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08学年度苏教版高一语文期中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中试卷
试题
名称
2007—2008学年度苏教版高一语文期中试卷(高一必修二 苏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宿豫中学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奥赛班)注:时间:150分钟分值:160分第I卷(36分)一、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思忖(cǔn)漱洗(shù)剽窃(piáo) 羽扇纶巾(guān)B.滂沱(páng)欺侮(wǔ)坍圮(pǐ) 毛骨悚(sǒng)然C.亘古
试题预览
  宿豫中学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奥赛班)
注:时间:150分钟  分值:160分
第I卷(36分)
一、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思忖(cǔn)     漱洗(shù)    剽窃(piáo)  羽扇纶巾(guān)
B.滂沱(páng)      欺侮(wǔ)      坍圮(pǐ)     毛骨悚(sǒng)然
C.亘古(gèn)      熨帖(yù)    苔(tāi)藓     汗流浃(jiá)背
D.胡诌(zhōu)    粗犷(guǎng)   舔舐(shì)   垂涎三尺(xián)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他对这种白痴般的的想法大不以为意,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
B.起伏的群山一座挨着一座,鳞次栉比,一直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C.近年来,一些正值豆蔻年华的大学生沉迷在网吧里,从而荒废了学业,浪费了青春,真让人痛惜不已。
D.那几幅画都不怎么样,只有这一幅梅花还差强人意。
3.依次填入下面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我的目光将会____________地落在我读过的盲文书籍上,然而那些能看的人们所读的印刷字体的书籍,会使我更加感兴趣。在我一生____________的黑夜里,我读过的和人们读给我听的那些书,已经成为一座辉煌的巨大灯塔,为我____________出了人生及心灵的最深的航道。
A.虔敬    漫长    指示                 B.崇敬    漫漫    揭示
C.崇敬    漫长    指示                 D.虔敬    长长    揭示
4、下列文学常识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食指、江河、潘洗尘、北岛、顾城等都是当代诗人,《相信未来》《让我们一起奔腾吧》《雨巷》《回答》《远和近》等分别是他们的代表作品。
B.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文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是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柳宗元以《永州八记》等典范的古文指导这场运动,柳宗元还被苏轼赞为“文起八代之衰”。
C.史铁生,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合欢树》等。 
D.肖洛霍夫,苏联作家,作品有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安娜·卡列尼娜》等。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人类还未有家的意识与家的形式之前,几乎是在无休止的迁徙中生活的。
B.被名利弄得鬼迷心窍的人,理智已经无法支配他,于是他一头栽进那不可抗拒的欲念,驱使他这样去做。
C.若遇到风和日丽的午后,不但你不感到岁时的肃杀,而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奇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 
D.每一位思想家的每一部著作,每一位诗人的每一个诗篇,过一些年都会对读者呈现出新的、变化了的面貌,都将得到新的理解,在读者心中唤起新的共鸣。
二.说明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①美国为什么要求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升值能为美国带来什么好处呢?目前国内流行的理解是,汇率之争的实质是贸易问题,美国希望通过人民币升值来解决美国对中国的高额贸易逆差问题。
②根据美国的统计数据,2006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为1031亿美元,中国已取代日本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来源国,同时也成为继加拿大和墨西哥之后的美国第三大商品供应商。于是,美国政府和美国的制造业今年频繁指责中国政府操纵人民币汇率,有意压低人民币汇价来促进出口,这对美国的制造业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并且抢走了大量美国工人的饭碗。
③此外,由于中国低成本的生产优势,吸引了许多美国的跨国公司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美国也以此指责中国在“挖空美国的工业基础”。如果人民币对美元大幅度升值,一方面可以极大地削弱中国产品在美国市场的价格优势,阻止中国产品大量涌入美国;另一方面,提高美国公司投资中国的投资成本和使中国的生产成本上升,以抑制美国公司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目前国内流行的这种理解方式只是看到了美国的表面意图,还没有真正洞察到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的深层次战略考虑。
④实际上,人民币升值既解决不了美国的巨额贸易逆差问题,也解决不了美国制造业工人高失业率的问题,更解决不了美国传统制造业向低生产成本地区转移的问题。从中美贸易结构来看,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大宗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些传统制造业产品美国现在根本就不生产,即使不从中国进口,美国也要从其他国家或地区进口。
⑤由此可见,美国人的指责是毫无道理的,聪明的美国人怎会不明白这些简单道理呢?
⑥如果美国政府真想缩小美中贸易逆差,其实非常简单,只要放松对中国进口美国高新技术产品和相关技术的管制就能做到。美国政府对中国进口产品的种种限制是造成美中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中国目前正处于新型工业化发展时期,需要进口大量高新技术产品和相关技术,但美国至今以种种理由限制中国的进口,不准美国企业向中国出口这些产品。
⑦因此,要真正理解美国政府要求人民币升值的深层次意图,就必须从美国对中国的战略定位上来分析。众所周知,目前美国已把中国看作潜在的战略竞争对手。美国要保持世界霸主的地位,就必须遏制任何潜在竞争对手的发展,并且要采取“先发制人”的战略。把人民币升值问题放在这一战略背景上来分析,我们就会发现,美国积极要求人民币升值是其对华战略的一个重要策略,美国当初就是通过逼迫日元升值最后实现其阻击日本经济对美国构成的战略挑战,美国想在中国故伎重演。                   
                                    (选自《国际金融报》)
6.对第3段中“挖空美国的工业基础”一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强调中国的生产优势对美国工业的影响之大。
B.说明现在美国工业基础的薄弱是中国造成的。
C.说明美国跨国公司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
D.表明中国经济的发展对美国的发展构成威胁。
7.对“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的根本原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人民币升值来解决美国对中国的高额贸易逆差问题。
B.抑制美国公司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
C.减少中国产品出口对美国制造业造成的损害。
D.阻止中国经济的发展,永远保持其世界霸主的地位。
8.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人民币大幅度升值,外资的引进及中国产品的出口都将受到影响,从而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
B.平衡贸易往来,根本之策不在于人民币的升值,最关键的问题还是贸易结构和贸易政策。
C.希望进一步发展本国的传统制造业是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阻止中国产品大量涌入美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D.美国曾逼迫日元升值导致日本经济发展受阻,历史的相似提醒中国要谨慎对待和高度关注人民币升值问题。
三、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阿房宫赋》)
9.对下列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奈何取之尽锱铢 (贵重的东西)      B.与嬴而不助五国也(跟、和)    
C.可谓智力孤危   (智慧)      D.始速祸焉     (招致)
10.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B.奈何取之尽锱铢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C.齐人勿附于秦        多于周身之帛缕
D.洎牧以谗诛       至丹以荆卿为计
11.下列与“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
A. 戍卒叫,函谷举
B.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C.洎牧以谗诛
D.不拘于时,学于余
12.下列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2段文字用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1段作者认为,齐国的失败的原因是“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表达了深沉的感慨。
D.秦的暴政,让天下人敢言不敢怒,各级官吏都一天天更加骄横顽固,终于导致了秦的灭亡。
第II卷(124分)
四.(27分)
13.翻译下列文言语句(9分)
 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译:                                              (3分)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                                              (3分)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译:                                              (3分)
14.默写下列横线处的语句(10分)
(1)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                。
(2)            ,不能十步;           ,功在不舍。
(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无以成江海。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                  。 
(5)                ,侵之愈急。
(6)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7)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
(8)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9)学而不思则罔,                      。   《论语》
(10)雄关漫道真如铁,______       ___。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1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4分)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做简要分析。(4分)

