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模拟试题(广东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模拟试题(广东卷)(高三下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模拟试题(广东卷)语文本试卷共四道大题,22小题,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 古诗文阅读(33分)1.补写出下列诗文中的空缺部分。(每组中任选一题,6分)第一组①,。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归园田居》陶渊明)②,。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援。(《蜀道难》李白)第
试题预览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模拟试题(广东卷)
语文
本试卷共四道大题,22小题,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 古诗文阅读(33分)
1.补写出下列诗文中的空缺部分。(每组中任选一题,6分)
第一组
①             ,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归园田居》陶渊明)
②             ,            。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援。(《蜀道难》李白)
第二组
①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                。(《前赤壁赋》苏轼)
②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序饯别序》王勃)
第三组
①          ,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鹧鸪天》李清照)
②古之君子,      ,       。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原毁》韩愈)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玉阶怨                             吴声子夜歌①
李 白                               薛奇童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净扫黄金阶,飞霜皎如雪。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下帘弹箜篌,不忍见秋月。
   ①此诗一作《古意》,作者为崔国辅。
(1)这两首诗的开头两句写白露、飞霜,对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2分)


(2)著名学者俞陛云在《诗境浅说续编》中提到《吴声子夜歌》时说:“此与宫怨词‘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词异而意同。”请比较这两首诗,说说内容上的“同”和写法上的“异”。(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7题。(19分)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人也。初,北见袁绍,谓绍谋臣辛评、郭图曰:“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于是遂去之。先是时,颍川戏志才,筹画士也,太祖盛器之。早卒。太祖与荀彧书曰:“自志才亡后,莫可以计事者。汝、颍固多奇士,谁可以继之?”彧荐嘉。召见,论天下事。太祖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表为司空军祭酒。
征吕布,三战破之,布退固守。时士卒疲惫,太祖欲引军还,嘉说太祖急攻之,遂禽布。
孙策转斗千里,尽有江东,闻太祖与袁绍相持于官渡,将渡江北袭许。众闻皆惧,嘉料之曰:“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策临江未济,果为许贡客所杀。从破袁绍,绍死,又从讨谭、尚于黎阳,连战数克。诸将欲乘胜遂攻之,嘉曰:“袁绍爱此二子,莫適①立也。有郭图、逢纪为之谋臣,必交斗其间,还相离也。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太祖曰:“善。”乃南征。军至西平,谭、尚果争冀州。
太祖将征袁尚及三郡乌丸,诸下多惧刘表使刘备袭许以讨太祖,嘉曰:“公虽威震天下,胡恃其远,必不设备。因其无备,卒然击之,可破灭也。且袁绍有恩于民夷,而尚兄弟生存。今四州之民,徒以威附,德施未加,舍而南征,尚因乌丸之资,招其死主之臣,胡人一动,民夷俱应,以生蹋顿②之心,成觊觎之计,恐青、冀非己之有也。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太祖遂行。大破之,斩蹋顿及名王己下。
嘉深通有谋略,达于事情。太祖曰:“唯奉孝为能知孤意。”年三十八,自柳城还,疾笃,太祖问疾者交错。及薨,临其丧,哀甚,谓荀攸等曰:“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
注:①適:通“嫡”,正妻所生的长子。②蹋顿:辽西乌桓的首领。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智者审于量主         审:审慎    B.遂禽布            禽:通“擒”,抓住
C.若刺客伏起,一人敌耳   敌:敌人    D.太祖问疾者交错    交错:频繁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闻太祖与袁绍相持于官渡          李氏子藩,不拘于时,学于余
C.因其无备,卒然击之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D.今四州之民,徒以威附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嘉初投袁绍,发现袁绍难成霸业。后经荀彧引荐,受到曹操器重。
B.郭嘉向曹操献计假装攻打刘表,以此迷惑袁氏兄弟,使之自相残杀。
C.在曹操即将征讨袁尚及三郡乌丸时,曹操部下大都担心刘表派刘备袭击许州讨伐曹操,而郭嘉力排众议,曹操果然获胜。
D.郭嘉很有谋略,屡建功劳。在他去世之后,曹操非常悲伤,并为无人替代郭嘉深表忧虑。
6.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太祖欲引军还,嘉说太祖急攻之,遂禽布。(3分)

(2)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4分)

7.用“/”线为材料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表 坐 谈 客 耳 自 知 才 不 足 以 御 备 重 任 之 则 恐 不 能 制 轻 任 之 则 备 不 为 用 虽 虚 国 远 征 公 无 忧 矣。

