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08高考新考纲160分阶段考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日常阶段测试
试题
名称
江苏08高考新考纲160分阶段考试题(高三选择性必修 苏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高三语文周练试卷2007.11.23第Ⅰ卷阅读题甲必做题一、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乡路带我回家葛兆光(1)“家”是一个具体的事物,“乡”是一个特定的地域,家乡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不一样的感觉。四川人说到的家乡有一种又麻又辣又烫的味道,上海人的家乡梦里一定有越剧或评弹的声音。那个美国人丹
试题预览
  高三语文周练试卷
2007.11.23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做题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乡路带我回家
葛兆光
    (1)“家”是一个具体的事物,“乡”是一个特定的地域,家乡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不一样的感觉。四川人说到的家乡有一种又麻又辣又烫的味道,上海人的家乡梦里一定有越剧或评弹的声音。那个美国人丹佛在唱《乡路带我回家》时心里其实想的是他美利坚合众国那个乡村风情,可听得如痴如醉的中国人丹田里涌上来的一股乡思却是中国土地上的田园风光,秋风起,顿生鲈鱼莼菜之思。看来,没有人没有乡思。英国诗人潘恩的《家,可爱的家》,其实和中国陶渊明《归园田居》的意思是一样的,那种“East or  west,Home is best”的情感,到处都是一样弥漫。
    (2)不过,乡思究竟是不一样的。年纪轻的乡思是一回事,年纪大的乡思是一回事。历史短的乡思是“想家的时候”,历史长的乡思是“长城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中国人的乡思长得可以追溯到文学的源头,《诗•王风•君子于役》里一个远在异乡的人想起自己的家,就想起了那个“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牛羊下来”的乡村黄昏景象。古人诗里那些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的意象一而再再而三地让人想到自己的家。王维《渭川田家》写到“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就不免长叹“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式微》是《诗经》里的一首,其中有一句就是“式微式微,胡不归”。
    (3)为什么不“归”?藏在中国人心里的那一个“归”字比起英文的“return”和“go back to”来不知道多了多少内涵,它几乎是一个不可传译的字眼。陶渊明“守拙归园田”的“归”字背后,有中国人几千年来对自然的、对家庭的、对故乡的依恋,有中国人多少代以来寻找人生归宿的希望,这不仅仅是浪子回家,不仅仅是燕子归巢,还是一种对于都市喧嚣、对于世俗险恶、对于人心庸俗的深深失望。于是他们才把平静、朴素、单纯都寄托给了乡村,因为那才是一个人的“根”。没有人把这一份乡思贴在车水马龙和高楼大厦上,乡思似乎总是和现代科技背道而驰,从没有人把那一个能给人宁静的归宿想成是东京新宿地铁车站或纽约帝国大厦。追寻技术进步和生活富裕的人们总要在心里留下一块恬静而朴素的田园,就好像雕梁画栋的大观园里要有那么一个“勾起我归田之心”的稻香村一样。“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人总是有实用价值和永恒价值的两方面需求的。历史积淀愈厚的民族,大概这种思乡的情绪愈浓,就愈爱听那一首《乡路带我回家》。
    (4)家毕竟是家。“人总有想家的时候”,但我们说的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家,而是弥漫在人们心中的归宿感。鲈鱼堪烩,莼菜可采,秋风每年都会吹落黄叶,每一个人都会有梦里的故乡,每一个梦里故乡都会有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的亲切与温馨。当社会天翻地覆,时代飞速变化时,人不止是需要向前奔跑,有时也需要回头望一望离自己越来越远的家乡。当红灯绿酒把人心放在搅拌机里搅得心烦意乱的时候,人就是需要一个平静的生活和家园的,这不仅是陶渊明时代古人的需要,也是计算机时代今人的需要。
    (5)有人拍了一个电视剧叫《我爱我家》,很好。不过,在片子里只看到了家的热闹却没有体验到这个“家”的宁静,这让我很遗憾。流行歌曲从甜腻腻浓得化不开的卿卿我我中走出来,有人想尝试一下淡淡幽幽的乡思乡愁了,弯弯的月亮和童年的阿娇成了歌曲里的意象,这也很好。不过,有时词作者一个盹儿打过就把这乡思给忘了,浓浓的怀旧和淡淡的乡愁后面又突然接上一句“我的心充满惆怅,只因为古老的村庄还唱着过去的歌谣”,就让我觉得,也许现在的人毕竟不是“听雨僧庐下”的老人而是“听雨红罗帐”的少年。有少年的心态就不会真的回忆而只会真的憧憬。听那一夜雨声,“一任阶前点点到天明”的,是老人。那少年的乡愁,可能真是辛弃疾所说的“为赋新词强说愁”。
1.文中谈到中外游子的乡思之情“意思是一样的”,但又说“乡思究竟是不一样的”。请根据文意简要分析,乡思究竟有哪些方面“不一样”?(3分)
                                        
