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2单元测评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单元练习
试题
名称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2单元测评卷(高一必修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2单元测评卷(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基础知识(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氓(ménɡ)狁(yǔn)伶俜(línɡ)否泰(pǐ)B.愆期(qiān)戍守(shù)葳蕤(ruí)三匝(zhā)C.垝垣(ɡuǐ)侘傺(zhà)蹑(niè)子衿(jīn)D.汤汤(shānɡ)
试题预览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2单元测评卷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一、基础知识(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氓(ménɡ)          狁(yǔn)         伶俜(línɡ)     否泰(pǐ)
B.愆期(qiān)        戍守(shù)       葳蕤(ruí)      三匝(zhā)
C.垝垣(ɡuǐ)         侘傺(zhà)       蹑(niè)        子衿(jīn)
D.汤汤(shānɡ)       鸷鸟(zhì)       纨素(zhí)      暧暧(ài)
提示:B项中“匝”应读“zā”;C项中“侘”应读“chà”;D项中“纨”应读“wán”。
答案:A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守拙归园田                 拙:不善于在官场逢迎取巧。
B.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厌:满足。
C.可怜体无比                 可怜:值得同情。
D.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依依:杨柳随风摇曳飘拂的样子。
提示:C项中“可怜”应为“可爱”之意。
答案:C
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B.曰归曰归,岁矣莫止
C.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D.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提示:A项中“说”通“脱”;B项中“莫”通“暮”;D项中“帘”通“奁”。
答案:C
4.下列句子中“相”的用法表示“动作偏指一方”的一项是(    )
A.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B.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C.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D.贱妾守空房,相见常日稀
提示:B、C、D三项中的“相”都是“相互”之意。
答案:A
5.填空。(可选做3题。)
(1)______________,哀民生之多艰。
(2)路漫漫其修远兮,______________。
(3)君当作磐石,______________,蒲苇纫如丝,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
答案:(1)长太息以掩涕兮
(2)吾将上下而求索
(3)妾当作蒲苇 磐石无转移
(4)羁鸟恋旧林
6.翻译下列句子。
(1)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2)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3)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答案:(1)客人远道来访,劳驾来探望。
(2)把荷叶裁成上衣,收集荷花做成下衣。
(3)静静地思前想后,只好自我哀悼。
二、阅读理解(38分)
(一)阅读古诗,完成7—8题。(11分)
陌上桑(汉乐府)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东方千馀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馀。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晳,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7.作者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来描绘罗敷的美貌,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描写。(5分)
提示:此题考查对这首诗的鉴赏能力。可以用原文的话来答。
参考答案:正面描写:“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侧面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
8.有人说,这首诗歌的主旨是表达罗敷对爱情的忠贞,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为什么?(6分)
提示: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答。
参考答案:《陌上桑》可以说有双重主题:一是美和情感的主题,它所表现的是异性间的吸引,是人类爱美的天性;二是道德的主题,罗敷反驳太守的调戏,忠贞于自己的丈夫。
(二)阅读古诗,完成9—10题。(11分)
西洲曲(南朝民歌)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揺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9.本诗的诗眼是“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之中的“莲子”,这里的“莲子”该怎样理解?(5分)
提示:此题考查对诗中重要词语的理解。要从词语的深层含义来答。
参考答案:“莲子”即“怜子”,恋你也。
10.“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请你分析一下“吹梦”的妙用。(6分)
提示:此题考查对诗中的表现手法的理解。答题时要结合作者的写作效果来答。
参考答案:“吹梦”,空灵之至,梦而可吹,似实也;吹者梦也,为虚矣。虚实结合,让人心动。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16分,每小题4分)
古诗如酒
祝 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一阕《关雎》,就这样出现在我们生命记忆的源头,也出现在华夏文明的源头。已经很难确认《诗经》诞生的确切年代了,至于究竟是哪一个不平凡的喉咙,最先吟出中国诗歌第一行嘹亮的音符,更是无从查考。每当读罢《诗经》,我常常不禁要问自己:为什么斑驳的岁月并未使《诗经》里绽亮的意象显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未令远古诗歌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蒙受损失?当暗黄的纸页间错落的诗行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当代诗歌,又为何离我们这般遥远?
