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8学年(上)九年级语文月考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07-08学年(上)九年级语文月考试卷(九年级上册 语文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07~08学年(上)九年级第一次月考一、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26分)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1)坦荡如dǐ()(2)yà()苗助长 (3)晨曦()  (4)眼花缭()乱2、下列对课文理解不全面的一项是()(3分)A、散文《草莓》由一颗晚熟的草莓引发对季节更替、生命演变的联想,表现了对生活的热
试题预览
  07~08学年(上)九年级第一次月考
一、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26分)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1)坦荡如dǐ(          )           (2)yà(          )苗助长
(3)晨曦(          )             (4)眼花缭(          )乱
2、下列对课文理解不全面的一项是(   )(3分)
A、散文《草莓》由一颗晚熟的草莓引发对季节更替、生命演变的联想,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   和 对生命的珍惜之情,书写了对流年似水、青春不再的感怀。
B、陆蠡的咏物抒情散文《囚绿记》一文可分为赏绿、囚绿、放绿三个部分。
C、《白杨礼赞》通过白杨树这个形象,歌颂了广大北方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形象,歌颂了朴质、坚强、团结向上的精神和意志。
D、成语“讳疾忌医”出自《扁鹊见蔡桓公》:这个故事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3、下面是两个寓理于物的例句,请你另选物品(镜子或风筝),写一个既符合物品特点,又      包含生活道理的句子。(3分)               
①蜡烛:站得不端正,必然泪多命短。②月亮:正因为有圆有缺,才使人不感其乏味。
镜子(或风筝):                                                            4、 教师节期间,有位同学给老师送上了这样的贺词,以表达自己对老师的赞美和敬意:
   你博古通今,像滔滔不绝的历史长河,引导我们追求无穷知识。  --------(历史老师)
   请你仿照上面的句子,写一句话,送给某门学科的老师。(3分)
    答:                                     
5、《水浒传》中,有一位侠肝义胆的英雄,为历代读者所喜爱。为了“打开危险路”,“杀       尽不平人”,他可以全然不顾什么朝廷法度,佛门清规,更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他就是         ,绰号               ;无独有偶,《三国演义》中也有一位这样的人物,长坂坡桥头一声大吼,百万大军魂飞魄散,他就是              。(3分)
6.按原文填空。(10分,以正确的十个空格计算)
(1)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高到丈许,两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抗着西北风。
(2)大漠孤烟直,                          。
(3)商女不知亡国恨,                       。
(4)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道尽千载离人心愿的句子是:
                                ,                            。
(5)如果说,龚自珍是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来吟唱凄风无情、落花有意的生命之歌,那么,李商隐在《无题》中则用“                      ,                   ”来倾诉思念不尽、泪水难干的绕指柔肠。
(6)请选择你喜欢的古诗词中的名句来表达自己对崇高人生理想的追求,写出完整的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中国古代关于清明、七夕、重阳的诗词很多,请你选择其中一个节日,写出相关的诗句或词句。                       ,                        。
二、阅读理解。(44分)
 (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7—10题。(12分)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溪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1)秋水时至(           )      (2)不辩牛马(           )
    (3)旋其面目(           )      (4)望洋向若(           )
  8.河伯见了北海为何“望洋向若而叹”?(用文中语句回答)(1分)
                                                                             

9.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0.读完这则寓言后,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3分)
                                                                                                                                                                
(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1一15题。(18分)
泡桐花开
叶公觉
    ①我居住的小区一角,有一棵高大的树,冬天落叶尽净,只剩光秃秃的枝杆伸展在空中,春天当别的树开始吐出绿意葱茏的叶片时,它的枝头却萌发出一朵朵紫色的花,这些花成串地开放着,显得纯朴而又华贵,它似乎带来了春天对人们的热情问候,它也把紫色的希望绽开在绿叶之前……
    ②我认识这是泡桐树。当我还在读中学的时候,正逢全国宣传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而焦裕禄在兰考县的一大成绩就是推广种植泡桐树,因为泡桐树即使在贫瘠的土壤里也能茁壮成长。那时我在故乡老屋边的河沿上也种下了几棵泡桐树,它们长得很快,才几年已长成了挺拔的大树。每年春光明媚的时候,它们的枝头开出一串串紫色的花朵,几棵树聚在一起,泡桐花形成一片紫色的光焰,在我的心头点燃一簇簇希望之火。可以说。我的少年时代是在泡桐花的陪伴中度过的。
    ③我曾仔细地看过泡桐花,它是一种喇叭形的小花,聚集在一起开成一串,在绿叶未吐之时,就怒放在泡桐树的枝头。因为它是一种乡野的自由开放的花,所以我觉得它纯朴;因为它的花是紫色的,成串的,显得珠光空气,所以我觉得它华贵。纯朴与华贵在泡桐花身上得到了统一。
    ④我对泡桐的根、叶、杆、花都仔细观察过,我觉得在泡桐身上寓含着许多人类社会赞赏的精神,如坚强、奋发、奉献、成长……这些精神正是人们需要的,我从泡桐树上感悟到了。我曾用幼稚的诗歌记下我对泡桐的感受,我写泡桐根“砍去树身,剩下你,默默地在土里,把力量积聚,无论贫瘠丰腴,你照样努力,送个新芽,顶破地皮”。我写泡桐杆“幼年时心有空洞,你默立在土壤中,经多少年风吹雨打:你坚实得胜过青铜”。我写泡桐叶“在春风里,让花儿先迎艳阳,待花蕊结子,甘当保姆姨娘;在骄阳下,伸开绿色的手掌,给幼果,笼一片荫凉”。我写泡桐花“紫色的希望,绽开在绿叶之前,待果实累累时,绿叶簇拥在身边”。这些描写都是根据泡桐树生命力旺盛、易种易活成材快等特性写成的,反映了我对泡桐的感情。也寓含着我由泡桐而引发出的对生命力的赞美和对绿叶精神的讴歌,还有我对未来的憧憬。
    ⑤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我看到同样的泡桐树,却生发出不同的感想。少年时,我希望自己像泡桐树一样茁壮成长,希望自己像泡桐花一样开放出紫色的美丽的花,那时的感想主要在成长和希望,这是与当时的年龄相符的。而在人到中年以后,看着泡桐花从最初的深紫,慢慢地变成淡紫,当它即将飘落的时候,已经接近白色了,这个变化过程,给我一种联想,泡桐花的一生就像人的一生,从色彩强烈的青春年少渐渐步入淡泊无华的中年老年,自然界的一切都有其发展规律。
    ⑥回首往事,我感到自己的一生确实像泡桐一样茁壮成长过,紫花缤纷过,绿叶簇拥过,枝杆挺拔过,现在该到了淡花飘飞的时候了。但我并不因见花落而伤感,而是把这飘飞的花儿当作一道人生的美丽风景,这是泡桐献给大地母亲的最后的亲吻。泡桐的一生就是奉献的一生,也是坚强的一生,辉煌的一生,灿烂的一生,无私的一生,永存的一生。
                       (选自2006年4月17日《新民晚报》)
11.在作者笔下,泡桐树具有哪些特点?(3分)
                                                                            
