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五首》练习及答案
您现在位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试题下载
→
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诗五首》练习及答案
(八年级上册 苏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诗五首》对比演练观刈麦(唐)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桨。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试题预览
《诗五首》对比演练
观刈麦
(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桨。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赏析:《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呀!。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之语,愿字的用法与此处惜字的用法正同。笫三层八句,诗人摄取了一个特写镜头——描写一个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贫妇怀抱孩子,手提破篮,拾麦穗充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得破了产,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比前述阖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第四层六句,画外音——诗人由眼前农民的艰苦生活,触景生情,联想自已舒适生活,深感惭愧,不能忘怀。
对比演练(一)
卖炭翁
(唐)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 拾麦者为什么去拾麦?请用一个字回答。 这样说有什么作用?
答:
2.炎炎的烈日下的割麦人为什么“力尽不知热”,并且还“惜”夏日长?同样,卖炭翁为什么“身上衣正单”,却“心忧炭贱愿天寒”?试分析他们的矛盾甚至变态的心理。
答:
。
3.试分析《卖炭翁》与《观刈麦》在揭示主题的表现手法上的区别。
赤 壁
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今湖北武昌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一、二句写作者在江边淤沙之中,诗人以一柄残戟置于诗端,引发后两句的历史议论,具有历史的纵深感。三、四句是说周瑜的获胜是偶然的机遇所致,仅安凭一时侥幸并不是邦定国之策。假若不是东风骤起,蜀军相助,周瑜的火攻之计大显神威,那么,东吴政权就必然为曹操所灭。这两句诗颇具史论意味,见解独到 。诗人对周瑜的谐谑揶揄 ,暗示了对曹操的肯定。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
对比演练(二)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品读杜牧的《江南春》,尝试写出你对“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中“多少”两字的理解。
2。杜牧的《赤壁》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东风”比喻什么?“二乔”象征着什么?
3。试比较杜牧的这两首咏史怀古诗,联系实际谈谈个人(英雄)与机遇、个人与国家兴亡之间的关系。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赏析: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为誓死明志而作。一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但限于篇幅,在写法上是举出入仕和兵败一首一尾两件事以概其馀。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中,亡国的悲剧已不可避免,个人命运就更难以说起。但面对这种巨变,诗人想到的却不是个人的出路和前途,而是深深地遗憾两年前在空航自己未能在军事上取得胜利,从而扭转局面。同时,也为自己的孤立无援感到格外痛心。我们从字里行间不难感受到作者国破家亡的巨痛与自责、自叹相交织的苍凉心绪。末二句则是身陷敌手的诗人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这使得前面的感慨、遗恨平添了一种悲壮激昂的力量和底气,表现出独特的崇高美。这既是诗人人格魅力的体现,也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的精神美,其感人之处远远超出了语言文字的范围。
对比演练(三)
砍头歌
夏明翰
砍头不要紧,
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
还有后来人。
1.律诗中的第一联又称首联、第四联又称 联。《过零丁洋》诗中运用比喻表现宋朝国势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的句子是第 联,又称 联。巧妙运用地名来表达作者心境的句子是第 联,又称 联。律诗对这两联在形式方面的特殊要求是:
。
2.试赏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名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3.由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和夏明翰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我们看到了志士仁人对“生死”所做出的最简单而又最精辟的诠释。联系生活体会,谈谈你是如何对待“生死”的?有何为证?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赏析:《己亥杂诗》三百十五首,是龚自珍己亥年所作七绝组诗的总名称,蕴含在这首诗里的真意是什么呢?——是离愁;是离愁引起的深深的思索。是崇高的献身精神;是如同玫瑰花瓣酿出的瑰丽境界。从结构上看,全诗分前后两部分,前两句为第一部分,后两句为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里,诗人以天涯、日暮、落花写出一片浩荡的离愁,以落花自况,赋予自己的身世之感;第二部分以落花为过渡,从落花——春泥展开联想,把自己变革现实的热情和不甘寂寞消沉的意志移情落花,然后代落花立言,向春天宣誓,倾吐了深曲的旨意。至此,诗中的离愁已变成崇高的献身精神,天涯、日暮、落花,已和春泥孕育的未来高度融为一体。从而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春天的憧憬,把读者带进一种瑰丽的、霞光艳艳的境界。
对比演练(四)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己亥杂诗》这首诗是诗人愤慨辞官南归途中的感慨之作。开头句中的“_____、_____、_____”三个字,勾画出那种悲怆、萧瑟的意境。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已经成为千古名句,请你说说它的深层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我国古典诗歌中,诗人们常常喜欢用落日作为自然现象和象征韶光易逝的双重手法来显示相思之烈或别离之苦。试分析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和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在抒发“离愁”时的异同点。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赏析:怀古题材大多笔调沉稳老辣,或影射当时政局, 或针贬时弊, 张养浩的这首《山坡羊》也不例外。起首两句气势磅礴,不仅交代了潼关的地理位置,且为全篇定下雄壮豪迈的基调。“聚”和“怒”写活了秦岭诸峰和黄河的雄伟气势,为下文怀古做了情感上的铺垫。第三句由“山河表里”的典故转入怀古。从春秋战国时期到秦汉,潼关一直是长安的门户,乃兵家必争之地,然而纵然千秋帝业最终也都会化为尘土。“意踟蹰”、 “伤心”抒发了作者怀古时的感 概,前段的山川情思此时化作历史的沧桑遗恨。结局两句是本篇的灵魂。无论王朝兴衰如何更替,身受战乱之苦的始终是老百姓。作者精辟入理地揭示了历史真相,酣畅淋漓地抒发了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前文在写景和怀古时蓄积的情感此时达到高潮。
本篇在写法上层层深入,由写景而怀古,再而议论,字里行间充溢着历史的沧桑感和时代感,既凸现了怀古诗的特色,又别具一格。
对比演练(五)
卖花声•怀古
张可久
美人自刎乌江岸,
战火曾烧赤壁山,
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
生灵涂炭,
读书人一声长叹。
《山坡洋•潼关怀古》中写潼关险要壮观的句子是( ),表达作者对苦难的劳苦人民的同情的句子是( )。峰恋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兴,兴姓苦;亡,百姓苦!
