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修辞手法运用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日常综合训练
试题
名称
常见的修辞手法运用(高一必修一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常见修辞手法简介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学习修辞常识的目的是为语言实践服务。首先能在语言中辨识各修辞方法,继而理解其适用效果;同时要会用这些修辞方法,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修辞方法又称修辞格。⒈比喻⑴比喻的特点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
试题预览
  常见修辞手法简介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学习修辞常识的目的是为语言实践服务。首先能在语言中辨识各修辞方法,继而理解其适用效果;同时要会用这些修辞方法,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修辞方法又称修辞格。

⒈比喻
⑴比喻的特点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应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成立。
⑵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温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典型的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岗。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的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例如:“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还在我们党内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瞧,那一群骑自行车翩翩而来的身着风衣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鹉,还是蓝孔雀?
⑶比喻的作用
    主要是或化平淡为生动;或化深奥为浅显;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冗长为简洁。
⑷下列几种情况,虽有“像”“仿佛”等词,但不是比喻句。如:
    她的性格很像母亲。(同类比较)
    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表示猜度)
    她仿佛听见了她的心脏跳得非常厉害。(表示想象)
我们这时代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像徐洪刚、李向群等。(表示列举)

⒉比拟
⑴比拟的特点
    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把抽象的概念当做人或物,或者把人当做物、把此物当做彼物来描写。其形式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⑵比拟的种类
  ①拟人(把物当人来写)。例如: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②拟物(把人当物写或把甲物当乙物写)。例如: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了出来,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⑶比拟的作用
    正确运用比拟,增加了语言的生动和形象性,可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可感受到对该事物的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⒊借代
⑴借代的特点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和人或事物密切相关的事物的名称来代替。
⑵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的吼叫着。
    ②材料代本体。例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③标志代本体。例如: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冤枉!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绰号代本人。例如:“芦柴棒”,去烧火!
    ⑥专名代泛称。例如: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⑦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⑧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⑶借代的作用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⒋夸张
⑴夸张的特点
    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漫天浮夸,要给人以真实感。
⑵夸张的种类
①扩大夸张。例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②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③超前夸张。例如: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⑶夸张的作用
    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鲜明地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感情态度,增加语言的生动性。

⒌对偶
⑴对偶的特点
    八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或相反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的排列在一起。
⑵对偶的种类
    ①按内容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对或相反的对偶形式。例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②按形式可分为工对和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均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③按结构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句子对偶。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⑶对偶的作用
    ①形式整齐,结构对称,可以收到一种均衡的美感效果。
    ②词句凝炼概括,富有表现力,能够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是对立事物间的对比强烈,褒贬分明。
    ③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便于传诵记忆。

⒍排比
⑴排比的特点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⑵排比的种类
    ①成分排比。例如:大堰河,含泪的去了!同着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同着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同着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灰,大堰河,她含泪的去了。
    ②句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⑶排比的作用
    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⒎设问
    设问的特点
    “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只问不答。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
    例如: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⒏反问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打感叹号。
    反问的形式有两种
    ⑴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哪里还能有什么言语?
    ⑵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
 
9.反复
  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如:
  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10.反语
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此外,教材中出现较多的修辞方法还有:引用、双关、顶针(或称“联珠”)、呼告、叠字、警策、通感、婉曲、讳饰等。

辨析几种修辞手法
⒈借喻和借代
    区别借喻和借代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⑴借喻的本质是“喻”,虽然它的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但隐含着可比的对象(即本体)。而借代的本质是“代”,是以事物的某种特征来代指本体,并没有可比对象。
  ⑵借喻因为是“喻”,一般可以补进“本体”和“喻词”。借代则没有可比物,无法这样补进。
    ⑶借喻一般可以对未出现的本体起描写作用。借代却只能起”代“的作用,其代用的词大多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不能起描写作用。
    ⑷在一篇文章中,如果前面出现了“××像××”地比喻句,后文直接使用喻体,这就成了借代了。

