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大附中2007—2008学年高三综合测试(四)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华南师大附中2007—2008学年高三综合测试(四)语文试题(高三上册 粤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华南师大附中2007—2008学年高三综合测试(四)语文试题 本试卷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填写在指定位 置。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
试题预览
  华南师大附中2007—2008学年高三综合测试(四)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填写在指定位
   置。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别
   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
   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作答选做题时,请先填写先做题的组号再作答。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单纯    阐明    箪食壶浆    禅宗说法
B.卑鄙    裨益    稗官野史    偏裨副将
C.伶俜    聆听    高屋建瓴    身陷囹圄
D.经典    茎叶    泾渭分明    不胫而走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    )
A.他这个人就是倔脾气,遇到什么事情,都喜欢寻根究底,倘若不问个水落石出,是决不会善罢甘休的。
B.西方诗歌很难译得形神兼备,理性上我一贯赞同忠实,然而伴随忠实而来的板滞或晦涩又常使我意兴阑珊。
C.我们班向来文学的氛围就很浓,最近,有几个喜欢舞文弄墨的同学还写起了武侠小说,一时间,他们的大作贴满了黑板报。
D.一个厂家推出了一种畅销的产品,许多厂家就趋之若鹜,蜂拥而上,结果很快就供过于求,产品大量积压,造成了经济的损失。


3.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3分) (    )
①这件事已经过去好多年了,但是,现在想起来,他内心深处还感到           。
②他心烦意乱,意志消沉,经常独自           街头。
③然而,有关部门仍固执己见,坚持这种破坏历史文化遗产的“旧城改造”,        拆
除了当年慈禧弟弟的桂公府的跨院。
④学术界对这件出土文物所属的年代,一直有                。
A.歉疚    流连    私自    异议
B.内疚    流连    私自    争议
C.歉疚    踯躅    擅自    争议
D.内疚    踯躅    擅自    异议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
A.听了清华大学信息科学院的院长所作的“关于21世纪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的报告,对我启发教育很大。
B.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敬业精神,不仅是每个科技工作者应该学习和借鉴的,尤其更值得今天每一个人学习。
C.每当我看到顾客总是高兴而来满意而去,我体会到了作为一名售货员的光荣,心理有说不出的满足和愉快。
D.最近工商管理部门对全行业进行的质量大检查,大大促进了建立技术管理制度这项工作的开展。
二、本大题7小题,共3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5—9题。(21分)
范增论    苏轼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诗》曰:“相彼雨雪,先集维霰。”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宋义)时也。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弑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是始矣。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则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
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间疏楚君臣 疏:使……疏远
B.独恨其不早耳 恨:怨恨,痛恨
C.愿赐骸骨,归卒伍 赐骸骨:喻允许自己告老还乡
D.当于是去耶?曰:否 于是;在此时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A.终以此失天下 古人……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羽之杀卿子冠军也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然则当以何事去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7.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成分,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项羽)终以此失天下
B.而诸侯叛之也,以(项燕)弑义帝
C.(卿子冠军)不贤而能如此乎
