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28中2007中考模拟试题(含答案)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中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枣庄28中2007中考模拟试题(含答案)(九年级下册 部编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07语文模拟试题(五)得分 评卷人 一、积累与运用(30分)1.以下是玉石的有关介绍,请填写相应的汉字和拼音。(4分)玉,出于自然,外表温和圆润,本质却至坚至刚,其纹缜()密,其声清越,是需要经过漫长的shāixuǎn()、精细的琢磨才能成就的“石之美者”,它的美由内而外渗透折射,柔和含蓄,魅力无穷。我国先民认
试题预览
  2007语文模拟试题(五)
得分 评卷人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以下是玉石的有关介绍,请填写相应的汉字和拼音。(4分)
玉,出于自然,外表温和圆润,本质却至坚至刚,其纹缜(      )密,其声清越,是需要经过漫长的shāi  xuǎn(     )、精细的琢磨才能成就的“石之美者”,它的美由内而外渗透折射,柔和含蓄,魅力无穷。我国先民认为它是非常神秘的石头,集天地之灵气,是意义非凡的象征之物,便将其作为礼器使用。春秋战国后,玉器与中国人礼仪德行联系在了一起,《礼记》里就有 “君子以玉比德焉”的说法。玉的视觉、声音、温润的手感、刚烈的属性,都与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精髓(      )有相通之处,因此,玉文化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mián  yán(       )不断,产生了许多和玉紧密关联的神话与传说,炼造出了许多有关玉的美妙成语及词句,我国人民至今仍保存有佩戴玉石的习惯。
缜(      )    髓(      )    shāi  xuǎn(     )    mián  yán(       )
2.北京2008年奥运会奖牌设计方案27日下午在首都博物馆正式发布,奖牌正面采用国际奥委会规定的胜利女神图案,背面如下图所示。此设计是中华文明与奥林匹克精神在北京奥运会形象景观工程中的又一次“中西合璧”。北京2008奥运奖牌,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金镶玉”。
   它的哪些设计凸显了中国特色,请你结合奖牌具体的图案和外形进行介绍(可以参考第1小题中的内容答题)。 (2分)
①                                                     
②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2分)
①美丽       的西双版纳气候宜人,是旅游者的首选之地。
②       的兴趣、恰当的方法是青年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
③走进古城,你会发现这里的建筑古香古色、        ,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
A.富饶  浓厚   别具一格                     B.富裕   浓郁   自出心裁  
C.富庶  浓厚   独树一帜                     D.富饶   深厚   标新立异  
4.用修改符号修改下列病句。(2分)
(1)为了防止病树造成危害,园林工人逐一对公共场所、公园、广场、街道的树木进行排查。
(2)目前,我国各方面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还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
5.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风筝》的作者是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本文选自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B.剧本通常包括两部分:一是剧作家的舞台提示,一是人物自身的台词。
C.摆事实和讲道理是论据的两种基本形式。
D.李白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陆游则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6.根据语境,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2分)
美丽的细节,是一滴滴润物细无声的露珠,是一缕缕清爽怡人的春风;
美丽的细节,                           ,是一首首感动生命的诗句。
7.填空 (10分)
(1)                  ,风正一帆悬。        (2)________________,似曾相识燕归来。
(3)长风破浪会有时,        。      (4)予独爱莲之               ,濯清涟而不妖……  
(5)央视大剧《贞观长歌》中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十则》中孔子的话:                   ,                   。
(6)温家宝总理在会见美国总统布什时,引用王安石《登飞来峰》中“                         
  ,                       ”的诗句表示双方应从全球战略高度,高屋建瓴地创新中美关系。
(7)古代送别诗中,有很多情景交融的佳句,虽只字未提送别,笔端却饱含悠悠不尽之情思,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请写出两句这样的诗句。
                                                                                                                                 
8.阅读《题春晚》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3分)
题   春   晚        宋)周敦颐
      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1)这首诗哪一句交代诗人观景的立足点?(1分)
 (2)诗人描写昏鸦时为什么用“点”而不用“只”?说说你的理解。(2分)


9.根据你平时阅读名著的情况,完成下列问题。(3分)
在一次主题为“我最喜欢的名著”的班会中,你的发言涉及了名著《鲁宾孙漂流记》,请按要求完成下面的发言提纲:
(1)《鲁宾孙漂流记》的作者是                          。
(2)我最喜欢这部名著中的                                                 这一情节,理由是                                                                   
                                                                          。
二、阅读(60分)
(一)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 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丙)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慧王下》)  
〔注〕①雪宫:齐宣王玩乐的郊外别墅。  ②非其上:认为他们的统治不对。 ③为民上:作为人民的统治者。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含义。(3分)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       ②是进亦忧,退亦忧(            )
③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
11.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三个选段实际上表达了一个共同的思想,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从选文中看,_______________更是这种思想的实践者。(4分)
13.请说说孟子的“忧乐观”与范仲淹的“忧乐观”的不同点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提着小包,穿过市场的广场。他身后跟着一个火红色头发的巡警,端着一个筛子,盛满了没收来的醋栗。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每小题3分,共15分 )
14.本段选自______国作家_________的短篇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中写“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中的“上帝创造”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暗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这段文字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写出一种,举例并分析其作用。

