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高考新课标模拟试卷(语文)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2007年高考新课标模拟试卷(语文)(高三下册 粤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07年高考新课标模拟试卷(语文)一、语言文字基础(共9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羁縻糜烂麾下摩肩接踵望风披靡 B.蓼蓝谬论寂寥未雨绸缪戮力同心 C.奴婢裨益稗官俾便考查纵横捭阖 D.妖娆环绕蹊跷饶有兴味百折不挠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3分)A.78岁
试题预览
  2007年高考新课标模拟试卷(语文)

一、语言文字基础(共9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羁縻    糜烂    麾下    摩肩接踵    望风披靡
B.蓼蓝    谬论    寂寥    未雨绸缪    戮力同心
C.奴婢    裨益    稗官    俾便考查    纵横捭阖
D.妖娆    环绕    蹊跷    饶有兴味    百折不挠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3分)
A.78岁的李政道先生是一位教养极深又酷爱艺术的大科学家,他恰到好处地融合科学家的严谨和艺术家的洒脱。
B.办事要有个轻重缓急,有的事虽然是好事,但是时机不对,只凭一厢情愿,即使办成了,也会招来不少意见。
C.要使社会上的正义感永不磨灭,就要在整个民族中大力弘扬正气,特别是广大为政者要带个好头。
D.近来,有些商家打着“买一赠一”的旗号欺骗消费者,他们或是将手表带拆下,或是将音响与原配话筒分开,这种拉大旗做虎皮的做法,使消费者明明吃了亏还以为讨了便宜。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拿我们国有企业来说,就是要不断加大改革的力度和范围,通过深化企业改革,更好地适应市场,才能创造出新的生产力水平。
B.我国税务机关正在加紧完善涉外税收征管体系,以便更好地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后带来的新变化。
C.19日1时30分起观测到迸发猛烈的狮子座流星雨,目测最大强度估计超过每小时1万颗以上。
D.近些年来,国外教育机构不仅在寻求与我国包括民办高校在内的各类学校合作,而且许多人也开始将注意力投向民办教育,并以此作为创业的新起点。

二、古诗文阅读(33分)
(一)文言文阅读(21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
山涛,字巨源,河内怀人也。涛早孤,居贫,少有器量,介然不群。性好《庄》《老》,每隐身自晦。与嵇康、吕安善,后遇阮籍,便为竹林之交,着忘言之契。康后坐事,临诛,谓子绍曰:“巨源在,汝不孤矣。”涛年四十,始为郡主簿。举孝廉,州辟河南从事。咸熙初,封相国左长史。时帝以涛乡闾宿望,命太子拜之。帝以齐王攸继景帝后,素又重攸,尝问裴秀曰:“大将军开建未遂,吾但承奉后事耳。故立攸,将归功于兄,何如?”秀以为不可,又以问涛。涛对曰:“废长立少,违礼不祥。国之安危,恒必由之。”太子位于是乃定。太子亲拜谢涛。及羊祜执政,时人欲危裴秀,涛正色保持之。由是失权臣意,出为冀州刺史,加宁远将军。涛 再 居 选 职 十 有 余 年 每 一 官 缺 辄 启 拟 数 人 诏 旨 有 所 向 然 后 显 奏 随 帝 意 所 欲 为 先。故帝之所用,或非举首,众情不察,以涛轻重任意。或谮之于帝,故帝手诏戒涛曰:“夫用人惟才,不遗疏远单贱,天下便化矣。”而涛行之自若,一年之后众情乃寝。涛中立于朝,晚值后党专权,不欲任杨氏,多有讽谏,帝虽悟而不能改。后以年衰疾笃,上疏告退,不许。帝尝讲武于宣武场,涛时有疾,诏乘步辇从。因与卢钦论用兵之本,以为不宜去州郡武备,其论甚精。初,陈郡袁毅尝为鬲令,贪浊而赂遗公卿,以求虚誉,亦遗涛丝百斤,涛不欲异于时,受而藏于阁上。后毅事露,槛车送廷尉,凡所以赂皆见推检。涛乃取丝付吏,积年尘埃,印封如初。
——《晋书•列传第十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康后坐事              坐:因…犯罪
B.巨源在,汝不孤矣      孤:孤单
C.涛再居选职十有余年    居:担任
