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马鞍山二中2007-2008学年度高三语文期中测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中试卷
试题
名称
安徽省马鞍山二中2007-2008学年度高三语文期中测试卷(高三下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安徽省马鞍山二中2007-2008学年度高三语文期中测试卷命题人:昌献杰审题人:盛庆丰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座位号、姓名,并认真核对答题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
试题预览
  安徽省马鞍山二中2007-2008学年度高三语文期中测试卷
命题人:昌献杰       审题人:盛庆丰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座位号、姓名,并认真核对答题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座位号、姓名、科类”与本人座位号、姓名、科类是否一致。
2.答第Ⅰ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第Ⅱ卷时,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宫阕     流光溢彩     跻身     震憾人心
B.青睐     电子元件     偶尔     触膝谈心
C.连手     革故鼎新     切磋     水到渠成
D.提炼     以老卖老     录相     明枪暗剑
2.下列句子中加点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各种花卉,争奇斗艳,若用国色天香来形容,实不为过。
B.这部韩国轻喜剧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人们所有的烦恼都涣然冰释了。
C.乐于助人本是无可厚非的,可是在有的人看来,这是一种迂腐。
D.仝伟昨天对我说,他明天要送我一个意想不到的礼物。当时,我不以为意,第二天接到礼物时我着实吃了一惊。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北京一些中央媒体工作的外籍人士注意到,媒体上关于突发事件的报道不仅数量增多了,而且变得“更有人情味”了。
B.作为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孔子一生积极求索,“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他的奋斗的一生是他这句格言的真实写照。
C.在科技人才等方面,我国和我国发展情况类似的印度相比,还有差距,与美国、日本的差距更大。
D.由于部分国有企业产权不清晰,管理体系不健全,使企业缺乏创新的动力和相应的实力,以致难以适应市场竞争。
4.下面句子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中国诗歌本与乐、舞同源,由先秦经汉魏至唐宋,诗、乐合一,兼具表演成分的艺术模式被一以贯之地保持了下来。
②戏剧在诗歌的牵掣浸润下,为断由通俗而雅化;诗歌则受戏剧的影响,自宋元以后不断由雅而俗地发展。
③戏剧在诗歌渗入下不断变化其结构、体制、语言、情韵,同时也以其原本具有的通俗性、演出性,或隐或显地影响着诗歌的发展。
④戏剧与诗歌的兼容与互渗,早在原始艺术中已显端倪。
⑤但是在文化空前交融、文学日新月异的艺术多元时代,二者的交融互渗仍将按其自身规律延续和发展。
⑥诗歌与戏剧作为不同文体,今天似乎已泾渭分明。
A.⑥⑤④①③②         B.④①③②⑥⑤
C.⑥⑤④③①②         D.④③①②⑥⑤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在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中,两个兄弟民族的和解,不能说不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而王昭君在这个事件中扮演的角色,不能说不是一个重要角色。
  当然,汉元帝的政府不会把它的全部匈奴使命交给这个年轻的、没有实际政治经验的姑娘,他们知道,在这个姑娘后面,还有一条万里长城。但是不能因此就认为昭君出塞是汉王朝用真人真事表演的一出滑稽剧,以此作为战争中的插曲。应该指出,昭君出塞这件事,对于汉王朝来说,是一个政策的转变,即从战争政策回到和亲政策。和亲政策,在今天看来已经是一种陈旧的过时的民族政策,但在古代封建社会时期却是维护民族友好关系的一种最好的办法。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要维持民族友好关系,主要地是通过两种办法,或者是质之以盟誓,或者是申之以婚姻,后者就是和亲。西汉王朝对匈奴的政策主要的是和亲政策,只有在这种政策不能发生效果的时候,才采取战争政策。因此,他们对昭君出塞是非常重视的。史载汉元帝为了纪念这次和亲而改元竟宁,就是最好的证明。
