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末试卷
试题
名称
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九年级上册 部编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07年九年级期末试题Ⅰ主观性试题(30分)一、 课内阅读。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1—4题。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试题预览
  2007年九年级期末试题
Ⅰ主观性试题(30分)
一、 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1—4题。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①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②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③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④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1.给第七自然段方框中填进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A.…… “ ” , ; !
    B.…… “ , ” —— 。
    C.—— “ , ” , 。
    D.…… “ ” , , 。
    2.文中加“△”符号的代词各指代什么?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①”指代的是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
    B.“这②”指代的是信“国联”,求神拜佛。
    C.“它③”指代的是求神拜佛。
    D.“这④”指代的是“自欺”。
    3.对文中画线句子中“中国人”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句中的“中国人”指所有的中国人。
    B.“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句中的“中国人”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C.“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句中的“中国人”指广大人民。
    D.“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句中的“中国人”指一部分中国人。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文中被驳斥的错误论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B.第一二自然段是先摆出对方错误论点再摆出对方论据。
    C.文章论证的正确论点是:我钉洧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D.第七八自然段用历史和现在的事实证明了作者确立的论点。
阅读《智取生辰冈》,回答后面问题。
正在松树边闹动争说,只见对面松林里那伙贩枣子的客人,都提着朴刀走出来问道:你们做甚么闹?那挑酒的汉子道:我自挑这酒过冈子村里卖,热了在此歇凉。他众人要问我买些吃,我又不曾卖与他。这个客官道我酒里有甚么蒙汗药。你道好笑么?说出这般话来!那七个客人说道:呸!我只道有歹人出来,原来是如此。说一声也不打紧。我们正想酒来解渴,既是他们疑心,且卖一桶与我们吃。那挑酒的道:不卖!不卖!这七个客人道:你这汉子也不晓事!我们须不曾说你。你左右将到村里去卖,一般还你钱,便卖些与我们,打甚么不紧?看你不道得舍施了茶汤,便又救了我们热渴。那挑酒的汉子便道:卖一桶与你不争,只是被他们说的不好。又没碗瓢舀吃。那七人道:你这汉子忒认真!便说了一声,打甚么不紧?我们自有椰瓢在这里。只见两个客人去车子前取出两个椰瓢来,一个捧出一大捧枣子来。七个人立在桶边,开了桶盖,轮替换着舀那酒吃,把枣子过口。无一时,一桶酒都吃尽了。七个客人道:正不曾问得你多少价钱?那汉道:我一了不说价,五贯足钱一桶,十贯一担。七个客人道:五贯便依你五贯,只饶我们一瓢吃。那汉道:饶不得,做定的价钱!一个客人把钱还他,一个客人便去(    )开桶盖,(    )了一瓢,拿上便吃。那汉去夺时,这客人手拿半瓢酒,望松林里便走。那汉赶将去。只见这边一个客人从松林里走将出来,手里拿一个瓢,便来桶里(    )了一瓢酒。那汉看见,抢来劈手夺住,望桶里一(    ),便(    )了桶盖,将瓢望地下一(    ),口里说道:你这客人好不君子相!戴头识脸的,也这般罗唣!
那对过众军汉见了,心内痒起来,都待要吃。数中一个看着老都管道:“老爷爷,与我们说一声!那卖枣子的客人买他一桶吃了,我们胡乱也买他这桶吃,润一润喉也好。其实热渴了,没奈何,这里冈子上又没讨水吃处。老爷方便!”老都管见众军所说,自心里也要吃得些,竟来对杨志说:“那贩枣子客人已买了他一桶吃,只有这一桶,胡乱教他们买吃了避暑气。冈子上端的没处讨水吃。”杨志寻思道:“俺在远远处望,这厮们都买他的酒吃了;那桶里当面也见吃了半瓢,想是好的。打了他们半日,胡乱容他买碗吃罢。”杨志道:“既然老都管说了,教这厮们买吃了便起身。”众军健听了这话,凑了五贯足钱,来买酒吃。那卖酒的汉子道:“不卖了,不卖了!这酒里有蒙汗药在里头!”众军陪着笑,说道:“大哥,直得便还言语?” 那汉道:“不卖了!休缠!”这贩枣子的客人劝道:“你这个汉子!他也说得差了,你也忒认真,连累我们也吃你说了几声。须不关他众人之事,胡乱卖与他众人吃些。”那汉道:“没事讨别人疑心做甚么?”这贩枣子客人把那卖酒的汉子推开一边,只顾将这桶酒提与众军去吃。那军汉开了桶盖,无甚舀吃,陪个小心,问客人借这椰瓢用一用。众客人道:“就送这几个枣子与你们过酒。”众军谢道:“甚么道理!”客人道:“休要相谢,都是一般客人,何争在这百十个枣子上?”众军谢了,先兜两瓢,叫老都管吃一瓢,杨提辖吃一瓢。杨志哪里肯吃。老都管自先吃了一瓢,两个虞侯各吃一瓢。众军汉一发上,那桶酒登时吃尽了。杨志见众人吃了无事,自本不吃,一者天气甚热,二乃口渴难熬,拿起来,只吃了一半,枣子分几个吃了。
