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课改区2007年中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中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云南省课改区2007年中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卷(九年级下册 部编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云南省课改区2007年中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卷一、语文积累(1~6小题,每小题2分,第7小题8分,共20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A.分歧(qí)怪癖(pǐ)侥幸(xiǎo)杳无音讯(yǎo)B.喑哑(yīn)祈祷(qí)栖息(qí)相形见绌(zhuō)C.憎恶(zēng)干涸(gù)瞥见(piē)岿然不动(kuī)D.汲
试题预览
  云南省课改区2007年中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卷
  一、 语文积累(1~6小题,每小题2分,第7小题8分,共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分歧(qí)    怪癖(pǐ)   侥幸(xiǎo)    杳无音讯(yǎo)
B.喑哑(yīn)   祈祷(qí)   栖息(qí)      相形见绌(zhuō)
C.憎恶(zēng)  干涸(gù)   瞥见(piē)     岿然不动(kuī)
D.汲取(jí)    载人(zài)   供给(jǐ)      戛然而止(jiá)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狼籍  颀长  震震有辞  挥洒自如
B.张皇  绵延  歇斯底里  安然无羌
C.派遣  炫耀  略胜一筹  执迷不悟
D.函养  淘汰  持之以恒  涛涛不绝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给农村带来许多新技术、新信息,让农民们获益匪浅。
B.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老百姓的消费欲望,原来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
C.谎言让他感到惴惴不安,终于,他鼓足勇气,走到了老师面前。
D.阅读文章遇到“拦路虎”时,要善于使用工具书,千万不能望文生义。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篇调查报告列举了大量事实,控诉了人类破坏自然,滥杀动物。
B.经过三年的艰苦拼搏,使南宁人民完成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与改造。
C.美国不厌其烦地宣扬“伊朗核威胁论”,目的在于不断对伊朗施压,迫使其就范。
D.位于小街小巷的中小学校长期必须派出巡警维护治安,防止不法分子借机作案。
5.下列横线上,依次填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鱼儿在辽阔的大海中欢快游弋;羚羊         迅捷奔跑;熊猫          悠闲迈步;燕子孙       自由飞翔;采自古奥林匹亚赫拉神庙的奥林匹克圣火在闪闪跳跃、熊熊燃烧……
A.在广袤的大地上   在茂密的森林中   在蔚蓝的天空中
B.在广袤的大地上   在蔚蓝的天空中   在茂密的森林中
C.在茂密的森林中   在广袤的大地上   在蔚蓝的天空中
D.在蔚蓝的天空中   在广袤的大地上   在茂密的森林中
6、下面加点的词语,能够用括号中的词语替换的一项是(   )(2分)
A、它们(鹤群)一律将长颈伸向前方,,双足乡后方笔直挺身,悠然翱翔太空的美姿,实在是无可言喻(不言而喻)。
B、去年,《财富》杂志说,近30年来新成立的科技公司的总资产,已经接近1万亿美元,这个增长速度还在与日俱增(与时俱进)。
C、两个杀人狂被美化成“英雄”和“武士”,在日本国内鼓噪(喧嚷)一时,成千上万的日本青年受此蛊惑,参军来到中国战场,进行野蛮的杀戮。
D、上中学时的我只能偷偷的看闲书,如今我三十八岁了,也可以像父亲当年一样大摇大摆(摇摇晃晃)地看闲书了。
7.根据上下文、提示填空。((1)—(8)〕任意选做4题,〔(9)—(14)〕任意选做2题,若添字、漏字,有错别字,该空不得分。每空1分,此题共8分)
(1)塞下秋来风景异,                 。(范仲淹《渔家傲》)
(2)山重水复疑无路,                  。(陆游《游山西村》)
(3)            ,风正一帆悬。 王湾《次北固山下》
(4)           ,归雁入胡天。 王维《使至塞上》
(5)予独爱莲之               ,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爱莲说》
(6)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
(7)________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8)亲贤臣,远小人,                。(诸葛亮《出师表》)
(9)人们常用李商隐《无题》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赞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质。
(10)唐朝著名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一诗中描写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被誉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                         ,                      
(11)古代送别诗中,有很多情景交融的佳句,虽只字未提送别,笔端却饱含悠悠不尽之情思,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请写出两句这样的诗句。
(12)我们课内外学过的古诗词中,有不少诗句含有深刻的哲理,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请你再写出两句含有哲理的诗句。
(13)古诗词中有许多送别诗,请写出其中一首的连续两句:          
(14)人们常引用孟子的“             ,             ”,强调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
  二、 语文综合运用(8~9小题,共6分)
8、 将汉字的某些形近字放在一起,常常会引发有趣的联想,让人悟出一些哲理,请依照范例,从下面提供的形近字中,选择1组,发挥想像,分别写出一句有哲理的话,句子中要尽量包含提供的两个字。(2分)
范例:“师”与“帅”
例一:教师的身份和作用如同元帅一样重要,只是戴着礼帽,多了一些文质彬彬的儒雅气质。
例二:教师就如同元帅一样,在课堂上应该运筹帷幄、调兵遣将,让学生冲锋陷阵、攻城略地。
“人”与“大”    “上”与“下”   “玉”与“主”  “心”与“必”
       :                                                                
                                                                            