  
(三)暖冬带来怎样的危机        

①今年的全球变暖让黑龙江出现56年来最暖冬季。上升的气温让哈尔滨市的街头冰景变得面目全非,有关部门不得不提前拆除融化的冰景。这些冰雕至少比往年早谢幕20天!
②暖冬,不只在东北。2月5日,北京最高气温达到16摄氏度,创下自1840年有温度记录史以来同期气温的最高纪录。南京及广州近日气温也先后创出历史同期最高纪录。
③暖冬,全球告急。美国新泽西州暖冬的天气,让街道上厚重的冬衣几乎绝迹。欧洲阿尔卑斯山一带的不少滑雪胜地,由于降雪少得可怜而被迫关闭。就连爱沙尼亚的熊和英国的刺猬都不肯冬眠……
④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研究小组日前最新评估报告指出,人类若不重视环保,到本世纪末,估计平均气温最多将上升6.3摄氏度。而科学研究表明,如果平均气温上升3摄氏度,在亚洲每年将有700多万人面临洪水袭击,全球将有1亿多人面临粮食不足窘境;如果上升4摄氏度,全球就会有30多亿人面临缺水问题,北美地区受热浪侵袭的次数将增加3至8倍,北极海冰将减少35%……
⑤伴随着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耗能企业对全球变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节能降耗不仅是企业的事,每位社会成员都负有一份责任。
⑥温水煮青蛙,青蛙在劫难逃。“可恼的是,机警的青蛙或可跳出热锅保全性命,而对全球气候变暖先知先觉、有环保意识的人们,并不能“独善其身”,他们正无可奈何地被拖入“温室效应”的“热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力倡导节约型社会理念、普及节能环保知识,更具深远意义。
⑦其实,我们并非无可作为。据研究,房间供暖和制冷“吃”掉了世界上能源总量的36%。也就是说,人们为调节室温以求得舒适之感,给地球带来了巨大的能源压力。从建筑节能角度来看,建设部的数据表明,尽管全国迄今为止已累计建成节能建筑面积10.6亿平方米,但这一数字仅占全国城镇既有建筑面积的7%。很多购房者对这种成本更高的房屋“想说爱你不容易”。
⑧再说家电。家用电器消耗了家庭所需能源的一大半,二氧化碳排放量排名第五。国际能源机构研究表明,环保家电能减少全球家庭耗能的43%,但是,这些价格偏高的环保家电常常是“叫好不叫座”。再退一步说,就是随手关掉带电状态的电视,又有多少人能坚持?
⑨在社会生活中,其实每个家庭每个人都面临着与耗能企业同样的抉择。是加大投入提高自身成本,还是坐视不理提高社会成本?这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道德问题。个人短视的结果,是社会遭殃,最终每个人都难逃自然的惩罚。
⑩什么时候,当节约成为习惯、环保成为时尚,当每一个电灯开关都像安在自家卧室、每一个自来水龙头都像安在自家厨房,当冬天还有雪、冰雕也不再早早消融……那时,我们共同栖息的地球家园才有希望。                         (选自《光明日报》)
19、阅读全文,选出对文章理解有错误的一项。(    )(2分)
A、本文说明了暖冬带来的环境变化、严重后果、产生的原因、对策以及现状,发出要节约要环保的呼吁。是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顺序来介绍的。
B、文章在开头列举“哈尔滨市的街头冰景遭遇暖冬”后,又列举了其他事例,是为了强调暖冬已成为全球性问题,从而引起读者的警醒。
C、“这些冰雕至少比往年早谢幕20天”,“创下自1840年有温度记录史以来同期气温的最高纪录。”文中加点的词语和短语,分别从范围和时间上加以限制,表明了语言的准确性。
D、由于社会成本投入不算高,而家庭要购买,自身投入成本相对提高,所以节能型建筑和环保家电常常“叫好不叫座”,
20、第④段中列举一系列的数字,是为了说明什么?(2分)
                                                                              
                                                                              
21、第⑥段中所说的“温水煮青蛙,青蛙在劫难逃”,比喻什么现象?请写出你的理解。(2分)
                                                                              
                                                                                
22、第⑥段中所说的“有环保意识的人们”并不能“独善其身”的含义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23、第⑨段中加点的“这”指代什么?请摘录文中原句回答。(2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探究题。(4分)
材料一:人类活动是造成气候变暖的原因。而气候变暖又是由于大气中聚集了大量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造成温室效应。按照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指标PPM计算,1万年以来,其指数始终保持在约270左右,40万年来其指数徘徊在200—280之间,可从工业革命开始以来,这个指数猛增,达到了现在的360,而且这个指数还会增加。木材、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我们越早采取行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它所造成的影响就会越小。                                     
材料二:一百年内,地球表面气温将急剧增加!发出这个警告的正是91岁的中科院院士叶笃正。他说:全球变暖就是我们有着二氧化碳和别的温室气体总在放,使得地球成了个塑料大棚,温度当然增高。如果我们像现在这样下去,一点不节制自己的活动,估计到本世纪末,平均温度可能增加六七度。叶笃正,这位老人,在人们沉浸在经济急速发展的喜悦时,却怀着一份深深忧虑,以自己急切的呼吁唤醒人们的环保良知,并带领年轻人不懈的进行环保课题研究。他也因此获得2005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成为2006年感动中国获奖人物。
(1)《暖冬带来怎样的危机》中指出, “家用电器消耗了家庭所需能源的一大半,二氧化碳排放量排名第五。”家用电器的使用与二氧化碳排放有关系吗?请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作些分析。(2分)
                                                                                 
                                                                             
(2)选文中提到“节能降耗不仅是企业的事,每位社会成员都负有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九年级 下册 中考模拟卷


上一个『初中毕业学生考试语文试题』  下一个『平昌中学九年级下中期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