12.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第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3分)
                                                                            
                                                                            
13.与《白杨礼赞》相比,茅盾笔下的白杨和本文中的泡桐各象征了什么精神?(4分)
白杨:                                                              
泡桐:                                                              
14.作者在文中有“人生就如泡桐树”的感慨。请结合文章的最后两段,分析人的一生与泡桐树的相似之处。(3分)
                                                                                                                                                                                                                                                      
15.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语言有许多精彩之处,请找出其中一处,说说它美在哪里?(5分)
                                                                                                                                                                                                                                                                                                                                        


(三)阅读下面短文,完成第16-20题。(14分)

爹 娘
家里祖祖辈辈都没有人读过书,父母巴望我能成为读书人,让我6岁就上学。那时,书费很便宜,连学费也才4元;但是要凑够这4元也是很困难的。正如一首诗所描述的那样:
我的学费
是从奶奶的蓬乱的头发里梳出来的
是从爷爷额上的皱纹里犁出来的
是从妈妈去鸡窝里捡鸡蛋时的笑容里溢出来的
是从父亲满是老茧的大手与锄头把之间
发出的吱吱声里溅出来的
我的学费就这么昂贵,昂贵到需用全家几代人付出
领回新书的时候,全家人都围着新书感叹,也许这是几代人见到的真正的书。我的爷爷乐得簌簌掉下来的眼泪,落在那书上,溅起一片墨香;娘找了块家里新织的粗布给我包书;书包呢,是奶奶一针一线缝的。书成了我们家的上帝,再没有其他什么东西能得到这样的礼遇。
我在这样的条件下读完了小学,考到了离家15里的乡中。我永远难忘,有一个阴雨天,很冷。上语文课时,我才发觉忘带书了。第二节下课后,我见爹爹在教室外。他脸色白中发青,身子微微发着抖,一身淋湿的衣服已冻得干硬。爹见我,笑着说:“你忘带书了,我给你送来了。”说完,他解开外衣,从怀里掏出语文书,摸了摸,高兴地说:“还好,没有湿。”我说:“你为什么不叫我?”爹说:“我怕影响你读书。”捧着那带有父亲体温的书,我心一热,眼睛顿时湿润了。
上初三的时候,爷爷得了大病,就在奄奄一息的时候,他让我拿给他一本书。他捧着,我看见他干涸的眼睛里,涌出了清澈晶莹的泪珠,打在书上,他又闻了闻,笑着对我说:“这是香味啊!咱家出了个读书人。我们都没本事,也不能给你什么。要记住,书就是你的爹娘,它什么都会给你的。要下功夫读书啊!”他顿了顿又接着对爹说:“我死以后,不要给我操办什么,简单地埋了就行。省点钱给老大买书,书是他的爹娘,不能让他没有爹娘。”我哭,爹哭,全家人都哭,哭得那书的馨香愈发浓烈。
我上高中了,花的钱也多了,家里的光景就更惨淡了。又一次我对爹说:“爹,我不想读了。”爹说:“你是不是觉得家里穷?没事。要记住你爷爷临死前
说的话,书是你的爹娘。要爱你的爹娘。”我听着,又是泪流满面。
十几年后的今天,我已成人,但是我想说的还是一句话:要永远爱我们的爹娘。
16.本文开篇引用现代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17.你认为作者创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3分)
                                                                         
                  &nbs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语文版 九年级 上册 月考试卷


上一个『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试卷』  下一个『2007年度高三年级第一学期基础训练试卷(词语\默写\翻译)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