                                        
2.文章第二段例析《诗•君子于役》《古诗十九首》中的意象后,再举王维的《渭川田家》为例时,更要特别提及《式微》的出处有何作用?(4分)
                                        
                                        
3.作者为什么认为乡村“才是一个人的根”?第(3)段中画横线的“实用价值”和“永恒价值”分别指什么?(7分)
                                        
                                        
                                        
                                        
4.作者评析了《弯弯的月亮》,认为这首流行歌曲所表现的乡愁是少年的“为赋新词强说愁”,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请说说理由。(6分)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蓝玉,定远人。开平王常遇春妇弟也。初隶遇春帐下,临敌勇敢,所向皆捷。遏春数称于太祖。
    二十年,以征虏左副将军从大将军冯胜征纳哈出,次通州。闻元兵有屯庆州者,玉乘大雪,帅轻骑袭破之,杀平章果来,禽其子不兰溪还。会大军进至金山,纳哈出遣使诣大将军营纳欸,玉往受降。纳哈出以数百骑至,玉大喜,饮以酒。纳哈出酌酒酬玉,玉解衣衣之,日:“请服此而饮。”纳哈出不肯服,玉亦不饮。争让久之,纳哈出覆酒于地,顾其下咄咄语,将脱去。郑国公常茂在坐,直前砍伤之,都督耿忠拥以见胜。其众惊溃,遣降将观童谕降之。还至亦迷河,悉降其余众。会冯胜有罪,收大将军印,命玉行总兵官事,寻即军中拜玉为大将军,移屯蓟州。
    时顺帝孙脱古思帖木儿嗣立,扰塞上。二十一年三月,命玉帅师十五万征之。出大宁,至庆州,谍知元主在捕鱼儿海,问道兼程,进至百眼井。去海四十里,不见敌,欲引还。定远侯王弼日:“吾辈提十余万众,深入漠北,无所得,遽班师,何以复命?”玉曰:“然。”令军士穴地而爨,毋见烟火。乘夜至海南,敌营尚在海东北八十余里。玉令弼为前锋,疾驰薄其营。敌谓我军乏水草,不能深入,不设备。又大风扬沙,昼晦。军行,敌无所觉。猝至前,大惊。迎战,败之。杀太尉蛮子等,降其众。
    玉长身赤面,饶勇略,有大将才。中山、开平既没,数总大军,多立功。太祖遇之厚。玉浸骄蹇自恣,多蓄庄奴,乘势暴横。尝占东昌民田,御史按问,玉怒,逐御史。北征还,夜扣喜峰关,关吏不时纳,纵兵毁关入。帝闻之不乐。初,帝欲封玉梁国公,以过改为凉,仍镌其过于券。玉犹不悛,侍宴语傲慢。在军擅黜陟将校,进止自专,帝数谯让。西征还,命为太子太傅。玉不乐居宋、颍两公下,曰:“我不堪太师耶!”比奏事,多不听,益怏怏。
    二十六年二月,锦衣卫指挥蒋珊告玉谋反,下吏鞫讯。狱具,族诛之。
    (《明史•卷一三二》)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大将军冯胜征纳哈出,次通州      次:驻扎
  B.疾驰薄其营                        薄:迫近
  C.尝占东昌民田,御史按问            按:巡视
  D.玉犹不悛,侍宴语傲慢              悛:悔改。
6.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遇春数称于太祖            而君幸于赵王
  B.都督耿忠拥以见胜          举匏樽以相属
  C.帝闻之不乐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D.还至亦迷河,悉降其余众    齐国其庶几乎
7.下列对原文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蓝玉随大将军冯胜出兵征讨纳哈出,杀败元军,立下战功。后冯胜有罪,朝廷命蓝玉执掌总兵官职务,继而取代冯胜成为大将军。
    B.蓝玉率领十五万大军前往捕鱼儿海征元。一开始未能发现敌踪,准备回师,后听取王弼建议,隐匿行踪,冒着大风沙进军,终于击败元军。
    C.蓝玉屡有战功,太祖待他很优厚。他渐渐骄纵放肆,在北上征讨元军途中,因喜峰关关吏未能及时开门,他纵容士兵破门而入。
    D.蓝玉颇有将才,英勇杀敌,屡立战功,但又矜功自伐,骄蹇横暴,我行我素。太祖多次不悦,蓝玉最终被告谋反而遭灭族。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纳哈出酌酒酬玉,玉解衣衣之,曰:“请服此而饮。”
                                        
