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第一次摸底试题详解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徐州市第一次摸底试题详解(高三选择性必修 苏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07—2008学年度徐州市高三摸底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1.【答案】D【解析】“征服”用词不当,不存在这种关系。游牧文明“具有强烈鬼神崇拜传统”在文中看不出来,且从第二节可以看到,游牧部落处在草原季风区,条件较为优越,因自然地理因素造成的鬼神崇拜并不强烈)2.【答案】A【解析】“生产力水平的优势”表述不正确,原
试题预览
  2007—2008学年度徐州市高三摸底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征服”用词不当,不存在这种关系。游牧文明“具有强烈鬼神崇拜传统”在文中看不出来,且从第二节可以看到,游牧部落处在草原季风区,条件较为优越,因自然地理因素造成的鬼神崇拜并不强烈)
    2.【答案】A
    【解析】“生产力水平的优势”表述不正确,原文是“体格差异和马上作战的明显优势”,文中提到的属于战斗力优势。B、C选项可以从最后一节推知,D项第四节有游牧部落靠战斗力、农耕部落靠有才能首领的表述,最后一节“神灵崇拜则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强心剂”表明古希腊人对神灵的看重。
    3.【答案】C
    【解析】通过第四节文字“黄河流域地区正好处在农耕和游牧的交错地带”可以获知“古时黄河流域地区相对而言较为动荡,时常会遭受到游牧者的侵扰”,“在抢掠、侵扰的过程中,游牧一方也深感农耕文明的先进,在心理上由衷崇敬农耕文化。这样,鬼神崇拜的衰落就成为必然的趋势”则明确了农耕文化对游牧文明的影响,即为一种文化交流。A项“后来宗教也便在中国大地上彻底消亡了”的说法失当,文中是“基本不信宗教”。B项逻辑顺序颠倒,原文是“人们逐渐看到了人自身力量的作用,淡化了对不可预测的自然界破坏力的崇拜,也就随之减弱了因自然地理因素造成的鬼神崇拜”。D项“必然”的表述过于绝对了,在文中无法得出这个结论。)
    4.【答案】A(窜:改易)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词义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几个词语的义项课文或平时常川词语都出现过。A“窜”作“藏匿”,例“窜梁鸿于海曲”(《腾王阁序》);“窜”作“改、易”,例“卒以货窜名军武中”(《段太尉逸事状》),例“窜改”;B“比”作“等到”,例“比去,以手阖¨”(《项脊轩志》);C“侵”作“触犯”“冒犯”,平时词语如“侵犯”即此意。D考查常见文言虚词“以”的理解。“以”作“依照、凭借”,课文中比比皆是,如“斧斤以时入山林”(《寡人之于国也》)。之所以出此题,意在提醒教师和学生不能因为江苏07年高考试题没有考查虚词而完全忽略了虚词学习。实虚词义项要注意平时积累,常见实词中容易误解的义项要重点记。对于重要实词、虚词在课本中出现的次常用意义要整理记忆。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提取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属于常见题型。2006年的江苏卷没有考这个知识点,2007年又考到了。题干是选“全都表现周顺昌不畏奸佞的一组”,①明知魏大中得罪了魏忠贤,被捕押解经过苏州,先生不仅不回避,反而到他那儿和他饮酒,并把自己的小女儿许配给魏大中的孙子,毫不畏惧。②御史倪文焕受魏忠贤的指使,弹劾周先生,周先生被削除官籍(革职)。这是说先生不惧奸佞的结果。③魏忠贤就派官差到苏州,要逮捕先生,先生知道这什事,却不放在心上,一点也不为其所惧。④是说要逮捕先生时,赶来观看的百姓有好几千人。这只是说当时情状,表现出市民的行为。⑤事后,有人劝周顺昌,应该回自己家里去,他不肯,反而住在毛一鹭衙门里,心里毫不惧怕。⑥是说诬指先生犯了贪污罪并对他严刑拷打,先生最后伤重病死在狱中。因此应选B。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三个方面问题:一是对文旬翻译要准确,二是文句表述的对象不要混淆,三是文句的含义指向不要偏失。
    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与分析”,能力层级C级。A项分析概括有不当之处。文章开头确实讲到了A项涉及的三件事:一是魏大中得罪了魏忠贤,被捕押解经过苏州。二是先    生到他那儿利他饮酒,并把自己的小女儿许配给魏大中的孙子。三是魏忠贤知道了这件事,非常愤恨,指使倪文焕弹劾先生,先生被革职。但是,后两件事不是“魏大中得罪了魏忠贤”的直接结果。所以答案选A。做此类题,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要一一对应。一般而言,针对原文的叙述性文字所作的分析设置的错误点较小,比如事件顺序颠倒、因果不当、无中生有等,人物事迹张冠李戴、牵强附会,人物性格陈述失当。思考判断这些问题,要注意联系全文。    
