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课文高考题型检测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课文高考题型检测(高二上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课文高考题型检测湖南省汝城县第一中学 袁利盛六国论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
试题预览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课文高考题型检测
湖南省汝城县第一中学 袁利盛

六国论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弃。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率:全都,一概
 B.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给予,指贿赂
 C.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理:命运
 D.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分清,分出
2.对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能守其土      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③李牧连却之     ④有如此之势
 A.两个“其”字相同,两个“之”字不同。
 B.两个“其”字不同,两个“之”字相同。
 C.两个“其”字不同,两个“之”字也不同。
 D.两个“其”字相同,两个“之”字也相同。
3.下列句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B.可谓智力孤危
 C.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D.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4.试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谈谈本文的写作意图。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弃。
译文:
(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译文: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译文:
6.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山坡羊•叹世
陈草庵
  江山如画,茅檐低凹。妻蚕女织儿耕稼。务桑麻,捕鱼虾,渔樵见了无别话,三国鼎分牛继马。兴,也任他;亡,也任他。
注:三国鼎分:指东汉覆灭后的魏蜀吴三国分立。牛继马:牛谐音“刘”,指刘裕灭司马氏王朝建立刘宋。
有人认为张作站在百姓的立场写兴亡的感受,主题积极;陈作站在个人立场叹世讽世,格调消极。你怎样认为?说说你的看法。
                                        
                                        
                                        
7.古诗文默写。
  下面一首诗歌,是根据唐诗组合而成,仔细阅读,并依照出处写出这些唐诗原句。(任选三句)
人月圆
(金)吴激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鬓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1)        ,         。(杜牧《泊秦淮》)
(2)        ,         。(刘禹锡《乌衣巷》)
(3)        ,         。(白居易《琵琶行》)
(4)        ,         。(白居易《琵琶行》)

游褒禅山记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夷以近           夷:平坦
 B.往往有得           得:心得,收获
 C.于人为可讥          讥:讥讽
 D.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悲:以……为悲哀
2.对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②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③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④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A.两个“以”字意思相同,两个“而”字用法相同。
 B.两个“以”字意思不同,两个“而”字用法相同。
 C.两个“以”字意思相同,两个“而”字用法不同。
 D.两个“以”字意思不同,两个“而”字用法不同。
3.“此予之所得也”一句,总括了作者游览体会,不属于之“所得”的一项是(   )
 A.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B.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至也。
 D.其孰能讥之乎?
4.选文第二语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译文:
(2)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译文: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译文: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试问,诗的第一、二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7.古诗文默写。
(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      。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王羲之《兰亭集序》)
(2)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       ,      。二川溶溶,流入宫墙。(杜牧《阿房宫赋》)

伶官传序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哀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组:绳索
 B.函梁君臣之首        函:用木匣装
 C.抑本其成败之迹       抑:压抑
 D.而皆自于人欤        人:人事
2.下列各句中的“其”的意义和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请其矢,盛以锦囊      B.与其所以失之者
 C.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D.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及凯旋而纳之        B.自然之理也
 C.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D.仓皇东出
4.试指出“方其……可谓壮哉!”“及……何其衰也!”的作用。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译文:
(2)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译文:
(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译文: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恨 别
             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诗题为“恨别”,诗中写到那些恨?请你根据诗句,分析诗人所恨之缘由,以及“恨”的表现。有人说,此诗尾联情绪大变,你以为呢?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7.古诗文默写。
(1)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        。(杜牧《阿房宫赋》)
(2)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      。(《诗•卫风•氓》)
(3)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        。(白居易《琵琶行》)

石钟山记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赴:赴任、就职
 B.至莫夜月明           莫:通“暮”
 C.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    栖:站立
 D.汝识之乎            识:记得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③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④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A.两个“之”字相同,两个“焉”字相同。
 B.两个“之”字相同,两个“焉”字不同。
 C.两个“之”字不同,两个“焉”字相同。
 D.两个“之”字不同,两个“焉”字不同。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B.余方心动欲还
 C.空中而多窍         D.与风水相吞吐
4.试简要分析本段作者的两次“笑”。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固笑而不信也。
译文:
(2)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译文:
(3)古之人不余欺也!
译文: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观书有感
朱 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诗形象生动,富于哲理,请你谈谈对这首诗理解。
                                        
                                        
                                        
7.古诗文默写。
(1)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呜呼!            ,           ,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苏洵《六国论》)
(3)          ,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参考答案

六国论
1.B(亲附,亲近) 2.A(①②均为代词,他们,指燕赵;③代词,代秦军;④助词,的) 3.C(A今义:它实际上(副词),古义:实际情况。B今义:人的聪明程度,古义:智谋,力量。D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古义:旧事,指前例) 4.作者借评价六国的灭亡, 意在讽谏北宋统治者要以六国为借鉴,不要被契丹、西夏的积威所劫,一味地贿赂,以求苟安,而要奋起抵御,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道。 5.略 6.张养浩站在百姓的角度思考历史,看到了人民的血泪,彻底打破对封建统治者的幻想,充满了历史的哲理。陈草庵以一种戏弄轻蔑笔调,把历史写得滑稽可笑,以歌唱田园的美好来表示对现实的批判,同样是积极的。 7.(1)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2)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3)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4)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游褒禅山记
1.D(感叹) 2.C(“以”都是因为的意思;“而”前者为并且,后者为却) 3.D  4.作者认为治学不应当轻信盲从,以讹传讹,而应该“深思慎取”,也就是要经过自己的头脑认真辨析思考,然后谨慎地吸取其中有真理的部分,扬弃那些有谬误的东西。 5.略 6.第一句是实写,写出庐山“成岭”、“成峰”的具体形象,给人以逼真的实感。第二句是虚写,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各个不同的角度看庐山,到底是什么状貌呢,诗人故意撇开不写,只说“各不同”让读者去想象。 7.(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2)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3)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伶官传序
1.C(抑:或者) 2.D(表祈使语气,其余为代词)3.C(今义:投身到(事业中去),古义:官职。) 4.“方其……可谓壮哉!”“及……何其衰也!”这两个感叹句,又是对称句,前一句表示对庄宗胜利的赞赏之情,后一句表示对庄宗失败的悲叹之情。对比表达了褒贬扬抑的立场,感叹饱含着强烈的感情色彩,气势十分充沛,感情色彩浓郁,加强了论证的力量。 5.略 6.因为侵略者入侵,战争频繁,与亲人分别路途远(四千里),时间长(五六年),心怀怨恨,终老他乡(兵戈阻绝老江边)。最后两句,从抒写思念亲人的痛苦哀怨,转而叙写听闻胜利的消息,欣喜之情见于言表。7(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2)匪我愆期,子无良媒。(3)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石钟山记
1.C(栖宿,宿巢) 2.D(“之”前者为代词,代苏迈;后者为衬音助词。“焉”前者相当于“然”,形容词词尾;后者为兼词,相当于“于之”) 3.A(B今义:动心,古义:心惊。C今义:天空中,古义:中间空。D今义:迷信所称的地理形势,古义:风和水) 4.一笑:“余固笑而不信也”是笑寺僧和小童的行为,是表示怀疑和否定的笑;二笑:“因笑谓迈曰”是释疑后轻松愉快的笑,表现了作者探得山名由来的得意与兴奋。 5.略 6.池塘中之所以会有美丽的景色,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从源头补充过来;那么学习和治学的道理一样,只有博览群书,不断地吸收新知识,才能不断的进步。同时也借池塘水清是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7.(1)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2)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3)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22.242.129.170)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二 上册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上一个『高二语文单元测验』  下一个『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六单元课文高考题型检测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