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4单元测评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单元练习
试题
名称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4单元测评卷(高一必修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4单元测评卷(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基础知识(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霎时(shà)空隙(xì)扣人心弦(xián)B.脸颊(jiá)煞尾(shā)童心未泯(miǎn)C.荫蔽(yīn)吮血(yǔn)汩汩滔滔(ɡǔ)D.蕴藉(jí)细菌(jǔn)忸怩不安(ní)提示:B项中
试题预览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4单元测评卷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一、基础知识(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霎时(shà)          空隙(xì)             扣人心弦(xián)
B.脸颊(jiá)            煞尾(shā)              童心未泯(miǎn)
C.荫蔽(yīn)            吮血(yǔn)              汩汩滔滔(ɡǔ)
D.蕴藉(jí)             细菌(jǔn)              忸怩不安(ní)
提示:B项中“童心未泯”的“泯”应读“mǐn”;C项中“荫蔽”的“荫”读“yìn”,“吮血”的“吮”读“shǔn”;D项中“蕴藉”的“藉”读“jiè”,“细菌”的“菌”读“jūn”。
答案:A
2.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灰土上留下来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_______________。
(2)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感情:文字上面有_______________,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
(3)赵武灵王击败了那些顽固分子的反抗,终于使他们脱下了那套用以_______________他们身份的祖传的宽大的衣服……
(4)(黛玉)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_______________,黛玉也哭个不住。
A.寂寞  模糊  标明  泣不成声                  B.落寞  模糊  标志  泣不成声
C.落寞  含糊  标志  掩面涕泣                  D.寂寞  含糊  标明  掩面涕泣
提示:(1)“落寞”比“寂寞”多了一层“失落”的意思,从上文的“清闲”也可理解;(2)“含糊”用在这里主要说语句的意思,“模糊”放入句中理解就变成“字迹不清”;(3)“宽大的衣服”对身份来说是个“标志”,衣服上面并不“标明”身份;(4)侍从对林黛玉不可能“泣不成声”,“掩面涕泣”说明她们的身份只可能是和着贾母。
答案:C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生存?还是毁灭?”莎士比亚的这句名言揭示出一个最基本的哲学命题,那就是人的生存价值是什么?
B.有人断言,先生这样的天才,“在号称有四千年文明史的中国才出现一个,恐怕能跟他伦比的一个也没有。”这句话说得未免夸大。
C.至今为止,我们仍无法准确地解释为什么会出现像“非典”、禽流感这类闻所未闻的疾病?
D.“夺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姚明苦笑了一下说:“人们往往只看到了鲜花和掌声,而忽视这背后的汗水和辛苦呀!”
提示:A项“生存”后的问号改为逗号,句末应用句号;C项是一个陈述句,句末用句号;D项“说”后的冒号应该为逗号。
答案:B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就连和东方文化八竿子打不着的情人节、愚人节,也大有席卷华夏之势。