五、现代文阅读(18分)
苏东坡与黄州
                                                       余秋雨
 住在这远离闹市的半山居所里,安静是有了,但寂寞也来了,有时还来得很凶猛,特别在深更半夜。只得独个儿在屋子里转着圈,拉下窗帘,隔开窗外壁立的悬崖和翻卷的海潮,眼睛时不时地瞟着床边那乳白色的电话。它竟响了,急忙冲过去,是台北《中国时报》社打来的,一位不相识的女记者,说我的《文化苦旅》一书在台湾销售情况很好,因此要作越洋电话采访。问了我许多问题,出身、经历、爱好,无一遗漏。最后一个问题是:“在中国文化史上,您最喜欢哪一位文学家?”我回答:苏东坡。她又问:“他的作品中,您最喜欢哪几篇?”我回答:在黄州写赤壁的那几篇。记者小姐几乎没有停顿就接口道:“您是说《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我说对,心里立即为苏东坡高兴,他的作品是中国文人的通用电码,一点就着,哪怕是半山深夜、海峡阻隔、素昧平生。放下电话,我脑子中立即出现了黄州赤壁。去年夏天刚去过,印象还很深刻。记得去那儿之前,武汉的一些朋友纷纷来劝阻,理由是著名的赤壁之战并不是在那里打的,苏东坡怀古怀错了地方,现在我们再跑去认真凭吊,说得好听一点是将错就错,说得难听一点是错上加错,天那么热,路那么远,何苦呢?
我知道多数历史学家不相信那里是真的打赤壁之战的地方,他们大多说是在嘉鱼县打的。但最近几年,湖北省的几位中青年历史学家持相反意见,认为苏东坡怀古没怀错地方,黄州赤壁正是当时大战的主战场。对于这个争论我一直兴致勃勃地关心着,不管争论前景如何,黄州我还是想去看看的,不是从历史的角度看古战场的遗址,而是从艺术的角度看苏东坡的情怀。大艺术家即便错,也会错出魅力来。好像王尔德说过,在艺术中只有美丑而无所谓对错。
于是我还是去了。
这便是黄州赤壁。赭红色的陡峭石坡直逼着浩荡东去的大江,坡上有险道可以攀登俯瞰,江面有小船可供荡桨仰望,地方不大,但一俯一仰之间就有了气势,有了伟大与渺小的比照,有了视觉空间的变异和倒错,因此也就有了游观和冥思的价值。客观景物只提供一种审美可能,而不同的游人才使这种可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实现。苏东坡以自己的精神力量给黄州的自然景物注入了意味,而正是这种意味,使无生命的自然形式变成美。因此不妨说,苏东坡不仅是黄州自然美的发现者,而且也是黄州自然美的确定者和构建者。
 但是,事情的复杂性在于,自然美也可倒过来对人进行确定和构建。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这实在是一种相辅相成的有趣关系。苏东坡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两方面一起提升,谁也离不开谁。         (选自《苏东坡突围》,题目是编者加的。)
16、作者去黄州之前,朋友们纷纷劝阻他,但他还是去了,请分析他此行的原因和目的。(4分)