(2)吾辈提十余万众,深入漠北,无所得,遽班师,何以复命?
                                        
(3)在军擅黜陟将校,进止自专,帝数谯让。
                                        
三、古诗词阅读鉴赏(8分)
清平乐 泰山上作①
金•元好问
江山残照,落落舒清眺。涧壑风来号万窍,尽入长松悲啸。
井蛙瀚海云涛,醯鸡②日远天高。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
注:①蒙古灭金之后,元好问感慨故国沦亡,不愿为官,曾暂居山东冠县,应友人邀请游览泰山,填了这首词。②醯(xī)鸡:《庄子》中的典故。醋瓮中的一种小虫子,平时在瓮中不见天日,揭去盖子,才能见到天日。
9.(1)从上阕看,作者是如何表现泰山壮伟气势的?(4分)
                                   
                                   
(2)从全词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4分)
                                   
                                   
四、默写(8分)
10.将下面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补充完整。
(1)艰难苦恨繁霜鬓,                          。(杜甫《登高》)
(2)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3)东船西舫悄无言,                     。(白居易《琵琶行》)
(4)庄生晓梦迷蝴蝶,                     。(李商隐《锦瑟》)
(5)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6)舞幽壑之潜蛟,                     。(苏轼《赤壁赋》)
(7)路漫漫其修远兮,                     。(屈原《离骚》)
(8)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乙   选做题
五、(18分)
注意:本大题的两类试题分别为“论述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考生任选一类作答,不得在大类之间交叉选做。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核心竞争力》:福音与诅咒
“Core Competence”通行的中译是“核心竞争力”,但它的准确译法应该是“核心能力”。所谓“核心能力”,不是公司独有的某种技术或工艺,也不是公司内部某个人或某个部门的能力,而是指公司整合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技术后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是公司集体学习、运作的结果。核心能力是内在的、无形的、本源性的。它难以被竞争对手所复制。一个公司凭借核心能力才能持续为客户提供独特的价值和利益,才能不断催生新产品,开辟新市场。
了解了“核心能力”的基本含义,我们就能发现目前将“Core Comepetence”译成“核心竞争力”的误区所在。人们常常说,“渠道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某营销人员一年销售业绩上千万,他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这里,“核心竞争力”的译法把人们的注意力过多地引向了“渠道”、“劳动力资源”等外在的、有形的因素,而忽略了核心能力的内在性与本源性。一个公司在市场上有竞争优势,并不一定表明该公司核心能力强,特别是当竞争的环境不公平,或当该公司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的时候。
进一步说,当一个公司过分依靠外在因素在市场上表现出巨大的“竞争力”的时候,往往是这个公司的内在能力开始蜕化、衰减的时候。优越的资源对于一个公司、一个国家来说的确是一种福音,但同时也可能是一种“诅咒”。这让人想起西方学者关于“石油的诅咒”的说法,由于可以卖石油,一些富油的国家不追求高效的经济体制,不追求创新,他们就躺在石油上坐吃山空,对于这些国家而言,石油资源就成了一种诅咒,一个公司如果一味依靠外在优势进行竞争或只专注于当下的竞争(如打价格战),就难以逃脱这种被“诅咒”的命运。
因此,公司必须从关注外在、表层、有形和现在,转向关注内在、深层、无形和未来。“核心能力”的概念体现的正是这种追求。核心能力的形成是一种由表及里的、动态的、精益求精的过程。公司必须注意保持核心能力的活力,否则也难逃“被诅咒的命运”。能使公司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获得强大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一旦让公司形成路径依赖,也会产生核心能力硬化的问题。当环境发生巨变时,公司因难以应对而猝然倒下。这就是“核心能力的诅咒”。
11.下列对“核心能力”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核心能力与顾客所看重的价值和利益无关。
B.核心能力不是指个人能力,而是指公司独有的技术。
C.核心能力被竞争对手复制的可能性很大。
D.核心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
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所谓的“核心竞争力”,是对“核心能力”这一概念的误读与误用。
B.公司如果一味依靠外在竞争优势或只致力于当下竞争,其前途堪忧。
C.劳动力资源丰富,营销人员优秀能使公司在竞争中保持永久优势。
D.对于任何公司或国家来说,优越的资源都可能带来负面的影响。
13.根据文意填空。(6分)
