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一中2007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宁夏银川一中2007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高三下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宁夏银川一中2007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世界人口的60%居住在离海岸线100千米的范围内,10个最大的城市中有9个是海滨城市。人类不断地将污水、废渣、化学物品、化肥等倾入海洋,大多数国家把海洋当做污水排放场,海洋污染已达到了灾难性的程度。其
试题预览
  宁夏银川一中2007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世界人口的60%居住在离海岸线100千米的范围内,10个最大的城市中有9个是海滨城市。人类不断地将污水、废渣、化学物品、化肥等倾入海洋,大多数国家把海洋当做污水排放场,海洋污染已达到了灾难性的程度。其中的有毒物质杀死鱼、海鸟和海洋植物,而营养物质则导致海藻大量滋生从而窒息其他的海洋生物,整个海岸生态系统已遭到了极其严重的影响。如由于数年来硫化氢及其他污染物质的大量集聚,死海里90%的水域已不能存活任何生命。
以世界最大的内海----面积为250万平方千米的地中海为例,它每年要接纳沿岸11个国家排入的30亿立方米废水和超过5亿吨垃圾废料,仅沿岸60家大型炼油厂和上百座燃油热电厂每年向海里排放的化学有毒废物就达350万吨,被雨水或河水直接冲入海里的危险废物达300多种,包括汞、铅、锌等重金属和碳氢。地中海海域石油运输航道占全世界1/3,邻海13个国家拥有58个石油港口,使地中海成为世界上海运最为繁忙的地方,每年约有65万吨原油泄漏。地中海海滩每年游客有3.17亿人次。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报告称,数十个意大利海滩和1/10的法国海滩达不到欧盟规定的清洁标准,致使意大利政府每年要拿出100亿里拉的资金来保护地中海生态环境。
我国的沿海地区承载着全国40%的人口,50%的大中城市,创造了60%以上的国民经济产值。与之相对应,我国近岸总体环境质量呈下降趋势,四大海区以东海、渤海污染最重,黄海次之,南海为轻。专家警告:渤海的环境污染已近临界点,如再不采取措施控制污染,十几年后这里将成为“死海”。到那时,即使不再排入一滴污水,单靠与外界水体交换恢复清洁至少需要200年的时间。
污染造成最直接的影响是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在大量污染物的长期叠加影响下,舟山渔场生态环境已呈现明显劣变,虽然经国家硬性规定渔场“休渔”三年后,带鱼资源在低水平上回升,但渔业资源整体呈衰退趋势。局部海域中一些对污染物敏感的资源种类逐渐减少、消失,现有的鲚鱼、白虾产卵场场已形不成生产规模,鲩鱼的产卵场外移,镇海沿岸的蟹苗基地大部分绝迹。
海洋污染影响了海洋生物,而通过食物链最终又危害了人类自己。海流将DDT农药、PCBS(多氯联苯)以及其他几千种化学物质带到世界各地,最终出现在我们饭桌上的美味海鲜里。科学家甚至在居住于北极远离任何工业区的妇女乳汁中发现了氯的成分。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无论在陆地还是在海洋,受害最深的将是位于生态系统最高层的人类。海洋孕育了地球上的生命,也孕育了地球上的文明。由于地球本身对海洋的依赖,反过来海洋也极大地影响到地球上的气候、环境与人类的生活。
      (节选1998年第7期《科学画报》《海洋忧思录》,作者陈宗明)
  1.根据文意判断,下列对文中有关海洋污染的原因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多数国家把海洋当做污水排放场。 B.营养物质导致海藻大量滋生。
C.石油运输过程中的原油泄漏。       D.开展旅游业使海洋清洁遭受破坏。
  2.根据文意判断,对文中出现的几个概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与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B.“生态系统”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状态形成的系统。
C.“海域”是指海洋的某一区域,包括水上和水下。
D.“食物链”是指在生态系统中,人类摄食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连锁系统。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世界上的人口大多居住在离海岸线很近的范围内,最大的城市是海滨城市。
B.由于数年来大量的硫化氢污染,死海里90%的水域已不能存活任何生命。
C.我国的沿海地区创造了60%以上的国民经济产值,与之相对应的环境质量呈下降趋势。
D.我国近岸总体环境质量呈下降趋势,专家预计十几年后渤海将成为“死海”。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污水、废渣、化学物品、化肥等倾入海洋,使海洋遭受破坏,这是现代工业带来的负面影响。
B.无数事实证明,人类正在依赖海洋获得巨大的利益,同时也为海洋遭受破坏付出了同等的代价。
C.海洋污染最直接的反应是渔业资源遭受破坏,一些对污染物敏感的资源种类逐渐减少、消失,渔民将无法生存。
D.地球依赖海洋,海洋也极大地影响到地球上的气候、环境与人类的生活,保护海洋是在保护地球,也是在保护人类自身。
二、古代诗文阅读(33分)
 (一)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5-8题: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元名敦实,避英宗旧讳改焉。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保,为分宁主薄。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移郴之桂阳令,治绩尤著。郡守李初平贤之,语之曰:“吾欲读书,何如?”敦颐曰:“公老无及矣,请为公言之。”二年,果有得。徒知南昌,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富家大姓、黠吏恶少,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历合州判官,事不经手,吏不敢决,虽下之,民不肯从。部使赵扌卞   惑于谮口,临之甚威,敦颐处之超然。通判虔州,扌卞   守虔,熟视其所为,乃大悟,执其手曰:“吾几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
