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九江市第三次高考模拟统一考试
您现在位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试题下载
→
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2007年九江市第三次高考模拟统一考试
(高三下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07年九江市第三次高考模拟统一考试语文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共150分。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号、姓名等项内容填写在答题卡上。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
试题预览
2007年九江市第三次高考模拟统一考试
语 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共150分。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号、姓名等项内容填写在答题卡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第Ⅱ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 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加点的字,读音有错的一组是
A. 粳(jīng)米 舷(xián)梯 档(dàng)案 潜(qián)流
B.肚脐(ji) 跻(jī)身 侪(chái)辈 荠(jì)麦
C. 氛(fēn)围 怃(wǔ)然 眼眶(kuàng) 匹(pǐ)夫
D.打烊(yàng) 瓜蔓(wàn) 斐(fěi)然 笨拙(zhuō)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犹如 痊愈 告罄 顶礼漠拜 暴露无遗
B.欣赏 九州 霎那 利害得失 张灯结采
C.疲软 松弛 家具 至关重要 大行其道
D.领衔 取谛 动辄 重整旗鼓 应接不暇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他们根据那位青年提供的线索,先找到张某,要他供出是从哪儿贩来的,再缘木求鱼,终于把制造假冒名酒的黑窝子找到了。
B.每年的三四月,正是日本满城风雨樱花烂谩的时节,游客们看樱花,赏樱花,与樱花合影,京都到处欢声笑语。
C.在学校秋季运动会的长跑项目中,吴明一马当先,把其他选手远远抛在后面。同学们都拍手称快,为他加油。
D.去年这一讨论再次提出,原因是香港经济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反而越来越与内地经济融为一体。
4.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我国煤炭生产的宏观调控,不仅有助于我国的煤炭出口,同时也将对国内正在实施的煤炭走向市场的战略举措,起到了极好的推动作用。
B. 在去年试点的基础上,今年我省将扩大试点范围,进一步激发县域经济发展,做大做强县级财政“蛋糕”。
C. 对需急诊抢救的患者要坚持先抢救、后缴费原则,坚决杜绝见死不救行为。医院急救欠费问题虽然较严重,但这并不能成为医院拒绝救治病人的理由。
D.据美联社报道,中日有关参拜靖国神社的争论的背后,是双方争夺亚洲主导权的表现。
5.填入下面横线上的两句话,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记得三十年前初搬来时, ; ,再也不见什么荷花了。
①我的记忆里还残留着一些绿叶红花的碎影,池塘里好像是有荷花的
②池塘里好像是有荷花的,我的记忆里还残留着一些绿叶红花的碎影
③后来时移事迁,岁月流逝,池塘里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④池塘里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后来时移事迁,岁月流逝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古代的雅言就是夏言,中国古代的普通话是以河南话为标准音的,而今天的北京话其实是四百年前的东北话。雅言来自夏言,“雅”、“夏”古代互通。古华夏人是汉族的核心,说的夏言有巨大凝聚力。雅言或者说夏言,是以洛阳为标准音点。夏起于晋南,但后来长期建都于伊洛地区。但周灭商后即于洛阳建造成周[注]来集中殷商贵族,并在那里向他们学汉字。故历代都以洛阳太学教书音为标准音,递相传授。
周以后历代也都以中原为标准,教育与办公都要求学标准音。中国古代上学第一步就是认字,不能教土话,要教标准音,标准音就一代代传下来了。洛阳的标准音地位延续了几千年。但雅音也会有变动,某代的京都如非洛阳,如唐长安,宋汴梁、临安,明南京,其语音对标准音会发生某些影响,但由于这些地方的读书音也源于洛阳,最多只是出现某些官话支派,音系核心基础却原是一个。
“官话”就是官场的办公用语,是教学读书唱诵用语。先秦称雅言,以后叫正音,到明代才叫官话。官话以中州音为准,指的是以历史上洛阳读书音为办公用语,并非洛阳口语,更非现在的洛阳口音。各代都有官方工作语言和生活语言的区别,各地也都有书面语和口语区别。
朱元璋灭元把蒙古人从大都赶回草原,其他居民全遣送开封,然后由山西、山东、河北、云南、江南大批移民到北京。四方移民杂处,北京话已不是元代大都话,应是带河北味的中原官话。官场办公的官话应是河南式的,但明代大官多来自江淮官话区,可能还有南京话的影响。朱棣移都北京也会提高北京官话的地位,但官话标准向北京转移,还是清代中期以后的事。