二、语言文字应用(24分)
8.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红军总参谋部情报人员破译了国民党军队的电报,中央红军主力才提前实施突围转移的。”记者日前在当(dàng)年的中央苏区采访时,党史工作者介绍了这一鲜(xiǎn)为人知的史实。
B.军旅诗人在重走长征路的历程中,用敏感、深邃的诗性笔触,记录长征故事,打捞(láo)沉淀于岁月深处的精神宝藏(zàng),在审美创造中,传承红军精神。
C.“稽(qǐ)首”是古代的一种礼节,跪下,拱(gǒng)手至地,头也至地。
D.《孟子》向以长于譬(pì)喻和雄奇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dǎng)。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中,我们当面鼓对面锣,不拐弯抹角,不绕圈子,敢讲问题,触及灵魂,有效地保证了党组织的纯洁性。
B.学生答诗歌鉴赏题时,由于表达能力不强,经常出现言不由衷的情况。所以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还要掌握一定的鉴赏术语。
C.经济适用房凭借政策优势获得了“独一无二”的价格竞争力,而资源稀缺的特殊性也使经济适用房的销售一直是“皇帝女儿不愁嫁”。
D.陈水扁当局在高中历史课程纲要中,将“台湾史”从“中国史”中独立出来,是想用意识形态取代历史,是数典忘祖。
10.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对调整工资、发放奖金、提高职工的福利待遇等问题,文章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作了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法。
B.中国政府决定在全国范围内禁止不允许兴建新的燃煤发电厂,已有的137家燃煤发电厂也被勒令在2006年之前采用环保技术,否则将会受到处罚。
C.财富在更深层的意义上指的是你生活品质的优劣程度,并不是你赚钱的多寡。要体会富有的滋味,其实并不需要万贯家财。
D.中央财政将逐年扩大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地方财政也将设立助学专项资金。
11.今天是某校学生张小红的爷爷七十岁生日,她要通过电台为爷爷点播一支歌曲以表祝福。(5分)
(1)她拨通了电台热线电话,礼貌而简练地向主持人表达自己的要求,她该怎么说?(2分)


(2)主持人愉快地答应了她的要求,她又拨通了爷爷的电话,告诉他此事,该怎么说?(3分)



12.业主委员会是监督物业管理,维护业主合法权益的组织。最近,一家权威媒体就“成立业主委员会”这一话题在北京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请根据下列图表回答问题。(4分)                    图表一
图表二
    
(1)据表一,目前北京各小区成立业主委员会的现状是_____________。(1分)
(2)据表二,解决业主委员会成立难的问题,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不超过35个字)(3分)


13.新闻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它提据内容的需要而定,可概括,可总结,可评述,可警示。根据下面一则新闻,仿照划线部分语句,请你以报社编辑的身份为其他两份报纸各写一小段结语。(不要求句式相同)(6分〉
《法制报》消息:上周末在上海,一刘姓女硕士因为“顶风闯红灯”且拒不接受处罚,破天荒地被行政拘留10天。如何营造好的遵纪守法环境,需要市民的自觉配合,更关键的是我们的城市如何保持一贯的严格管理。
(1)《教育报》消息:上周末在上海,一刘姓女硕士因为“顶风闯红灯”且拒不接受处罚,破天荒地被行政拘留10天。                          