                                       (节选自《宋史•周敦颐传》)
  5.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元名敦实  元:本来        B.乃委手版归   委:扔下
C.临之甚威  临:来到        D. 部使者赵扌卞   惑于谮口   谮口:诬陷的话
  6.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是表现周敦颐受人们的敬重、佩服的一组是(    )(3分)
①逵悟,囚得免  ②移郴之桂阳令,治绩尤著  ③老吏不如也  ④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  ⑤富家大姓、黠吏恶少,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  ⑥事不经手,吏不敢决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③④⑤    D.①③⑤
  7.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周敦颐在南昌实行“善政”,使原先为非作歹的人得到教化,犯罪率大大下降。
B.周敦颐面对上司赵扌卞   的严格要求,处之超然;而面对想判不当死的囚犯以死刑的上司王逵,他却据理力争,甚至以辞职来对抗,终于使王逵悔悟。
C.周敦颐受桂阳郡守李初平的尊重,为郡守讲解书上知识,使郡守大有收获。
D.周敦颐无论是做州郡佐还是做县令,都表现出公正、贤明、能干的特点,深受人们的欢迎。
  8.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 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通判虔州,抃守虔,熟视其所为,乃大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然后回答9-10题: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
宋 黄庭坚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材料:
葛立方《韵语阳秋》:诗家有换骨法,谓用古人意而点化之,使加工也。……刘禹锡云“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山谷(黄庭坚)点化之,则云“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学诗者不可不知此。
[注]①君山:一名湘山,在洞庭湖中,由七十二个大小山峰组成。
②绾(wǎn)结:盘结。湘娥:楚辞神话传说中的湘水女神。鬟:古代妇女梳的环形发鬟。
  9.刘诗“湖光秋月两相和”一句中的“和”,用字精炼,请联系诗境,说出其妙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请将两首诗加以比较,具体说明黄庭坚是如何“用古人(刘禹锡)意而点化之”的。(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句名篇默写(选一)(6分)
  11.(1)想当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案牍之劳形。
    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__________,国恒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分)
A.福利彩票投注点人头攒动,到晚上十点购买彩票的队伍仍然尾大不掉。
B.入夏以来,五风十雨,长江流域的水稻长势喜人。
C.开学已经六天了,他仍久假不归,家里一定是出了什么事。
D.小吕得了冠军,就对同学侧目而视,颇有老子天下第一的味儿。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国务院决定在农村进行税费改革,其目的是为了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B.记者目前通过调查发现,中国人不爱喝牛奶的原因主要是人们的饮食习惯还是没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相应改善所致。
C.照片拍得好坏,诗歌写得有味无味,是由一个人的思想认识、艺术修养的高低决定的。
D.本报22日以显著篇幅和位置报道了湖口县9岁女孩刘琳接受著名歌手、“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丛飞眼角膜移植,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强烈关注。
  14.建设节约型社会已成为国人的共识,请选取一种具体的物质写两句话,要求突出“节约的主题,或起警示作用,或起宣传效果,或介绍一个节约窍门。两句话字数相等,结构大体一致。(4分)
示例:人去楼空请关灯,举手之劳意识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按不同的要求进行推理概括。(5分)
10年前,贫富差距拉大现象开始出现。当时粗略估计是:10%的富人拥有 40%的银行存款,10%的穷人拥有4%的银行存款;到上世纪末,8%的富人拥有50%的银行存款,12%的穷人只拥有3%的银行存款。近年来,这种现象还在继续,这种趋势还在加剧……
  (1)根据“这种现象还在继续,这种趋势还在加剧”的现象,概述富人和穷人在银行的存款的状况。
就富人而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就穷人而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简要概括这段话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5字,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1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春天,啄木鸟在一棵柳树的枝干上啄了一个茶碗粗的洞来营巢。这引起了燕子对它的批评:“哼,损害树木,为自己造窝,还叫益鸟呢!”“什么?我损害树木?”啄木鸟大声为自己辩护:“让这棵柳树自己说吧,是谁辛劳了一冬,从它体内掏出几百条大蛀虫的?我没有功劳,总有苦劳吧?我啄木鸟救活了它,不过在它的身上啄一个洞做窝,难道还有什么不应该吗?”