B.共同犯罪,特别是重大经济犯罪,案犯之间盘根错节,每个案犯的存在都以其他案犯为条件。借用“拖泥带水”的说法,他们互为萝卜,又互为泥土。在这种情况下,“拖泥带水”就不可避免。
C.或者是他们饱汉不知饿汉饥,不知道民工等着这钱去治病救命,等着这钱给儿子交学费。
D.这次深圳市有关方面之所以安排曾在中国证券市场翻云覆雨的两位重量级人物出山,标准也就是这一条,“不管白猫黑猫,能捉老鼠就是好猫”。
提示:B项“拖泥带水”:比喻做事不干净不利落。应该用“拔出萝卜带出泥”,比喻一个犯罪分子的落网,带动了另一个犯罪分子的暴露。
答案:B
5.将下列四个语句填在下面句中的横线上,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
    每当中午,亚热带强烈的阳光令屋内如焚,土地冒烟,惟有这两棵高大的榕树 。
①抗拒迫人的酷热 ②撑开遮天巨伞 ③让晒得黝黑的农人们踏着发烫的石板路到这里透一口气 ④洒落一地阴凉
A.④①②③       B.②①④③           C.①②④③            D.②③④①
提示:这是一个描写性语段;①②两句与④句,④句与③句有类似因果的关系。
答案:B
6.选出没有语病的一句(    )
A.这部小说,精装本与平装本的定价悬殊。
B.春节以后,青菜的价格一降再降,几乎下降了三倍。
C.我校参加市运动会的十名男运动员和八名女运动员,均由优秀选手组成。
D.袅袅升起的太阳,高高地悬在碧蓝的天空中。
提示:B句减少不能用倍数表示;C句“运动员”不能由“选手组成”,D句“袅袅”修饰太阳“升起”不当。
答案:A
二、阅读理解(4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12分,每小题3分)
21世纪高等教育面临挑战
    高等教育无论从政府、个人还是各种资源的综合配置来说,都是一项非常昂贵的投资。因此在美国和其他的地方,目前有一种日渐增加的压力,即要求大学的教育和研究必须证明直接的、实质的经济效益。
    大学的研究固然应该为经济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大学教育也应该帮助学生从事有益并令人满意的工作。然而对于一种最好的教育来说,还存在着无法用美元或人民币衡量的更重要的方面。它不仅应有助于我们在专业领域内更具创造性,还应该使我们变得更善于深思熟虑,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美、更成功的人。因此,在哈佛,我们正在复杂的情况下竭尽全力保持我们称之为“开放教育”的传统。哈佛本科生在校的四年中一定要在一个主要的领域学习,但我们也希望他们进行跨学科专业学习。
    根据同样的观点,请让我强调基础研究的重要性。我所说的基础研究,指的是一种并未考虑其实际应用性,而源于我们深入自然和人类的激情的科学研究。本世纪的许多最有实际意义的发现之所以能够实现,是因为学者们不是出于追求发明创造的实用性,而是探索自然界的基本知识。今天人类在遗传基因领域内的进步可以追溯到近半个世纪以前DNA的发现,当时却很少有人能够预见到这一发现的巨大作用。强大工具如激光、硅能、超导、卫星、光学纤维、核磁共振成像的发现,最初也并未考虑它的实际应用性,而只是在最基本的层次上对知识的探索。
    这里我们引入需要强调的另一个重要挑战,即如何使我们的大学适应一个有众多领域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上,每一点新鲜见识的增长,均得益于全球知识渊博学者之间的合作。我们希望召集来自不同社会背景的人们,在兼容不同的观点、看法的前提下,高瞻远瞩,考察我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7.对第二段中“最好的教育”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培养更具创造性、更善于思考、更有理想和洞察力的更完美的人。
B.培养大批能搞发明创造、为经济发展作贡献的人。
C.既要为经济发展作贡献,更要注重对人的全面培养。
D.能适应有众多领域的世界,兼容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为推动全球科学技术的发展作贡献。
提示:从文意来看A项概括不完整,B项文中无此信息,D项是如何应对第二个挑战。
答案:C
8.第三段中“同样的观点”指的是(    )
A.大学的研究应该为经济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
B.大学教育应该帮助学生从事有益并令人满意的工作。
C.大学的教育和研究必须证明直接的、实质的经济效益。
D.最好的大学教育和研究存在着无法用经济效益衡量的更重要的方面。