9、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后面题目(4分)。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绦(tāo):丝带。
(1)、一、二两句中,诗人用“碧玉”“绿丝绦”,写出了早春杨柳的哪些特征?(2分)
                                                                           
(2)、“二月春风似剪刀”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请你对这句诗作简要赏析。(2分)
                                                                           
 三、 阅读(9~24小题,共44分)
(一)《孟子》二则(10—14题17分)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种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种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孟子曰:“仁,人心(心:善心。)也;义,人路(路:正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放:逃逸。)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10、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解释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先帝不以臣卑鄙
   B、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人不知而不愠
   C、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D、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受任于败军之际
11、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2分)
   如 使 人 之 所 欲 莫 甚 于 生,则 凡 可 以 得 生 者 何 不 用 也?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
(1)万钟于我何加焉   加:      

(2)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 

(3)舍其路而弗由     舍:
 
13、翻译下面句子。(6分)
(1)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2)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3)是亦不可以已乎?

14、在这两则语录中孟子批评了哪类人?请结合实际谈谈你读后的理解与感受。(4分)
答:                                                                  
 (二)谁来为最大的恐怖主义买单(15~ 小题,共16分) 
①2004年12月26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强烈地震引发海啸造成了各国15万多人的死亡。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求援工作的展开,这次灾难的死伤人数还会上升,财物受损还会扩大。这场灾难再次验证了一句名言,自然才是最大的和终极的恐怖主义。
②从表面上看,这次的地震和海啸好像是与人类无关,但细细考察和分析,席卷东南亚、南亚沿海的印尼、斯里兰卡、泰国、马尔代夫、马来西亚、印度等国家的大灾难背后不乏人祸的因素,而且这是大自然在借这种威力向人类发出又一次强烈的警告。
③人类对这次大灾难年要负的责任是助纣为虐,因为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升高、海水污染、珊瑚礁损害等都造成了沿海生态的脆弱,沿岸居民抗灾防灾能力的减弱。海啸、海浪、风暴和台风等自然的威力在脆弱的生态和人类面前比以往要强大得多,其肆虐、逞凶和毁灭人类的程度也要比过去巨大得多。
④人类生活、工业生产所使用的石油及其他燃料和能源排放到大气和自然中的结果是使全球变暖,全球变暖的结果是使海平面升高。大量的科学研究证明,20世纪全球海平面已平均上升了10-20厘米,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最新的报告指出,按目前全球各个国家对石化等能源的使用情况推算,到2100年,海平面还要上涨9-88厘米。
⑤海平面上升的结果必然使沿海国家更容易遭受海啸、海浪、风暴和台风等的破坏,从沿海居民的住宅、交通和基础设施到农田、工厂企业,从本地居民到旅游者,无一不受到危害。更为可怕的是,海平面升高的危害不只是地震海啸,而是将要淹没马尔代夫这样的国家。同样,这种家园和栖息地被淹没的危险还直逼有1700万人口的孟加拉国,那里的居民只生活在高出海平面约一米的陆地。即使海水还不至于淹没那里人们的家园,但逐渐升高的海平面也必然污染他们的淡水系统,使他们的生存面临威胁。
⑥那么,谁应为这次的自然恐怖主义负责?消耗了全球最多能源的美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占世界第一,为全球排放总量的1/4,但是,却死活不肯签署“京都议定书”,理由是会束缚美国经济的发展,影响美国经济竞争力。由此可见,人类既是大自然恐怖主义的帮凶,又在不同的经济实力下遭受不等量的损害与生命和健康损失,同时还要不平等地为大自然恐怖主义的后果付出不同的买单费。
⑦如果每个人、每个国家都为自己所居住的这块栖息地负起责任,在面对大自然这个最大的恐怖主义时,人类才有能力应对它,当然最好的结局是人类减少自己的助纣为虐行为,避免“恐怖主义“的产生和出现。  
(摘自2005年3月28日《语文报》)
15、第三段说“人类对这次大灾难所要负的责任是助纣为虐”。简要概括“大灾难”和 “助纣为虐”分别指的是什么?(4分)
    答 :                                                     
16、第四段划线的句子用到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
    答 :                                                     
17、“按目前全球各个国家对石化等能源的使用情况推算”一句为什么不能去掉?(2分)
    答 :                                                     
18、阅读第五段,说说海平面上升会造成哪些危害?(2分)
    答 :                                                     
19、结合全文说说为什么“自然才是最大的和终极的恐怖主义”?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5分)
    答 :                                                     
(三)  书 韵(20~23小题,共11分) 
①读书,是一个对书籍意蕴的把握与接纳的过程。
②读书是人生命的必须。我想,任何一个真实的文明人都会把读书作为生命的组成部分,没有这种必须,“生命就会失去弹性,很容易风干和脆折。”黄庭坚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语言无味。” ——书,是“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禅床。”
    ③古往今来,勤苦读书总是流风不缀,总为人津津乐道。汉匡衡把家里的墙壁凿个小洞,借邻居的灯光来看书;晋孙康在晚上映着雪光勤读;车胤在夏天捉几十个萤火虫,装入绢袋,照览卷册;南齐江秘,则携书上房顶,随月而观。他们俱以刻苦读书,取得成就。
    ④书似一面神秘的魔镜,折射出迷宫似的世界。从金庸的侠骨,琼瑶的柔情,余秋雨的苦旅,马乐克斯的孤独,乃至泰山之巅,秋毫之末,南飞的雁阵,故枝的新叶,悱侧缠绵的少妇春梦,隽永曲折的真人妙谛,都是书的世界中的藏品。若唐诗宋词:唐代的环佩,宋代的衣裙,在字里行间轻灵飞动,----读去,仿佛听到了幽远的天簌,看到了水月的姿影,人面桃花爱情三分色,才子边将潇潇古愁;安祥地枕在唐风宋韵里,一不小心便一篙从周邦彦的烟柳长堤撑到了欧阳修的深深庭院……
    ⑤伟大、优秀的艺术,自有其永恒的生命力,自是美的“无尽藏。”歌德说:“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所以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古人谓之“读书有间”,即指能由字里行间,窥见作者立意用心之所在,读书的重点在于“通”:融会贯通,闻一知十,触类旁通,由此及彼。如唐张旭因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悟出笔法而书益精工;吴道子因见裴将军舞剑变化无常,联系到画里面画更大进。读书,特别需要这种举一反三的悟性。
    ⑥读书还应“反刍”。“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就要温故而知新,就要回味。每读一次有新的收获与心得,有余音绕梁之绝响,有“食已毕而味愈浓,言犹尽而意无穷”之妙不可言。
    ⑦“腹有诗书气自华”,读几本好书,让熠熠闪光的文字照透你的身体以及灵魂,乃至生命。
2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分)