请以“帮助和索取”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乙 选考题(30分)
请在以下五、六两大题中任选一大题作答。不跨大题选做小题。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30分)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17-20题。
哭泣的圆明园
一直以为,圆明园是哭泣的。八国联军蹂躏着她的肌体,摧毁着她的骨骼,冲天大火燃烧的是一个民族的自尊,百多年的疼痛如那西洋楼的断壁 残垣穿越百年的风雨永远存在----伫立在那西洋楼大水法的遗址前,我无法不感受圆明园的疼痛,感受一个民族 屈辱和疼痛,是那种切肤的痛。
是十年前去的圆明园。没有人愿去,说是那么远,又没啥看的。我说我肯定要去。
是阴凄凄的天,是冷嗖嗖的细雨,和着秋风如刀子一般刮在脸上,沿着浩淼的湖水,我走啊走,不见一个人影儿。最后,终于走到了那大水法遗址----尽管多少次从图片上、从教科书上见过这遗址的照片,可当我立在苍苍的天空下,真实地面对着这一片一地一旷野的玉白石块时,仍感到那来自心底的震憾!依旧华美----我抚摸着那冰冰凉凉的玉石纹理;依旧精致----那欧式的曲线流畅又不羁;依旧贵族----断碎的罗马石柱在苍天下笔直出一派伟岸和傲然。后来我就流泪了。我没带相机,但那些石块、石柱、石雕连同那灰苍苍的天空一起烙在了脑海里,成为心房上一幅永不磨灭的壁画。
十年后的今日,我说,再去圆明园。对我来说,去圆明园是一种凭吊,一种拜谒,甚至是一种提醒。说出这些我不怕别人说我矫情,我就是这样想的。
进了圆明园,才发现今非昔比。十年前的清寂不复存在,曾经寂静的圆明园一片喧嚣。柳绿桃红藤紫,满目春色也罢,昔日皇族的休闲园址,也该平常百姓流连赏目,门票从五角涨到二十五元也罢,这遗址这偌大的园子要人管理也得养活自己。装饰华丽的人力车左右缠着:去福海?去绮春园?就十元,拖您去西洋楼您哪!谢了您哪,我说,我就是想自个儿走走。
往前,沿着湖边再往前,穿过紫藤架,右拐,是了,是遗址,大水法遗址。
想不到的是西洋楼遗址这儿,竟也有这许多的人!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孩子尖叫着互掷着石子,一群看来是高中生或是中专生的少男少女咬着冰棍儿在海宴堂遗址前高声唱着“对面的女孩走过来走过来”;几位看上去似干部模样的人笑眯眯地摆好阵势在镌刻着“圆明园”字样的大理石石碑前照像,那捧着相机的说:“笑!笑啊!”这群人就腆着发福的肚皮蠢蠢地笑了。在大水法遗址前,就是那小时在书中看到,十年前在那儿哭泣的五根大罗马柱那儿,一对情侣旁若无人地拥抱亲吻!
刹那,我有点不知所措。亲吻示爱干嘛到这大水法遗址面前呢?在这样残破颓败的乱石间,怎么笑得出来?要唱歌蛮好去那桃红柳绿的绮春园,长春园或是泛舟福海啊!看着这群在破碎的石块遗址前欢笑的老老少少,仰首凝视那高高而破残的罗马柱,眼眶和心口就都隐隐地疼起来。历史呢?耻辱呢?血性呢?
前些年,曾经围绕这圆明园需不需要重建有过争论,结果是理智的人们理解了废墟的价值,尊重了历史留给我们残酷的真实,这片废墟留下了。当时,我是为留下拍案叫好。可今日见到这么多在废墟上在遗址前欢笑嬉闹的人群,我有点怀疑留下的必要了,在经过那么多岁月之后,眼前这般断壁残垣,还能提醒人们对一个多世纪前那场噩梦的记忆,那场中华民族的灾难与奇耻大辱吗?!