北京话底子应是中原和河北的官话。满清进京又赶原住民于外城,旗人住内城,今天北京话是东北旗人话和北京老话合起来的,东北味很重。清夏仁虎《旧京琐记》说京师“言庞语杂,然亦各有界限。旗下话、土话、官话,久习者一闻而辨之”。后来这三种话以官话为中心结合起来,成为普通话语音的基础。对全国官话标准来说,北京话的地位是到清中后期才提高的。民国时教育界已提出以北京音为国语标准音,但当时的教育部未批准,到解放后1955年全国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才确定下来。
[注]成周:是西周早期的东都,是成王时周公所建,在今天河南的洛阳。
6.中国古代的普通话以河南话为标准音,关于其原因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中国历史上的夏朝长期建都于伊洛地区,形成了以洛阳为标准音点的夏言,对汉民族有巨大凝聚力。
B.周以后历代都以洛阳太学教书音为标准音,递相传授,使洛阳的标准音地位延续了几千年。
C.雅音也会有变动,某代的京都如非洛阳,其语音对标准音会发生某些影响,但音系核心基础却未变。
D.中国古代上学第一步就是认字,不能教土话,要教标准音,标准音就一代代传下来了。
7.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官话以中州音为准,即以历史上洛阳读书音为办公用语,这种状况到明代才发生转移。
B.朱元璋的移民措施影响了北京话,使之成为带河北腔的中原官话,但官场办公用语仍未发生根本改变。
C.清代建立后,由于旗人进京,使北京话受东北话影响很深,成为后来普通话的语音基础。
D.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虽然是解放后才确定下来,但它在民国时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8.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一个地方的语言成为强势语言和这个地方的政治、文化的发达有关,尤其是政治中心地区的语言,更容易成为一个国家的强势语言。
B.一种语言得以流行和推广,还有赖于地理、交通的畅通,文化教育的传授,政府的倡导。
C.古代官话以中州音为准,并非洛阳口语,更非现在的洛阳口音。随着清中后期以来几百年的历史演变,这种“雅言”已经消亡。
D.今天的普通话不叫“官话”,但是它作为官场的办公用语和教学读书唱诵用语的性质并未改变,只是用处更为广泛了。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所向而已。民之生,庸弱者,戢戢(1)皆是也。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尤智者,所君尤众焉。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众人所趋,势之所归,虽有大力,莫之敢逆。故曰:“挠万物者莫疾乎风。”风俗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先王之治天下,使贤者皆当路在势,其风民也告以义,故道一而俗同。世教既衰,所谓一二人者,不尽在位,彼其心之所向,势不能不腾(2)为口说,而播为声气。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3)为习尚。于是乎徒党蔚起,而一时之人才出焉。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有以功利倡者,其徒党亦死功利而不返。水流湿,火就燥,无感不雠(4),所从来久矣。
今之君子之在势者,辄曰:“天下无才。”彼自尸于高明之地(5),不克以己之所向,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而翻(同“反”)谢曰:“无才。”谓之不诬可乎?否也!十室之邑,有好义之士,其智足以移十人者,必能拔十人中之尤者而材之;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然则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非特处高明之地者然也;凡一命(6)以上,皆与有责焉者也。
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而坏风俗,而贼人才。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有一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已。(曾国藩《原才》)
注释:(1) 戢戢:聚集众多的样子。(2) 腾:传播。(3) 蒸:兴起、渐成。(4) 雠:应答、响应、应验。(5) 自尸于高明之地:尸,主事、居位。高明,地位显贵。地,地位。(6) 一命:官阶之最低者。周制:任官自一命至九命,九命为最高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 君:拥戴
B.其风民也皆以义 风:教化
C.谓之不诬,可乎? 诬:欺骗
D.而坏风俗,而贼人才 贼:杀害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有一二贤且智者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先王之治天下
B.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其智足以移百人者
C.
其信然邪,其梦邪?
