决反对。
  ②中国历史悠久,一些旧的观念在有些人头脑中根深蒂固,然而在今天这个转型的时代,已经有很多人开始                      如何转换思维方式,以适应新的生活。
  ③王瑶先生为《中古文学史论》撰写《自序》时提及:在属稿期间,每一篇写成后,我都先请朱佩弦老师过目,得到的启示和指正非常多。已故的闻一多老师,也曾给过我不少的              。
    A•唆使        捉摸          教正            B•支使         琢磨        校正
    C•支使        捉摸          校正            D•唆使         琢磨        教正
3•下列句子申,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社会上有一些人禁不住毒品暴利的诱惑,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制造、贩卖毒品的道路,最终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B•一个人如果总是在约束下生活,就会少一分天真,少一分自由。我愿意过一种挥洒自如的生活,我愿我的人生行云般随意舒卷。
  C•材料作文给学生以极大的展示个性、表达情感的自由空间,但是有些学生没有仔细研究所给的材料,信马由缰,任意为文,结果导致作文失误。
  D•由于工作负担过重,收人差别过大,一些公司出现了骨干员工跳槽的现象,这对于那些人才力量本不厚实的公司而言,无异于釜底抽薪,必将影响到公司的发展。
  语文试题第1页
4•下列句子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北京绿色奥运、绿色行动宣讲团走进社区、学校,开展了近700场讲座,传播了绿色文明理念,提高了公众的环保意识。
  B.在教师节来临之际,上级有关领导召开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向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
     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
  C.截至9月20日,在今年全国铁路暑运的40天内,铁路部门发送旅客达到1.4亿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3.2%。
  D•何老师今年搬到了天通苑小区,上班路远了,我问他从家到单位得用两个小时吧,他说两个小时到不了。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劝学》《师说》《六国论》《项脊轩志》《病梅馆记》这五篇文章的作者分别是苟况、柳宗元、苏洵、归有光、龚自珍。
  B•在我国文学史上,常有作家并称的情况,如李商隐和杜牧被称为小李杜,苏东坡和辛稼轩被称为:苏辛。
  C•老舍先生的话剧《茶馆》通过裕泰茶馆由盛而衰的变迁反映了前后近半个世纪的社会面貌,展示了人民与旧时代之间的矛盾冲突。
  D•别里科夫、葛朗台、朱丽叶分别是俄国作家契河夫、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英国作家莎士比亚塑造的不朽的文学形象。
二、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魏惠王死,葬有日矣。天大雨雪,至于牛目,坏城郭,且为栈道而葬。群臣多谏太子者,曰:“雪甚如此而丧行,民必甚病之。官费又恐不给,请驰期更日。”太子曰:“为人子,而以民劳与官费用之故,而不行先生之丧,不义也。子勿复言。”
群臣皆不敢言,而以告犀首。犀首曰:“吾未有以言之也,是其唯惠公乎!请告惠公。”
    惠公曰:“诺。”驾而见太子曰:“葬有日矣。”太子曰:“然。”惠公曰:“昔王季历(1)葬于楚山之尾,栾(2)水啮其墓,见棺之前和(3)。文王曰:‘嘻!先君必欲一见群臣百姓也夫,故使水见之。’于是出而为之张于朝,百姓皆见之,三日而后更葬。此文王之义也。今葬有日,而雪甚,及牛目,难以行,太子为及日之故,得毋嫌于欲亟葬乎?愿太子更日。先王必欲少留而扶社稷、安黔首也,故使雪甚。因驰期而更为日,此文王之义也。若此而弗为,意者羞法文王乎?”太子曰:“甚善。敬驰期,更择日。”
惠子非徒行其说也,又令魏太子未葬其先王而因又说文王之义。说文王之义以示天下,岂小功也哉!
《战国策•魏策二》 
    注释(1)季历:周文王之父。
        (2)栾:漏流。
        (3)和:棺材两头的木板。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必甚病之               病:损害
  B•变水啮其墓               啮:侵蚀
  C•出而为之张帐以朝         张:设置
  D•意者羞法文王乎           法:效法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坏城郭,且为栈道而葬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是其唯惠公乎
则齐国其庶几乎

