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2007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末试卷
试题
名称
2006——2007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高一必修四 粤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06——2007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第一卷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一、基础部分 1.下列问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崤函(xiáo)鸡豚(tún)狗彘(zhì)不积跬步(kuǐ)B.锋镝(dí)孝悌(tì)比权量力(liàng)一暴十寒(pù)C.逡巡(qūn)藩(fān)篱锲而不舍(qiè)饿殍
试题预览
  2006——2007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第一卷    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一、基础部分  
1.下列问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崤函(xiáo)    鸡豚(tún )  狗彘(zhì  )     不积跬步(kuǐ)        
 B.锋镝(dí)  孝悌(tì)     比权量力(liàng)    一暴十寒(pù)
    C.逡巡(qūn)    藩(fān)篱       锲而不舍(qiè)      饿殍遍野(fú)
D.鞭笞(chī) 句读(dòu)      一夫作难(nàn)      祸起萧墙(xiāo)
⒉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社稷   靛青   墨翟  金石可镂    B、骐骥 谄媚 驽马 买渎还珠                                    C、饿殍 逡巡 分崩离析 度长絜大            D、参省 句读 荒谬 弃甲曳兵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胜不骄,败不馁,我们只要有青出于蓝的信念,就一定能够取得这次比赛的最终胜利。
B、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就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C、文艺批评对于形式的模仿和内容的抄袭,应有严格的科学界定,不允许各执己见,莫衷一是。
D、他刚被公司解雇,又出了车祸,真是祸起萧墙。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最近报刊上发表的一系列文章里,给了我们一个十分有益的启示:要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就必须加强国民素质教育。
B、通过“机遇”号火星车对一块火星岩石的分析,科学家发现了硫酸盐等一些必须在有液态水存在的条件下才会形成的矿物质。
C、寒流侵入我国的路径,不是每次都一样的,这要看北极地带和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哪一部分气压最高,哪一部分气压最低所决定的。
D、据资料记载,生长在野外的长尾鸡的尾羽,每年能增长一米左右,而长尾鸡的寿命能活至八至十年,所以最长的尾羽能够超过七米。
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诗》《书》《礼》《乐》《尚书》《易》六种经书。
B.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思想家,儒家学派重要代表人物。他继承孔子的学说,倡导“仁政”,指出“民贵君轻”,认为人性本善,后人尊之为“亚圣”,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C.《荀子》由战国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荀况所著,其中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D.《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及孔门弟子互相谈话的一部书,是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到宋朝时,与《大学》、《中庸》、《孟子》统称为《四书》,成为封建时代读书人的必读书。
二,依据课文,完成6——10题
6.下面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B、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C、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D、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B.古之学者必有师。
C.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8.选出名词活用不同类的一项(    )
A、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B、席卷天下,包举宇内。
C、天下云合而响应。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9.下面的疑问句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句是(       )
A、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B、微斯人,吾谁与归?
C、虎兕出于柙,金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D、其往欲何云?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0-12题(每小题3分)
人是生物,要想健康地活着,必须保持体内的菌态平衡。人诞生后,随着呼吸、吞咽等与外界环境发生接触后,各种细菌便相继光顾到人体内,成为人体的终生“伴侣”。 