2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读书的韵味?(3分)
                                                                          
22、为什么说“书似一面神秘的魔镜,折射出迷宫似的世界。”?(3分)
                                                                  。
23、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第⑤段中“读书有间”的理解。(3分)
                                                                            
 四、写作(50分)
23、作文题目
(1)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按要求作文。
20世纪70年代的一场拳击竞赛中,拳王阿里和拳坛猛将菲雷泽展开激烈对决。当比赛进行到第14回合时,阿里已精疲力竭,濒临崩溃的边缘,用解说员的话说,“这个时候一片羽毛落在他身上也能让他轰然倒地。”然而,此时的阿里竭力保持着坚毅的表情和血战到底的气势,使菲雷泽认为阿里仍保持着常有的体力,于是在最后一刻,菲雷泽放弃了。裁判当即高举阿里的臂膀,宣布阿里获胜。这时,保住拳王称号的阿里还未来走到台中央,眼前一黑,双腿无力地跪倒在地上。菲雷泽见此情景后悔莫及。 
请从上面的材料中自选项角度,自拟题目,联系自己在观察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写一篇文章。可讲述故事,可发表见解,可说明问题,可抒发情感。
提示:①选择适合你表达的一种文体;②字数不少于600字(不能写成诗歌);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人名。
(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那一天/ 我不得已上路/ 为不安分的心/ 为自尊的生存/ 为自我的证明/ 路上的辛酸已融进我的眼睛 /心灵的困境已化作我的坚定 
在路上,我们已经走过十多个春秋,还要继续走下去。走的时候,你遇到过哪些,我们需要准备哪些行囊?你思考过这个问题吗? 
请以“在       路上”为题写一篇文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自选体裁(不能写成诗歌)。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61.166.133.34)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九年级 下册 中考模拟卷


上一个『扬州高一语文2006-2007第二学期期中试卷』  下一个『2007年厦门市高中毕业班适应性考试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