而又因说文王之义
我欲因之梦吴越

惠子非徒行其说也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8•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太子)且为栈道而葬
  B•群臣皆不敢言,而以(之)告犀首
  C•于是出(文王)而为之张帐以朝
  D•若此而弗为,意者(太子)羞法文王乎

9•下列句子编为四组,能够打动太子,使他推迟葬期的一组是
  ①雪甚如此而丧行,民必甚病之
  ②先君必欲一见群臣百姓也夫
  ③先王必欲少留而扶社稷、安黔首也,故便雪甚
  ④因弛期而更为日,此文王之义也
  ⑤若此而弗为,意者羞法文王乎
  ⑥说文王之义以示天下,岂小功也哉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⑤       D.②④⑥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惠王死了,下葬日期己经确定,但天下起了大雪,城中道路无法通行,太子决定修栈道去送葬,大臣们纷纷劝谍。
   B•太子认为不按期举行先王的丧礼是不合道义的,坚决不肯改期,群臣没有办法,最后只好请
     出了德高望重的惠子。
   C•文王认为,当年周王的坟墓被水冲开,是先王想要再见一见群臣百姓,如今天降大雪,是惠王想要多停留几天,扶社稷、安黔首。
   D•惠子凭借自己的智慧巧妙进谏,使魏太子没有匆忙地安葬先王,同时又向天下人宣扬了周文
     王的大义,实在是不小的功德。
第Ⅱ卷(共120分)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18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翻译画横线的语句。(4分)
    天下非甚愚,岂有厌治思乱,优安乐危者哉?宜若可以常治安矣,乃至有乱与危,何也?夫夺其
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而号为理民者,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二帝三王平天下之道,若是然乎?
① 岂有厌治思乱,忧安乐危者哉?

② 夫夺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①——②题(8分)
                                       望月有感
                                               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注]此诗完整的题目为《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①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前两联写由于战乱、饥谨,家业无存,田园荒芜,家中亲人四海漂泊。
      B•尾联是想象之语,虚实结合,表达了兄弟们同时望月产生的怀乡思亲之情。
      C•全诗语言平实,不事雕琢,意蕴深厚,真挚动人,体现了白居易诗歌的特点。
      D•全诗通过描写骨肉离散之苦,深刻地揭露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②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是广为传诵的名句,请简要分析其妙处。(5分)
    答:
       