    5.下列加点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嗔怒(chēn)    聒噪(guō)     面面厮觑(qù)
    B.谮害(zèn)     绰刀(chāo)    恃才放旷(shì)
    C.侥幸(jiǎo)    桑梓(xǐng)    醉醺醺(xūn)
    D.腻烦(nì)      姊妹(zǐ)      精血诚聚(jú)
6. 下列句中加点词与现代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这厮不直得便骂人。
B. 快走!赶过前面冈子去,却再理会。
C. 你端的不把人当人。
D. 刘唐揭起桶盖,又兜了半瓢吃,故意要他们看着,只是叫人死心塌地。
7.选出括号中的词语排列恰当的一项(      )
    A、揭   舀   兜   丢   盖   倾      B、掀   舀   兜   丢   盖   倾
    C、掀   兜   舀   倾   盖   丢      D、揭   兜   舀   倾   盖   丢
   8. 杨志在一阵“寻思”后,同意了军汉们买酒解渴。杨志同意军汉买酒的原因,理解正确的是(    )
  A.同情军健们热得口渴难受,从而同意他们买酒解渴。
  B.年长的老都管为军健求情,使杨志违心同意买酒。
  C.他亲见了贩枣子客人喝酒全过程,没发现问题,心中也便动摇,允许他们买酒解渴。
  D.在这之前他打了军健,心里有些后悔,于是同意买酒以示歉意。
  9. 对白胜说了酒里有蒙汗药,军健们仍要买酒,杨志也不再阻止的原因分析不妥的是(    )
  A.杨志与军健们皆认为这是牢骚话,不必介意因而坚持要买。
  B.前面好汉们买酒、喝酒、饶酒、夺酒的一幕已扫除了杨志的戒备之心,他认为这是故意吓人。
  C.这是众好汉智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让杨志等人彻底消除疑虑。
  D.杨志坐得远远的,没有听到这话,当然就不再阻止。
  10.对杨志一方失败的原因和吴用一方取胜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志刚愎自用,性格粗暴,不能体恤下属,不善于笼络人;而吴用一行分工精细,组织、谋划、传信、引诱等均有落实。
    B、杨志与都管、虞侯各怀私心;而吴用一行众好汉团结一致,协同作战并巧妙利用敌人矛盾,瓦解对手。
    C、杨志一行押送生辰纲的兵马太少,寡不敌众;而吴用一行众好汉又武艺高强。
    D、黄泥冈地势险恶,天气炎热,杨志一行已精疲力竭;而吴用一行占有天时和地利。
阅读《唐雎不辱使命》,回答文后问题。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唐雎不辱使命。(辱没)  
B.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交换)
C.而君逆寡人者。(迎接)
D.轻寡人与?(轻视)    
12.下面的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
即使如此,但是我是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随便)交换。
B.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平民百姓的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C.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那韩国、魏国灭亡了,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存留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D.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误会了他的意图。
13.下面四句中与“此庸夫之怒也”句式相同的是              
A.非士之怒也              B.要离之刺庆忌也
C.皆布衣之士也            D.臣未尝闻也
14.这是一篇描写强弱斗争的文章,下列观点中哪一项不是表现秦国强大而安陵弱小的呢?
A.秦国“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
B.“秦王不悦”,于是“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秦王不高兴,安陵君就要派使臣去,可见安陵之弱。
C.秦王嬴政当时尚未统一六国,却在文中自称“天子”,说自己一怒,就要“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可见秦国之强。
D. “秦王色挠”说明
15.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是以语气强烈的反问句表达了唐雎维护国士不受侵犯的强硬态度。
B.唐雎说“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并“挺剑而起”,表现了他的凛然正气和不畏强暴的精神。
C.“轻寡人与”的言外之意是希望你们看清形势,不要误认为我们不能用武力夺取安陵。
D.秦王长跪而谢之曰:“……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说明他在唐雎的义正辞严的斗争面前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从内心折服、称颂唐雎的胆识。