D.一年之后众情乃寝      寝:平息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随帝意所欲为先。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①帝以齐王攸继景帝后     ②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C.①帝虽悟而不能改         ②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D.①太子位于是乃定         ②羽复引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6.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山涛 “清廉正直”的一组是(3分)
①少有器量,介然不群  ②废长立少,违礼不祥  ③诏旨有所向,然后显奏  ④时人欲危裴秀,涛正色保持之  ⑤不欲任杨氏,多有讽谏  ⑥积年尘埃,印封如初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山涛早年丧父,家境贫寒,故其为人也气量狭小、孤高气傲。他很少结交朋友,只是结识了阮籍这批竹林贤士,才有人生的归宿感。
B.山涛虽然入仕较晚,但德望乡闾,他也因此深得司马氏政权统治者的尊崇,晋帝还以太子的立选问题征求过山涛的意见。
C.山涛为人正直,在朝廷任职期间,以选贤任能为己任。尽管工作上的我行我素造成了一些失误,从而招人非议,但山涛还是一位好官。
D.山涛既有文韬,又有武略。皇帝到宣武场讲习武事还带着有病的山涛,以及他和卢钦的一番谈话,都见出他有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
8.断句和翻译(9分)
⑴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时帝以涛乡闾宿望,命太子拜之。(3分)
   译文:                                         
   ②众情不察,以涛轻重任意。(2分)
译文:                                          
③凡所以赂皆见推检。(2分)
译文:                                               
⑵用“/”给下面文言文阅读材料断句。(2分)
涛 再 居 选 职 十 有 余 年 每 一 官缺 辄 启 拟 数 人 诏 旨 有 所 向 然 后  显 奏 随 帝 意 所 欲 为 先

(二)诗歌阅读(6分)
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寒有怀  唐•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注】①时作者漫游在长江下游一带。②襄水,古属楚国。
    ⑴诗人是如何写出“早寒”的特点的?请结合诗句具体说明。(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诗的第二、三联是如何抒发作者的思乡之情的?请作简要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古诗文中空缺的部分。(任选三小题。每空1分,共6分)
⑴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论语》)
⑵风之积也不厚,              。故九万里,              。(庄子《逍遥游》)
⑶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              。(屈原《离骚》)
⑷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                。
(李白《行路难》)

三、现代文阅读(33分)
(一)必答题(18分)
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11—14题。
南宋时,全国的作者就嫌宋诗“衰于前古……遂鄙薄而不道”,连他们里面都有人觉得“不已甚乎”。从此以后,宋诗也颇尝过世态炎凉或者市价涨落的滋味。在明代,苏平认为宋人的近体诗只有一首可取,而那一首还有毛病,李攀龙甚至在一部从商周直到本朝诗歌的选本里,把明诗直接唐诗,宋诗半个字也插不进。在晚清,“同光体”提倡宋诗,尤其推尊江西派,宋代诗人就此身价十倍,黄庭坚的诗集卖过十两银子一部的辣价钱。这些旧事不必多提,不过它们包含一个教训,使我们明白:批评该有分寸,不要失掉了适当的比例感。假如宋诗不好,就不用选它,但是选了宋诗并不等于有义务或者权利来把它说成顶好,顶顶好,无双第一,模仿旧社会里商店登广告的方法,害得文学批评里数得清的几个赞美字眼儿加班兼职,力竭声嘶的赶任务。整个说来,宋诗的成就在元诗、明诗之上,且超过了清诗。我们可以夸奖这个成就,但是无须夸张、夸大它。