提示:“同样的观点”即上文提到的作者对“最好的教育”的看法,A、B、C三项仅着眼于经济效益,忽略了对人的培养。
答案:D
9.第三段作者选取“今天人类在遗传基因领域内的进步”这一事例,要证明的观点是(    )
A.搞发明创造不应追求其实用性,而应以探索自然界的基本知识为目的。
B.一些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实际意义的发明创造,开始只是源于对自然界基本知识的探索。
C.有些发明创造在研究的初期虽未显示出实用性,但却在实际运用中产生了巨大作用。
D.搞基础研究如果刻意地去追求实用性,其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提示:A项中“不应追求其实用性”与文意不符;C项中“显示”与文意不符;D项中证明目的与结果的关系,与文意不符。
答案:B
10.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校如果都能像哈佛大学一样重视学生的跨学科专业学习,就能迎接21世纪的挑战。
B.要求大学的教育和研究能证明的经济效益应该日益增长,这种压力必将使越来越多的人重新审视教育。
C.不是以实用性为目的的基础研究,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
D.全球科学工作者真诚合作,必将推动科学技术向前发展。
提示:A项仅有“跨学科专业学习”这一个条件,推断不出“就能迎接21世纪的挑战“的结论。
答案:A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16分,每小题4分)
生活无言
马 德
    一场大雨引起了泥石流,一处山梁上,大片的绿色都被冲刷走了。
    一朵暗紫的花,侥幸存活了下来。那朵花真小啊,绽放在同样小小的一枝茎蔓上,被一丝细如纤发的根须牵系在地表上,随时都可能被一阵风刮跑。
    雨后的第二天上午,一个小女孩蹦蹦跳跳经过此地,她一眼就发现了这朵可爱的花,她掬起一捧土,轻轻地压在了花的根上。
    来年春末,当女孩再经过这里的时候,她发现,一大片这样暗紫的花开放在坡上,随风摇曳着,格外美丽。
    父亲病重的那一年,上午输完液后,就在家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或者为地里劳作的母亲准备下一顿饭,或者打扫打扫屋子。即便是这样轻微的活,也要干一会儿,歇上一大阵子。
    家里积攒了许许多多青霉素的塑胶瓶盖,堆积在箩筐里。父亲忙完活后,就开始谋划着用这些瓶盖为家里做一个搓衣板。父亲一边做,一边思忖着利用这些塑胶瓶盖不同的颜色,在这块板子上排列出一个字形来。父亲常常做到一半的时候,觉得字形并不好,就拆了,然后又做,再拆,再做,断断续续地,一直到他快不行的时候。
    那块板子最后还是做成了,父亲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在那块板子上,为活在世上的儿子们留下了一个字:福。
    在我所居住的楼下,有一棵柿子树。由于整座大楼挡住了太阳光线,一天当中,柿子树接受日照的时间很短,再加上四周全是厚厚的水泥地面,没有多少营养渗入到地下去,所以它的长势很不好。
    但它还是顽强地发了芽,枝杈间也生了不少的叶子,郁郁葱葱的。夏末的时候,一个老师端详了半天,唏嘘感慨着说,活是活下来了,可是已经挂不了果了。来来去去的人也附和感叹着,是啊,看来只剩下活下来的力气了。
    一个秋末的早上,大家急匆匆地去上班。大家发现,柿子树下,一个柿子摔裂在地上,一副熟透的样子。
    一个学生家长来看自己的孩子。
    他把女儿叫到了校门外,在一棵树的阴凉里,先取出了一块塑料纸,铺开,然后又取出一个布包,层层打开,是一个铝质的饭盒。掀开饭盒,是白白亮亮的饺子,似乎还散发着家的温暖。父亲微笑着把饭盒放在女儿面前,便沉默着不说话,蹲在那里,看着一样蹲在那里的女儿极细致地吃。
    那天,头顶的太阳热辣辣的,旁边道路上车水马龙,行人纷纷驻足往这边瞧。女儿吃了多长的时间,没有人知道;然而女儿吃了多长时间,父亲就专注而欣赏地看了多长时间。那天看到这一幕的人,都说那个父亲的目光,是他们那天看到的最美的风景。
11.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提示:根据文章意思概括,意思对即可。
参考答案:(1)小女孩用一捧饱含爱意的土拯救了一大片美丽的花朵。(2)临终的父亲用塑胶瓶盖拼出的“福”字是留给儿子们最宝贵的祝福。(3)柿子树战胜恶劣的环境结出生命的果实。(4)父亲专注而欣赏地看女儿吃饺子。
12.文章的题目是“生活无言”,其实,无言的生活却告诉了我们一些重要的道理。根据全文内容,你认为本文告诉了我们哪些道理?