⒉比拟和比喻
比拟和比喻的相似之处在于均涉及甲、乙两事物相比,甲、乙两事物有可“比”性。
    比拟和比喻的不同在于:
    ⑴从意义上看,比喻的重点在“喻”,即“比方”,它突出的是两事物的相似点;比拟的重点则在“拟”,即“比作、当作”,它直接把甲当乙来描述。
    ⑵从形式上看,比喻的喻体往往以名词性词语的形式出现,表示一种实体。比拟中起比拟作用的部分则是描述性的,其表现形式为动词性词语或形容性词语。

⒊排比和对偶
    排比与对偶的不同主要表现在:排比必须有三项或三项以上构成,而对偶仅限于上下两句;排比在字数上无严格要求,只要求结构相同或相似即可,而对偶则要求字数相等或相近,且结构完全相同;排比的各项多有相同的词语做提挈词语,而对偶的上下句一般忌用相同的词语(宽对不那么严格);排比一般只表示相近或相关的意思,而对偶则表达相对、相反或相连的意思。

⒋设问和反问
设问和反问的不同主要表现在:设问句有答或提请读者思考,往往在篇首或段首,目的是提请读者注意,且必须用问号;反问句不必答,问中已有明确答案,常常在段中或末尾,目的是加强语气,表示强烈的感情,所以有时可用叹号。