该是来圆明园,天就要阴的。一阵沙尘扑面而来,豆大的雨点砸了下来,劈头劈脸,欢笑的人群直往外冲。剩下我一人,静静地,在洁白的石块上坐下,对着这大水法遗址,对着这华美残破的罗马石柱,和苍天,和这些断壁残垣一起落泪哭泣……
  17.下列对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我”每一次去圆明园,看到那“华美”、“精致”、“贵族”的圆明园,感受到来自心底的震憾,是因为中华民族那高超的建筑艺术深深打动了“我”,让“我”从心底升腾起一种民族的自豪感。
B.作者目睹十年后人们在圆明园里的举止言行,内心无比沉痛,发出“历史呢?耻辱呢?血性呢?!”的喝问,表达出心中深深的隐忧。
C.经过十年前后情景的对比,作者深切地感受到圆明园所代表的一段历史在现实生活中已被人淡忘,圆明园里的断壁残垣已不能提醒人们对那场中华民族的灾难与奇耻大辱的记忆。
D.文章注重环境描写,借环境烘托心情。两次去圆明园都是雨天,前一次是有意选择阴天细雨时前往,阴冷的天气使“我”的心情非常凝重;后一次则遭遇天气突变,豆大的劈头劈脸的雨点加重了“我”沉重的心情,升华了文章的感情。
E.文章以“哭泣”为线索,串起全文,标题为“哭泣的圆明园”,末尾又写到“和这些断壁残垣一起落泪哭泣“,主客相知,物我交融,主题得到深化。
  18.作者说,去圆明园,是一种凭吊,一种拜谒,甚至是一种提醒。请分别解释“凭吊”、“拜谒”、“提醒”在文中的含义。(6分)
凭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拜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作者认为,圆明园一直是哭泣的。联系全文看,圆明园哭泣的原因有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文章提到,现在到圆明园浏览观光的人越来越多,但是能真正理解圆明园的人却越来赵少了。文章列举了多种令作者痛心的现象。你见过或经历过类似的场景吗?试举出一例,并写上你的感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实用类文本阅读(30分)
阅读下面人物通讯,完成21—24题: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谭士珍
我国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是世界一大奇迹。这个奇迹的创造者是谁呢?他的名字叫袁隆平。
袁隆平,祖籍江西德安,1930年农历七月初九日出生于北平(今北京)。
1953年秋,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被分配到偏远的安江农校,开始了他从事农业科学技术教育和研究的生涯。
50年代末,学校派他带学生到黔阳县劳动锻炼。那正是过苦日子的时期。穷困,就像秋天阴蒙蒙的雨雾,笼罩在他的头上。
他住在向福财的家里。
慢慢地和向福财混熟了。有天傍晚,向福财背着一口袋谷子回来,扔下布袋,跌坐在竹椅上歇气。
他问:“这谷子哪里来的?”
向福财答:“是从八面山换来的谷种。”
“谷种?”
“南特号。”向福财叹了口气,“袁老师,你们学堂里的先生是顶上有灵光的圣人,种田人盼的就是有个好种子呀!”
向福财的话给袁隆平的心沉重一击。他是教农作物栽培学和遗传育种学的,但没有培育出适合山民种植的好稻种来。向福财为集体换良种,饿着肚子爬高高的八面山,一个来回就是40公里啊!
袁隆平和向福财正谈论着,向福财5岁的女儿春花悄悄向墙角走去,随即打开布袋,抓起一把谷种往嘴里塞。
向福财一看,急忙奔了过去,掴了春花一耳光。骨瘦如柴的春花一声不吭地像一截木头似地栽倒下去。
向福财哭喊着抱起春花,颤声喊:“春花,春花,这是为队里换来的谷种,不能吃呀!”
怎样使人们不挨饿呢?袁隆平为此深深思索和不安了。
袁隆平回到学校,借书买书,读书抄书,开始了他的科学实践。
他先从旱粮作物起步,研究来研究去,收效甚微。1964年起,他转向研究水稻。因为我国是世界上产稻国之一,水稻种植面积为播种面积的1/3,水稻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40%。从国际上看,全世界约有一半人口以大米为主要粮食,有90多个国家种植水稻。这就是说,进行水稻的科学研究还具有世界意义。
袁隆平提出一个世界性的大课题----杂交水稻。
其实,这一重大课题在国外早已进行研究。1926年,美国科学家琼斯最先报道了水稻杂种的优势现象。1962年,印度一位科学家进一步提出了水稻下一代杂种优势在生产上应用的设想。然而,水稻是一种花器很小的自花授粉作物,异花授粉十分不易,这使国际上许多有此设想的研究人员先后丧失信心,放弃或中断了研究。而袁隆平选中了这个大课题,前进的道路该是何等的曲折和艰难啊!
