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田家炳实验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卷2007-10-4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长沙市田家炳实验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卷2007-10-4(高二上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一、语言知识及应用(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拾掇(duo)体无咎言(jiù)哺育(ǔ)岌岌可危(jí)B.方枘(nèi)渐车帷裳(jiān)譬如(ì)越陌度阡(qiān)C.槌床(zhuī)靡室靡家(mí)拙笨(zhuó)象弭鱼服(mǐ)D.鸷鸟(zhì)载笑载言(zài)鲑珍(guī)
试题预览
  一、语言知识及应用(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拾掇(duo)       体无咎言(jiù)  
哺育(bǔ)        岌岌可危(jí)   
B.方枘(nèi)       渐车帷裳(jiān) 
譬如(bì)        越陌度阡(qiān)
C.槌床(zhuī)      靡室靡家(mí)  
拙笨(zhuó)      象弭鱼服(mǐ)
D.鸷鸟(zhì)       载笑载言(zài)  
鲑珍(guī)       怅然若失(zhà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垝恒   泣涕   娇逸未婚   婀娜风转
B.守拙   踯躅   榆柳阴檐   忍尤攘诟
C.夜寐   蛾眉   同心离居   周公吐哺
D.樊笼   树巅   何时可掇   越陌度阡
3.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B.叶叶相交通,枝枝相覆盖
C.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D.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4.下列各组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两位领导虽然配合默契,但性格完全不同。一个平易近人,待人处世周到随和;一个特别讲原则,对人要求很严格:真可谓方枘圆凿。
B.多媒体给大家带来了影音的享受,网页上也越来越多的充斥着这些元素, 不过当你正在安静的浏览网页,突然耳边传来光怪陆离的响动,有时也让人不爽。
C.坐在通向丽江的汽车上往窗外望去,一路上美丽的风景络绎不绝地展现在他的面前,他觉得心情舒爽极了。
D.在法国队与乌拉圭队的上半场比赛中,球迷们眼睁睁看着法国队主力前锋亨利因犯规被主裁判直接出示红牌罚下场,怅然若失。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构思好不好,关系到作品的好不好,它能显示出作家艺术本领的高超。
B.她是车间有名的劳动模范,每个月的工作都要超过预定计划的百分之四十到百分之五十。
C.指挥信息没有障碍是军事演习成功的重要因素。
D.周洁用她那优美娴熟的舞姿、顾盼生辉的眼神,塑造了美丽的活泼的金孔雀形象。