D.(项羽)将必力争而不听也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汉王用陈平的反间计成功离间了项羽和范增的关系,但苏轼认为,如果项羽不是自己先对范增有了猜忌之心,反间计就不会成功。
B.苏轼认为项羽怀疑范增从项羽杀义帝的时候就开始了,因为项羽杀义帝不但不是范增的本意,而且范增还不会听从项羽的主张,必定竭力谏争。
C.苏轼认为范增与项羽共同事奉义帝,既不分君臣,又不明去就,这不是大丈夫应有的品质。
D.苏轼对范增的评价是一分为二的,既认为范增没有及时离开项羽却想依靠他来成功就功业名声太浅陋了,又认为范增确实是人中豪杰。
9.断句与翻译。(9分)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波浪线的文句断句。(3分)
    岂 不 毅 然 大 丈 夫 也 载 增 年 已 七 十 合 则 留 不 合 则 去 不 以 此
时 明 去 就 之 分 而 欲 依 羽 以 成 功 名 陋 矣。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②不用其言而弑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是始矣。
                                                                         


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每小题3分)
苏幕遮·草
梅尧臣
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庾郎①年最少,窣地春袍②,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注】①庾郎,指南朝的庾信,他才情横溢,少年得志,“年十五,侍梁东宫讲读”。
②窣地,拂地;春袍,指初入仕途的低级官员穿的青色章服。
   (1)“嫩色宜相照”一句在词中有多方面的作用,请作简要赏析。
                                                                           
                                                                           
   (2)综观全词,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题计分)(6分)
   (1)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                。
(李商隐《锦瑟》)
   (2)                 ,而不知其所止;                      ,羽化而登仙。
(苏轼《赤壁赋》)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                  。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                      ,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三、本大题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15题。
如果说世界华语网络文学诞生于海外学子的家国之思,中国本土的网络文学则生成于众声喧哗的BBS。由于网络契合了文学的自由本性,网民的游戏心态又切中文学的娱乐因子,因而文学走进网络或网络介入文学,自然就有了本体论的逻辑依据。
    中国加入互联网后,创生于海外的文学网站迅速挺进中国本土,促使我国的文学网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1996年“网络文学”一词正式进入纸介传播媒体,1997年美籍华人朱威廉在上海创立了“世界上最大的中文原创文学网站”“榕树下”,从此,迎来了网络与文学的“蜜月期”。截至2001年8月31日,我国以“文学”命名的文学网站已接近300个,现在,这一数字已增加到500多个,1999年,“新语丝”、“网易”、“榕树下”相继举行网络原创作品评奖,给火爆的网络文学添了一把柴,此后,一些大型网站一天发布的作品量就以千篇计。“新语丝”网站还创下了日点击数40万次的记录……一批网络写手迅速声名大噪,一些文学网站和网络作品成为网络文化圈的热门话题。
    2002年以来,网络文学不像前两年那么火爆,但文学网站仍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网上的文学也出现两点明显变化:一是文学站点个人主页和收藏的网络写手的个人专辑大幅上升,二是网络原创作品发布量呈缩水之势,但作品质量却有所提升,点击率明显增长,这反映了广大文学网民净化网络、回归文学审美本性的要求。
网络文学的历史性“出场”并不一定就意味着“文学性”的在场;相反,它倒可能构成对文学性新的遮蔽。自诞生之日起,网络文学就面临科技与人文的宿命式追问:在它所凭附的高科技大树上,结出的究竟是人文审美的丰硕果实,还是会使人类的艺术传统和精神继续在技术的狂飙突进中花果飘零?在炙手可热的科学势力的边缘,走进网络的文学是否仍秉承古老的传统与价值,朝着人类审美精神的圣地驰骋,还是在科学技术的场域中让文学本体的精神取向经历一次技术理性的“格式化”?因而,文学在互联网中“出场”后,可否在大众文化读图转向、道与言都出现话语转型的背景中,用诗意的寓言铸就网络诗学的新境界,乃至据此重新书写文学的“文学性”,探询重建精神价值深度的可能性,而不是让文学本该有的艺术承担和价值叙事为世俗的感性愉悦和消费文化的平面化所遮蔽,使本该在艺术中得到敞亮的生命意义被工具理性所取代,避免文学应有的审美意义在网络媒体的技术围城中无从置喙,抑或变成欲望生产而价值退场的游戏碎片……这一切都警示我们必须关注网络文学的“文学性”问题。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理解,不符合原文的两项是(6分) (    )
A.“逻辑依据”是说网络文学的产生符合客观规律,是顺应时代潮流的。