    据说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的时候,每听到他父王在外国打胜仗的消息,就要发愁,生怕全世界都被他老子征服了,自己这样一位英雄将来没有用武之地。紧跟着伟大的诗歌创作时代而起来的诗人准有类似的感想。当然,诗歌的世界是无边无际的,不过,前人占领的疆域愈广,继承者要开拓版图,就得配备更大的人力物力,出征的愈加辽远,否则他至多是个守成之主,不能算光大前业之君。所以前代诗歌的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而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向后人挑衅,挑他们出来比赛,试试他们能不能后来居上,打破记录,或者异曲同工,别开生面。假如后人没出息,接受不了这种挑衅,那末这笔遗产很容易贻祸子孙,养成了贪吃懒做的膏粱纨袴。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看了这个好榜样,宋代诗就学了乖,会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同时,有了这个好榜样,他们也偷起懒来,放纵了模仿和依赖的惰性,瞧不起宋诗的明人说它学唐诗而不像唐诗,这句话并不错,只是他们不懂这一点不像之处恰恰就是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所在。明人学唐诗是学得来维肖而不维妙,像唐诗而又不是唐诗,缺乏个体,没有新意,因此博得“瞎盛唐诗”、“赝古”、“优孟衣冠”等等绰号,宋人能够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疏凿的河流加深了,可是不曾冒险开荒,没有去发现新天地。用宋代文学批评的术语来说,凭藉了唐诗,宋代的作者在诗歌的“小结裹”方面有了许多发明和成功的尝试,譬如某一个意思写得比唐人透彻,某一个字眼或句法从唐人那里来而比他们工稳,然而在“大判断”或者艺术的整个方向没有什么特著的转变,风格和意境虽不寄生在杜甫、韩愈、白居易或贾岛、姚合等人的身上,总多多少少落在他们的势力圈里。
                                                  (选自钱钟书《宋诗选注•序》)
11.第一自然段说:“从此以后,宋诗也颇尝过世态炎凉或者市价涨落的滋味”,实际上说出后人对宋诗态度的变化。这个变化是什么?下列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明人鄙薄宋诗,或认为宋诗只有一首可取,而那一首还有毛病,或把明诗直接唐诗,宋诗半个字也插不进。
    B.清人推尊宋诗,宋代诗人就此身价十倍。
    C.宋诗或是被贬得一无是处,或是被捧上了天。
    D.批评应该有分寸,不要失掉了适当的比例感。
12.选出表述与文意相合的选项。(有几个选几个,只写字母即可)(6分)(    )
    A.宋诗从南宋开始,就为人诟病,金代的作者全都鄙薄宋诗。
    B.作者对唐代以后历代诗歌的成就的评价中,以宋诗为最,清诗次之。
    C.宋人在唐诗面前“学乖”、“偷懒”,结果是落在前辈的“势力圈里”。
    D.明人讥讽宋诗“学唐诗而不像唐诗”,就是指其“维肖而不维妙”。
E.宋人学唐诗而不像唐诗,正是其创造性和价值之所在。
F.宋人凭藉了唐诗,在诗歌创作上有了许多发明和成功的尝试,开拓了诗歌创作的新天地。
13.作者认为“批评该有分寸,不要失掉适当的比例感”,对宋诗评价,作者“适当的比例感”表现在哪里?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作者认为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和大不幸,并且具体分析了宋人学唐诗的两点成功和一处不足,根据文段的内容,请具体指出宋人学唐诗的成功和不足。(6分)
答:                                                                      
                                                                              
                                                                          

