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二中2006-2007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中试卷
试题
名称
武汉二中2006-2007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七年级下册 鄂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武汉二中2006-2007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初一年级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积累与运用。(30分)1.古诗文识记默写。(10分)(1)争渡,争渡,。(2),草色遥看近却无。(3)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中将农村小孩子顽皮可爱的特点写得活灵活现的两句是,。(4)晨兴理荒秽,。2.下列选项中,加
试题预览
  武汉二中2006-2007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
初一年级    语文试卷
(   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古诗文识记默写。(10分)
  (1)争渡,争渡,                            。
  (2)                        ,草色遥看近却无。
  (3)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中将农村小孩子顽皮可爱的特点写得活灵活现的两句是                      ,                        。
  (4)晨兴理荒秽,                          。
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注意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倜傥(tì tǎng)  梦寐(mèi)  酝酿(niàng)  蜷曲(quán)
   B.窸窣(xī sū)   黄晕(yùn)  商榷(què)    天穹(qióng)
   C.恍惚(huǎng)  瞠目(chēng)  甄别(zhēn)  媲美(pì)
   D.栖息( qī )   偌大(nuò)    女娲(wō)    跌宕(yán)
3.下列书写全对的一项是(   )(2分)
   A.消声匿迹   突如齐来   冥思苦想   人声顶沸
   B.至理名言   跌宕起伏   生死攸关   人迹罕至
   C.酣畅淋漓   相得益章   狗延残喘   忐忑不安
   D.姗姗来迟   一如即往   斩钉接铁   百无聊赖
4.请在“梦想”、“思念”、“母爱”、“家园”之中任选一个词,仿照下面的例句的形式另写三个句子。要求每个句子都采用比喻和比拟两种修辞手法,三个句子的内容有内在联系。字数可以增减,但不能重复例句的内容。
   示例: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仿句:(3分)                                                             
5.按要求修改下面的文段。(6分)
垃圾畅销书畅销的原因很多,或是为了满足读者的猎奇心理,①或是被人拿来作为炫耀,但它们共同的特点是生命力短暂,经不起仔细推敲。②它们的出版、编写、发行都是急功近利的。 也因急功近利而死。走过街头旧书摊,我时常发现它们的宗影。它们灰头土脸地夹杂在一些过期杂志中,没有了往日的娇横。
   (1)文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改正。(2分)
               改为                 改为         
   (2)第①句是病句,应改为(2分):                                       
   (3)第②句有语病,应改为(2分):                                       
6.假定你所在的班级要开一个 “鼓励同学们读名著”的班会,你就是班会的主持人:
  (1)请你事先在黑板上写一个有文采的标题:(2分)
                                                                             
  (2)班会进行中,前一个项目是几位同学上台畅谈读名著的收获和体会;即将要进行的是由两位同学上台表演相声,其内容是批评种种不读名著的现象。这之间,需要你以主持人的身份说一段串词,使两个节目顺利过渡。(5分)
   你会说:                                                                 
                                                                            

二、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15分)
(甲)《论语》八则(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huì)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乙)读书佐酒
                (元)陆友仁
    苏子美①豪放不羁,好饮酒。在外舅②杜祁公家,每夕读书,以一斗为率③。公深以为疑,使子弟④密觇⑤之。闻子美读《汉书•张良传》,至“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⑥”,遽抚掌曰:“惜乎,击之不中!”遂满饮一大杯。又读,至“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于留⑦,此天以授陛下’”,又抚案曰:“君臣相遇,其难如此!”复举一大杯。公闻之,大笑曰:“有如此下酒物,一斗不为多也。” 
                                                        (选自《研北杂志》)
    【注释】①苏子美:即宋代诗人苏舜钦,子美是他的字。②外舅:岳父。③率(lǜ):标准。④子弟:家中的晚辈。⑤觇(chān)偷看。⑥副车:帝王外出时随从的车。⑦始臣起下邳(pī),与上会于留:指张良在下邳得到《太公兵法》,后与刘邦于留县相会的经历。上,指刘邦。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人不知而不愠                 ②思而不学则殆               
③遂满饮一大杯                 ④好饮酒                     
8.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公深以为疑,使子弟密觇之。
                                                                             
   ②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9.乙文中的苏子美读书也做到了甲文中孔子要求的“学与思相结合”。请从乙文中摘出两句来证明他学中有思  (2分)
   ①                                   ②                                   
10.边读书边饮酒不是良好的行为,苏子美的岳父为什么不批评,反而“大笑”?(2分)                                                                      
11.你能否从乙文中看出:读书学习中,主观上除了“学与思要结合”外,还应该具有点什么?你怎么看出来的?(3分)
                                                                             
                                                                             

