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8年度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07-08年度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高一上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07-08年度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1至5页,第Ⅱ卷5至8页。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客观题共45分)注意事项: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号、班级及准考证号等分别写在试卷相应位置和涂在答题卡上;不能将题直接答在试卷上。一、基础知识
试题预览
  07-08年度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1至5页,第Ⅱ卷5至8页。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客观题  共 45分)
注意事项: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号、班级及准考证号等分别写在试卷相应位置和涂在答题卡上;不能将题直接答在试卷上。
一、基础知识(21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荒芜(wú)    隽(jùn)永    幽僻(pì)     宛(wǎn)然
B、嬉(xī)游    点缀(zhuì)   拜谒(yè)     颤(chàn)动
C、陶冶(yǎn)   袅娜(nuó)    剥(bō)蚀     拙劣(zhuó)  
D、花蕊(ruì)   熨(yù)帖     淡褪(tuì)    阡(qiān)陌
2、下列各组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组是(    )
A、炯然不同    既便如此    不假思索    耳濡目染
B、临空而起    若隐若见    游目骋怀    难能可贵
C、历尽苍桑    绚烂多姿    没精打彩    不可思义
D、名圣古迹    稍事休憩    恪守诺言    心神惶惚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四百多年里,它   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    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    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    ,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A、剥蚀   淡褪   坍圮   苍幽     B、腐蚀   消褪   坍塌   苍翠
C、腐蚀   消褪   坍圮   苍翠     D、剥蚀   淡褪   坍塌   苍幽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阐述了他对人生真谛的哲理感悟,无论是课内课外,同学们都读得出神入化、热泪盈眶。
B、川端康成的《花未眠》这篇文章,材料丰富翔实,结构大开大合,令人读后有一种荡气回肠的感觉。
C、课堂上大家对《荷塘月色》的主题进行了见仁见智的讨论,尤其是李老师的发言起了狗尾续貂的作用。
D、他最近出版了一本文不加点,几乎没有注释的的旧体诗集子,这样的书,读起来确实累人。
 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经过这次讲座,对大家的启发很大。
    B.他给人的印象是,他总在兴致勃勃地参与、享受和感受生活。
    C.尽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到顶峰。
    D.大家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普遍感到非常气愤。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荷塘月色》《背影》是他散文中的名篇。
B、李乐薇,台湾当代著名散文作家,其作品文笔清秀,语言空灵,风格柔美,具有浓厚的古典韵味。
C、史铁生是我国当代一位颇有成就的小说家,代表作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等,《我与地坛》可看作他的自传体散文小说。
D、川端康成是日本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1968年因长篇小说《雪国》、《千只鹤》、《伊豆舞女》获诺贝尔文学奖。
7.对徐志摩《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A. 第一诗句中的“温柔”描绘了日本女郎的情态美,欲言又止,含情脉脉地低头鞠躬,贤淑,温存,庄重。
    B. 第二诗句中的“水莲花”是此诗的主要意象,诗人用它来衬托女郎在离情别绪的笼罩下难以忍受的内心痛楚,气氛孤单凄凉。
    C. 第三诗句运用了重叠的手法,写出了女郎的深情呼唤以及美好的祝愿。
    D. 此诗以“送别”为题刻画了女郎的形态和内心活动,既有语言描写又有动作描写,更有缠绵的情志。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之、逢孙、杨孙戍之,亦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8、下列加粗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              B、以乱易整,不武。(改变)
C、 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               D、又欲肆其西封。(肆意)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以其无礼于晋。
     以大易小,甚善。
 B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C、 夜缒而出,见秦伯。
     君若宥而反之。
 D、 失其所与,不知
     其有敢不尽力者乎?
10、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C、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寥寥数语,既点出了战事爆发的原因,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又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B、烛之武虽然长期得不到重用,但他有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临危受命,最后,义无反顾地去说秦师。
C、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步步深入,层层递进,终于说服了秦伯,表现了他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D、烛之武退秦师后,但子犯建议攻打郑国,顿时关系又紧张起来,晋文公讲了一番“仁”的大道理,最后才平息战争。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材料,然后回答12-15题。
王问于将军李信曰:“吾欲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王以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王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遂命李信、蒙恬将二十万人伐楚;王翦因谢病归频阳。
李信攻平舆,蒙恬攻寝,大破楚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楚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李信奔还。
王闻之,大怒,自至频阳谢王翦曰:“寡人不用将军谋,李信果辱秦军。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病不能将。王曰:“已矣,勿复言!”王翦曰:“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王曰:“为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六十万人伐楚。 
王送至霸上,王翦请美田宅甚众。王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以请田宅为子孙业耳。”王大笑。王翦既行,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王怚中而不信人,今空国中之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王坐而疑我矣。 
王翦取陈以南至平舆。楚人闻王翦带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御之;王翦坚壁不与战。楚人数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王翦曰:“可用矣!”楚既不得战,乃引而东。王翦追之,令壮士击,大破楚师,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楚师遂败走。王翦因乘胜略定城邑。(节选自《资治通鉴》) 
1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至频阳谢王翦(谢:道歉)       B、悉国中兵以御之(悉:调动)
C、顾令王坐而疑我(坐:因为)       D、故及大王之向臣(及:趁着)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乃悉国中兵以御之/为子孙业以自坚  B、将军老矣,何怯也/然则何时而乐耶
C、久之,王翦使人问/吾欲之南海      D、杀其将军项燕/ 其如土石何
14、下列各组句子中,能直接说明王翦战略才能的一组是(    )
①谢病不能将②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③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
④坚壁不与战⑤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⑥楚既不得战,乃引而东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⑤⑥        D、②④⑤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与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信伐楚由开始的节节胜利到最终的惨败而归,是由于他的轻敌情绪。
B、文章通过对比手法刻画了王翦的形象,突出了他的谨慎、老练与精干。
C、王翦虽然为秦国灭楚立下了战功,但是他乘人之危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D、王翦深谙“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之理,因而赢得了战争的全面胜利。
 