    7.【答案】崇祯元年/忠贤败/公之长子茂兰刺血上书白公冤/诏赠太常寺止卿/谥忠介/予特祠(对4处,2分:对2—3处,1分;对1处,O分)
    【解析】考查考生“古文断旬”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此点实际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理解”能力考查。虽然江苏卷至今没有考查,但此类题有很大的能力检测性,北京卷已经连续两年设了此题。准确断句的一般要求是:首先要依据上下文大致理清句意;其次是依据句群中明显的句首和句尾标志词,如“夫”“日”“年”“邪”等。
  ,    8.【参考答案】
    (1)毛一鹭实际上无心听取(答应)秀才们的要求,就暂且说些虚假的话推辞他们。(得分点分别为:无意——无心;姑——姑且,暂且;谢——谢绝,推辞。每点各1分,共3分)
    (2)(著役)就“当啷”一声把镣铐扔在地上,大喊:“犯人在什么地方?”(得分点分别为:主语省略;擿——扔;囚安在,宾语前置。每点各1分,共3分)
    (3)另外一批被派去浙江的差役,经胥门进苏州,他们在市集上强买酒肉。(得分点分别为:他官旗之浙者一——定语后置;他——其他;道——取道;市——买。每点各1分,共3分。“道”可以解释为“取道”“走”等意)
    【解析】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3个句子涉及到“为”“之”等重要文言虚词,涉及到“姑”“谢”等重要实词,涉及到“道”“市”等词语活用现象,涉及到“省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特殊句式。命题时注意了古文知识采点,学生翻译时要注意抓 点。“点”就是判分点,“点”就是最能看出考生水平的地方,是有区分度的地方。词语的语境义、活用词、固定结构、特殊文言句式都是“点”。
    从07年全国各地试卷看,从《二十四史》中选料的已经不多,大多选用设计人物的散文,还有小说等;范围涉猎更加广泛,有《聊斋志异》《淮南子》《吕氏春秋》等,有宋代散文、清代散文等。考虑这种趋势,因此本次考试古文阅读材料选了清代的一篇散文:又考虑此阅读材料与教材中《五人墓碑记》密切关联,学生对材料设计的背景不陌生。
    9.【参考答案】一是写出了花丛中的仙露之晶莹欲滴;二是间接写出了桃花丛色彩之美艳夺目。二者互为映衬,相得益彰,突出了环境之美。
    评分细则:意思对即可:只要言之成理,任一观点皆可;如认为两种都好,也可以;只说哪一个更形象,不赏析,不给分。答案大意对即可。
    10.【参考答案】(1)写了词人超脱世俗的人生观和孤芳自赏、不肯媚世求荣的品格,体现了词人超逸绝尘、游于物外的审美理想。(答案大意对即可。)
    (2)“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一一词人以丰富的想象,用“玉石、玉枕、金徽”等高洁不俗的事物表现他的志行高洁,不与世俗合污,也寄予了词人高洁的人生理想。
    “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一一言外之意,是倾慕李白的飘逸旷放,感叹缺少这样的人生知音,他不以今人为知音,曲折地表达出他对现实的不满。
    “我为灵芝仙草”两句一一以比喻和象征的语言,写自己的志趣品格:愿为超尘的仙草,不作悦人趋时的妾妇(桃花),也不必去为得不到功名利禄而忧愁叹息。
    “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一一表现词人徜徉其间的狂态逸情和放浪自得之志,也让这首词中的主人公形象高华超逸而又不落尘俗。
    评分细则:意思对即可。第一问4分,第二问3分。第二问,答案组成应是“具体诗句+内容分析”;如果诗句的分析只停留在表面,没有作者形象或情感或理想或性格等的分析,不给分。
    【解析】考查考生·一鉴赏评价’’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今年江苏卷选用的材料是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一首小令。从07年高考各地试卷看,唐诗选料已受冷落,大多为宋诗和宋词,考虑现实状况,此次选择了一首宋词。第(1)题侧重考查诗歌的“炼字”。第(2)题,第一问着眼于思想内容表达主旨的理解,考查考生是否真正读懂了这首词:第二问语句具体点评,涉及句意理解、修辞手法、典故寓意等。
    古代诗歌鉴赏经常从情、景、意的寄托、修辞手法等几个角度切入设题。“思想内容”方面要注意扣题作答,不答非所问;全面把握,不遗漏信息;具体分析,不能泛泛而谈。比如第(2)题,要答全“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而且要全面。
    附《瑶草一何碧》词赏析:
    此词为春行纪游之作,大约写于作者贬谪时期。全词情景交融,反映了词人出世、入世交相冲撞的人生观和孤芳自赏、不肯媚世以求荣的品格,体现了词人超轶绝尘、游于物外的审美理想。上阕写幽雅清纯的世外桃源般的仙境美景。瑶草、仙溪、桃花、鹂鸟、白云、浩气等美好的意象;碧、黄、红、白等多种鲜美色彩,构成令人心驰神往的神话般的世界。下阕写身临其境徜徉其间的狂态逸情。所坐、所倚、所拂的身边事物,件件高洁不俗。“谪仙何处?”为与不为的选择,象征意味地表达自己的高洁不俗的志向。结尾写词人放浪形骸的风姿。全词写景寓情、寄托理想,融桃源遗韵和谪仙风情于一体,别具特色。