    与诗人共同生存在这个世界里,应当说是我们的幸运。诗,使灰黯变得多彩,使短暂变得永久,使有限成为无限,使腐朽化为神奇;诗,使生命中许多的不可能最终成为可能;诗,使人类充分体验到情感的欢畅与智慧的闪亮。无数的新诗正散布在我们周围,如星雨,如花瓣,飘散在我们的日子深处。它们与我们相距那么近,伸手可触,然而又有多少人注意到它们的存在呢?是因为李白李贺李商隐都已在历史的尘烟里隐退,而浮华的现世不再造就王维王勃王昌龄了吗?现在就下这样的结论,未免太匆忙了一点。唯一的解释,就是它们未曾经历过时间的淘洗。一首诗若要成为绝唱,是不能省略这一手续的。于是明白了,好诗的诞生,是天才与时间的共同结果;而读诗,是需要一个时间距离的。
    因为有了时间的距离,古诗里的字句,才化成水底的珊瑚,美丽而持久。所以,《诗经》里的蒹葭、白露的痕迹依稀可辨;骆宾王的“西陆蝉声”,依然如丝如缕;陈子昂的幽州台、温庭筠的五丈原,慷慨悲凉之气未改;而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与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将同一个凉州,锁定在心灵的地图上。古诗如酒,存放得久了,便经历了一场美妙的发酵。我们要感谢酿酒师,同时更应对时间产生由衷的敬意。
    在隔过了久远的时间之后,我们再去读它们,已不再是普通的阅读,这些诗的年龄与生命力,使我们升起由衷的敬畏感。如同啜饮一樽古酒,每一滴不曾挥发的汁液,都是与时间抗争的结果,令我们不能不感到激动,不能不肃然起敬。这种“先入为主”的敬意,在阅读同代人的诗作时,是不常有的。
    其实,既然诗是诗人灵智的闪光留下的痕迹,那么,构思的机巧,应当只有一次效用。就像对一部悬念小说的欣赏,应当是“一次性”的谜底揭示之后,再去重读,恐怕就会失去初读的那份奇妙感受。
    按说,诗也一样。名诗佳句,诵过十遍之后,熟稔到不假思索便可脱口而出的程度,理应不再有任何新鲜的刺激了吧,这似乎应是旧诗的劣势、新诗的优势,可是事实却不是这样,比如李太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比如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比如刘禹锡的“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比如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每次品读,心灵都如初读一般悸动,每次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些诗中名句是在诗人高度敏感的情感酒窖里酿制的,它们有足够的力量抵御心灵的麻木。于是,在一次又一次反复的吟诵当中,我们对世界对生命对完美对缺憾的体察一天一天地深化,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诗歌最终成为我们精神的源泉与归宿。读诗,赋予我们的生命以更深厚的意义,同时也使诗歌本身的魅力一次次地深化和升值。地老天荒,美人迟暮,只有诗,常读常新。诗不会老,就更不会死。在诗歌的低潮时期,我从未对诗失去信念,原因也正在这里。
11.如何理解“暗黄的纸页间错落的诗行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这句话?
提示:此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答题时要联系上下文来答。
参考答案:源远流长的中华诗歌虽历经时间的冲刷而仅留下零散的一小部分,但它对于我们灵魂的提升与充实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2.作者为什么说“我们要感谢酿酒师,同时更应对时间产生由衷的敬意”?
提示:此题考查对作者思想的理解。要根据作者的观点来答题。
参考答案:时间的流逝会冲刷掉许多毫无价值或价值不大的东西。而保存下来的多是民族文化中的精品,也就是说,它自然地起到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重要作用,因此,对于时间我们应产生由衷的敬意。
13.文章列举了大量古代诗人的名字,引用了大量古诗名句,而对当代诗人、当代诗句却只字未提,说说有什么用意。
提示:此题考查对作者创作意图的理解。要结合题目及作者观点来回答。
参考答案:说明了作者对古典诗歌文化的极力赞美与张扬,对当代诗歌的不景气现实十分忧虑与关切。
1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开头引用《关雎》中的名句说明我国古代诗歌的源远流长、成就之高、价值之大、影响之深。
B.“当代诗歌,又为何离我们这般遥远”一句表现了作者对当代诗歌难以走近读者的现实的忧虑。
C.作者在评价诗歌时虽有点“厚古薄今”的倾向,但对诗歌本身的价值和意义还是给予充分肯定的。
D.本文是一篇说理性的散文,因而在行文方式上更多地倾向于议论。
E.本文语言生动凝练、含浑曲折,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提示:本文开头引用《关雎》中的名句是为了引起话题,而本文的语言并不曲折,所以A、E两项错误。
答案:AE
三、语言表达(14分)
15.(2006江苏宿迁高考模拟,21)下面是一位年轻导游为台湾省某中学生旅行团所作的解说词,表述有不妥之处。请推敲一下,提出3点修改意见。(3分)
①先生们,女士们:欢迎大家第一次来中山陵游览!②今天我为大家导游,感到很荣幸。③中山陵是孙中山先生长眠之处,④也是海峡两岸同胞心中的圣地。⑤苍松翠柏环抱着它,⑥霞光丽日辉映着它,⑦青山绿水依傍着它。⑧去年连战先生曾来这里拜谒,⑨表达了对中山先生的缅怀敬仰之情,⑩现在,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登上台阶,故地重游, 瞻仰中山先生的陵寝, 重温先生的教诲吧!