(2)《市民晚报》消息:上周末在上海,一刘姓女硕士因为“顶风闯红灯”且拒不接受处罚,破天荒地被行政拘留10天。                             


三、现代文阅读(33分)
注意:本大题分两小部分,必考部分是每个考生都要作答的,选考部分可任选甲或乙作答。
(一)必考部分(15分)
阅读下面社科类短文,完成14—17题      
中国考古学中的主流与暗流
中国考古学关注的焦点长期集中在夏商周三代,这是国际史学界通常所说的“原史时代”。因为夏商周三代是一个历史有记载但记载又过于简陋,不足凭信的时代,它需要考古学和历史学合作,才能有所收获。同时也因为中国考古学和历史学具有拆不开的缘分,以“证经补史”为宗旨长期是考古学的学科定位,所以几代考古学人大都是在三代史实的真伪问题上耗尽了生命的灯油。考古学家关注的是一个中国考古学从产生以来就开始的、打了几十年笔战的老问题:谁最贴近那个司马迁描述的“白胡子老子”——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或者说哪一个遗址才是成汤的亳都或者夏禹的阳城?学界的讨论基本上都围绕着夏文化及二里头文化的地域和年代做文章,都盯着夏商时代的大遗址。没有谁认真关心三代时期的经济文化、社会组织、日常生活、心理模式等更根本、更迫切,也是考古学更容易说出些道理的问题。结果是,除了甲骨文和《史记》里已经明白无误的殷墟(近来的考古发现对殷墟在商代晚期都城定位的具体位置也提出了疑问),关于这些考古遗址和传说遗址的对应,至今仍然是一些无法验证的争论,没有哪一个是最终的结论。
相对于对历史传说的渴望,真正的考古学探索却被湮没了。尽管某些考古学家对人物、事件这种有所选择实无选择的述说,也折射出考古学界许多发人深思的内在问题,比如苏秉琦先生的区系类型学说,比如严文明先生关于聚落考古的探索和思考等;但是,夏文化的探索在那个时候主要仍然是地域和年代问题,是考古学术语中的时间和空间问题。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证史学考古观笼罩着中国考古学的方方面面,最终是以《中国文明的起源》总结和代表了一个时代那些问题上中国考古学的最新认识和最高水准。
俞伟超先生曾经回忆说:1984年的考古学年会上,中国考古学会的好几位理事提议讨论一下考古学的理论问题,但是最终被拒绝。也正是那一段时间,俞伟超先生正为苏秉琦先生的考古学论述选集撰写编后记,俞伟超先生说,他一边撰写一边听德沃夏克的B小调104号大提琴协奏曲,写到激动时曾经流下了眼泪,内心一直有一种在天堂门前徘徊却不得而入的感觉。这就是那个时候中国考古学非主流学派的心情和生存状况。
张光直先生在《哭童恩正》的短文中,曾回顾了那个时期童恩正策划的一次中美考古学合作计划夭折的情况,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考古学对理论和与国外考古学合作的恐惧心态。这也可视为中国考古学史上十分宝贵的侧面资料,折射出中国考古学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包括一些思想状态的问题,其中弥足我们借鉴者甚多。

14.对“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真正的考古探索被湮没在对历史传说的渴望中,是值得中国考古学深层思考的问题。
B.主要考古学家有所选择实无选择的述说,折射着考古学界许多发人深思的内在问题。
C.证史学考古观笼罩着中国考古学,是苏秉琦、严文明等先生深层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D.考古遗址和传说遗址的对应,仍是一些无法验证的争论,没有哪一个是最终的结论。
15.对文中所说的中国考古学中的“主流”与“暗流”,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主流”关注有关历史地域和年代问题;“暗流”关注历史上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问题。
B.“主流”关注考古术语中的时间、空间问题;“暗流”关注更根本、迫切的理论性问题。
C.“主流”关注历史研究中表层、浅层的问题;“暗流”关注历史研究中深层的理论问题。
D.“主流”关注与国外考古学合作的问题;“暗流”关注历史上日常生活、心理模式问题。
16.下列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坚持不坚持“证经补史”的学科定位,是中国考古学应该思考的深层次问题。
B.为谁最贴近司马迁描述的“白胡子老子”而打几十年的笔战,真是毫无意义。
C.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某个时期,中国考古学的非主流学派在学术上仍受到压制。
D.《中国文明的起源》一书总结和代表了一个时代中国考古学的最新认识和最高水准。
17. 给“原史时代”下一个定义,并解释我国考古学长期关注夏商周三代的原因(6分)






(二)选考部分(18分)
考生只能选择甲或乙作答(乙部分省略)
甲  文学类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荷塘风起