13•在横线上填写作品的原文(任选3题)(6分)
①三岁为妇,                               。                           ,靡有朝矣。
           (《诗经,氓》)
②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
                                                        。
      (贾谊《过秦论》)
 ③策扶老以流憩,                     。                             ,鸟倦飞而知还。
(陶渊明《归去来舍辞》)
④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
                                                                       。
(李白《蜀道难》)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7题。
                                        筷子漫谈
  概览大千世界,综观天下苍生,其进餐工具大体可分为三类。欧美人惯用刀、叉、匙,一餐而三
器并用,考究而繁琐;非洲、中东、印尼及印度次大陆居民,至今仍以手抓食,古朴而粗旷;而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则使用筷子,简易而便捷。对自己祖先所发明并沿用至今的筷子,国人情有独钟。
    中华大地是筷子的故乡,先人用筷子进餐,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从外观上看,筷子由两根同等
粗细长短的小棒组成,十分简陋,但经国人巧手掌控,则夹、挑、拨、拌、扒、戳等无所不能。锋之所指,美味尽收;取舍自如,纵横桌上。堪称使用方便,价廉物美。
    可以想像,远古时期洪荒满目,文明未启。人们采摘渔猎,以生食过活。我们的祖先肯定也经
历过用手抓、捧而食的阶段。但懂得用火后,开始享用熟食,吃热烫的食物时,再直接用手取之,则不美也。于是自然就会想到用木棍儿夹之,以为佐助。天长日久,人们便练就了用木棍儿取食的本领,这就是人们使用筷子的由来。
    制作筷子的材料,最主流者为木材和竹子。当年处于荒野的环境中,人类生活在森林、草丛、洞穴里,最方便的材料莫过于树木、竹枝。于是先民就随手采摘细竹和树枝来捞取熟食。正因如此,
细棍儿、修竹等,经过先民烤物时的拨弄,急取烫食时的捞夹,蒸煮谷黍时的搅拌等,筷子的雏形己呼之欲出。从当今筷子的形体考察,仍带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征。诚大朴胜华之典型也。
    筷子古名日“箸”。《《韩非子•喻老》中,有昔者约为象箸,而箕子唏之语。由此可见,筷子
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的商约时期。
    箸之易名为筷,亦有成说。明陆容于其所撰《菽园杂记》卷一中有云:民间讳俗,各处有之,而
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以幡布为抹布。船家希望行船时安顺平稳,到码头捷足先登,亦在情理之中。快又大多以竹制成,就在快字头上添个竹字头,筷宇乃成;而近代汉语中,单音节名词有向双音节名词发展的趋势,方法便是在字后加子,于是筷子乃应运而生。
    筷子的种类甚多,制材五花八门。春秋时期便己有牙箸、玉箸,秦汉时期有铜箸、铁箸,盛唐时有漆箸、金箸、银箸、象牙箸等,发展至今,筷子的种类造型更是层出不穷,色彩、图案亦是五彩纷呈。可以说,筷子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还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审美享受。
    我国是礼仪之邦,行为举止讲求合情入理月常生活中对筷子的使用也很有讲究。用筷的正确
方法是一手执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上端,另外三指自然弯曲扶住筷子,且筷子的两端要对齐。
用餐前,筷子要整齐码放在饭碗右侧,用餐后要整齐地竖向码放在饭碗正中。要做到彬彬有礼,雍
容大方,使用筷子就应有所讲究,不能随心所欲。
14•文中说筷子大朴胜华,是因为筷子具有 □□□□,□□□□,
□□□□的特点。(3分)
1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箸易名为筷子的原因。(字数不超出字格)(3分)
   答:



16•作家郭永秀有诗云五指微拢/轻轻夹起数千年的芬芳,在这里,筷子巴不只是一种器物,还承
   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请根据文章内容,说说筷子承载的传统文化有哪些?(4分)
答:

1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筷子比考究而繁琐的刀、叉、匙使用起来简易、便捷,比以手抓食礼貌、文明。
   B•筷子虽外观粗朴简陋,但国人对其情有独钟,原因之一是它使用起来方便灵巧。
   C•筷子古名为箸,其历史可追溯到商纣时期,距今己有三千余年的历史。
   D•筷子虽然只是吃饭的工具,但日常生活中正确地使用筷子也是举止文明的表现。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8-21题。
孤独的普希金
                                                                        肖复兴
    来上海许多次,没有去过岳阳路看过一次普希金的铜像。忙或懒,都是托词,只能说对普希金缺乏虔诚。似乎对比南京路、淮海路,这里可去可不去。 

  这次来上海,住在复兴中路,与岳阳路只一步之遥。推窗望去,普希金的铜像尽收眼底。大概是缘分,非让我在这个美好而难忘的季节与普希金相逢,心中便涌出许多普希金明丽的诗句,春水一般荡漾。

其实,大多上海人对他冷漠得很,匆匆忙忙地从他身旁川流不息地上班、下班,看都不看他一眼,好像他不过是没有生命的塑像,身旁的水泥电杆一样。提起他来,绝不会有决斗的刺激,甚至说不出他哪怕一句短短的诗。

普希金离人们太遥远了。于是,人们绕过他,到前面不远的静安寺买时髦的衣装,到旁边的教育会堂舞厅跳舞,到身后的水果摊、酒吧间捧几只时令水果或高脚酒杯……
 
当晚,和朋友去拜谒普希金。天气很好,4月底上海不冷不燥,夜风吹送着温馨。铜像四周竟然了无一人,散步的、谈情说爱的,都不愿到这里来。月光如水,清冷地洒在普希金的头顶。由于石砌的底座过高,普希金的头像显得有些小而看不大清楚。我想更不会有痴情而又有耐心的人抬酸了脖颈,如我们一样仰视普希金那一双忧郁的眼神了。