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
D.A.
君子博学而省乎己
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表现作者“陶铸人才以移风易俗”观点的一组是
①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
②风俗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③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为习尚
④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
⑤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
⑥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有一收其效者乎!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②⑤⑥ D.③④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社会风尚的的淳厚和浮薄,不过是产生于一两个人的思想倾向。
B.作者认为选拔人才,强调君王应担负主要责任,为臣者应当谨慎地“循是为之”。
C.众人的追求,会形成大势所趋的局面,即使有巨大的力量,也没有谁敢违背它。
D.作者反驳了在势君子“天下无才”的谬说,认为所有官吏都有选拔人才的职责。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4分)
考生注意:
第Ⅱ卷5-8页,须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风俗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3分)
译文:
(2)于是乎徒党蔚起,而一时之人才出焉。(3分)
译文:
(3)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有一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已。(4分)
译文:
14.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闺 情
李端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
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朝来鹊喜声。
[注]不忿:怨恨。
(1)诗中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答:
(2)台湾诗人郑愁予在《错误》一诗中有句名言“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你认为这首诗中是否也存在“美丽的错误”?为什么?请说明理由。(4分)
答:
15. 默写填空。(8分)
(1)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 。(陶渊明《归园田居》)
(2)剑阁峥嵘而崔巍, , 。(《蜀道难》)作者李白被后人称为“ ”。
(3)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 ,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司马迁《屈原列传》)
(4)奥地利著名小说家 被尊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他的代表作品有《变形记》等。
五、(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请 君 入 学
丁启文
英国的毕姆小姐办了一所学校,不传道不授业不解惑,只教人们懂事 教人情事理,公民常识。
一位参观者在学校的院子里看着做游戏的孩子们对毕姆小姐说:“使我感到困惑甚至痛苦的是,这些孩子并不像我所想象的那么健康活泼。刚才我进来的时候看见一个小女孩走路要人搀扶,因为眼睛有毛病…….站在窗下看同伴做游戏的那个女孩拄着拐杖,她的腿看来已无可救药了,”毕姆小姐大笑起来。她说她并不真是个跛子。另外那几个也不是盲人,只是今天是他们的“盲日”。学校为了培养孩子理解和同情疾苦与不幸,设立了“盲日”、“聋日”、“哑日”、“残疾人日”,让孩子们扮演不同的残疾人,亲身体验他们的疾苦和困难。其他人则被分派来帮助这些“残疾人”。“有这种经历的孩子,再去帮助别人时,会有非常的耐心和领悟力。”
我脑子里一片迷茫。我想起了许多事,在那里打架,不知如何说起,尽管毕姆小姐的学校把我感动了,吸引了,我为此兴奋不已。
有座20多层高楼的第9层正在兴办一个有一位盲人发言的论坛。时间已过,那位盲人还未到,主持人急得转磨。他过了好一会儿才知道,这位盲人提前10分钟就到了,他好不容易寻寻觅觅,在一楼大厅摸到电梯,在那里上下了几个来回,因为那是不报层高的电梯,他无法知道在连接上升的感觉中哪是第9层。
一年一度的大型电视节目“春节联欢晚会”在那样一个令人欢庆的日子播出,那样精彩诱人。我的几位聋人朋友此时却不得不在冷清的街上,冒着寒风闷闷地看树梢、数广告牌,来回踱步。因为他们在屏幕上看不到字幕,小品一个接一个,家人时或开口大笑,他们木木地,不知所以然。他们不愿意此刻出现任何不愉快,生怕自己尴尬引起家人尴尬。于是佯装有事,从家里溜出来。
这一幕叫人惊心动魄,一位兴冲冲大步走在盲道上的盲人,一下子撞了一堵墙、一堆杂物,因为有人在凸起条纹的盲道上建起了小摊档,那堆废弃物也没有移走。如此这般酿成的灾难,常使盲人朋友在不幸之上更添不幸。
所有这些事情是在什么情况、什么认识、什么心态下发生的呢?他们对聋人、盲人参与社会生活的困难与痛苦,有多少体验、多少理解、多少感悟呢?
是不是多引进些毕姆小姐的学校,请造成这类事端的相关人员包括残疾人组织的领导人乃至地方官员,作为第一期学员入校学习呢?
