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山东省青岛市第二中学预测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200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山东省青岛市第二中学预测题(高三下册 鲁人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绝密★启用前试卷类型:A200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预测题语文试题2007年5月命题人:山东省阳信一中董宝礼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共8页。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和答题纸一并交回。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写在答
试题预览
  绝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A

200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预测题

语 文 试 题
                 2007年5月
命题人:山东省阳信一中  董宝礼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共8页。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写在答题卡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第II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该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题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其他笔、涂改液、胶带纸和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第I卷全部为必做题,第II卷中的第六题为选做题,其他为必做题。
第I卷(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呆板/傣族    清澈/风驰电掣    岿然不动/管中窥豹
B.拗断/夹袄    菲薄/成绩斐然    犯而不校/因材施教
C.诡谲/角斗    笃信/户枢不蠹    风靡一时/欲盖弥彰
D.咆哮/炮制    拾掇/咄咄逼人    坑蒙拐骗/夜色朦胧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尊敬      急就章      骄生惯养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B.遵守      护身符      食不裹腹      重于泰山,轻于鸿毛
C.胡诌      安乐窝      秋毫无犯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D.枯燥      闭门羹      一丘之貉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3.下列句子标点符号运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诸侯”写成“诸候”、“令人发指”写成“令人发纸”、“脍炙人口”写成“脍灸人口”、“赤地千里”被解释成“火烧了一千里”……从2003年开始,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每年都组织专家对辞书、教辅、少儿出版物等类型的图书进行抽检,结果是令人失望的。
B. 在我国香港,有近一半的土地被划为郊野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为了弥补城市建设对自然湿地的破坏,人们在不少高架铁路下建起了人工湿地。这样的措施值得借鉴……开发商要在湿地里“种别墅”,可以,但必须先“种湿地”!
C. 一位“逼子成龙”的母亲谈到自己的孩子时说:如果我还他一个童年,那我就要欠他一个成年,这种心态在中国家长中颇具代表性。
D.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其实,这一堑并非一定要自己的,吃他人之堑也可长自己之智。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只有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理念成为共识,交通事故频发的势头才有希望扼制,无辜生命飘逝的悲剧才有可能避免。
B. 语言尽管表达了思想,它就是思想本身,语言构成了我们的生存方式,语言就是我们存在的最后家园。
C. 有些人看到个别领导干部因与生意场上的所谓朋友“礼尚往来”而坠入犯罪的深渊,无动于衷,并没有引咎自责(引以为戒),而是重蹈覆辙。
D. 文物古建,价值连城,不可再生,对胡刻乱画的行为,仅靠教育劝导不够,还需要运用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来制约。
5.选出下列各句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    )
  A. 1月28日,“红樱束”女子打击乐团在美国洛杉矶的帕萨迪纳大剧院举行“2007北美春节联欢晚会”上表演打击乐《中国龙》。
B. “孝道规范”,是道德规范建设中的载体,这个载体夯实了,深入人心了,就能化为公民的道德良知、道德理念、道德习惯和道德人格。
C. 在转型时期的中国文化市场,古代典籍日渐成为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经济增长资源。
