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岳县李家中学高二语文(上)半期测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中试卷
试题
名称
安岳县李家中学高二语文(上)半期测试题(高二上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泸州十七中高二语文五月份月考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第I卷(选择题共30分)一语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A哄骗诱哄哄逗孩子哄堂大笑B咽气哽咽狼吞虎咽喇叭声咽C蛮横横财满脸横肉横冲直撞D强迫勉强强词夺
试题预览

泸州十七中高二语文五月份月考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共30分)
一  语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哄骗  诱哄  哄逗孩子  哄堂大笑      B  咽气  哽咽  狼吞虎咽  喇叭声咽
C  蛮横  横财  满脸横肉  横冲直撞      D  强迫  勉强  强词夺理  强人所难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百无聊赖    面面相觑    不翼而飞    兵慌马乱
B  少不更事    投机倒把    莫名其妙    鞠躬尽瘁
C  唉声叹气    冠冕堂皇    一目了然    老态龙肿
D  安然无恙    走头无路    恬退隐忍    理屈词穷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中国代表振振有词的发言响彻整个会议大厅,赢来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B  中国寺庙建筑宏大精美,因势构筑巧思妙想,真可谓鬼斧神工,令人叹服。
C  读书不能无动于衷,否则,怎么能提高阅读理解水平呢?
D  我本来就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硬要派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  这家药厂本着保证质量,降低成本,便于服务为原则,改革了处方、工艺和剂型。
B  指导"神州三号"第二期安装工程的是北京两个研究所的工程师。
C  深圳的春天,真是一个大花园。
D  只有切实地解决农村乱收费问题,才能减轻农民负担,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
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才能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中国文化的这种特色,有时通过“天人合一”的命题表述出来。中国古代思想家一般都反对把天与人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而主张天人协调、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问题,就其理论实质而言,是关于人与自然的统一问题,或者说是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问题。应当承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内容十分复杂,其中既有正确的观点,也有错误的观点,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予以分析。但是,从文化的民族性以及对民族文化的推进作用和深远影响看,我们应当大胆肯定。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其最基本的涵义,就是充分肯定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关注人类行为与自然界的协调问题。从这个意思上说,天人合一思想的,是非常有价值的。
恩格斯对自然和精神的统一问题,有过一系列精辟的论述。他说:“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于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近或比较远的影响。”他还说:“自然界和精神是统一的。自然界不能是无理性的……而理性是不能和自然界矛盾的。”“思维规律和自然规律,只要它们被正确地认识,必然是互相一致的。”恩格斯的这些论述,深刻地揭示了自然和精神统一问题的丰富内涵。根据恩格斯的这些论述,考察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不难看出,这种思想有着深刻的合理性。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根据这种思想,人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破坏自然,而只能在顺从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去利用自然、调整自然,使之更符合人类的需要,也使自然界的万物都能生长发展。另一方面,自然界也不是主宰人其社会的神秘力量,而是可以认识、可以为我所用的客观对象。这种思想长期实践的结果,是达到自然界与人的统一,人的精神、行为与外在自然的统一,自我身心平衡与自然环境平衡的统一,以及由于这些统一而达到的天道与人道的统一,从而实现完满和谐的精神追求。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由于工业化和无限制地征服自然而带来的自然环境被污染、生态平衡遭破坏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对于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有着防患于未然的重大现实意义。