17、请结合我们学过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分析苏轼在黄州时的情怀。(4分)

18、 文中划线的“伟大和渺小”分别指什么?(4分)


19、 为什么说“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6分)


六.语言知识应用(9分)
20.根据下列语段的描述,请把后面的诗句分别填入语段中的空白处,做到前后语意一致。(3分)
流浪天下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有的侘傺而归,以家自慰,“____     __”(1)。有的春花秋月,流连光景,“____     __”(2)。有的倦于奔竞,跳出名利场,远离是非地,“_    _____”(3)。有的素性恬淡,误触尘网,誓归田园,“__     ____”(4)。
但要达到这境界,至少得有几亩薄田,三间茅舍作退步,否则就只好寄人篱下,终老他乡。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②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③不如家池上,乐逸无忧患    ④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依次填入文中(1)—(4)处的诗句是:________         ______(只填序号)
21.《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一首在网络上流传很广的诗,请你仿照它的结构,再续写一节。(3分)
①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③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树与树的距离                 不是星星之间的轨迹
而是同根生长的树枝               而是纵然轨迹交汇
却无法在风中相依                 却在转瞬间无处寻觅
②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④                      
不是树枝无法相依                                        
而是相互瞭望的星星                                      
却没有交汇的轨迹                                        
22.把下列语段压缩成一句话。(不超过20个字)(3分)
人生什么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过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而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不算什么苦。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躲也没处躲呀!
答:                                                               。

七.作文(7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生活当中,有许多事情当你亲临其境之后,往往思想受到启迪,身心感到愉悦。偶然忆起,就如品香茗,又如含青榄,清香久远,令人难忘…… 
请以“值得品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立意自定。

                         


宿豫中学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答卷纸
第I卷(36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第II卷(124分)
13.翻译(9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14.默写(10分)
(1)                      
(2)                      ;                 
(3)                       
(4)                       
(5)                      
(6)                      
(7)                       
(8)                       
(9)                       
(10)______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苏教版 高一 必修二 期中试卷


上一个『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期中试卷(泰兴市胡庄初中)』  下一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期中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