D. 据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主任蒋兴伟介绍,“海洋一号”B卫星整星联调工作已经全部完成,目前正在出厂前的验收和评审。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地球正在日益变暖,遭遇同样情况的还有火星、冥王星和太阳系的其他行星。这一现象促使很多科学家推测,太阳活动的变化导致了这些星球温度上升。另一些人则认为,这种言论具有误导性,制造了一种错误的印象:地球正在经历的全球范围内的升温似乎是一种自然现象。
然而,证据证明,太阳活动的波动可能影响地球上的气候,过去的现实正是这样。尽管多数气象学家和天体物理学家一致认为:地球当前和历史上发生的全球范围内温度突然升高与太阳无关;全球变暖主要是由我们人类自己制造出的一种窘境。
俄罗斯圣彼得堡普尔科沃天文台台长哈比布洛•阿卜杜萨马托夫最近将火星冰帽的消融与太阳辐射量的波动联系起来。阿卜杜萨马托夫认为,地球当前的全球变暖趋势应当归咎于太阳的波动。他的言论最初发表在“国家地理新闻”网站上。
上周,阿卜杜萨马托夫在通过电子邮件回答本站提问时说:“人为的温室效应只是造成近几年地球变暖的一小部分原因,不能与太阳辐射量的增加相匹敌。大规模的升温和变冷现象将在地球和火星上同时出现。”
但是,阿卜杜萨马托夫的反对者说,最近火星冰帽的消融更有可能是该星球的轨道和斜度的自然变化而引起的。通常认为,这些被称为“米兰科维奇旋回”的不稳定因素是造成地球上冰河期开始和消失的原因。
对于阿卜杜萨马托夫提出的太阳波动正在引起地球升温的观点,华盛顿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所的气象物理学家查尔斯•朗说,这种想法非常荒谬。
2005年,郎的团队在《科学》,报告认为,地球在1960年到1990年间经历了一个“全球暗化”时期,在这一时期,太阳照射到地球表面的光有所减少。此后,从20世纪90年代之后,这一趋势发生了逆转,地球经历了一个“全球亮化”的时期。
朗解释说,这些变化不太可能是由太阳辐射出的光发生波动引起的,而是由大气云层变厚或大气中的悬浮微粒增加引起的。大气云层和微粒都能将太阳发射的光重新反射到宇宙空间中。                                    (摘自《参考消息》2007年3月15日第7版)
6.对文中出现的“米兰科维奇旋回”和“全球暗化”两个概念理解最准确的一组是(   )
A. “米兰科维奇旋回”是指火星上的轨道和斜度的自然变化。
   “全球暗化”是指地球等星体因大气云层变厚和悬浮微粒增加反射太阳光而造成整个星球光亮度下降的情况。
B. “米兰科维奇旋回”是指太阳系的行星上的轨道和斜度的自然变化等不稳定因素。
   “全球暗化”是指地球因大气云层变厚和悬浮微粒增加反射太阳光而造成整个星球光亮度下降的情况。
C. “米兰科维奇旋回”是指火星上的轨道和斜度的自然变化等不稳定因素。
   “全球暗化”是指地球因大气云层变厚和悬浮微粒增加将太阳光反射回宇宙空间中这一现象。
D. “米兰科维奇旋回”是指太阳系的行星上的轨道和斜度的自然变化。
   “全球暗化”是指地球等星体因大气云层变厚和悬浮微粒增加将太阳光反射回宇宙空间中这一现象。
7.文中对于“地球正在日益变暖”这一现象,阿卜杜萨马托夫和查尔斯•朗的观点截然不同?选出对他们的观点表述正确的一组(    )
  A. 阿卜杜萨马托夫:地球日益变暖的是太阳的波动对地球造成辐射量的增加造成的。
   查尔斯•朗:地球当前和历史上发生的全球范围内温度突然升高与太阳无关;全球变暖主要是由我们人类自己制造出的一种窘境。
B. 阿卜杜萨马托夫:地球日益变暖的主要原因是太阳的波动对地球造成辐射量的增加。
   查尔斯•朗:地球日益变暖与太阳活动无关,而是由于地球可能是该星球的轨道和斜度的自然变化而引起的。
C. 阿卜杜萨马托夫:地球日益变暖的主要原因是太阳的波动对地球造成辐射量的增加。
   查尔斯•朗:地球日益变暖不可能与太阳波动有关,而是由地球大气云层变薄或大气中的悬浮微粒减少而出现的“全球亮化”造成的。
D. 阿卜杜萨马托夫:地球日益变暖的是太阳的波动对地球造成辐射量的增加造成的。
   查尔斯•朗:地球日益变暖与太阳波动绝对无关,而是由地球大气云层变薄和大气中的悬浮微粒减少而出现的“全球亮化”造成的。
8.下列各项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科学家们之所以对地球日益变暖的原因推测为与太阳活动有关,主要是地球变暖的“遭遇”在火星、冥王星和太阳系的其他星球上同样存在。
B.文章作者在这一点上基本与阿卜杜萨马托夫等人的观点一致。
C. 阿卜杜萨马托夫认为太阳波动所造成的辐射量的变化,会在地球、火星上几乎同时出现大规模的气温变化。
D. 查尔斯•朗的研究报告认为地球上“全球暗化”与“全球亮化”现象是循环出现的,这才是造成地球上冰河期开始和消失的原因,而这种“开始和消失”才会出现地球气候的升温与变冷。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宪成9—12题。
孟德传
苏辙
孟德者,神勇①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德出其妻,以其子与人,而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②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唯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③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试之前后如一。”
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公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也。
【注】①神勇:禁军神武营,平时戍守京师,有边警时戍边。②禁军:北宋正规军。原指皇帝亲兵。北宋削藩,收境内甲兵,集中京师,名为禁军。③利:同“痢”,泄泻。
9.选出下列各句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