(选自张岱年等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有删改)
5.下列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它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理性地思考人与自然关系后形成的共识。
B.它具有民族色彩鲜明、内涵丰富深刻而内容十分复杂的特点。
C.它已解决了主观认识与客观世界相统一的问题。
D.它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人类如何广泛地利用自然。
6.下列对文中恩格斯有关论述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阐述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协调统一的问题。
B.提醒人们不要随意干涉自然界的惯常行程。
C.认为思维规律和自然规律可以具有一致性。
D.丰富了天人合一思想并指出了它的局限性。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有优于西方文化的地方。
B.现代人重视和研究天人合一思想,是基于对现实及发展问题的思考。
C.肯定天人合一思想的合理性,并不意味着对其思想内容的全盘接受。
D.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指导,可解决当今世界因工业化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齐民者,若今言平民也,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晃错曰:“圣王在上而民不冻不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力开其资财之道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体寒不得衣,慈母不能保其子,君亦安能以有民?”
皇甫隆为敦煌,敦煌俗不晓作耧犁,及种,人牛功力既费,而收谷更少,皇甫隆乃教作耧犁,所省佣力过半,得谷加五①。又,敦煌谷,妇女作裙,孪缩②如羊肠,用布一匹。隆又改之,所省复不赀③。黄霸为颖川,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以赡鳏寡、贫穷者;及务耕桑,节用,殖财,种树。鳏寡孤独有死无以葬者,乡部书言,霸具为区处④:某所大木,可以为棺;某亭豚子,可以为祭。吏往,皆如言。
李衡于武陵龙阳汜洲上作宅,种柑橘千树。临卒,敕儿曰:“吾州里有千头木奴⑤,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矣。”后柑橘成,岁得绢数千匹。樊重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焉。此种植之不可已已也。谚曰:“一年之计,莫如种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此之谓也。孔子曰:“居家理,治可移于官。”然则家犹国,国犹家,其义一也。
今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直自耕农,终于醯醢。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凡九十二篇,分为十卷,卷首皆有目录。鄙意晓示家童,未敢闻之有识。故叮咛周至,不尚浮辞。览者无或嗤焉。
(选自《齐民要术》,有删改)
[注]  ①加五:增加五成。  ②挛缩:褶皱。  ③不赀:不计其数    ④区处:分别处理。
⑤千头木奴:暗指千棵柑橘树。      ⑥醯醢(xīhǎi):指酿造、腌制的方法。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书》所述,要在安民              要:关键。
B.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          责:需要。
C.询之老成,验之行事                    询:询问。
D.资生之业,靡不毕书                    资:资财。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
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B.李衡于武陵龙阳汜洲上作宅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C.家犹国,国犹家,其义一也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D.鄙意晓示家童,未敢间之有识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举皇浦隆治理敦煌、黄霸治理颖川的事例是为了说明:地方官获得拥戴,是因为能与百姓同甘共苦,甚至与他们共享家产。
B.文中李衡、樊重种树虽然是居家理财的事例,但结合全文看,举这两个例子的目的,与全书为民众提供谋生之术的宗旨是一致的。
C.作者广泛搜集各种耕作、种植、加工技术的知识,目的是为平民提供一部谋生致富的读物,所以把这本书命名为《齐民要术》。
D.作者把全书分为十卷,在每卷开头标上目录,并详尽交代相关内容,不追求词藻的华丽,用意是让文化不高的人也能读懂。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20分)