    开头一句,词人采用比兴手法,热情赞美瑶草(仙草)象碧玉一般可爱,使词作一开始就能给人一种美好的印象,激起人们的兴味,把读者不知不觉地引进作品的艺术境界中去。从第二句开始,则用倒叙的手法,逐层描写神仙世界的美丽景象。
   “ 春入武陵溪”,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这里,词人巧妙地使用了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陶渊明描写这种子虚乌有的理想国度,表现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黄庭坚用这个典故,其用意不言自明。这三句写词人春天来到‘‘桃花源”,那里溪水淙淙,到处盛开着桃花,树枝上的黄鹂在不停地唱着婉转悦耳的歌。
“我欲穿花寻路”,三句,写词人想穿过桃花源的花丛,一直走向飘浮白云的山顶,一吐胸中浩然之气,化作虹霓。在这里,词人又进一步曲折含蓄地表现对现实的不满,幻想能找到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能的理想世界。
然而,“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两句,曲折地表现他对纷乱人世的厌倦但又不甘心离去的矛盾。词人采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很富有令人咀嚼不尽的诗味。“红露湿人衣”一句,是从王维诗句“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脱化而来,黄庭坚把“空翠”换成“红露”,化用前人诗句,天衣无缝,浑然一体。
    下片继写作者孤芳自赏、不同凡俗的思想。词人以丰富的想象,用“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弹瑶琴),,表现他的志行高洁、与众不同。“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两句,表面上是说李白不在了,无人陪他饮酒,言外之意,是说他缺乏知音,感到异常寂寞。他不以今人为知音,反而以古人为知音,曲折地表达出他对现实的不满。
    “我为灵芝仙草”,两句,表白他到此探索的真意。“仙草”即开头的“瑶草”,“朱唇丹脸”指第三句“溪上桃花”。苏轼咏黄州定惠院海棠诗云:“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花容美艳,大抵略同,故这里也可用以说桃花。这两句是比喻和象征的语言,用意如李白((拟古十二首)之四所谓“耻掇世上艳,所贵心之珍”。 “长啸亦何为”意谓不必去为得不到功名利禄而忧愁叹息。
    这首词中的主人公形象,高华超逸而又不落尘俗,似非食人间烟火者。词人以静穆平和、俯仰自得而又颇具仙风道骨的风格,把自然界的溪山描写得无一点尘俗气,其实是要在想象世界中构筑一个自得其乐的世外境界,自己陶醉、流连于其中,并以此与充满权诈机心的现实社会抗争,忘却尘世的纷纷扰扰。
    11.【答案】(1)清风徐来 歌窈窕之章(2)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3)锦城虽云乐 (4)孤陋而寡闻
    【解析】考查考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本题本着传统的文诗结合、课内课外结合的原则,设了散文一题,诗词两题,课外一题。
    “名句默写,,要求考生默写的都是沿用至今、仍然有生命力的句子,难度不大,突出文化经典对学生成长的精神价值,避免为默写而默写之嫌,这对平时教学有很好的导引作用。就出题选择点来看,诗、词、文皆考,课内外兼有,命题思路比较稳定。名句名篇默写要重在平时,重在课内。
    12.【答案】不同。文章中的“近”指现代社会(屏闪电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物理(外部)距离接近;“远”指人与人之间心灵的隔绝加大。(2分)
    题目中的“近”,指作者跨越时空从以梭罗为代表的大师们的作品中,感受到大师脉搏的跳动、思想的节律;作者与大师情感相通、心灵相遇、灵魂相望。“远”指作者与文学大师们的时空距离遥远。(2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要点的筛选与整合、归纳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解答本题要以理清全文的抒情思路,整体把握文本的大意为基础,着重筛选出作者直抒胸臆的关键词句,然后加以分点归纳陈述。
    13.【参考答案】生活情景:生活环境静谧舒适,生活节奏悠闲从容,人们内心丰富善感。这是作者心中的理想生活。
    作用:和《瓦尔登湖》中的干净而安静的环境、心境互为映衬;(1分)和人们忙于追逐名利,忙于交际应酬,却不关注内心情感,缺乏情感交流和滋润的嘈杂多变的现代社会作对比;(1分)批判了现代社会人们的冷漠、匆忙、焦燥、麻木,表达了作者对安静温暖的理想生活的热烈向往与追求。(2分)