文章说“一个公司在市场上有竞争力优势,并不一定表明该公司核心能力强”,这因为公司的竞争优势可能来自                  ,                   以及其它外在因素。
14.文章认为核心能力既是一个公司的“福音”,却也可能是“诅咒”,为什么?(6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于丹式解读”:传播文化经典引起学界关注
近一段时间,于丹成了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人物。一边是她的书销售得异常火爆,先是《于丹<论语>心得》畅销,紧接着,《于丹<庄子>心得》新书签售活动创下日签售1.5万册的纪录。另一边是人们对于丹的解读众说纷纭、莫衰一是。在签售会当天,一位男士冲入签售会场,脱去外套,露出T恤,上面赫然写着“孔子很着急,庄子很生气”几个大字,以示抗议。3月2日,中山大学博士徐晋如联合清华大学、暨南大学等知名高校的几位学生在天涯网上,发了一篇《我们为什么要将反对于丹之流进行到底》的帖子,称于丹“用《心灵鸡汤》般的语言来猥亵孔子”、“把人文理论庸俗化和媚俗化”,甚至希望“《百家讲坛》应立即让于丹下课,面向全国人民公开道歉”。这些学生联名表态“要将于丹抵制到底”,回帖者众多。拨开现象看本质,深究其本,所有纷争都指向一个焦点:传统经典应如何解读?
现在有“大话”经典、“水煮”经典、经典“心得”、“品”经典,等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个性化的方式对传统经典改写、解读,似乎成了一股风气。对这种现象,我们不能一棍子打死。只要它的立意有可取之处,并且不以严肃的学术研究自居,就仍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于丹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的解读是从‘学术金字塔’的塔尖走下来、与民众分享文化利益的一种尝试,采用的是‘心得’的方式,而非严肃的学术教材,这种解读并未伤害社会的群体记忆。”另一方面,经典的意义也是双面的,在特定的条件下也可能会束缚人们的思想或被保守主义者加以利用。个性化的、非学术化的解读,在一定的语境中能够起到解放思想、开放经典的作用。
长期从事文献传播学研究的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周庆山认为,于丹的成功之处在于借助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大众主流媒体解读经典文本,既迎合了国学热的文化潮流,更满足了公众在社会急剧转型期大众阅读期待心理,即寻求通过权威经典来找寻解脱精神压力乃至迷茫的良方与答案。
然而,这是否就意味着对传统经典的解读可以随心所欲、毫无顾忌呢?周庆山提出,通过大众媒体对一种经典知识和文本进行阐释要严肃认真,尽量避免误读。同时,媒体的传播不能过分追求收视率和轰动效应,还要考虑社会效益和文化影响,这就要把握好一个度,这个度可以用“信、达、雅”三个传播原则来概括:要准确把握经典的基本精髓,要易于被公众理解接受,要有较高审美价值。他觉得这也是今后类似的传统文化资源开发与传播活动中要注意的问题。
周庆山表示,经典传播的理想生态环境应该是在严谨把握经典文本基本精髓的基础上,采取诸如电视、电影、戏剧、多媒体甚至漫画等多种方式加以传播,传播方式只是一种形式,本质意义上还是要避免对经典文本的误读甚至歪曲。无论如何,作为有着博大精深文化底蕴的中国来说,有很多的传播资源可以发掘,而发掘时要当心别把它弄得支离破碎。
有研究者认为,中国的传统经典历经几千年风雨,不但没有被割断却日渐升温甚至火爆起来,再一次反映了传统经典顽强的生命力和永恒的魅力。人们希望从中获取心灵和生活上的指导,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这也呼唤着传统经典从学术圣坛走向民间,走到人们的生活中。这对文化传播者来说既是商机,又是一个不能回避的历史责任。“于丹式解读”再一次反映出传统经典走入民间的可能性与必然性。
(《光明日报》2007年03月19日,有删改)
11.“用个性化的方式对传统经典改写、解读,似乎成了一股风气”,对这种个性化阅读的现象,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个性化解读只要立意可取,并且不以严肃的学术研究自居,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B.个性化的解读,在一定的语境中能够起到解放思想,开放经典的作用。
C.个性化的解读并不意味着对经典的解读可以随心所欲,无所顾忌。
D.个性化的解读应采用“心得”等方式,使经典从学术金字塔走下来、与民众分享文化利益。
12.“传统文化资源开发与传播”应该遵循的原则,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大众传媒对经典知识和文本进行阐释时态度要严肃认真,尽量避免误读,形式可以不拘一格。
B.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底蕴博大精深,我们要把握“信、达、雅”的原则,理性谨慎地加以开发和传播。
C.传统文化的传播应寻求通过权威经典来找寻解脱精神压力乃至迷茫的良方与答案。
D.文化经典的传播不能过分追求收视率和轰动效应,还要考虑社会效益和文化影响。
13.一方面是于丹的书销售得异常火爆,另一方面她又遭到强烈反对,两方面的原因各是什么?(6分)
                                                                               
                                                                  &nbs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苏教版 高三 选择性必修 日常阶段测试


上一个『九年级(上)语文第四单元测试题』  下一个『必修五文言文单元练习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