四、(21分)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圣王在上而民不冻不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力开其资财之道也。
译文:                                                                      
                                                                      
⑵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焉。
译文: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注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将:行,流过。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答:                      
(2)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填五句,5分)        

(1)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___;哀吾生之须臾,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2)老当益壮,__________?穷且益坚,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3)但以刘              ,             ,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4)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 
(5)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烟光凝而暮山紫。 
(6)冯唐易老,                 。 
 五、(本大题共5小题,共22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14-18题。
  说村落    阎连科
  村落在今天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符号。人们把村落、村庄、乡村等而视之,笼统解释为农民们聚居的地方。但若仔细辩认,村落、村庄、乡村似乎应该有些什么差别,比如说乡村必然是在偏僻的乡下,而村庄就有可能独立出现在繁闹城市。许多大都市里至今还有村庄的存在,但那村庄里的主人却已不是农民了。然而,这些好像都不重要,人们都不会去刨根问底,重要的是农民聚居的地方和那个地方的人。
  你走在山脉上,阳光斜斜地照着,山梁上除了嘎嘎不止的乌鸦就是徐徐晃动的树,这时候口也渴了,而回答你的是荒凉无垠的黄褐褐干裂的田地。恰就在这时你听到了井上辘轳的叽咕声,水淋淋的,明亮而又清丽,心中一震,转身看到一凹山腰上有几间、几十间草房,掩映在树木间,仿佛卧在树荫下疲累的牛——这个时候,你心里叫出了村落二字,开始对村落有了一些真正的了解。
  再或,你走在南方稻田的埂上,沉浸在一种诗意里,唐人的诗句、宋人的词句如春风一样掠过你的心头。放眼良田万亩,正为“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的夸张感到贴切时,一阵乌云先自来了。于是,你惊了手脚,在田埂上跑得东倒西歪。也就这个当儿,从哪儿划出一条小船,先递你一张荷叶顶在头上,赶着雨水到来之前,把你载到了一丛草房的檐下。这个时刻,你心里哐咚一声,忽然更加明了村落的含义。
  实际说,村落的真正意义,并不仅仅就是农民居住的地方这一点。村落应该还有一种精神,一种温馨,一种微微的甘甜。村落是和城市相对应的存在,对于农民,它给予他们居住、生活的必需,而对于都市,它给予温暖和诗意。它既是一种物质存在,又是一种精神存在。我们可以从村落中找到农民、房舍、树木、耕牛和鸡羊,同时也应该找到农民自身生存的艰辛和对外人所付出的温馨。古文人怕是最能体味村落的含义的,无论是李、杜、白还是“八大家”,他们对村落的理解,都浓含了“愁滋味”。可轮到我们,却偏颇得很,不仅没有了对农民的“愁味儿”,连诗境也剩下不多了。单单地写出愁苦来,那不是村落,而是村落中的人,单单地写出温馨来,那也不是村落,那是村落表面的诗境。到了今天,村落剩下的就是一个符号,就是聚居农民的某个地方。所看到和理解的是新楼瓦舍,而农民那千古以来一成不变的生存形式和给别人的温馨、对自己的麻木和忍耐,却被人们从村落中删去了。
  连我自己,做小说的时候,对于乡村的描绘,也是不断重复着抄袭别人的说法:“站在山梁上望去,村落、沟壑、林地、河流清晰得如在眼前”,或说“模糊得如它们都沉在雾中”。而实际上,村落真正是个什么,沟壑的意义又是什么,河流在今天到底是什么样儿,我这个自认为是地道的农民的所谓作家,是果真地模糊得如它们都沉在雾中了。
  我不敢说别人什么,而我自己,或多或少,总是感到一种内疚的。我们对村落意义的删节,并不单单是因为社会发展所致,更重要的,是我们对农民的背叛。只有在大都市住腻的当儿,我们才会想到村落,而想到的那个村落,除了田园的诗情,对农民的愁情是决然不会有的。这是当今社会中村落的悲哀,而对于村落以外的人,是什么也谈不上的,或幸或悲。
  14、如何理解“村落在今天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符号”的含意?(2分)
  15、文章以“说村落”为标题,就文章构思而言,作者对“村落”是如何“说”开去的?(4分)
  16、根据全文,概括说明作者眼中“村落”的完整含义。(4分)
  17、作者说“我这个自认为是地道的农民的所谓作家”,对“村落”也“模糊得如它们都沉在雾中了”,联系上下文说明这样写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6分)
  18、文章中说:“这是当今社会中村落的悲哀,而对于村落以外的人,是什么也谈不上的,或幸或悲。”这蕴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你怎样看待村落的命运?(6分)
六、(本大题共4小题,共17分)
19.下面一则《征稿启事》,画线处在语言表达和标点方面有五处毛病,请加以改正。(5分)
征稿启事
《东山哲学学报》是综合类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热诚欢迎海内外知名人士①为本刊撰写稿件。
(一)稿件须是未经发表的学术论著,②文内请勿引用未公开发表的资料。
(二)撰写格式必须③执行本刊的编排规范。规范详见《东山哲学学报》文稿。
(三)如本刊认为稿件需要改动,将主动垂询作者④,商量改动事宜。
(四)来稿三个月未被录用,有权对稿件另行处理。⑤鉴于人力所限,本刊一般不予退稿,烦请作者自留底稿。
(五)欢迎使用电子信箱投稿。(Dszx@163.com)⑥
承蒙国内外作者的热心支持,本刊得以不断发展,于此谨致谢忱。⑦
《东山哲学学报》编辑部
2005年8月5日
改正:(1)_________(2)________ (3)___ __ __(4)__ _____(5)                     
20.模仿下面一段话中的画线句,在后面写上恰当的句子,使前后衔接起来。(4分)
   我很喜欢这样一句话:当一个人意识到一颗钻石比一颗玻璃球贵重的时候,这个人已经可悲地长大了。大人与孩子最大的区别恐怕就在此吧。学会用金钱去衡量事物的那一天,内心圣洁的纯真就没了;                     ,                             。人,应该多保留一份纯真和稚趣。
21、将下面这则消息概括成一句话新闻,不超过14字(4分)
    美国国际数据公司的最新报告显示,今后5年内除日本以外的亚太地区,IP电话市场规模每年将增长一倍多,到2005年市场总值将达69亿美元。
    报告显示,目前亚太地区的IP电话市场为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和中国香港,预计今后市场增长点将集中在中国内地、印度和台湾地区。国际数据公司指出,IP电话市场的发展还将依赖于亚太地区电信市场的开放速度。