第Ⅱ卷(共105 分)
四、(12分)
16、把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王翦谢病不能将。王曰:“已矣,勿复言!”(3分)
译文:                                                                。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3分)
译文:                                                                。
17.默写下列语句的上句或下句(6 分)
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               。
②但我不能放歌,                   ;夏虫也为我沉默,                    .
③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④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          

五、现代文阅读(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又见荷塘月色
吴兆民
①今晚上,我终于来到了清华园的荷塘,可是来迟了,已不见满塘的荷花荷叶。但月光很好,依然能伴我追寻当年朱自清的足迹,也不能不说是非常惬意的事。
②荷塘边随风飘拂的杨柳,有好些一定目睹过朱自清的身影,那情意眷眷的样子是对故人的怀念吧。昏黄的路灯把柳影映射到荷塘里,让人觉着塘中漂动着簇簇水草。今晚虽不是满月,但它的清辉似乎不减当年,把眼前的荷塘尽情倾洒。
③荷塘上虽然不见了荷花,但让人分明感到是有荷花的。因为朱自清已将它牢牢根植于人们的头脑里:我已从想像中活生生移植其上。看吧,这满塘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不是荷花吗?那层层叠叠铺展在那里的不是荷叶吗?月光正像当时那样流泻在荷花荷叶上。微风在那里吹拂,依然将那清新的荷香弥散。
④我沿着塘边昔日的小煤屑路向前。几盏温和的路灯紧贴荷塘小路亮着,倒映水里的显出一束束昏黄,把荷塘小路照得分明。左边是一列高高土坡,上面是密植森森柏树,黑压压一路绵延。荷塘那边,月亮透过摆动着的高大树枝不时瞟我一眼。
⑤眼前的莲桥把狭长的荷塘分成两半,稀疏的残荷漂浮在荷塘上,令我心生几许凄凉。走过莲桥,拐过小弯,我走进了近春园遗址深处,置身高高的白杨树下。眼前一片开阔地平展展的,月光轻洒,充满空灵,草坪黑青黑青,上面有不少落叶。前面竖立着一块碑石,记载着近春园历史。后面小土坡的“荷塘月色”亭,显得有些静穆。月光在静静往这里挥洒,近处的一切都给抹上了清灵灵的光彩,我也被其细心涂抹。我看看月光给我的身影,又不禁抬眼凝望天上的明月,它竟是那样邀远、透亮而圣洁,让人的心胸霎时跟着坦荡起来。
⑥75年前那个夜晚,朱自清独自一人来到这月下荷塘,一腔心绪凝结于荷花明月,一腔情感在这里倾泻,一生操守在这里坦白!要清洁,不要朽污;要清直,不要屈从;要清苦,不要奢靡。在那腥风血雨的岁月,有多少人经受不住磨难变节了,经受不住诱惑苟且了,经受不住清贫颓废了;而你没有。为了民族,为了家庭,也为了自己,你活出了尊严。那夜,你一人在这里的默想和表白,说不上庄严,充其量只是几天后以《荷塘月色》艺术地向世人作了昭告;但你此后却真切地用自己的生命实践。没有哪一个要求你去这样做,也没有哪一个去监督你这样做。你靠的完全是自觉、意志、风范。你虽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却在贫病交加之际宁可俄死也不领美援面粉,成了承载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的人。也许有人不屑,也确实有人不屑,但这反而衬托出你的崇高,因为那些不屑者不是同类。
⑦这样想着的时候,阵阵清寒和阴森不知从何方向我袭来,又想到这遗址就是八国联军焚烧圆明园而殃及近春园使之成为“荒岛”的地方,我再也受不住四围的清寒和阴森,只好回转到有路灯的荷塘边。放眼荷塘,只剩我一人。
⑧我在荷塘边漫步,回首荷塘上空,正有一束绿色聚光在不停旋扫。毕竟是现代文明社会了!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
⑨社会发展了人还要不要操守?融入现代文明民族还要不要气节?现实中的许多人和事都作否定性回答。朱自清虽是旧时代知识分子,尚且坚守操节,洁身自好,成为一代楷模。就是这荷塘里的荷花也葆自我净洁、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作为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为什么就不能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作为融入现代文明的民族又岂能不固守气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之为人这一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回到人之为人的本性上来: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不断温习、时时记取75年前那份富有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的深情告白,是回复我们人本性的一剂良药。
⑩荷塘上的清风在月光辉映下吹拂着我,不断清理着我的思绪。我下意识地看着眼前的一切。荷塘还是那个荷塘,月色还是那样的月色,可我的内心却历尽沧桑。今晚曲曲折折的荷塘路上,虽然不见先人踽踽独行的风采,却留下了我深深的思考。
(选自2004年8月《人民日报》有删改)
18、第③段中加点的两个词语“根植”与“移植”能不能互换?请说明理由。(5分)
答:                                                                  。
19、请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分条概述“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中“不能释怀”的内容。(6分)
答:                                                                  
                                                                      。
20、作者在第⑨段中说的“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的人的本性”指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说这是“陈旧而永恒的人生命题”?(6分)
答:                                                                  
                                                                      。
2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文章从追寻朱自清的足迹写起,接着结合史实评价了他的高洁人格,最后联系现实,深化了文章主题。
B、文章第②段中的划线句子写杨柳迎风飘拂,其目的是引起对朱自清先生的怀念,“情意眷眷”用词贴切。
C、第③段中,作者描写了眼前所见的月下荷塘的美景,空灵洒脱,与朱自清先生的描写有异曲同工之妙。
D、文章第⑥段采用第二人称的手法,有利于作者宣泄内心的情感,表达对朱自清崇高气节的赞美之情。
E、本文运用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既高度评价了朱自清,又探求了发人深思的人生命题。 