二、现代文(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它是指“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根据,由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形式,其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他方式口头相传”。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依附个人存在的、身口相传的一种非物质形态的遗产。民间文化中的口头文学、神话、史诗,语言、民歌、民间艺术、民俗文化、民俗礼仪、民间祭典、民间手工艺术、民居建造术等等均是口头的非物质的文化。
    中国是世界上无形遗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2001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的昆曲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同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1届大会将世界上最长的史诗——中国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列入世界千年纪念名单。
    因为美国人詹姆斯•希尔顿一本书《消失的地平线》,西方人记住了“香格里拉”。书中展示的,不仅仅是丽江古城,而且是一个活生生的古纳西王国,一个由物质和非物质遗产共同构筑成的美丽的家园。著名作家冯骥才在很多场合重复着他的理论:“中国正在经历从农耕文明到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农耕文明架构下原有的一切文化都在迅速地瓦解、消失、涣散、泯灭。”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是,中国社会的这种转型是以十年浩劫的“文革”到突然的改革开放这种非线性、非渐变的形式来实现的。农耕文明还来不及清查就被工业文明的浪潮所席卷而去,它们死得迅速且缄默,那是一种“非正常的死亡”。
    正在“非正常死亡”的,冯骥才认为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另一半”。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是由它的精英文化和民间文化共同组成的。我们有一个文字历史的传统,一个文人精英的传统,一个王朝更迭的传统。但我们长期忽略了生活中还有一个民间活态的传统,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两者都是民族精神的载体。由于历史的原因,民间文化从未得到过与精英文化同等的地位,始终停留在口传心授、自生自灭的阶段。因此没有人能真正说清,我们曾经拥有什么,现在还有什么。
文化的大树总是在民间的土壤里埋藏着根系,埋藏着生命的古老基因。正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的那样,“对于许多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本民族基本的识别标志,是维系社区生存的生命线,是民族发展的源泉”。中华民族文化的生命线上,曾经拥有过哪些美好的东西?50年前、100年前、300年前,在一样的土地上生活的人,他们怎样思想过、生活过?
6.根据文意,下列对“无形文化遗产”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它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以传统为根据的全部创作,由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
B.它被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整个社会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形式。
C.它通过模仿或其他方式口头相传其准则和价值。
D.它是依附个人存在的、口传心授的一种非物质形态的遗产。
7.根据文意,下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是由它的一个文字历史的传统和一个民间活态的传统共同组成。
B.著名作家冯骥才认为,农耕文明还来不及清查就被工业文明的浪潮所席卷而去,它们死得迅速且缄默,那是一种“非正常的死亡”。
C.中国社会从农耕文明到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是以十年浩劫的“文革”到突然的改革开放这种非线性、非渐变的形式来实现的。
D.中国正经历从农耕文明到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农耕文明架构下原有的一切文化都在迅速地瓦解、消失、涣散、泯灭。
8.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民间文化遗产和文人精英文化都是民族精神的载体,都是本民族基本的识别标志,是维系社会生存的生命线,是民族发展的源泉。
B.《消失的地平线》中展示的,不是丽江古城,而是一个活生生的古纳西王国,一个由物质和非物质遗产共同构筑成的美丽的家园。
C.民族文化的大树总是在民族的土壤里埋藏着根系,埋藏着生命的古老基因。
D.由于历史的原因,无形遗产文化从未得到过与精英文化同等的地位,始终停留在口传心授、自生自灭的阶段。
9.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透过一个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可以了解到该民族的历史,能真正说清她曾经拥有什么,现在还有什么。
B.中国社会从十年浩劫的“文革”到突然的改革开放,许多无形文化遗产已经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C.2001年11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l届大会列入世界千年纪念名单的世界上最长的史诗------《格萨尔王传》属于中国藏族的精英文化。
D.如果不是美国人詹姆斯•希尔顿《消失的地平线》,“香格里拉”这个由物质和非物质遗产共同构筑成的美丽的家园就难以让人们认识。