22.根据下列材料,请以校学生会的名义拟写一则通知正文。(4分)
5月12日下午3:30在红光中学将在图书馆301房间举行一个报告会。报告人是刚从美国留学回来的张老师,他将给同学们讲述美国的体育运动开展的一些情况。学校要求各班级的班长和体育委员参加。


七.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心态,即心理状态。一个人的心态很重要,一个幸运儿,如果心态不正常,可能身在福中不知福。一个命运坎坷的人,如果心态好,照样可以笑口常开。评价自己,也要有良好的心态。如果把自己看得过重,那就可能拒绝批评,陷入孤立;如果用一颗谨慎敬畏的心去对待周围的事,许多事情出许会迎刃而解。请以“摆好心态”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标题自拟,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1)农民的居住地。 (2)诗意与温馨。
  (3)愁苦与艰苦。 (4)对自己的麻木与忍耐。
  17.(6分)
  (1)表现手法:①对比。②反讽。
  (2)好处:深化主题。
  18.(6分)
  (1)作者的情感态度:
  ①对当今村落的处境表示同情与遗憾;对“村落以外的人”的态度感到迷惑与无奈。
  ②唤起人们对村落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2)略
六(17分)
19、(5分)①处“知名人士”用语不当,可改为“学者”
③处“必须”用语生硬,可改为“请严格”“请”
④处“垂询”用语不得体,此处改为“征求作者意见”
⑤处“有权对稿件另行处理”没主语,表意不清,可加“作者”
⑥处把括号放至“电子信箱”后面。
(改语句只要合理就可酌情给分,改对一处给1分,只写对序号没改对的不给分。)
20、(4分)学会用利益来权衡人际关系的那一刻,无邪的稚趣也不复存在了。(“稚趣”一词必须出现)
21、(4分)亚太地区IP电话将大规模增长。
22.(4分)写通知的一般格式是:第一行居中写“通知”二字。第二行顶格写被通知方的名称,加冒号下行空两格起写正文,如果正文内容较多,可分条写,以便读者把握内容(如果正文已明确了通知的对象,被通知方的名称也可略去)要点。署名和日期分两行写在正文的右下方。通知的作用不同,种类不同,其内容和写作要求也不完全一样。本题只要求写正文,不注重格式。答案略
七作文(60分)














泸州十七中高二月考 语 文 答 题 卡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卷  
1 2 3 4 5 6 7 8 9 10   得分


 二卷
四、(21分)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圣王在上而民不冻不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力开其资财之道也。
译文:                                                                      
                                                                      
⑵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焉。
译文:                                       &n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二 上册 期中试卷


上一个『七年级下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人教版』  下一个『泸州十七中高二语文五月份月考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