1.作者张养浩途经潼关时,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
2.“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道出作者张养浩怎样的感慨?
3.“美人自刎乌江岸”指什么历史事件?“将军”和谁有关?读书人的长叹”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
对比演练(一)
1. 一个“税”道出了劳动人民的辛苦劳作却食不果腹的真正原因。强烈的讽刺意味尽在不言之中。
2.《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愿天寒”,写卖炭老人,尽管寒风凛冽,衣衫单薄,他还是愿意天气更加寒冷,如此炭才可以卖个好价钱。老人为衣食所迫而变心反常。《观刈麦》中的“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同样也是一种变态心理。尽管烈日炎炎,炙烤大地,尽管土气蒸腾,酷热难当,可是,已经累得汗流浃背,气喘吁吁的农民还是不觉得热,他反而希望如此炎热的白天能够再延长一些,这样他就可以有更充裕的时间收割更多的小麦。白居易在真实的描写劳动人民农事的艰辛忙碌的同时,还能够真实地写出劳动人民之心,尤其是刻画出劳动人民在某种特定情况下的变态心理,深刻地揭示诗歌的主题。我们只能说,劳动使人异化了,劳动剥夺了人感受生活,享受快乐的天性!
3.《卖炭翁》原列《新乐府》组诗第三十二首,题下自注“苦宫市也”。“宫市”即皇宫采买物品,本由官吏负责,唐中期宦官专权,常在街市以低价强购货物,名为“宫市”,实为掠夺。这首诗即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揭露“宫市”之本质。诗中先写卖炭翁“伐薪烧炭”之艰辛,接着以“衣正单”与“愿天寒”的比照揭示其矛盾心态,衬托其艰难处境。后半写其乘大雪之际满怀希望去卖炭,结果却化为泡影,可见“宫市”掠夺之残酷。此诗并未像《新乐府》中其他篇章“卒章显其志”那样直道讽谕主旨,而是将之寓于完整的事件过程的描写之中,在艺术表现上尤显含蓄深沉。
诗的最后发议论,这是白居易许多讽谕诗的共同路数。《观刈麦》这首诗的议论不是直接指向社会病根,而是表现为自疚自愧,这也是一种对整个官僚贵族社会的隐约批评。白居易才是一个三百石的小小县尉呀,那些大官僚、大贵族们难道不应该有更大的自疚自愧吗!赋税是皇帝管的,白居易无法公开反对,他只能用这种结尾来达到讽谕的目的。
对比演练(二)
1。①讽喻当时晚唐统治阶级用老百姓上缴的钱大建许多豪华的寺庙,造成极大的浪费的社会现实。②是作者对“南朝四百八十寺”今天又能保存下来多少提出的质疑。③杜牧对晚唐时代佛教盛行,而政治不通,社会黑暗,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的忧叹,对晚唐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中感慨。
2。英雄的机遇 国家的命运
3。言之成理即可。
对比演练(三)
1.尾 第二联 颔联 三 颈联 对仗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鼓舞后代仁人志士舍生取义的格言!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表现出诗人的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也感召了后世人为正义事业而英勇献身。明朝文学家谢榛说:“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由于结尾的高妙,使得全诗由悲而壮,由郁而扬,形成一曲千古不朽的壮歌。
3。言之成理即可。
对比演练(四)
1.愁、白、斜
2.这两句诗是诗人悲伤之余升起的新的希望,作者自比落花,表明自己虽然辞了官,仍然要为社会效力,自己虽然遭受打击,但要培养出更多的人才,用自己的献身激励后辈继续战斗。
3.龚自珍以“浩荡”修饰离愁,以“白日斜”烘托离愁,以“天涯”映衬离愁,这种多层次的描写方法和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龚自珍的“吟鞭东指即天涯”没有直接说自己是“断肠人”罢了,而断肠之念,读者是能从字里行间感觉出来的。
对比演练(五)
1.作者触景生情。过去雄伟的秦宫汉殿,如今一片废墟;朝代不断更迭,惟独不变的是百姓苦难的生活。
2.人民的疾苦并不因朝代的更迭而有所改变,表达了作者对人民深深的同情,揭示了统治者剥削人民、压迫人民的本质。
3.这是一首咏史诗。“美人自刎乌江岸”指项羽兵败后在乌江自杀,他的爱妾虞姬也自刎身亡。“将军空老玉门关”与东汉名将班超有关。这首诗在叙述史实的基础上直抒胸臆,表明了连绵不断的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只是灾难。“长叹”中包含着作者忧国忧民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 (222.213.215.239)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相关试题:
苏教版
八年级
上册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
九年级上册第5单元综合闯关卷
』  下一个『
《伊索寓言》寓意归纳专题训练
』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