  事实的发展是符合于汉王朝的期望的,昭君出塞以后,汉与匈奴之间有五十年左右没有战争。一直到王莽执政时期,由于王莽的政府推行一种分化匈奴人的政策,汉与匈奴之间的友好关系才受到损害。
  五十年的和平,在历史上不是一件小事,而这五十年的和平是与昭君出塞有密切关系的。当然这种和平的出现,不完全是王昭君个人的作用。作为一个个人,不论她生得如何美貌,也不论她具有多大的政治才能,都不能转移作为一个部落联盟的匈奴统治集团的政治方向,至多只能从匈奴单于获得对她个人的宠爱和信任。西汉初的历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西汉初,尽管汉王朝不断地与匈奴单于和亲,但并没有因此而免于匈奴部落贵族的侵袭,只是没有使这种侵袭发展成为真正的战争而已。
  汉与匈奴之间的友好关系的恢复,是中国历史发展到公元前一世纪所形成的客观形势的必然趋势。当时的客观形势是:一方面匈奴已经由于部落贵族之间的分裂而趋于衰落;另一方面,汉王朝也进入了它的全盛时代的末期。在这种形势下,双方都无力发动侵略对方的战争,特别是双方的人民,都迫切地想往和平。甚至一部分匈奴贵族也由于内部矛盾的尖锐化而感到必须与汉王朝和解才能稳定自己在匈奴中的统治地位。匈奴呼韩邪单于之决定款塞入朝,和汉王朝恢复友好关系,就是接受以匈奴贵族左伊秩訾王为首的主和派的意见。
  和平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但不能就得出班固所说的“和亲无益”的结论。不可想象,假如当时的汉王朝拒绝与匈奴和亲,单靠历史的必然性,就可以自动地发展出五十年的和平。
  史实证明,在昭君出塞前,这种形势是存在的,但并没有因此而导致和平,甚至在呼韩邪单于两度入朝以后,汉王朝还不得不在它的西北边境线上保持相当的军事戒备。
  和亲以后,情形就不同了。史载汉元帝以王昭君赐呼韩邪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之民。”虽然汉王朝没有接受这个建议,但从此以后,双方都从思想上撤消了仇恨的堡垒。燃烧了一个世纪的烽火熄灭了。出现在西北边境线上的是和平居民的炊烟。
5.关于“和亲政策”的评述,符合原文观点的一项是:
  A.在古代封建社会时期,和亲政策是比战争政策好得多的、在发展民族关系方面唯一行之有效的办法。
  B.关于“和亲政策”,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评价。它在封建社会是维护民族友好关系的最好的办法。
  C.汉王朝政府不可能把和平的希望寄托给并没有政治经验的出塞者,因此“和亲政策”不过是战争政策的前奏曲。
  D.匈奴单于可以给和亲者以个人的宠爱和信任,但决不会因此就转移统治集团的政治方向,因此“和亲无益”是无庸置疑的。
6.昭君出塞前后,“民族关系”得到改善,关于其历史条件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汉和匈奴两边的人民饱经战争痛苦,认识到汉初几次和亲的成功经验,有了和平的强烈愿望。
  B.汉和匈奴王朝都在政治上失去了强势状态,双方都已无力发动战争。
  C.汉和匈奴的统治者都有与对方和平相处从而获得时间化解内部矛盾、巩固自己统治的需要。
  D.汉和匈奴双方都在边境上保持了相当的军事戒备,相持不下。
7.下列关于本文的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史载汉元帝为纪念昭君和亲,改元“竟宁”,这说明汉和匈奴双方都重视昭君出塞,都有和平的意愿。
  B.没有“昭君出塞”,靠民族关系改善的历史必然性,一定不可能发展出五十年的和平;而缺乏民族和解的历史条件,仅依靠“昭君出塞”这一和亲举措也不能企求长期的和平。
  C.在西汉初,尽管汉王朝不断地与匈奴单于和亲,但并没有因此而免于匈奴部落贵族的侵袭;同样,“昭君出塞”也不可能改变匈奴王朝的政治方向。
  D.呼韩邪单于两度入朝后,汉王朝还不得不在西北边境线上保持相当的军事戒备,可见“昭君出塞”这一历史事件的历史作用不可低估。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朱然字义封,治姊子也,本姓施氏。初治未有子,然年十三,乃启策乞以为嗣。策命丹杨郡以羊酒召然,然到吴,策优以礼贺。 
然尝与权同学书,结恩爱。至权统事,以然为余姚长,时年十九。后迁山阴令,加折冲校尉,督五县。权奇其能,分丹杨为临川郡,然为太守,授兵二千人。会山贼盛起,然平讨,旬月而定。曹公出濡须,然备大坞及三关屯,拜偏将军。建安二十四年,从讨关羽,别与潘璋到临沮禽羽,迁昭武将军,封西安乡侯。
虎威将军吕蒙病笃,权问曰:“卿如不起,谁可代者?”蒙对曰:“朱然胆守有余,愚以为可任。”蒙卒,权假然节,镇江陵。黄武元年,刘备举兵攻宜都,然督五千人与陆逊并力拒备。然别攻破备前锋,断其后道,备遂破走。拜征北将军,封永安侯。