六、语言运用(12分)
22、《语文学习报》主要刊登与中学生语文学习密切相关的稿件。最近,高一版的侯编辑收到一篇长达七千多字的学术论文,拟不刊登。假如你是这位编辑,你打算如何回复这位作者?请设计你的“拒绝词”,不超过40个字。(4分)
答:                                                                  。
23、提取材料的要点,用一句话回答问题。(4分)
时下,有些月收入不到千元的工薪阶层,却热衷于买一些名牌商品,如T恤、夹克、皮鞋等,有的人甚至非名牌不买;一些年轻女性节衣缩食购买昂贵的化妆品、首饰,不是出于实用的考虑,而是把它作为“成功人士”、“社会地位”以及“美好生活”的象征。有学者据此认为,“消费主义”已经成为现今不少人生活的主宰。
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学者所说的“消费主义” 是指:                     
                                                             。(20字以内)
24、仿照下面划线部分的句子,在横线上再续写两组句子,要求内容、句式和修辞手法与划线部分保持一致。(4分)
虽不养鸟,每天早上有鸟语盈耳。
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七、作文(60分)
25、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朱自清在月下荷塘的美景中获得了短暂的宁静和欢愉;李乐薇在“空中楼阁”中构建了自己的生命家园,史铁生在地坛中找到了精神的永恒寓所,川端康成在《花未眠》中领悟到了美的内涵。他们,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精神家园,也许是一圈难以捕捉的诱人的亮点,它指引着人们前进,永远激励着人类追求的意志和激情。精神家园,漫长而又古老的命题,人类诞生的那一天,就在寻找,而现代人的这种渴望似乎更强烈了。不管社会如何发展,我们都不能离开大自然。大自然不仅是我们的生存空间,而且也是我们精神的家园。
请以“生存空间与精神家园”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自拟题目,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         


高一语文第二次月考参考答案
一、1 B(A、juàn;C、yě;D、ruǐ)
2 C(A即,迥;B凌,现;C 沧,采,议;D胜,恍)
3 A
4 B(A“出神入化”指技巧达到了很高的境界;C“狗尾续貂”是谦词,用在这里不当;D“如数家珍”形容对列举的事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一 上册 月考试卷


上一个『湖南省“三市七校”2008届高三年级第二次联考试卷』  下一个『07-08年度高中二年级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