    评分细则:意思对即可。两问,第一问2分,第二问4分。第一问答案的关键词是:静谧,舒适,从容等;第二问有三个要点:结构作用2分(和《瓦尔登湖》映衬1分,和现代社会作对比1分),内容作用2分。
    【解析】本题第一问考查“归纳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C级;第二问考查“分析作品结构”和“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第二问,这类题目一般要从两个方面回答:内容和表达技巧。有时候也可以单从表达技巧的方面答题,但落脚点也要落到表现内容、主题的作用上。从篇章结构的角度讲,文中在主体材料之外,经常穿插一些其他的材料,就其类型而言,或是景物描写,或是事件叙述,或是诗词引用,或是细节描写,不一而足;就其位置而言,或开头,或结尾,或中间,视需要而定;就其作用而言,或对比,或铺垫,或象征,或暗示,或烘托,或渲染,或正衬,或反衬,或营造氛围,或表现风格,各尽其妙。正是因其不可或缺的大量使用及其显而易见的作用,散文的穿插性材料近年来也倍受高考的青睐,并把它作为了一个频繁考查的欣赏点。
    本题所说材料,在文章中间,从位置而言,势必与上下文结构作用;从内容而言,势必与文章主旨密切关联。结合这两点考虑,思考答案的指向就非常明确了。
    在做这类题目时,首先要分析题目指向的段落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然后分析其对表现内容、主题的作州。
    14.【答案】(1)这句话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文字(文学)对陶冶心灵的重要性,它可以净化灵魂,带给人精神的愉悦和慰藉。
    (2)消除生存的紧迫与焦虑,抛弃对名利的追逐,打捞失落的珍贵东西,阅读,进行情感
    (1)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解答本题的基本思路是在理解本句含义的基础上作整合解释。
    (2)本题考查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解答本题先要筛选出原文直接表露作者感情倾向的语句,然后加以归纳概括。
    15.【答案】本道探究题较开放,答案中应包含“阅读的愉悦感和举例解析”两个要点,每例解析给3分。比如:
    示例~:阅读经典作品可以愉悦身心。如我读《神的~滴》时,闻到了“那片树林的青涩气”“潮湿的新鲜的水气”,看到了“沐浴在舒适刚光里的蔓草丛生的小径”,我感受到“一种非常遥远的愉快”。
    示例二:阅读经典可以丰富情感。如我读……
    示例二:阅读经典可以净化灵魂。如我读……    ‘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探究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题干的基本要求,要“参照原文”、“举两例”、谈谈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愉悦感”。答题时,可先按照“总说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愉悦感”——举例解析”的思路展开。
    16.【答案】(1)由这篇文章可以看出,当时的北大非常腐败,道德沦丧;不少教员是不学无术的政府的官僚;很多学生不以学业为重,而是把大学当成了升官发财的阶梯。(3分)(每点1分)
    (2)身为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坚定_教育救国”的信念,针对北大当时的实际,实施“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治校方针;实行师生之间民主自由的风气;实行教授治校;同情、支持学生的爱国行为。(3分)(本题3分,答出3点即可得满分)
    【解忻】本题考查整体文章把握内容,筛选文章信息和分析综合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全文叙述的思路,整体文章把握蔡元培与北大之间的联系。
    17.【答案】(1)写引进陈独秀主要通过对蔡元培细节性的行为的描写,表现了蔡元培求贤若渴的诚意和胸怀(2分)  (2)写引进胡适主要通过引用胡适纪念性的话语,侧面表现了蔡元培独具慧眼,不拘一格吸纳人才的的博大胸襟。(2分)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作品人物形象,赏析刻画人物的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此题设计了两个问题,须作两个方面的回答。第一问是对作者“写陈独秀与写胡适的表达方法有何不同”,即描述人物所使用的手法的分析比较;回答第二问的关键要突出描述手法对表现蔡元培人格和襟怀的意义。当然也可将写每个人的手法和作用结合起来回答。