魏遣曹真、夏侯尚、张郃等攻江陵,魏文帝自住宛,为其势援,连屯围城。权遣将军孙盛督万人备州上,立围坞,为然外救。郃渡兵攻盛,盛不能拒,即时却退,郃据州上围守,然中外断绝。权遣潘璋、杨粲等解而围不解。时然城中兵多肿病,堪战者裁五千人。真等起土山,凿地道,立楼橹,临城弓矢雨注,将士皆失色,然晏如而无恐意,方厉吏士,伺间隙攻破两屯。魏攻围然凡六月日,未退。江陵令姚泰领兵备城北门,见外兵盛,城中人少,谷食欲尽,因与敌交通,谋为内应。垂发,事觉,然治戮泰。尚等不能克,乃彻攻退还。由是然名震于敌国,改封当阳侯。
然长不盈七尺,气候①分明,内行修絜②,其所文采,惟施军器,余皆质素。终日钦钦,常在战场,临急胆定,尤过绝人,虽世无事,每朝夕严鼓,兵在营者,咸行装就队,以此玩敌,使不知所备,故出辄有功。诸葛瑾子融、步骘子协,虽各袭任,权特复使然总为大督。又陆逊亦本,功臣名将存者惟然,莫与比隆。
——节选自《三国志·朱然传》
注:①[气候]对人对事态度。②[修絜]美好纯洁。絜,通“洁”。
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山贼盛起                大规模
B.每朝夕严鼓                严格、不放松
C.垂发,事觉,然治戮泰      将近、接近
D.虎威将军吕蒙病笃          深重、病重  
9.吕蒙对朱然的评价是:“朱然胆守有余,愚以为可任。”下面能够直接表现朱然“胆守”的一项是(  )
① 会山贼盛起,然平讨,旬月而定。
② 临城弓矢雨注,将士皆失色,然晏如而无恐意。
③ 然到吴,策优以礼贺。
④ 由是然名震于敌国,改封当阳侯。
⑤ 然别攻破备前锋,断其后道,备遂破走。
⑥ 虽世无事,每朝夕严鼓,兵在营者,咸行装就队,以此玩敌,使不知所备,故出辄有功。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②⑤⑥   D.①④⑥
10.下列对原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抓住朱然戎马一生的特点,重点叙述他战争中的突出贡献。如:建安24年,暗袭荆州,擒杀关羽;黄武元年,吴蜀交兵,朱然突破蜀军前锋,大败蜀军,刘备趁夜逃脱;等等。
B.他行兵作战也很有胆智和见识,当初孙权取得荆州吕蒙病危时,孙权问吕蒙身后谁可代替他,吕蒙说朱然的胆识、操守都绰绰有余,可以担当此任。
C.魏国从三个方向对吴发动全面进攻,而荆州是三路进攻的重点。朱然里外援助都被隔断,形势十分危急。但他镇定自若,毫不畏惧,激励官兵坚守城池。曹军不能取胜,当年六月退兵,朱然从此威名远扬。
D.吴国功臣名将自陆逊等逝世之后,虽然只有他还活着,再没有人能跟他的地位相比,但他始终保持着质朴的本色。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20分)
考生注意事项:
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的答题卡上书写答案,在试题卷上书写作答无效。
四、(23分)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策命丹杨郡以羊酒召然,然到吴,策优以礼贺。
                                                                
(2)临城弓矢雨注,将士皆失色,然晏如而无恐意。
                                                                
(3)然长不盈七尺,气候分明,内行修絜,其所文采,惟施军器,余皆质素。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
南乡子·送述古          苏  轼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注]述古,原名陈述古,是作者的挚友,曾和作者一起在杭州为官,离任时,作者追到临平为他送行。
(1)请联系全词,分析“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所蕴含的思想感情。(3分)
答:                                                          
(2)本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进行分析。(5分)
答: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①日啖荔枝三百颗,                       。(苏轼《食荔枝二首》
②                      ,山顶千门次第开。(杜牧《过华清宫》)
③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百有余年矣;           
          ,          ;               ,              ,           ,何也?                              