当“以人为本”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的时候,人们有理由指望,那不是念经。
16.“盲人”“聋人”参与社会生活的困苦在文中有哪些叙述?请概括说明。(6分)
17.作者在结尾说:“人们有理由指望那不是念经。”人们“指望”什么?“念经”有什么意味?(5分)
18.题目“请君入学”情态鲜明,文章是如何逐层表现这一旨意的?(6分)
19.下面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 “盲日”、“聋日”、“哑日”、“残疾人日”、“残疾人”、“春节联欢晚会”、“以人为本”以及“有这种经历的孩子,再去帮助别人,会有非常的耐心和领悟力”等语句的引用,平添了语言的生动性和表达效果。
B、作者说“我脑子里一片迷茫”,既是对“一位参观者在毕姆小姐的学校看了孩子的游戏感到困惑和痛苦”而产生的共鸣,又是经“毕姆小姐大笑起来”后的会心解说,而再次引发的感慨与思考。
C、文中“从家里溜出来”的“溜”字别有情味,写出了聋人怕影响家人观看春节晚会时的欢乐气氛而假装有事出门的尴尬神态与酸楚心理,也写出了作者的深深同情。
D、作者通过联想现实中许多打架、缺少关爱的事情,与毕姆小姐创办学校教人情事理、公民常识的义举形成鲜明对比,令人感喟,发人深思。
E、倒数第二段,呼应题旨,作者认为对残疾人造成身心伤害的人或组织领导及地方官员,应当作为第一期学员进入毕姆小姐的学校学习。
答:[ ] [ ]
六、(9分)
20. 请用一段话揭示漫画的思想内容,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60个字。(5分)
答:□□□□□□□□□□□□□□□□□□□□□□□□□□□□□□
21.下面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4分)
①上联:和谐社会神州处处呈祥瑞
下联:
②上联:爆竹响千家人间改岁
下联:
七、(60分)
22.(60分)
请以“我不抱怨”为题,选择合适的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07年九江市第三次高考模拟统一考试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语 文
一、(1-5,每小题3分,共15分)
1.B肚脐(qí)2.C(A顶礼膜拜;B刹那,张灯结彩;D取缔)
3.D(A缘木求鱼,即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法、方向不对,结果徒劳无功,达不到目的。这里应改为“顺藤摸瓜”;B“满城风雨”:形容事情传遍各处,到处都在议论着(多指坏事)。与句意不符;C“拍手称快”,拍着手喊痛快,多指仇恨得到消除;D“马首是瞻”比喻跟随别人行动或听从别人指挥。)
4.C(A“将对”“起到了”前后矛盾;B“激发”缺宾语,应为“激发…的活力”;D“…背后…是…表现”搭配不当。)
5.C(先看第一空,首句中“记得”接“好像”更顺,而先“有荷花”,再“残留碎影”更合逻辑,故选②;再看第二空,总体上“后来”与“三十年前”更呼应;而“变得”接“再也不见”更紧密,故选③)
二、(6-8,每小题3分,共9分)
6.D(不是说以河南话为标准音的原因)
7.B(A文中说:官话标准向北京转移是清代中期以后的事;C作为普通话的语音基础的是“旗下话、土话、官话”三种话结合起来的北京话;D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基础不只始于民国时期,文中提到北京话的地位到清中后期就提高了。)
8.C(说古代的“雅言”已经消亡绝对了,有的古音可能因为某些客观原因零散地保存在某些较偏僻的地区,比如南方地区。这是可以通过古代的韵文、韵书和辞书来检验的。)
三、(9-12,每小题3分,共12分)
9.D(贼:摧残) 10.B(A前“且”是连词,表并列关系,后“且”是副词,尚且、都;B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间隔主谓语;C前“其”是代词,他的,后“其”是语气词,意为“(是)…还是…呢?”;D前“乎”是形容词后缀,表某某的样子,后“乎”介词,表对象,对于。) 11.A(②是说风俗的影响和作用,⑤表达对士大夫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相关试题:
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
嘉应中学八年级语文中段考试题
』  下一个『
湖心亭看雪课文同步练习
』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