Ⅱ客观性试题 (40分 )
二、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文后的问题。(4分)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6.“八百里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2分)
   
   17.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三、背诵默写。将诗词补充完整,或根据提示写出相应句子。(10分)
18.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           ,             。(《望江南》  温庭筠)
    19.               ,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20.                      ,                  ,风霜高洁,水落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醉翁亭记》欧阳修)
21. 人切勿患得患失,而应乐观旷达,就像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说的那样:           ,               。(2分)
22. 3月12日是植树节,学校绿色行动小组举行“诗意绿校园”活动,征集和树有关的诗词,请你回忆我们学过的相关作品,也写出上下相连的两句吧。              ,              。

    四、阅读课外文言语段,完成12——13题。(6分)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数四,顷即供饭,傍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②京师:京城。③果蔬:泛指菜肴。④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⑤脔:切成块的肉。⑥箸:筷子。
   2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
   公约之饭 ( ) 惟啖胡饼中间少许( ) 
   24.用“/”划出下句的朗读节奏(只划一层)。(2分)
   子 妇 之 亲 萧 氏 子 至 京 师。
   25.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悟?(2分)

 五、课外现代文阅读。
阅读《走不出外婆的目光》,回答 后面问题。(10分)
杨黎光
我离开家乡的那年,外婆已经八十六岁了。当她得知我将南下深圳时,一定要送我。我家住在三楼,年迈的外婆牵着我的手,一直将我送到楼下。当我走出很远很远,回头看见外婆还站在街口望着我。我的脑海里立即浮现出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外婆就是这样送我上学的。
  人生几十年,我也没有走出外婆的目光。
  我是外婆带大的。在我记忆深处,找不到被母亲抱过的感觉,却深藏着外婆抱我的温暖。外婆非常的瘦小,那双旧社会缠过的小脚是一对标准的“三寸金莲”。而我小时候好动顽皮,我想她抱我的时候一定很吃力。
外婆吃了一辈子的苦,可她从不诉苦。外婆三十六岁的时候外公就去世了,她守寡一辈子,用她那瘦小的胸怀,抱大了我的母亲和舅舅,抱大了我和两个妹妹,又抱大了舅舅的两个儿子。
母亲结婚以后,生了我们仨孩子,自己却多病常住院,父亲因工作的关系不能每天回家。外婆颠着她的一双小脚,家里医院来照顾着我们和母亲。小时候,我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被外婆的哭声惊醒。外婆哭得很特别,她边哭边轻轻地诉说,像跟上苍在对话。那时我还太小,不明白随着太多苦难的外婆,正是用这种方法纾解心中的苦闷和压力。她把许多白天无法说出来的苦闷,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自言自语地哭诉出来,然后再拖着极度疲惫的身子睡下。
  记得第一次抱外婆是在外婆七十二岁的那一年,外婆突然病倒了:脑溢血。我抱着人事不知的外婆上医院。当我抱着轻得像孩子一样的外婆往医院跑的时候,我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救活外婆。那年我刚大学毕业不久。
  外婆在医院里整整躺了三个月,大小便失禁,不省人事。我们这些外婆带大的儿孙们都在医院轮流值班。我在外婆身边呆得最多,每当我为外婆擦洗那失禁的大小便时,我想,小时候外婆就是这样带大我的。我常常为外婆梳理那花白的头发,对仍然没有知觉的外婆说,“外婆,你一定要醒来,你还没有过上一天享福的日子。”
  三个月后,外婆醒来了,半年后,外婆下床了。从此又活了二十多年,又带大了我舅舅的另一个儿子。