                  。(《过秦论》)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柔  软
朱以撒
暮秋经过这一大片河滩的沙石地,效果比春日好多了。已经通体枯黄的芦苇枝条,头上都顶着一丛丛的银灰色芦花。时光使每一株芦苇的生命都达到极端,以柔软出现,毛茸、蓬松,还有一种轻如蝉翼的分量。顺从着风力,像敷衍开来的云层,夕阳打在一部分芦花上边,看着有些恍惚,这些全然在自然环境中生生死死的植物,走到生命的终端,可以说已修成正果了。再过一些时日,许多芦花将随风飘散,风把它们的子孙携到天涯海角,开始新一轮的生命旅程。
如果不是有事,真想停下车来,剪一束芦花,带它们回家。
一种毫无人工介入痕迹的植物,要走到这一步,可以想见生存的艰辛。青年时代结束后,我越发喜爱柔软之物,比较松竹梅的坚硬,我更对芦苇有好感。柔软是一切生命际遇中最原始之性,以适应著称。如果这一大片芦苇改插旗杆,美感肯定是另一类。柔软的腹中,显然潜藏着生存的策略①,否则,无数次狂风从此处扫过,早已荡然无存。当一个人坚硬的笔尖与这些柔软之物猝然相遇时,的确有一种顺服的美感升起。
有时返回老家,会到离家不远的一个庵里走走。仅仅一墙之隔,把嘈杂的市声隔在另一个世界里。眼前清幽静谧,有袅袅暗香浮动。有一位我少年时的出家妇人在这里度着晚年。当年她住在与我隔壁的邻居家中,静静修行。家中收拾、涮洗一尘不染,从不与街邻有瓜葛,也不高声大嗓。一个人诚心向善,许多言行就简洁而且低调了。那个时节,人性中充满着冲撞、对峙的坚硬,她看起来就越发轻柔了。有的人是不可改造的,她的柔性就是如此,尽管事佛的仪式停了下来,落满尘埃,但是她的内心一定在继续着,没有放弃。她以一种柔软的形态,不动声色地继续自己的精神生活,在成群结队的人甩动着有力的臂膀疾行,她的徐缓迟疑一眼可见。她干脆住到庵里,心境环境更为默契。几十年过去,有不少人如风中树摧折委地,而更多像她这般柔软的人留存了下来。
肉体是物质的,物质是时光的信物,时光最终让生命破绽百出,这是没有疑义的。
不珍惜生命,只能从自身寻找答案。我认识的长者多半以教书为业。这些上一辈的教书先生,此时已垂垂老矣。当年将智慧和知识传递给众门徒时,站在讲台上,一副挥洒自如状,善于板书的右手,在黑板上三下两下,文字奔涌而出。静坐下边的听讲者,会心对视,充满钦佩。一个场景改变了,肯定是与这个生命的能力相关连——过度的劳心、劳力,以为青年时期生命透支满不在乎,结果许多疾患都热闹地集合到了人生的晚景。这个最需要安息静养的时日,变得举家不宁。一位师长坐在床里,盖着被子吃鱼,与我断断续续地说话,品咂鱼骨后信手就扔在床下。这个举动,我判断已经超出了正常的范围,我的心里难过起来。完全可以追溯到当年的生活目标,把自己当作一匹不知倦返的马,承载生理限度以外的劳作,促使自己成为一名硬汉。当年不按生命科学的规则蛮干,如今病痛缠身。我们常说人赋有睿智,不会在一块石头上绊倒两次,实际上我们已经多次被绊倒。淮南王刘安说得痛快:“鹤寿千岁,以极其游;蜉蝣朝生而暮死,而尽其乐”,把两种毫无可比性的生命放在一起,让我们看到不同的生命过程,不同的生存方式,都能尽其圆满。想来,遵循生之规则②者,善莫大焉。
除了对命数的敬畏外,对于自然界外在情绪上显示出的风水、阳光、雨露,我都持抱敬畏之心。我向来在强大的自然力量面前采取了躲避、顺应的策略———我通常是一位旁观者,站在安全处,看风来风往潮起潮落。我在芦苇丛里欣赏到的随风俯仰舒展自如的美感,这种姿态一直让我迷醉。是否都要像遮挡风沙的木麻黄那般伤痕累累?每个人的答案都是截然不同的,它窥探着我们隐秘的内心。很庆幸的是,我们居住在这个滨海城市,靠山而临水,风起而水涌,周而复始地为我们直接地体验,不能不说是大自然有意的昭示与启迪。
此时,应该看得更清晰了。
14.第一段文字是怎样描写芦苇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5.理解下边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肉体是物质的,物质是时光的信物,时光最终让生命破绽百出,这是没有疑义的。
16.根据文意,指出第三段中“生存的策略”和第七段中“生之规则”的具体内涵。
①生存的策略:                                                            
②生之规则:                                                              
17.“我在芦苇丛里欣赏到的随风俯仰舒展自如的美感,这种姿态一直让我迷醉。是否都要像遮挡风沙的木麻黄那般伤痕累累?”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感悟?
六、(15分)语言运用题: 
18.高中毕业在即,同窗三年的学友常用赠言表达彼此的情感。
   请你根据下列不同“情境”各写一条赠言。(5分)
   要求:表达要含蓄;每条不超过30个字;不得出现校名、人名。
   (1)给在你困难时曾经给你真诚帮助的同学。
                                                                
                                                                 
   (2)给曾被你无意伤害而你一直心怀歉疚的同学。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下册 期中试卷


上一个『鲁人版必修一检测题』  下一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期中考试(临川一中2007—2008学年度上学期)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