须知,人体自身的细胞有百万亿个,而携带的微生物细胞是人体细胞的10倍。不要认为外来的生物是“异己”,它们可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正常微生物群与免疫和代谢在人体内遗传基因控制下,构成了生物存在的三大支柱。它们参与人体的生理、生化、病理、组胚、解剖及其他各个方面的功能和结构的发生、发展及衰退的整个过程。
研究表明,正常微生物群直接参与机体的生物防御屏障结构。一为化学屏障。正常菌群代谢的产物乙酸、丙酸、乳酸或细菌素等活性物质,形成酸罩等化学屏障,抗拒致病菌的入侵及伤害。二是生物屏障。生活在黏膜或皮肤上的正常菌群可形成一个个体特异性的生物膜样结构,菌群之间相互作用,彼此协调,相生相克,刺激皮肤黏膜免疫系统,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起到抑制过路菌或共生菌定值、占位、生长繁殖的作用。
综上所述,人是不能离开细菌的。然而令人忧心的是,诸多不良因素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微生态的平衡与稳定,导致微生态失调。人们滥用广谱抗生素、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不合理地使用现代的检查,这些都会引起人体菌态失衡,危及健康。特别是抗生素的狂轰滥炸,看来细菌杀死了,旧病未除,新病又生,令医生头痛,患者遭殃。为此,科学家们提出了吃菌之说,研制了微生态调节剂——益生素。
生病后,让细菌治疗,这是当今的崭新的疗法。
 “抗生素之后的时代将是活菌时代,也即是益生素的时代。”这是我国著名微生物学魏曦教授1981年说的名言。
10.“它们可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中的“它们”指代的是(     )
A、人体自身的细胞。              B、人体中的各种细胞                                                                    
C、微生物细胞                    D、正常微生物群
11.对“正常微生物群直接参与机体的生物防御屏障结构”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正常菌群代谢的活性物质,形成酸罩等化学屏障。
B、化学屏障抗拒细菌的入侵及伤害,是机体的生物防御屏障的第一道防线。
C、菌群之间,只有相互作用,彼此协调,相生相克,刺激皮肤黏膜免疫系统,才能发挥生物屏障的作用。
D、生物屏障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是机体的生物防疫屏障的第二道防线。
12.对于最后一段引用的魏曦教授的名言,推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体内微生态的平衡与稳定是人保持健康的前提。
B、人体离不开微生物细胞,它参与人体各方面功能和结构的整个过程。
C、人体使用抗生素、激素和现代化的检查,引起人体菌态失衡,危及健康。
D、人们要转变观念,生了病要从主要依赖抗生素治疗转变为主要依赖益生素治疗。
四、课外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一段文言文,完成12-15题
李疑以尚义名于时,独好周人急。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人绐之,弗舍。杖踵疑门,告曰:“我不幸被疾矣,人莫我舍。闻君义甚高,能假我一榻乎?”疑许诺,延就坐,迅除明爽室,具床褥炉灶,使寝其中。征医视脉,躬为煮糜炼药。旦暮置①其手,问所苦,如待亲戚。既而疾滋甚,不能起。溲矢污衾席,臭秽不可近。疑日为刮摩浣涤,不少见颜面(厌烦的脸色)。景淳流涕曰:“我累君矣。恐不复生,无以报厚德,囊有黄白金四十余两,在故逆旅邸,愿自取之。”疑曰:“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景淳曰:“君脱不取,我死,恐为他人得,何益乎?”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而归。面发囊,籍其数而封识字。数日淳竟死,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书召其二子至。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二子以米馈,却弗受,反赆以货,遣归。人用事多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
宋学士曰:“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疑姁姁愿士②,非有奇伟壮烈之姿也。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是岂可以貌决人材智哉?”语曰:“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吾伤流俗之嗜利也,传其事以劝焉。”                         (节选自《宋学士文集》)
[注]①置:同“执”,拉着。②姁姁(xǜxǚ):安乐、温和的样子。愿:老实。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不幸被疾矣        被疾:被人嫉恨
B.籍其数而封识之      籍:登记
C.能假我一榻乎        假:借       
D.无以报厚德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14.下列各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躬为煮糜炼药  ②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③为天下笑  ④识其为人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15.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是具体表现李疑“尚义”的一组是(     )
①李疑以尚义名于时,独好周人急   ②(疑)迅除明爽室,具床褥炉灶,使寝其中
③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    ④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
⑤二子以米馈,却弗受,反赆以货,遣归  ⑥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④⑥ D.②③⑤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为我们塑造了李疑这个一心助人、轻财好义、有古道热肠的君人形象。即使今天读来,依然有其现实意义。