(二)选答题(共15分)
考生选做“文学类文本阅读”或“实用类文本阅读”两大题中的一大题,不跨大题选做小题。
Ⅰ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15~17题。(15分)
芦  苇  乔洪涛
那些草从黑色的泥地里长出来,它和地下的根一样,也是一节一节的,它们有着竹子一样修长的叶子,但是我的祖先却叫它们芦苇。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父亲告诉我,芦苇到秋天的时候,就开一大团一大团的白花,冬天的时候死去,第二年春天再活过来;而竹子不开花,竹子一开花就永远地死去了,再活不过来。
我的故乡遍布这种叫芦苇的植物,它们成片成片地生长在村庄的周围,跟着一条叫蒲苇河的河流曲折蜿蜒,长成一大片茂密的芦苇荡。
这些植物的年纪比我祖父的祖父还大,我的祖先还没有来的时候它们就已经在这儿生长了,一年死一次,一年生一次。它们把根深深地扎进黑色的泥土里,向四周肆意扩展,你拿一把铁锨随便找个地方挖下去,都会切着它纤细的根。父亲犁地的时候就常常翻出来一两棵脆脆的白生生的苇根,那可是一块种了多少年的熟地啊。它们藏在地下,一有机会就冒出尖尖的头来,并且趁你不留神的工夫就迅速地生长成一棵挺拔的芦苇。这些根在土里就像千万只飞鸟在空中一样任意飞翔,占领着空间和泥土,织成一张巨大的网。我整个的蒲苇桥村庄就坐落在这张大网上。这里到处都长满了芦苇和蒲草,我们的村庄就是以它命名的。父亲说,实际上我们都是蒲苇桥一棵一棵活着的芦苇,我们的根像芦苇一样深深地扎在大地上,我们永远离不开这黑色的泥土。父亲说这话的时候,我还只是一个懵懂的少年,但是我隐约地觉出父亲是一位乡村哲学家,除他之外,我还没听谁说过人是一棵芦苇。
地面是一个界点,芦苇在两个空间里生活。根向底下使劲扩展,死死地抓住泥土;茎则直直向上,抢占着地上的位置。芦苇是一种特殊的植物,它一节一节地长着,就像我们进行一次长途的旅行,总要走一走歇一歇一样。每歇一次,它就挑起一把叶子做绿伞。我觉得芦苇更像一个人,抑或是人在冥冥之中学了芦苇。但人和芦苇是不一样的。一位哲人说,“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会思想是人比芦苇高明。但会思想也使许多人长得歪了,不能像芦苇一样正直地生长。人群中有歪心斜术之人,但谁见过一棵弯着生长的芦苇?
芦苇一路直直地长下去,慢慢高过我的头顶,我拨开苇丛走进去,后面的芦苇复又合拢,苇荡把我淹没了。这些细细的苇叶组织成了翠绿的空间。它们像一叶叶小舟,又像一队队纤柔的少女,这让我想起那首古老的歌谣:“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些长腿细腰的美人儿可就是我二十年中夜夜梦见的伊人?我顺手捋过一支细长的苇节,做成清脆的苇笛,这是芦苇的情歌,汩汩流淌,滋润着幸福的胸膛。
我看见母亲的羊群走进了苇荡,苇荡里马上就绽开了洁白的花朵。苇荡里偶尔会有一小片芦苇稀疏的地方,这儿长满了丰茂的野草,有水稗子草,芨芨草,开白花的野荞麦和许许多多不知名的野草,母亲的羊群就在这儿吃草,神秘而又浪漫。
这让我想起我的先人,他一拨一拨地走进苇荡,最后睡在苇荡里滋养着芦苇,不知道我的身体能生出多少棵挺拔的芦苇?(选自《散文选刊》2003年第7期)
15.原文第三段中“这些根在土里就像千万只飞鸟在空中一样任意飞翔,占领着空间和泥土,织成一张巨大的网”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芦苇什么样的特点?(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作者在写芦苇时写出了它哪些方面的特征?联系全文,分条表述。(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我觉得芦苇更像一个人,抑或是人在冥冥之中学了芦苇。但人和芦苇是不一样的”一句,前面说“芦苇更像一个人”,后面又说“人和芦苇是不一样的”,前后的说法是否矛盾?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7分)
答: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粤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广东省中山市2007届高考语文综合检测试卷』  下一个『初三考试综合测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