  外婆带大了所有的儿孙,可儿孙们都工作了,外婆很寂寞。一天天衰老得不能下楼的外婆只能站在窗口,望着外面的世界。我想,外婆最盼望的事,恐怕就是要我们儿孙常回家看看她。
  1996年外婆患了老年痴呆,我怀着急切的心情从深圳回到老家,走进外婆房间,她躺在床上把我妈妈当成我妹妹,却两眼盯着我说,“我孙子回来了!”(外婆从来不说我是外孙)妈妈又追问了一句,“他是谁?”外婆非常清楚地说,“他是杨黎光。”外婆谁也不认识了,却认出了一年也回不了一次家的我。我的眼泪夺眶而出。
  1997年回家的时候,外婆认我就很困难了。我站在她的床前,她盯着我看了很久,中间还闭上眼睛休息一会儿,又再次睁开眼睛望着我。我拉着外婆的手问她,“我是谁?”外婆瞪大着眼睛,我感到她在困难地用她那还残留着极少记忆的大脑回想着。终于,外婆开口说,“你是杨黎光”。
  我感到外婆不久人世了。1998年,我带着妻子和女儿一同回家看外婆。这时,外婆再也认不出我了。由于卧床太久,外婆身上到外都痛,妈妈常扶外婆起来坐一坐。可是外婆怎么坐着都不舒服,她像一个孩子一样吱吱呀呀吵个不停。我知道,是外婆身上疼。于是,我将外婆抱起。然后像孩子一样轻轻地摇。外婆把头靠在我的胸前。安静得像一个熟睡的婴儿。我知道,小时候外婆也是这样抱着我入睡的。
  妻子用摄像机摄下了这个珍贵的镜头,让外婆永远活在我的怀抱里。
1999年8月16日,我突然接到家中电话:外婆去世了。我却由于工作的关系不能马上回家。外婆安葬的那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抱着外婆上山,瘦削的外婆躺在我怀中,一动也不动,给我留下了一个永远的思念。                   (文章略有删改)
26.“记得第一次抱外婆是在外婆72岁的那一年”一段文字在写作上运用了插叙的写法,你觉得这一部分能否删除?为什么?(2分)
27.文章中写到“妻子用摄像机摄下了这个珍贵的镜头”,“这个珍贵的镜头”指的是什么事情?(2分)
28.本文中有许多的细节讲述了作者与外婆之间的亲情。请找出其中的一个细节描写,说说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29.作者为什么说“人生几十年,我也没有走出外婆的目光”?(2分)
30.亲情是人间最至美的情感。一个老外婆,带大了一个家族;她去世了,却留下了一个永远的思念。不知道读者心中是如何理解“亲情”这个词语,结合现实生活,选择一个亲人,写一件亲情故事。(2分)
六、综合性学习。
31.阅读新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共5分)
【新闻热点】丛飞完美“谢幕”捐献眼角膜再献爱心
新华网深圳4月20日电(记者李南玲)20日20时40分,丛飞因病医治无效在深圳市人民医院去世。37岁的丛飞生前立下遗嘱捐献眼角膜,以他最后的爱心之举,将光明永远馈赠社会、长留人间。作为一名著名歌手,丛飞商业演出频繁,本应该生活富裕。但他10年来倾其所有,累计捐款捐物300多万元,资助失学儿童和残疾人超过150人,自己却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甚至不惜向生命借贷。
深圳万人送别丛飞广东省领导亲自到场。
本报讯(记者丰雷宋元晖刘晓燕实习生苏遂萌刘伟)今天上午10时,丛飞遗体告别仪式将在深圳市殡仪馆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团中央书处第一书记周强、书记处书记尔肯江•吐拉洪、民政部部长李学、省委副书记蔡东士等中央、省领导赠送花圈。昨日记者获悉,因丛飞生前喜欢白色其遗体告别仪式上所用鲜花全是白色此外,深圳警方将出动千余警力到场维护秩序。
丛飞的事迹感动了九年级(2)班的同学们,为了学习丛飞纪念丛飞班委会准备召开主题班会,请你准备一份发言提纲。
①发言主题:        (1分)
②为了提高自己的思想品质,拟定一句座右铭。(2分)

③你的身边有没有最让你感动的人和事,概括说出他的事迹和让你感动的理由。(2分)
七、名著导读
32.班级里决定要搞一次读书交流活动,主要内容是交流阅读文学名著《繁星春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水浒》等的体会。(5分)
(1)经过商议后,班委会决定将在明天下午班会课时间举行读书交流活动,请你以班级的名义在黑板上写一则通知,布置相关内容并通知同学参加活动。(3分)

(2)为了充实你的发言,我们需要从“百度”中搜索资料,请你选择一本书,你打算输入哪几个关键词进行搜索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九年级 上册 期末试卷


上一个『海门市麒麟中学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  下一个『江苏省金陵中学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质量检测试题(语文)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