B.“蜜月期”是用来比喻海外文学网站与本土文学网站联手打造网络文学的亲密时段。
C.“出场”指网络文学的产生,“在场”指网络文学的文学性;“出场”一定标志着“在场”。
D.“宿命式追问”反映了作者对网络文学的未来走向的担忧和思考,给人以警醒作用。
E.“格式化”是指网络文学在科技领域中经历一次文学本体精神价值取向的革新。
13.下列理解与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是(3分) (    )
A.网络文学的唯一逻辑依据是网络给文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度。
B.文学产生于心灵,而不是产生于网络,它同媒介的形式并无必然联系。
C.“网络文学”本身包含着两项基本要素:“网络”与“文学”,从实质上看,“网络文学”就是科技和人文结合的体现。
D.文学应有的审美意义在网络媒体的技术围城中无从置喙。
14.选文谈到了2002年前后网络文学的阶段性发展情况,请概括出它们的特点(4分)
    2002年前:                                      (不超过8个字,2分)
    2002年后:                                      (不超过8个字,2分)
15.文中说“网络文学的历史性‘出场’并不一定就意味着‘文学性’的在场”,请你根据
文意就如何解决“文学性”缺席的问题谈谈看法。(5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本大题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填上文本序号“(一)”或“(二)”。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废  墟
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
废墟吞没了我的企盼,我的记忆,片片瓦砾散落在荒草之间,断残的石术在夕阳下站立,书中的记载,童年的幻想,全在废城中陨灭。昔日地光荣成了嘲弄,创业的祖辈在寒风中声声咆哮。
但是,代代层累并不是历史。时间的力量,理应在大地上留下痕迹;岁月的巨轮,理应在车道间辗碎凹凸。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营造之初就想到它今后的凋零,因此废墟是归宿;更新的营造以废墟为基地,因此废墟是起点。废墟是进化的长链。 
废墟表现出固执,活像一个残疾了的悲剧英雄。废墟昭示着沧桑,让人偷窥到民族步履的蹒跚。废墟是垂死老人发出的指令,使你不能不动容。 
废墟有一种形式美,把拨离大地的美转化为皈附大地的美。母亲微笑着怂恿过儿子们的创造,又微笑着收纳了这种创造。母亲怕儿子们过于劳累,怕世界上过于拥塞。看到过秋天的飘飘黄叶吗?母亲怕它们冷,收入怀抱。没有黄叶就没有秋天,废墟就是建筑的黄叶。 
人们说,黄叶的意义在于哺育春天。我说,黄叶本身也是美。 
一位朋友说,他最喜欢在疏星残月的夜间,在废墟间独行,或吟诗,或高唱,直到东方泛白;另一位朋友说,有了对晨曦的期待,这种夜游便失之于矫揉。他的习惯,是趁着残月的微光,找一条小路悄然走回。 
我只怕,人们把所有的废墟都统统刷新、修缮和重建。 
中国历来缺少废墟文化。废墟二字,在中文中让人心惊肉跳。 
或者是冬烘气十足地怀古,或者是实用主义地趋时。怀古者只想以古代今,趋时者只想以今灭古。结果,两相杀伐,两败惧伤,既斫伤了历史,又砍折了现代。鲜血淋淋,伤痕累累,偌大一个民族,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在中国人心中留下一些空隙吧!让古代留几个脚印在现代,让现代心平气和地逼视着古代。废墟不值得羞愧,废墟不必要遮盖,我们太擅长遮盖。 
中国历史充满了悲剧,但中国人怕看真正的悲剧。最终都有一个大团圆。惟有屈原不想大团圆,杜甫不想大团圆,曹雪芹不想大团圆,孔尚任不想大团圆,鲁迅不想大团圆,白先勇不想大团圆。他们保存了废墟,净化了悲剧,于是也就出现了一种真正深沉的文学。 
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雪峰是伟大的,因为满坡掩埋着登山者的遗体;大海是伟大的,因为处处漂浮着船楫的残骸;登月是伟大的,因为有“挑战者号”的陨落;人生是伟大的,因为有白发,有诀别,有无可奈何的失落。古希腊傍海而居,无数向往彼岸的勇士在狂波间前仆后继,于是有了光耀百世的希腊悲剧。 中国人若要变得大气,不能再把所有的废墟驱逐。 
废墟,辉映着现代人的自信。 废墟不会阻遏街市妨碍前进。
现代人目光深邃,知道自己站在历史的第几级台阶。他不会妄想自己脚下是一个拔地而起的高台。因此,他乐于看看身前身后的所有台阶。 只有在现代的喧嚣中,废墟的宁静才有力度;只有在现代人的沉思中,废墟才能上升为寓言。 因此,古代的废墟,实在是一种现代构建。 
现代,不仅仅是一截时间。现代是宽容,现代是气度,现代是辽阔,现代是浩瀚。 
我们,挟带着废墟走向现代。
16.简析本文主要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4分)
                                                                           
                                                                           
17.文中划线句子有什么含义?(5分)
   (1)时间的力量,理应在大地上留下痕迹。(2分)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粤教版 高三 上册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2008温州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一)』  下一个『2007年初中语文总复习基础百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