(二)阅读下面一组材料,完成12~14题。(10分)
[材料1]善择,就是读书要善于选择。每个人都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去选择书目,用分析的观点去吸收书中的精华摒弃书中的糟粕。人们常说“开卷有益”,这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其实开卷未必均有益,关键是开什么卷。择书不同,效果会截然不同。笛卡儿、菲尔丁和别林斯基三位名家对此均有卓见。笛卡尔认为读好书似“与高尚的前人谈话”。菲尔丁则说:“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坑害。”而别林斯基讲得更深刻:“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的确如此,好书如“圣水”,坏书似“魔鬼”。“圣水”可以净化人们的心灵,使读者思想境界升华;“魔鬼”会使人产生邪念,诱使读者沿坡下滑,甚至会堕入阴暗的深渊。因此,在浩瀚的书海中,我们要善于择善而从,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书籍来读。
——高占祥《求知善读》
[材料2]读书需要选择。如果不善选择,一生什么事都不干,光读别人的书也读不完。那又有什么意义呢?读——失去了意义,书——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我的办法是,翻遍所有能接触到的书,因为不亲自翻一翻就不知好坏,难以取舍;然后把那些没有什么价值的书扔掉——这种价值的评定是没有什么统一的唯一的标准的,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一本书就像一根绳子,只有当它跟系着的东西发生关系时,它才有意义。同是一本书,对有的人毫无价值,对另外一个人说不定就有点用处。
——蒋子龙《书的征服》
[材料3]我倒是想起袁才子的两句诗:“双目时将秋水洗,一生不受古人欺。”我想将第二句的“古”字改为“世”字。因他那时只有古书,近日出版物如此丰富,真得有一双秋水洗过的慧眼来选择了。
所谓慧眼,也非天赋,而是由于阅读经验的累积。分辨何者是不可不读之书,何者是可供浏览之书,何者是糟粕,弃之可也。如此则可以集中精力,吸取真正名著的真知灼见,拓展胸襟,培养气质,使自己成为一个快乐的读书人。
——琦君《读书琐忆》
12.[材料3]提出应用“慧眼”选择书籍,[材料1]则用一句名言清楚地阐释了如何运用“慧眼”,这句话是                                  。(2分)
13.[材料2]的作者和[材料3]的作者选择书的标准分别是什么?(4分)
                                                                          
                                                                          
14.这三个语段所倡导的共同主张是什么?(4分)
                                                                          

(三)阅读选文 《江山之助》,完成15-19题(15分)
江 山 之 助
○1据记载,隋代僧人智永,“闭门习书三十年,写得《千字文》八百余本,分送浙东诸寺。所退笔头五簏,埋作笔冢”。智永历来被视为勤学典范,尤其是心如古井的寺院生活,使他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离,沉浸在青灯黄卷、晨钟暮鼓的事佛环境里。 
○2古今确有一些书法家,适应于室内的寂寞生活,离不开邮票般大小的家园。书法本来就是寂寞之道,临摹古帖,遥追古人,都是独自在静谧中进行的。室内的苦练遂成美谈, 似乎,书法学习就是室内的产物。 
○3其实书法家艺术生活的另一面是游山玩水。山水之乐同样是书法家的本性,“踌躇畦苑,游戏平林,濯清水,追凉风,钓游鲤,弋高鸿”,是何等的             。山水之乐洗去了书斋枯坐的寂寞,场景转换了,心境也为之一变。老子曾说:“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在山水间徜徉和在书斋中勤奋,感觉是不一样的。
○4山水对学书者好像是无所言无所教,但人在周游目览中“以悦为安”。王徽之称:“散怀山林,萧然忘羁”,山水美景洗去了杂念琐碎,使人进入其中,有回归天性的精神自由。像著名的竹林之游、兰亭修禊、西园雅集,文人都带有休闲交流的宽松。走出书斋,优哉游哉,一些佳作也在游山水间产生了。
○5山水无语,处处都有玄机,试探着书法家的性灵。譬如荷池萧然远俗之美,在书法家眼里,构成了清幽脱俗的韵味。书法家对于景物有着天生的喜爱。王羲之爱鹅,支道林爱鹤爱神骏,王徽之爱竹,都钟情于清洁高雅的审美性格之物,它们传递着鲜活的信息,足以引发书法家遐想神游,使人脱略形迹而重精神享受,联系到书法之理、之趣。
○6天地万物,品类繁盛,都从不同的方向开启了书法心灵的通道,获得书斋无法给予的生命体验。很多书法家正是由于山水游历而得笔法章法,得形态神韵。这在外人看来,真是荒诞不经,但事实却一再证明着。怀素“观夏云随风变化,顿有所悟,遂至妙绝”;文同“见道上斗蛇,遂得其妙”;黄庭坚“坐见江山,每于此中作草,似得江山之助。”这些都是美妙的例证。
    
15、文题揣摩――从全文内容看,本文标题“江山之助”的含义是(2分):
                                                                              
16、语境品味――“兴高采烈、心旷神怡、豪情满怀、得意忘形”四个成语中,最适于用在第三段横线上的一个是:(2分)                                      
 
17、句意诠释――读第6段中画线的句,说说“事实一再证明”着什么。(2分)
                                                                               
18、.笔法探究――文章开头不提观点,却从智永“闭门习书”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
    (分两点作答)(4分)
①                                                                                                                                                         
②                                                                                                                                                 
19.看了本文,也许你能联想起不少与本文道理相近的格言或名句,请写出一个来。再请你谈谈本文对我们学习知识有什么启示?
    ①格言(名句)(2分)                                                    
    ②启示:(3分)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鄂教版 七年级 下册 期中试卷


上一个『初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  下一个『高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