提示:答对三条即可,只要意思对了,文字可以不同。
参考答案:(1)热爱生命,珍惜生命。(2)生命伟大,生命顽强。(3)父爱无私,亲情可贵。(4)饮水思源,不可忘本。
13.有人认为本文第三部分与全文要表现的主题无关,你认为这种看法对不对?说说你的理由。(6分)
提示:意思对即可。如果学生从反面作答,只要言之成理也可。
参考答案:与主题有关。虽然相对其他三段而言,本段中“爱”的主题比较隐晦,但本段中仍包含“生命之爱、生命礼赞”的意思。
1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那朵花真小啊,绽放在同样小小的一枝茎蔓上,被一丝细如纤发的根须牵系在地表上,随时都可能被一阵风刮跑”,充分地展示了这朵花外表看似柔弱、内在生命力却很顽强的特点。
B.父亲病重仍在劳作,可见他毕生辛苦并未得到幸福。临终前拼出的搓衣板上的“福”字,表达了他对幸福生活的无比向往。
C.“大家发现,柿子树下,一个柿子摔裂在地上,一副熟透的样子”,柿子无言,却用成熟的果实表达了它对生命的珍惜,证明了生命力的顽强与执著。
D.“在一棵树的阴凉里,先取出了一块塑料纸,铺开,然后又取出一个布包,层层打开,是一个铝质的饭盒。掀开饭盒,是白白亮亮的饺子”,细致地描写父亲对饺子的无比珍惜,正面表现了父亲生活的艰辛,突出了这饺子的来之不易。
E.“那天看到这一幕的人,都说那个父亲的目光,是他们那天看到的最美的风景”,大家之所以觉得父亲的目光美,是因为那目光中流淌的是亲情,贮满的是爱意,透露的是满足,寄托的是希望!
提示:A项极写小花处境危险;B项搓衣板上的“福”字主要是表达父亲对儿子们的祝福;D项“正面”一词用语错误,对目的的分析也是错误的。
答案:CE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16分,每小题4分)
乡村的瓦
冯 杰
    乡村的瓦大都呈蓝色,那种蓝不是天蓝,也不是海蓝,而是近似土蓝;我们乡下有个词说得准确——“瓦蓝”。这个词属于瓦的专利。
    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
    瓦更像是乡村房子披在身上的一面带羽的蓑衣,在苍茫乡村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雨的清气里漂浮。若在雨来临时刻,瓦会更显出自己独到的神韵与魅力。雨来了,那一颗颗大雨珠子,落在片片房屋的羽毛上,胆子大的会跳起,多情的会悄悄滋润到瓦缝;最后才开始从这面蓑衣上滑落,从屋脊上,再过渡到屋檐,浩浩荡荡穿越雨瓦的通道,下去,回归大地,从而完成一方方瓦存在的全部意义。
    瓦有对称之美,任何人看到乡村的瓦,都会想到一个成语,叫“鳞次栉比”,如观黄河的鱼鳞与母亲的梳篦。瓦在骨子里是集体主义者,它们总是紧紧地扣着,肩并肩,再冻再冷也不松手。在冬天它们能感到彼此的体温,像肌肤相亲的爱人,贴得密不透风,正团结在月亮缓缓上升的乡村里。
    当瓦还没有走上屋顶,生命里的“籍贯”一栏早就填上了,是两个粗拙的字,叫“乡村”,像一个孩子或者老人用颤巍巍的笔所写。是的,瓦更是一种对乡村的坚守。在瓦的记忆里,所有的飞鸟都是浪子与过客,都是浮云与苍狗。
    籍贯属于乡村的瓦有一天走进城市,它晕头转向,无所事事,毫无用途。城市里的幻影夜色与镭射霓虹拒绝它。有一片瓦迷路了。它被开往城市里的一辆大卡车用来垫上面的器物,最后被拉向城市。当它完成自己的使命时又被远远地抛弃在公路边,城市人就爱过河拆桥。瓦看看身上“籍贯”一栏,早已被风的手擦模糊了。
    瓦上的风景只有一种,那就是“瓦松”,我们那里叫“蓝瓦精”。这称呼多气派啊!那些一棵棵站在瓦上的小小生灵,因为听风观雨的缘故,已经一位位聪明成精了。且慢,它们还是“乡间郎中”呢。乡村药谱如是说:瓦松,又名天蓬草、瓦莲草、向天草,清热解毒。我小时候得过恶性疟疾,久不见愈,姥姥就从旧屋顶上采到几棵瓦松,炖汁连服,止住了。
    小时候我常在梦里想到,那些瓦松站在我外祖母的屋脊上,跷着脚丫,在我不知不觉的夜半时刻,正一颗颗摘星呢。那一柄北斗七星的长勺低低地垂落下来,一如在汲瓦松上一颗颗透清的露珠。终于,一不小心,有两颗最大的掉下来,缓缓地,落在我的眼角。
    当我的灵魂有一天回归大地,就请瓦在上面扣上小小的一方,有你瓦的余温,还有你瓦的纹络。这一方故乡的小房子,泥与水组合的小房子,草气上飘摇的小房子,你罩着我,像谁夜半耳语:
    “睡吧,孩子。这叫归乡。”
15.文中说:“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