提示:解说对象为中学生,“先生们,女士们”便不合适。⑤⑥⑦要注意描写顺序。⑩句中“故地重游”与①句中“第一次来中山陵”矛盾。
答案:①处改为“朋友们”或“同学们”。⑦处与⑥处对调,或⑥处与⑤处对调。⑩处删去“故地重游”,或将其改换为合适的词语。
16.请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每小题3分)
    ______________落霞孤鹜,秋水长天,是自然之美;忧国忧民,兴利除弊,是社会之美;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是艺术之美。但是,如果你缺少发现美这一特殊的能力,没有审美的眼睛,没有审美的耳朵,没有审美的感受,那么(    )。作为一个中学生,你捧起语文课本,也难以发现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气象万千的自然美、异彩纷呈的社会美和琳琅满目的艺术美。
(1)填入段首横线上最恰当的一句名言是(    )
A.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B.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
C.契诃夫说:“美不应当美在天然上,而应当美在灵魂上。”
D.爱默生说:“我们必须随身带着美,否则就找不到美。”
(2)填入文中括号处排列最恰当的一组句子是(    )
①你谛听“春江花月夜”只会莫知其然。②你置身苏州园林也难以领略其中的佳妙。③你面对“断臂维纳斯”只能瞋目而视。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①③②            D.②③①
(1)提示:此题考查对句的能力,要注意到后面的语言与前面语言的逻辑关系。
答案:A
(2)提示:在答题时要注意到“如果……那么……”这个关联句的内在联系。
答案:B
17.大量运用夸张描写事物,是民间文学的特征之一。请你从本单元的诗中举出两个例子来说明民间文学的这一特点。(5分)
提示: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夸张不是浮夸,不是虚假,夸张是为了深刻地认识事物,从本质上揭示事物的特征。因此,夸张是文学作品特别是民间文学作品最常见的表现手法之一。
参考答案:本单元的诗中夸张的例子很多。如《孔雀东南飞(并序)》中对刘兰芝严妆一段的铺叙,突出了兰芝的美貌。太守准备迎娶一段的铺叙,作者用重笔渲染,以表现太守期望之高与切盼的心情,这也正反衬出兰芝不为财势所动,忠于爱情。
四、写作(50分)
18.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水有水的性格——灵动,山有山的性情——沉稳。
    水的灵动给人以聪慧,山的沉稳给人以敦厚,然而,灵动的海水却常年保持着一色的蔚蓝,沉稳的大山却在四季中变化出不同的色彩。
    请以“山给人以沉稳,水给人以灵动”写篇800字左右的文章,体裁不限。
写作提示:这是一个比喻性的命题。
    “水的灵动”指什么?是指灵机、活泼。
    “山的沉稳”指什么?是指沉着、稳定。
    材料中还有一点,那就是“水的颜色是不变的,山的颜色则是千变万化的”,说明人要有一个根本不变的东西,同时也要与时俱进、应时而衰。
此题目写人可以这样写:写人的品行不变,像水的色彩;而变的是工作,如下岗再就业、职业的选择等。
    此题目选材的余地广阔,主题也可自定,文体更加开阔,但一定扣住“变与不变”这一核心,与“山与水”结合起来,不可游离于话题之外。此话题易于抒情,但抒情也一定要结合事例。 (58.221.251.205)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一 必修二 单元练习


上一个『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1单元测评卷』  下一个『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4单元测评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