此时,教育会堂舞厅中正音乐四起,爵士鼓、打击乐响得惊心动魄。红男绿女出出进进,缠绵得像糖稀软成一团,偏偏没有人向普希金瞥一眼。
我很替普希金难过。我想起曾经去过的莫斯科阿尔巴特街的普希金故居。在普希金广场的普希金铜像旁,即便是飘飞着雪花或细雨的日子里,那里也会有人凭吊。那一年我去时正淅淅沥沥下着霏霏雨丝,故居前,铜像下,依然摆满鲜花,花朵上沾满雨珠宛若凄清的泪水。甚至有人在悄悄背诵着普希金的诗句,那诗句便也如同沾上雨珠无比温馨湿润,让人沉浸在一种远比现实美好的诗的意境之中。

而这一夜晚,没有雨丝、没有鲜花,普希金铜像下,只有我和朋友两人。普希金只属于我们。

第二天白天,我特意注意这里,除了几位老人打拳,几个小孩玩耍,没有人注意普希金。铜像孤零零地立在格外灿烂的阳光下。

朋友告诉我:这尊塑像已是第三次塑造了。第一尊毁于日本侵略者的战火中,第二尊毁于我们自己的手中。莫斯科的普希金青铜塑像屹立在那里半个多世纪安然无恙,我们的普希金铜像却在短短时间之内连遭两次劫难。

在普希金铜像附近住着一位现今仍在世的老翻译家,一辈子专事翻译普希金、莱蒙托夫的诗作,在文化大革命中亲眼目睹普希金的铜像是如何被红卫兵用绳子拉倒,内心的震动不亚于一场地震。曾有人劝他搬家,避免触目伤怀,老人却一直坚持住在普希金的身旁,相看两不厌,度过他的残烛晚年。

  老翻译家或许能给这尊孤独的普希金些许安慰?许多人淡忘了许多往事,忘记当初是如何用自己的手将美好的事物毁坏掉,当然便不会珍惜美好的失而复得。年轻人早把那些悲惨的历史当成金庸或琼瑶的故事书,怎么会涌动老翻译家那般刻骨的思绪?据说残酷的沙皇读了普希金的诗还曾讲过这样的话:“谢谢普希金,为了他的诗感发善良的感情!”而我们却不容忍普希金,不是把他推倒,便是把他孤零零地抛在寂寞的街头。

  我忽然想起普希金曾经对于青天的诅咒——

    啊,春天,春天,
你的出现对我是多么沉重,
    ……
    还是给我飞旋的风雪吧,
    我要漫长的冬天的幽暗。
  
有几人能如老翻译家那样理解普希金呢?过去了只成了一页轻轻揭去的日历,眼前难以抵挡春日的诱惑,谁还愿意去在凛冽风雪中洗涤自己的灵魂呢?

  离开上海的那天下午,我邀上朋友再一次来到普希金的铜像旁。阳光很好,碎金子一般缀满普希金的脸庞。真好,这一次普希金不再孤独,身旁的石凳上正坐着一个外乡人。我为遇到知音而兴奋,跑过去一看,失望透顶。他的手中拿着一架微型计算机正在算帐,很投入。他的额头渗了细细的汗珠。

  我们又来到普希金像的正面,心一下子更被猫咬一般难受。石座底部刻有的“普希金(1799—1837)”字样中,偏偏“金”字被黄粉笔涂满。莫非只识得普希金中的“金”字吗?
  我们静静地坐在普希金的石凳上,什么话也说不出来。阳光和微风在无声流泻。我们望着普希金,普希金也望着我们。
18•下面对原文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期末试卷


上一个『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检测』  下一个『08年1月海淀期末语文试题答案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