    二十年前,还在建国中学背书包的时候,一日至少一次,总得在植物园里吹吐着少年的意气。而后,便是长期的阔别。一直到年前,还是事务把我带回去。一切都变了,似乎只有荷塘未变。
    在一个下午,工作之后,我执意往荷塘走去。二十年渐增的体重已使步伐沉重了,少年的意兴也不多存了,然则激奋的心情依旧。我走向荷塘间的长堤。面对这一塘荷叶荷花,扑面的芬芳,什么生命能不振奋!什么意兴能不飞扬!我在长堤中间停步,尽量把脚尖逼近水塘,弯屈膝盖,压低视线,向荷叶间望去。但见一层一层的荷叶,像叠居的都市人生,只是这里一切宁静,一切翠绿,一切婉顺着自然。
    凝神之际,突然一阵强风从对面吹来,千百张荷叶的一侧,被卷起,竖起,形成直角,阳光便射在翻起的叶底,使得那竖起的一半,顿时转成昏亮的紫黄,低压的一半在阴暗中,则转为深黛。千百张荷叶,霎时皆成深黛托着紫黄。紫黄耀眼,碧黛深沉。风,太阳与视觉如此的偶合,闪耀出荷叶多彩而豪迈的一面。观荷人的意识几乎跃出了胸腔,跃入那一片紫黄碧黛。瞬间风过,荷叶恢复了举天而立的姿态;紫黄碧黛同时消失。我站在堤边,穿着皮鞋的脚未敢涉入塘水,公事包依旧沉重拉着我的肩膀。然而,我感谢那刹那的一刻,当阳光,荷叶,清风与人,有那瞬间的多彩的神会。
    走过长堤,到塘边的尖顶亭去看荷塘吧。我注意到靠着塘边的水面是暴露的,覆盖的荷叶不见了,只留下根根尖端结疤的荷秆。是什么人还是兽,伸出了手或爪,摘采了一片片的清香圆绿,偷偷带回厨房,鸮笑地铺入蒸笼,油腻地端上餐桌?是人还是兽,忍心摧残了这片片清香圆绿!人,总是离他远一些好。于是,从手臂甚至长钩及不着的地方开始,荷叶的活力像浪潮般向湖心推展开去,宽大慷慨的荷叶,亲密并肩的荷叶,把塘水覆盖得失却踪影,叠起了自己碧绿城池。
    二十年前,塘的对岸是一栋日式的木头建筑,颜色古黑,并不耀眼,因此荷塘的风光,未曾遭受掩盖。如今却不同了。木质的建筑物已为钢筋水泥的“历史博物馆”所取代,庄严有余,雄伟有余,却把荷塘给镇压住了。最可怜的是,靠近博物馆一边的水面,竟有十来尺的宽度不长一片荷叶,定是工程中,大量水泥滑入塘中,把莲藕给封杀了。
    我走到荷塘的西侧去,在一块石头上坐下来。那千万片荷叶的气息,满溢过来,飘入我的鼻孔。我把公事包留置身侧,把六时半的应酬暂时忘掉,呆呆坐在塘边,看着荷叶荷花。让生活的齿轮暂且在这里停刹。
    然而,植物园四周的车声,越来越像雷鸣。由远而近。五时半下班的车辆奔驰而过,噪音碾压着花叶。偶然的喇叭,像刺刀穿过树林,插入了宁谧的心地。我抬头望过树杪与树隙,但见高耸的建筑,四下里围攻着植物园。有的公寓甚至厨房的排气孔对着绿树的顶尖。巍峨的林务局的的建筑,在花草树木与钢筋水泥之间作了不忠于自我的抉择。
我但愿植物园能挣扎下去,但愿那荷塘能挣扎下去。二十年前如此,二十年后依然长青。因为,那临风旋摇的荷花荷叶,是生长在荷塘里,也生长在爱荷人的心田上。

18.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二十年后再次面对一塘荷叶荷花,扑面的芬芳,作者重新找到了年少时的豪情壮志。
B.作者描绘风过荷塘,将有形有色的荷叶与无形无色的风融于一体,有清丽跃动之美。
C.作者笔下的荷叶,紫黄碧黛,绚丽奇异,既有浓艳的色彩,也隐含着对光线的描写。
D.塘边的荷叶被人和兽折损摧残,只留下根根尖端结疤的荷秆,作者十分痛惜和愤慨。
E.高耸的建筑四下里围攻植物园,使荷塘面积不断减小,作者满怀忧虑的为荷塘祈祷。
19.第(3)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我感谢那刹那的一刻”?(3分)



20.作者在文章中两次提到“公事包”,用意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21.有人说,作者笔下的荷塘,是把自己的内心世界与自然融为一体创造的“第二自然”,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请试举一例作简要分析。(7分)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云游的高僧走到一座人迹罕至的大山,见到一座茅屋,里面金光闪闪,高僧非常震惊,觉得这里一定有一位修行很高的人。他推门进去,见只有一位老太太,在念六字真言,而且顺序念颠倒了,他告诉老太太说念错了,他把正确念法告诉了老太太。老太太念了一辈子经,一听念错了,非常沮丧。高僧离开后,老太太继续念,屋里已没有了光芒。高僧又赶紧回去说“你念对了,我说错了”。老太太非常高兴,又念了起来,于是满屋光芒。 
其实佛祖真言并不重要,真言点亮了老人的心灯,于是就光明一片。老人的心灯灭了,就会一片黑暗。
这则故事,对你有怎样的启示?请你根据这则故事的寓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1)立意自定,角度自选。(2)除诗歌外,文体自选。(3)不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 
温馨提示:写作之前请精心构思,最好先列个提纲,想好了再动笔,匆忙下笔往往会损失更多的时间。请注意自己的书写,清爽整洁的卷面对自己以及阅卷者都是一种美好的享受。        
祝你考试成功!
参考答案