    18.【答案】蔡元培先生对学生游行请愿阻挡的言行,表明他和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表露的观点基本一致,即为保存实力,不主张学生徒手请愿。他是尽力地想保护北京大学独立自由的环境,保护学生不受伤害。(从后文蔡先生决一心营救被捕学生可知)(2分)
    今天看来:蔡先生是有几分道理的,因为徒手请愿用处不大,反而会给中国将来的栋梁之材带来危险。(2分)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也兼有对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的F级能力的考查。蔡元培先生和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表露的观点基本一致,即为保存实力,不主张学生徒手请愿。
    19.【答案】(1)他有人格魅力,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如他不做官,也要求学生们不做官;愤然辞职,不与腐朽的统治者同流合污等。(2)他有坚定的“教育救国”的信念。(3)他尊重学术,尊重人才,胸襟博大,容纳百川,不拒细流。如引进陈独秀与胡适等不同风格的人才。(4):他热爱学生。如想方设法营救被捕的学生,对学生一片赤子之心等。(5)他博学,学贯中西,善于借他山之石,来塑造北大。(每条2分,答出其中的4条即可得满分)
    【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探究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这一评价语的实质是从才能和人格两方面来评价蔡元培的,答案就戍围绕这两方面分条陈述。
    20.【答案】C
    【解析】因人成事:  依靠别人把事情办好,只能表贬义或自谦。A.流连忘返,留恋得忘记了回去。B.一衣带水,一条衣带那样狭窄的水,只虽有江河湖海相隔,但距离不远,不足以成为交往的阻隔。D.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
    21.【答案】D
    【解析】A搭配不当,“取缔”的应该是“场所”“摊点”而不能是“音像制品”。B结构混乱,去掉“不会减弱”。同时,“中国经济”是“投资者向往的地方”,主宾搭配不当。C不合逻辑,把“所以”改为“因为”。  22.【答案】②⑤③④①
  【解析】思路:佳境原本用不着寻觅→但自然之美还得远足郊野寻觅→郊野,别有情趣→郊野春季为佳→为什么选择春季。估计考生容易把第四句放在五、三句之间,这样便割裂了第四句和第一句的内在逻辑关系。
    23.【参考示例】
    春天像一位天真烂漫的小姑娘,虽懵懂幼稚,却活力四射,在温暖的呵护下,尽情地展现生命的多彩绚烂。
    夏天像一位涉世未深的青年,虽充满激情,却变化无常,在风雨的洗礼中,淋漓的描绘着人生的跌宕起伏。
    秋天像一位饱尝风雨的成功者,虽硕果累累,却含蓄深沉,在丰收的喜悦中,默默地演绎着感人的奉献之歌。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句式仿写和修辞。句式基本一致,修辞运用得当即可得分。
    24.【参考答案】(1)校园集体舞会导致早恋。跳集体舞难免发生男女生手拉手等身体接触的情况,容易导致男女同学在跳舞过程中过多接触引发好感,进而引起早恋。
    (2)校园集体舞不会导致早恋。跳集体舞是男女生正常沟通交往的桥梁,是促进情感交流,培养审美情趣和合作意识的方式之一,和早恋没有因果联系。(观点1分,理由5分)
    【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表述简洁流畅。如果脱离集体舞与早恋之间关系而谈如何去避免早恋,属于偏离所问问题,得分不得超过3分。
    25.作文。
    【解析】
    一、命题思路
    本命题侧重学生表达青春个性的独立与张扬,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体现时代的气息,是一个学生愿意谈论的话题,更为关键的是本命题贴近新课改关注人的个体的发展要求,与教材方向具有一致性,如与必修一“向青春举杯”板块(张扬青春、体悟人生)、必修三“号角,为你长鸣”(培养伟大人格)板块内容都有相关性,符合新教材编写三个向度(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中的“人与自我”向度。
    二、审题要求
    (1)应从独立个性、人格方面入手。
    (2)写自己更好,如果评论他人的独立个性、人格,反映他人的与众不同,只要较为明确表述出主题意思,也是合乎题意的。
    (3)所写个性、人格等,内容应是正面的、积极的,要体现出较高境界,不要表现自我 (218.3.167.246)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苏教版 高三 选择性必修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徐州市第一次摸底试题』  下一个『高中语文必修三第四专题限时练习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