三、文言文阅读(21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简答题3分,翻译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君山月夜泛舟记
(清)吴敏树
秋月泛湖,游之上者,未有若周君山①游者之上也。不知古人曾有是事否,而余平生以为胜期,尝以著之诗歌。今丁卯七月望夜,始得一为之。 
初发棹自龙口,向香炉。月升树端,舟入金碧。偕者二僧一客,及费甥、坡孙②也。南崖下渔火数十星,相接续而西,次第过之,小船捞虾者也。开上人③指危崖一树曰:“此古樟,无虑十数围,根抱一巨石,方丈余。自郡城④望山,见树影独出者,此是也。”然月下舟中仰视之,殊不甚高大,余初识之。客黎君曰:“苏子瞻赤壁之游,七月既望,今差一夕耳。”余顾语坡孙:“汝观月不在斗牛间乎?”因举诵苏赋十数句。
又西出香炉峡中,少北。初发时,风东南来,至是斜背之。水益平不波,见湾碕⑤,思可小泊,然且行,过观音泉口,响山前也。 相与论地道通吴中。或说有神人金堂数百间,当在此下耶?夜来月下,山水寂然。湘灵、洞庭君恍惚如可问者。又北入后湖,旋而东。水面对出灯火光,岳州城也。云起船侧,水上滃滃然⑥。平视之,已作横长状,稍上,乃不见。坡孙言:“一日晚,自沙觜⑦见后湖云出水,白团团若车轮巨瓮状者十余积,即此处也。”然则此下近山根,当有云孔穴耶?山后无居人,有棚于坳者数家,洲人避水来者也。数客舟泊之,皆无人声。
转南出沙觜,穿水柳中,则老庙门矣。《志》称山周七里有奇,以余舟行缓,似不啻也。 既泊,乃命酒肴,以子鸡苦瓜拌之。月高中天,风起浪作,剧饮当之,各逾本量。超上人守荤戒,裁少饮,啖梨数片。复入庙,具茶来。夜分登岸,别超及黎,余四人寻山以归。明日记。
【注】 ①君山:一称洞庭山,又称湘山、君山,传说是舜妃湘君游玩的地方;在湖南岳阳市西洞庭湖湖口。②费甥、坡孙:作者的外甥姓费,孙子名坡。③ 上人:对僧人的尊称。“开”是僧人之名。“超上人”同。④ 郡城:指岳阳,清岳州治所古设郡治,故称。 ⑤湾碕(qí):水湾堤岸。⑥滃滃(wěng)然:云气兴起的样子。⑦觜(zhǐ):同“咀”。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余平生以为胜期   胜:美好   
B.上人指危崖一树曰   危:高,高耸
C.因举诵苏赋十数句   举:抬头    
D.有棚于坳者数家     棚:作动词,搭棚子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汝观朋不在斗牛间乎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水面对出镫火光,岳州城也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C.已作横长状,稍上乃不见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D.余四人循山以归                吾与四人拥火以入
12.下列不能体现“游之乐”的一项是(  )
A.余平生以为胜期,尝以著之诗歌
B.因举诵苏赋十数句
C.既泊,乃命酒肴,以子鸡苦瓜拌之
D.月高中天,风起浪作,剧饮当之,各逾本量
13.作者写到月夜泛舟君山之下时,运用联想的手法,写到了苏轼游赤壁,并“诵苏赋十数句”。文章多处运用了这一手法,试举一例,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3分)
答: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⑴未有若周君山游者之上也。
译文:                                                                               
⑵南崖下渔火数十星,相接续而西,次第过之,小船捞虾者也。
译文:                                                                           
⑶数客舟泊之,皆无人声。
译文:                                                                       

四、古诗词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1分)
15.阅读下边古诗,完成分析。(5分)
芣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襭⑦之。
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李前(草名),可食。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③有:得到。④掇:摘取、拾取。⑤捋:成把地握取。⑥袺:手持衣角盛物。⑦襭:把衣襟掖在腰间装物。
(1)《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               。(1分)
(2)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2分)

(3)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2分)