1.第一组①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②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第二组①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②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第三组①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②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2.(1)借景物的冷清,突出宫女内心孤寂。(表明夜已深,人不寐,表现宫女内心的愁怨也对)(2分)
(2)内容上,两诗同样写秋夜怨思,同样写望月以表达宫女的怨情。(2分)
  写法上,李白从正面写宫女隔帘“望秋月”,愈望愈感到孤寂,也就愈增加怨思。(2分)而薛奇童则从反面写来,见月,怕望而增添愁思,不堪忍受,所以不忍见,这样反面写来更使幽怨之情达到极点。(2分)
3.C(“敌”的意思是“对抗”、“抵挡”) 
4.B(A均为表示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B前一个“于”相当于“在”,后一个表被动。C均为介词,译为“趁着”,D均为“因为”) 
5.D(文中没有曹操为“无人替代”而忧虑的意思)
6. (1)太祖想把军队撤回,郭嘉劝说太祖马上攻击吕布,于是捉拿了吕布。(抓住大意给1分,能译出“引”(带领)、“说”(劝说)分别加1分。)  
 (2)但是孙策轻佻并且没有防备,即使有百万军队,也和一个人在原野上行走没什么区别。(抓住大意给2分,能译出“轻”(轻佻、轻率、不沉稳等)、“众”(军队)、分别加1分。)  
7.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对两处1分,四处2分,全对3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人。起初,到北方拜见袁绍,对袁绍的谋臣辛评、郭图说:“聪明的人会审慎地选择明主,所以每做一件事都能成功,就能建立功名。袁公只是想效仿周公屈己尊人、下交贤士,却不知用人的要领。考虑问题太多,却不得要领,喜欢谋略却缺乏决断能力,想和他合力挽救国家于危难,成就霸王之业,困难啊!”因此就离开了袁绍。此前,颍川人戏志才,是一个谋士,太祖(曹操)很器重他。死得早。太祖给荀彧写信说:“从志才死了以后,没有可以商议事情的人。汝、颍本来就有奇人,谁可以继续志才的事业?”荀彧推荐了郭嘉。太祖召见了郭嘉,讨论天下大事。太祖说:“让我成就大业的,一定是这个人。”任命他担任司空军祭酒。
太祖征讨吕布,打了三战,打败了吕布,吕布撤退后坚守不出。这时士兵疲倦,太祖想把军队撤回,郭嘉劝说太祖马上攻击吕布,于是捉拿了吕布。
孙策转战千里,完全占领了江东,听说太祖与袁绍在官渡相持不下,要渡过长江北上袭击许州。大家听了都恐惧,郭嘉分析说:“孙策刚刚吞并了江东,所杀的都是英雄豪杰,能够得到士兵的拼死效力。但是孙策轻佻并且没有防备,即使有百万军队,也和一个人在原野上行走没什么区别。如果有刺客埋伏刺杀他,一个人就可以对付他。依我看,孙策一定会死于一般人的手中。”孙策来到江边,果然被许州悬赏的刺客杀死。郭嘉跟从太祖打败袁绍,袁绍死去,又跟从太祖到黎阳讨伐袁谭、袁尚,连续打胜仗。诸将想乘胜马上攻打他们,郭嘉说:“袁绍爱这两个儿子,没有确定继承人。有郭图、逢纪做他们的谋臣,一定会互相争斗,还会分裂。马上攻打他们,他们就互相扶助,慢一点攻打他们,他们就有互相争夺的想法。不如往南向荆州进发,假装要攻打刘表,等着他们的变故;有了变故之后再攻打他们,可以轻松取胜。”太祖说:“好。”太祖的军队到了西平,袁谭、袁尚果然为冀州而互相争夺。
太祖将要征讨袁尚以及三郡乌丸,部下大多害怕刘表派刘备袭击许州攻打太祖,郭嘉说:“太祖虽然威震天下,三郡乌丸依仗自己处于边远地方,一定不会防备。趁着他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2007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下一个『2007年福建省高考模拟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