   A. 神勇之退卒也           退卒:逃兵。
B. 吐利胀懑无所不至       无所不至:没有达不到的。
C. 逡巡弭耳而去           逡巡:迟疑不决。
D. 德具道本末             本末:始末,事情的原委。
10.选出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    )
   A.   以其子与人                      B.   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
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                   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
C.   未至百步辄伏而号                D.   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
        逡巡弭耳而去                         不自见而物见之矣
11.下列各组句子全都表现孟德“好山林”的一组是(    )
①德出其妻,以其子与人,而逃至华山下
②唯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
③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
④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
⑤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⑥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也
A.①④⑥    B.①②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孟德是一个神武勇猛之士,但因为从小喜欢山林,所以当兵后因志趣不能实现,休妻送子逃入了山林。
B.孟德在山林中的境况十分险恶,饥病交加,猛兽出没,但都没动摇他的决心。后来似乎有点厌倦,就离开了山林来到商州,不料被哨兵抓住。
C.孟德在商州向知府说明了事情的来龙去脉,知府宋孝孙就让他毛遂自荐到秦州安置。
D.作者认为孟德是一个有道之人,心中没有眷顾,外表显示着盛大刚直之气,可以算作一个超凡脱俗、独立于世的人。

第II卷(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6分)
⑵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4分)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8分)
送别杜审言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 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 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 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 流落在丰城。
【注】①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屈平才华卓绝,遭谗被逐,流落沅湘,自沉汨罗而死。贾谊贬长沙王太傅时,途经湘水,感怀身世,曾作《吊屈原赋》。
      ②《晋书•张华传》:“斗牛之间,常有紫气。豫章雷焕曰:‘宝剑之气,上彻于天。’华问在何郡?焕曰:‘在豫章丰城。’即补焕丰城令。焕到县掘狱基,入地四丈余,得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并刻题,一曰龙泉,一曰太阿。是夕斗牛间气不复见焉。”丰城(今江西丰城县)与杜审言的贬谪地吉州同属江西。
(1)有人说,本诗“嗟”字用得好,自然而又蕴藉。请根据你的理解说说它好在什么地方?(5分)
(2)诗的后两句主要是用典,请任选其中两句分析用典的作用。(3分)
15.补出下列句子的上句或下句。(6分)
⑴草色烟光残照里。                        。(柳永《凤栖梧》)
⑵                        ,松间沙路净无泥。(苏轼《浣溪沙》)
⑶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
⑷我报路长嗟日暮,                        。(李清照《渔家傲》)
⑸了却君王天下事,                        。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
⑹溪云初起日沉阁,                        。(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
五、(12分)
16.阅读下面新闻材料,然后写一段简评,力求生动、简明、得体,最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50字左右。(5分)
《人民日报》济南4月2日电  记者苏长虹报道:针对文件长、简报多的现象,近日山东省委要求进一步精简文件简报,各类文件一般不超过5000字,简报一般不超过1500字。
山东省要求各级各部门严格控制文电引发规格和数量,凡是法律法规已有明确规定的一律不再引发文电;已经全文公开发表的不再引发文件;会上已经引发的文件不再另行引发;可以部门引发的文电不以党委、政府名义引发,可以党委或政府一家名义引发的文电,不联合引发。
17.仿照下面小诗的形式,再写几句话,与所提供的内容构成形式一致,内容关联的一首诗。(4分)
     春雨纷纷                                          
     看远山如黛——                                    