他披挂上阵,尚未站稳脚跟,冷言冷语便扑面而来。
“这个鬼怕是得了神经病,外国搞了多年都没搞出来,他能搞出来么?做梦!”
“搞杂交水稻是对遗传学的无知!”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想得美!”
……
袁隆平既不争,也不辩。他矢志不移地搞科学试验。
1964年袁隆平迈出了杂交水稻研究的第一步。可是不久,“文化大革命”便开始了。
一天下午,他正在校园看大字报,有人悄悄告诉他:“你搞试验的坛坛钵钵被砸烂啦!”
袁隆平一听愣了,马上跑去一看,果然,所有搞试验的坛坛钵钵被砸得稀巴烂,心爱的秧苗不是被折成几截,就是与湿泥污水搅拌成一团。面对这种惨景,他落下了伤心的泪……
袁隆平夜不能寐。“笃!笃!笃!”突然有人敲门。他赶快起床去开门。
进来的是他的踏实的支持者李必湖和尹华奇。他们都是袁隆平的学生。
“你们半夜来找我,有啥子事吗?”袁隆平惊问。
李必湖说:“袁老师,我们晓得造反派要砸烂你的坛坛钵钵,我和小尹赶在他们前面藏了四钵呢。”
这劫后余生的四钵秧苗,袁隆平倍加珍惜,到1968年,已发展到四分秧田了。
为发照顾这得来不易的“秧宝宝”,袁隆平像慈母似地守护在秧田边。然而,就是他视为生命的四分秧田,在一个星期天的早上,还是被那些造反派扫荡一空。
袁隆平来到实验田边,像疯了似地在狭窄的田埂上走过来,又走过去,狂奔乱跑。当走到一口深井旁,像发现了什么,把衣服一脱,“扑通”一声跑了下去,原来他发现那里面还有几棵秧苗。
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够袁隆平受的了。可是在每次最关键的时刻,是党支持了他,人民支持了他。比如,造反派要把他打成现行反革命,一翻他的档案,发现国家科委九局有份公函,要求保护袁隆平这一重大科研实践。驻安江农校工作级把这一情况反映给地委,地委明确表态要保护他。当袁隆平的试验再次遭到破坏时,党组织又支持他带着助手去海南和云南加速繁殖。原湖南省政协副主席,省农业厅厅长陈洪新给了他很大支持。
在党的亲切关怀和全国大协作下,袁隆平为之奋斗9年的希望终于实现了!一系配套成功了!只有三系配套成功,才能生产出大量杂交种子。这是古今中外都未解决过的重大科研课题。
兵不解甲,袁隆平还得继续再战。因为,三系配套成功,并不意味着功成名就。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应用。袁隆平又带领人马投入再越优势关和攻克制种关的战斗。1974年冬,仅湖南便组织了一万多人横渡琼州海峡;接着,各省又组织了二万多人奔赴海南。袁隆平被任命为海南制种大军总顾问。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育成水稻品种500多个;然而,没有哪个良种杂交水稻推广得这么快,效果这么好。1976年全国种植杂交水稻208万亩,到1989年,就增到近两亿亩。13年来,杂交水稻累计种植面积12.56亿亩,增产粮食约1000亿公斤,增收近300亿元。根据中央农业部统计,全国水稻平均亩产357公斤,而杂交水稻是441公斤,每亩增产约100公斤。
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还以迅猛之势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1989年4月,袁隆平应国际水稻研究所的邀请,赴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参加学术会议。
讲坛上,袁隆平操着流利的英语宣读了一篇论文:《中国杂交水稻育种》。接着,他就大会提出的问题进行答辩。与会人员对袁隆平精彩的学术报告和答辩报以雷鸣般的掌声。
袁隆平讲演结束以后,幻灯映出“杂交水稻之父”的字幕和他的头像,全场为之欢呼,掌声不绝于耳。
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米纳斯博士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全世界带来了福音!”
美国一家电影公司特为杂交水稻拍摄了一部题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花园里》的彩色纪录片,在影片中称赞袁隆平,说杂交水稻这一科研成果解决了世界各族人们的吃饭问题。
袁隆平多次赴国外讲学和传授制种技术。他的足迹遍布五大洲四大洋。
中国杂交水稻之花在世界各地结出丰硕之果,产量最高的比当地品种增产50%,一般增产20%到30%。
杂交水稻的出现,是世界一大奇迹。有人说是中国继指南针、火药、纸张、活字印刷术“四大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人教版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试题』  下一个『苏州中学语文考前演练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