B.在吏部做官的范景淳得了病,身边的亲友们对他很冷漠,不肯收留他。李疑则慨然收留了他,表现了李疑于危难时周济他人的高尚品德。
C.李疑面对范景淳的酬金,分文不取;在拒绝收受范景淳两个儿子礼物的同时,反送人财物。李疑这种救人危难、乐善好施的品德让人钦佩。
D.作者在文章最后赞扬李疑是一个见义勇为的人,一个污浊社会中的清士,因其为贪财好利的世风痛心,所以撰文记载李疑事迹来规劝世人。 
                          第二卷(共102分)
五,(  20分)
1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是岂可以貌决人材智哉?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 君子性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17.补写下列诗词中的空缺部分。(共8分,每空1分)
(1)韩愈认为从师的标准是:                   ,                        ,     
               ,                                 。(《师说》)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3)                         ,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寒蝉凄切》)
(4)无边落木萧萧下,                          。(《登高》)       
(5)贾谊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                                               
1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
            山房春事二首(其二) 岑 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1)这首诗从体裁上看是一首:              
(2)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六.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3分)
  安于途中
从起点到终点,其间的距离就是途中。
感觉生命总是在途中,就像候鸟,总是从南飞到北,又从北飞到南;就像泉水,总是从溪流入河,又从河流入海;就像花草,总是从春长到夏,又从夏长到秋。
自从离开起点以后,生命就总是在途中。在时间与空间的途中,而且不管情愿与不情愿,总是在日渐靠近某个可知的或未知的终点。
有花开就有花谢,有日出总有日落,有起点当有终点,这很自然。每一个具体的生命也都难逃此劫。
但对一些具体的生命而言,似乎出发就是为了抵达,似乎付出就要有结果,于是必经的过程成了漫长的等待,总是在途中成了生命最大的煎熬和无奈。
然而抵达真的那么重要吗?终点真的那么美好么?等待或许是一种煎熬,然而生命总是在途中真的就只有无奈么?
水气抵达天空也许就成了彩虹,蛹到了生命的尽头或许就成了蝴蝶。但并不是所有的抵达和终点都具有终极辉煌。花朵的终点是凋谢,道路的终点是绝境,生命的终点是死亡。
即使水气是因为对天空的抵达而成为彩虹,即使蛹是因为到了生命的尽头才成为蝴蝶,它们也是分别经历了一定的转化和蜕变过程,才各自化水为虹和化蛹为蝶的。是过程成就了它们最终的美。
过程对任何一个生命体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甚至可以说,过程即生命。
从某种意义上说,生命确实就是一个过程的确完整体现,或者说是无数生活细节的集结。而终点不过是生命的界限,主要用于寓示生命体的完结。它有可能构成生命的升华,却决不会是生命的目的。
但是生活,我们往往是在度过;而将最美好的愿望寄予终极。仿佛最美好的风景只在彼岸,而此岸只是一种过渡,是一段抵达某处的旅途,我们对此处的风景因此常常忽视,并习惯于生活总是在别处。每一个至美的终极愿望当然都必须受到肯定,但是生活并不是只有这些,也不该只有这些。活着,也不能只是追求刹那的辉煌和完成某种使命,或是为了去到某个地方而赶一段路程。如果生是为了死,就像花朵为了凋谢才盛开,这样一来的生命,存在的意义还有多大?
生命不是一次简单的奔赴死亡之约,每一个高品质的生命,或者有高品质愿望的生命,有可能都必须首先做到安于途中。
因为生活并不总是在别处,生命也只有在生命的途中才成其为生命。就像候鸟,只有在不停的从南飞到北,有从北飞到南,才构成其一生的迁徙;就像泉水,只有在不断的从溪流入海,才体现其自身的运动。
生命也不完全是为了抵达。就像泉水,并不是非要达到怎样的地方才算完成使命;就像花草,并不是非要到哪个季节才算实现价值。
生命中绝大部分的风景总是在途中。生命主要是为了经历。就像候鸟,不停地迁徙就是为了经历季节和风雨;就像泉水,不息地流动就是为了经历交汇和起伏。
尽管具体的经历总是显得那样琐碎、那样平凡、那样漫长又是那样不胜其烦,但是,恰恰是它们构成了一个个真实的精彩人生。这是生命最弥足珍贵的状态,每一个安于途中的生命都将尽享人生。
19.简答:①根据文意写出“途中”的含义。(2分)
答:                                                                
②作者为什么说“生命总是在途中”?(2分)
答:                                                                
20.作者说,(终点)“决不会是生命的目的。”那么生命的目的又是什么呢?(2分)
答:                                                                
21. ①文章标题“安于途中”的含义是什么?(2分)
答:                                                                 
②又为什么说“首先做到安于途中”?(2分)
答: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粤教版 高一 必修四 期末试卷


上一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期末检测题三』  下一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复习专用默写检测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