     像泼染的层层绿雾                                  
     淡淡,浓浓……                                    
18.根据文段提供的语境,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3分)
为人要诚言善语,不能            ;交友要忠言信语,不能           ;得意不狂言傲语,失意不恶言咒语;遇到问题要谨言慎语;平时不流传            。
六、(18分) 
该题为选做题。从下面两个阅读文本中任选一个文本作答。(只能选一个)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
绿荫掩隐
段炼
    小学和中学时的寒假与暑假,几乎都是在市里度过的,那时候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春熙路的孙中山青铜坐像。春熙路是成都市中心最繁华的步行商业街,记得在这条街的中段,有一座花圃似的门面开放的茶馆,里面绿草翁郁,花木幽深,似乎还有金鱼在生了绿苔的石缸里漫游。在花圃的中央,有一座孙中山坐像,旁边摆了儿把竹椅,摇着蒲扇的老人在那里喝茶摆龙门阵。我那时不懂得喝茶,也对老人的龙门阵没兴趣,所以每次去春熙路的花圃,只看草木游鱼,以及孙中山的雕像。
    有心理学家说,睡梦过后五分钟之内醒来,记忆中的梦可能是彩色的,若过了五分钟之后才醒来,那梦便会失去色彩,成为黑白一片。我觉得,人的成长也一样,经过的年月若是太久远,色彩便记不清了。在我模糊的记忆中,春熙路的孙中山坐像是由古铜色的红砂石雕刻而成,因日晒风吹雨淋之故,雕像的不少地方,色调已转深暗,就像欧洲街头的青铜雕像一样,锈迹斑斑。一想到欧洲的雕像,我又想到成都的孙中山像也可能是青铜浇铸的,只因天长日久,失去了铜像的本色,才像是红砂石的雕刻。
    不过无论如何,这色泽深沉的雕像,总与绿草翡郁、花木幽深的环境十分和谐,并在闷热的夏日,给休闲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消暑的去处。这就像大半个世纪前德国思想家本雅明所说的“光晕”,指艺术作品产生时的存在环境,这既是时代的纵向环境,也是文化的横向环境。这纵横交织的光晕笼罩着花圃,那里的环境翡郁幽深,与孙中山像的深沉色调相呼应,营造出一个夏日幽凉的所在。
    今夏回到成都,春熙路已变得几乎认不出来了。走到这条步行街的中段,猛然见到孙中山的坐像,竟有吃惊之感。暗色的雕像孤零零地立于路中央,在阳光下毫无遮挡,雕像与明晃晃的大理石基座和亮闪闪的路面相伴,却与之没有对话和交流。细看这久违的雕像及周围环境,发现全无当年的“光晕”。花圃早已拆除,雕像周围没有了翁郁的绿草、不见了幽深的花木,饮茶的老人和他们的蒲扇也全都无影无踪,只剩下雕像上古旧深暗的斑斑锈色,无物与之呼应,毫无道理地敞在露天里,显得古怪和孤独。
    沧海桑田之后对往昔的记忆当然是古怪而孤独的,与眼前的时空不会协调。此时此地,故乡仍在,但不是往日的故乡。我记忆中的成都,就是杜甫所写的“锦官城外柏森森”,是道路两旁无限延伸的桉树和香樟树,是大街两旁遮天蔽日的法国梧桐。今夏回国,先在南京,看到大街两旁绿荫荫的梧桐,便想起成都当年满街的梧桐树。然后到上海,也见到梧桐,竟有点动情,勾起我一丝念旧怀乡的感觉。再后来去杭州,在西湖边也见到排排梧桐,更叫人思乡心切。终于回到成都,便去寻找当年的梧桐,却仅剩下一两条短短的老街旁还有梧桐阔叶的绿荫。
    据说,二次大战结束后,巴黎大街上的梧桐树所剩无几,法国政府便向中国求助,从上海移植法国梧桐到巴黎。由此可见,法国人也怀旧,而这怀旧却又代表着一种向前的精神,他们要用往日的记忆来医治战争的创伤。我喜欢梧桐树干上那层层剥落的脆皮,因为它记录了久远的记忆;我还喜欢梧桐树枝的蔓延盘绕,因为它象征了往日生活的延伸;我更喜欢浓密的梧桐树叶,因为它掩隐了命运的起伏,无论风雨晴天,我们都得以在绿荫中既歇息也前行。
    春熙路的铜像失去了原本的水土环境,成都失去了往日的梧桐绿荫,但在我心中,往日的记忆却总能掩藏我的行程。但愿我以后不仅能有机会面黄桷树,而且也能有机会面那仅剩的法国梧桐。
人生之旅必有所失,这不仅是空间的转移所致,也是时间的流逝所致,而余下的,唯有超越时空的记忆。(选自《散文》2006年第12期)
19.阅读全文,简要概括文章的主旨。(4分)
20.为了充分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认识思考,作者在行文中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试结合具体内容概括分析其作用。(4分)
21.文章第四段说“今夏回到成都……猛然见到孙中山的坐像,竟有吃惊之感”。作者为什么会感到“吃惊”?请简要说明原因。(4分)
22.对作者在文中所体现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是怎样的?你是如何看待的?请写出您的认识评价。(6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
绝    唱(《陆游传》序)
提起陆游,人们首先注目的是他头上那顶“爱国主义诗人”的光辉桂冠。“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和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何等深切的忧民之心!何等悲壮的报国之志!千百年来总是让人那么惊赞,那么感动。
尤其当中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鲁人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200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预测题』  下一个『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卷(含答案)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