提示:这道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瓦是童年的底片”这是一个暗喻句,“瓦”成了生活底片,自然记录了生活。
参考答案:“瓦”真实记录了“我”的童年生活,能勾起“我”对童年时代乡村生活的回忆。
16.作者从“乡村的瓦”中感受到了什么?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提示:可以根据第三至五段中“瓦会更显出自己独到的神韵与魅力”“瓦有对称之美”“在冬天它们能感到彼此的体温”“瓦更是一种对乡村的坚守”等文字作答。
参考答案:(1)雨中的神韵与魅力;(2)对称之美;(3)团结与温情;(4)对乡村的坚守。
17.文中第六段写到:“有一片瓦迷路了。”为什么“瓦”会“迷路”?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提示:农村的“瓦”,到了城市,“晕头转向,无所事事”“又被远远地抛弃在公路边”,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现代人的境遇。
参考答案:“迷路”的原因:(1)对乡村的背弃;(2)被城市拒绝和抛弃。意义:表现现代人在追求新生活过程中的困惑,强调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生活不要丢掉过去美好的东西。
18.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写“瓦松”的?作者为什么要写“瓦松”?
(2)文章最后两段写了“我”与“瓦”对话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瓦松”是这种意象,已经把“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思乡之情折射出来了。
参考答案:(1)实写(“瓦松”名称及药用功能)、虚写(梦中“瓦松”)两方面。原因:与瓦“能冲洗出乡村旧事”形成呼应,更能表达出对童年乡村生活的怀念。
(2)表现“我”对“瓦”的一往情深,使文章更有亲切感;点明主题,表达“我”灵魂归乡的愿望。
三、语言表达(8分,每小题4分)
19.下面是一首咏物诗。请仿拟这种写法,另选一物品(如镜子、路、胶水等),另写出两句,两句字数可以不一样。
提示:仿写需抓住事物特点,写出一定的哲理与内涵。
参考示例:镜子——或许与想象的不同/但它却让你看到了真实的自己
路——永远被踩在脚下/却引着人们向前走
胶水——在夹缝中消逝/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20.下面都是对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
(1)家家庆丰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好山好水好年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人人喜欢乐 (2)佳节佳气佳年华
四、写作(5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现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现象纷繁复杂,出现了许许多多新鲜的玩意儿,给中学生带来了种种诱惑,有的对中学生有益,有的却带来弊端。你是如何面对这些诱惑的呢?
    请以“面对诱惑”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不限;(2)自拟题目;(3)不少于700字。
写作提示:题目有一定的难度。可以从两方面考虑:(1)面对带给人欣喜和希望的代表新的生产力和生活方式的诱惑;(2)面对干扰正常的生活和秩序的不良诱惑。在审题立意时。一定要考虑清楚,在构思表达时一定要中心明确,不然就有可能犯偏题的毛病。 (58.221.251.205)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一 必修二 单元练习


上一个『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2单元测评卷』  下一个『2007年初中语文综合测试卷(一)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