修辞专项训练
选择题:
1.以下没有用比喻的句子是:      (   )
A. 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B.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
C.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D.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2.下列句子在修辞运用上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
A.我们要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
B. 区长的意思,要放长线钓大鱼,设法打进他们的组织里去。
C.小妹妹拉达,是一只雏凤。
D.小胡子把洋刀一挥,队伍又出发了。
3.运用借代的句子是        (    )                              
A.我就知道,我们班获得的成绩是麦场上一堆尖尖的谷物。
B.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C.这海滨的小小侨村呵,简直是喧腾的海洋。
D.洱海,这面光洁的梳妆镜,南北长百余里,东西宽十余里。
4.从采用修辞方法的角度,选出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    (    )
A.有的松树像一顶墨绿大伞,支开了等你。
B.船只能缓缓行进,像一个在崇山峻岭之间慢步前进的旅人。
C.紧十八盘仿佛一条灰白大蟒,匍匐在山峡当中。
D.塑像塑得精致、细腻,一个个都像活的。
5.与“主人下马客在船”一句修辞方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B.秦时明月汉时关
C.主人忘归客不发
D.烟笼寒水月笼沙
6.使用了比喻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                           
A.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B.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
C.风带着雨星,像在地上寻找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的乱撞。
D.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7.下列对偶句中,上下句关系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同的是     (    )
A.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B.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C.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D.风云三尺剑,花鸟一床书
8.对下面一段话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                  
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A.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现出井冈山的翠竹修长茂密充满自然美。
B.作者运用了排比、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出井冈山的翠竹挺拔强劲,充满顽强的生命力。
C.作者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方法,表现出井冈山的翠竹修长茂密,充满自然美。
D.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反复的修辞方法,表现出井冈山的翠竹挺拔、强劲,充满了顽强的生命力。
9.下面各句均有“像”字,“像”是比喻词的一项是   (    )
A. 像刘胡兰、黄继光这样的英雄人物,将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B.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
C.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
D.风忽然大起来,那半天没动的柳条像猛地得到什么可喜的事,飘洒地摇摆,枝条都像长出一截儿来。
10.选出与“蟹白栗黄,备极护爱”修辞方式相同的一句:(    )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C.操刀挟盾,猱进鸷击
D.团花簇锦似的东一块西一块在绿波里荡漾着
11.下列语句中运用比喻不妥的一句是: (    )                      
A.他提着两个沉甸甸的大包,气喘吁吁地走着,像踩在棉花上似的深一脚、浅一脚。
B.小战士斜挎着冲锋枪,在崎岖的小路上向前猛冲,脚步像踩在棉花上一般的轻快。
C.一群仙女,踩在棉花似的云朵上,随着隐隐传来的仙乐,冉冉地向远方飘去。
D.她突然看见山路中央盘着一条大蛇,蛇头昂起,张着大口,她顿时感到两脚像踩在棉花上似的……
12.选出和例句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一致的一项:  (    )               
例句:我猜他把那封信看了几十遍,每个字让他嚼得稀烂,消化了。
A.一面又很为我的两本书痛惜:落在捕房的手里,真是明珠投暗了。
B.在有些文章中,万里长城成了攻击秦始皇的炮弹。
C.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
D.读好文章,如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
13.对下列句子的修辞判断无误的一组是:  (     )                   
(1)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闭塞眼睛捉麻雀。
(3)对于共产党员来说,个人地位,只是“大海中之一滴”罢了。
(4)他的头脑就象停在军港里升火待发的一艘军舰,准备一接到通知就开向任何思想的海洋。
A.(1)对偶、比喻  (2)比喻  (3)引用、比喻  (4)比喻
B.(1)对偶、讽刺  (2)比喻  (3)引用、夸张  (4)比喻
C.(1)夸张、比喻  (2)比喻  (3)引用、比喻  (4)夸张
D.(1)对偶、夸张  (2)夸张  (3)引用、比喻  (4)象征
14.对下列各句修辞方法分析,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             
①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②他像冬眠的蛹,沉睡在自己的天地里。
③他虽然没有上过几年学,但靠自修,肚子里的墨水也不少。
④剥削阶级是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A.①借喻  ②明喻  ③借代  ④借喻
B.①借喻  ②拟人  ③借喻  ④借代
C.①借代  ②拟人  ③借代  ④借代
D.①借喻  ②明喻  ③借代  ④暗喻
15.对画线部分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实现四化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进军,是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我们要像英雄那样,心里装着大棋盘,一切行动听从党的召唤,当好一兵一卒。
A.明喻,因为句中有比喻词“像”。
B.夸张,因为实际上心里装不下“大棋盘”。
C.借代,因为“大棋盘”是用来指代实现四化这一大局的。
D.借喻,因为“大棋盘”是用来比喻实现四化这一大局的。
16.把下列诗句组成四组对偶句,正确的一组是       (     )            
①匡衡抗疏功名薄    ②直北关山金鼓振
③云移雉尾开宫扇    ④刘向传经心事违
⑤佳人拾翠春相问    ⑥日绕龙鳞识圣颜
⑦征西车马羽书驰    ⑧仙侣同舟晚更移
A.①④/②⑦/③⑥/⑤⑧
B.①⑧/②⑥/③⑦/④⑤
C.①⑤/②③/④⑦/⑥⑧
D.①④/②⑤/③⑥/⑦⑧
17.对下列修辞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                  
A.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但是主要的和首要的任务,是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比喻)
B.矮小而年高的垂柳,用苍绿的叶子抚摸着快熟的庄稼;密集的芦苇,细心地护卫着脚下偷偷开放的野花。(对偶)
C.临时伙房设在草地上,几口行军锅成一字形排列着,蓝色的火苗舔着锅底,锅里热气腾腾。(拟人)
D.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他们难得的佳肴。(反语)
18.以“溪云初起日沉阁”为上句,下面四句中能与它组成对偶的一句是   (  )
A.一上高城万里愁
B.故国东来谓水流
C.蝉鸣黄叶汉宫秋
D.山雨欲来风满楼
















参考答案
1.D   2.D   3.B   4.D   5.C   6.D   7.B   8.C   9.C  10.A
11.B   12.C   13.A   14.D   15.D   16.A    17.B   18.D     (220.189.225.219)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一 必修一 日常综合训练


上一个『华城侨中2007—2008学年度高三第一次月考试题』  下一个『词类活用的分析与练习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