16.古诗文默写。(6分)
(1)三岁为妇,            。             ,靡有朝矣。
(2)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                。  
(3)            ,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五、现代文(文学类文章)阅读(17分)
阅读下边散文,完成17~20题。
     眷恋红土地        淡 墨
红土地,一块先民赖以站起来的地方,万古不灭的太阳晒红了古蛮夷。
我久久伫立在这大地上,等待那高原的风摩挲她荒原的儿子。红土地,生命的胞衣。
传说的根是无论如何也捋不到头了,人们只记得红河水上漂来一个创世纪的葫芦。那样斑斓,那样永恒,是亿万年前凝固了的地火,大自然一封无法寄走的情书,在文明和蛮荒的边缘裸露生命和情感的原初。山路是老鹰叼到蓝天上也扯不断的意象,肆虐的风暴使得人心不敢靠近那片美丽,歌谣之树上坐着一个被《小河淌水》打湿了眉睫的女子。
那轮荒月便是坠在歌谣上的耳环。
那么久远,那么质朴,从生命的深层里流露了出来,一种刚烈和血性的表白。似乎听得见冷兵器的撞击声,从历史遥远的那一头传来,庄蹻①便成了这块土地上的英雄了。每天夜里,古老的红河水夜夜都从我的枕边流过。一年两年,涛声依旧。
是母亲将生命的赌注押给了红土地,从此,我别无选择,火把果一样,默默地燃烧自己。也许梦得太久,也许因为痛苦太深,我常常一个人爬到高高的山上去,直到生命缺氧的时候才去感悟这片土地和人生。
这儿的山倒是很高了,这里的人家住在红尘之外。三个石头支起一口石片制成的“锅”,风的刀子割不断茅草屋上的炊烟。穿山越谷,走进大森林,一天两天,十里百里,碰不见一个人,在这红土地上,不能不让人感受这种百年孤独。
住惯了的山坡不嫌陡,父亲是那样如痴如醉地钟情于这片土地。每个黎明和黄昏,我都看见他那佝偻的身影在红土的大背景上来来去去,执著如这土地深沉的灵魂。那颗粮食过早地把他的腰累弯了。在那红土高原上,看着父亲渐渐远去的身影,我会把干瘪的苦荞与鲜红的血液联想在一起,在这红土地上,生命会呈现出一种数学公式无法计算的反差。
世界因有了荞麦花而美丽。
每年三月,樱花杜鹃花是一定要开的,像我如期而至的阿荧。阿荧,黑瘦黑瘦的,很有点像《诗经》中那种采野菜的女子。看着那纤细的样子,我说:“妹,你不要再往前走了,山那边的西北风很硬。”她一咬嘴唇,那血珠子便很心疼地冒了出来。拽住那情感的藤蔓一蹭,她翻上山来了。一棵树,一根藤,长成了这红土地上分不开的风景。
阅读这红土地上的爱情,一如阅读这土地上耕作的庄稼,随意得很。这使我想起那个金马和碧鸡的故事,太阳追逐月亮的传说。在这寂静的山谷,在这世界的边缘,没有分贝和尘埃的困扰,在皎洁的月光下,你可以静静地审视爱情的伤口。
但这里离现代的文明和繁华毕竟太远了,“超导”、“传感”无法与岩石对话,昨天和今天依偎在山谷里不想分手,狼谷拒绝牧歌,边声滴落寂寞,向前再跨一步,似乎就走出了人生……
可不管瘴疠怎样出示生命的黄牌,山歌的音符落在这土地上便会开成血红的杜鹃。烂漫的山花年年都要在这里潇洒走一回。
红土地,大自然亮出来的一面鲜红的旗帜,红土地,我半边冰凉半边发烫的梦啊!
(选自《散文百家》1995年2期,有删节)
注①:庄蹻(jué),战国时楚国农民起义领袖。
17.文章中作者表达出了对“红土地”深切的眷恋之情,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生命的胞衣”所具有的深刻内涵。(4分)
答:
18.结合文章分析:作者为什么说“红土地,我半边冰凉半边发烫的梦啊”?(4分)
答:
19.文章中说:“也许梦得太久,也许因为痛苦太深,我常常一个人爬到高高的山上去,直到生命缺氧的时候才去感悟这片土地和人生。”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感悟”到哪些内容?(4分)
答:
20.文章感情深挚,思路清晰。以“红土地,生命的胞衣”起笔,接着转入对“红土地”
                                特点的叙写,文章中                           
                                                                      (填写文中语段)这个句子又让文章转入对红土地内涵的深层思考。(5分。前空2分,后空3分。)

六、文章赏析(14分)
21.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
①谈谈“红土地”的意象特点
②行云流水写眷恋——谈谈文章的语言特点
③请从宏观的角度,对本文予以精要的点评
七、作文(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曾祖父是名好木匠。他有一句口头禅:“注意了,留一道缝隙。”木工讲究疏密有致,粘合贴切,该疏则疏,不然易散落。时下,许多人家装修房子,常常出现木地板开裂,或挤压拱起的现象,这就是太“丰满”的缘故。高明的装修师傅则懂得恰倒好处的留一道缝隙,给组合材料留足吻合的空间,便可避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想来,我那曾祖父的木匠绝活肯定是在这一点上下足了功夫。
注意:1.立意自定,但必须切合材料的内容。2.写成记叙文或议论文。3.题目自拟。4.不少于800字。 5.不得抄袭。





语文答卷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13.
                                                                                
                                                                              
14.
(1)                                                                          
(2)                                                                           
(3)                                                                         
15.
(1)             
(2)                                      &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二 上册 月考试卷


上一个『高中汉语文第一册散文单元测试题』  下一个『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月考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