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学年上海市八校联考语文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2006学年上海市八校联考语文试卷(高三总复习 沪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06学年上海市八校联考语文试卷命题人:秦振良(位育中学)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8分)书信,作为传情达意双向交流的工具,早已遍及世界各国,深入百姓生活。即便今日,声光电日趋发达,电话、电报、电传等通信方式应用得极为广泛,然而,平民化的书信仍然在千家万户飞翔,洋溢着永不消散的心香与墨
试题预览
  2006学年上海市八校联考语文试卷
命题人:秦振良(位育中学)
阅  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8分)
书信,作为传情达意双向交流的工具,早已遍及世界各国,深入百姓生活。即便今日,声光电日趋发达,电话、电报、电传等通信方式应用得极为广泛,然而,平民化的书信仍然在千家万户飞翔,洋溢着永不消散的心香与墨香。
世界各国都有书信,但书信在中国却有许多芬芳美丽的别名,这大约是其他国家望“信”莫及的吧?“书”是古代书信的总名,它的单名有简、启、函、牍、札之类,而双名则有书简、书牍等等,而这种种别名,大都和远古时书信的表现形式关联。《汉书》记载广武君李左车谓韩信曰:“奉咫尺之书以使燕。”汉初尚未发明纸张,记事与书信仍然像前代那样请竹书或木片代劳,竹片谓之“简”,木片谓之“牍”,古制书简长约一尺,所以后来所说的“尺书”和“尺牍”,就是汉代“咫尺之书”的遗语。
书信的历史由来久矣。中国书信史的源头在哪儿?华夏之邦最早的书信,人道是诞生于春秋时期,有案可查的是《左传》,其中载有《郑子产与赵宣子书》。但说到底《左传》只是一部历史著作,我们从中看不到书信的原件。而现存最古老的两封原始家信,据说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是前些年从湖北云梦县一座战国晚期秦国墓发掘出来的,用毛笔隶书于木条上,写信者为两兄弟,因为参加了秦国灭楚之战,写信给母亲要钱或布做夏衣。这两则远古书简展出于博物馆,让人神思飞越思接千载。
古往今来,述说凡人百姓悲欢离合的书信真可谓堆山积海,但流传后世众口交诵的,毕竟还是出自文人或志士的杰翰华章。对司马迁的《史记》,鲁迅曾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但他的洋洋3000余言的《报任安书》,也是一篇天下奇信。司马迁为李陵仗义直言,触怒汉武帝及其左右而被捕下狱,惨遭为堂堂男子汉所最痛心疾首的宫刑。他这封给友人的复信,忧愁幽思如九曲回肠,慷慨激愤如狂流直泻,加之语言精警、文理严密,为中国散文史铸造了一座特殊的丰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警语如清钟一记,袅袅的余音一直传扬到今天;“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壮语如鼙鼓一通,激励后来无数的学士文人在逆境中奋起。
当然,这些信都比较沉重。其实,古代书信还有许多令人赏心悦目的篇章。如写春景的美丽动人,写故国之思与乡关之恋,深藏妙言隽语,豪情奔涌而逸兴遄飞,令千百年来的读者如品香茗,如饮醇醪。
古人书信中的杰作佳篇不胜枚举,它们之所以被誉为“书信艺术”,除了文情俱胜之外,乃因为它们是笔、墨、纸、砚这“文房四宝”的结晶。中国的古人用雅致的毛笔,磨墨展纸,笔花飞舞,或娟秀,或端方,或俊逸,那当然堪称为“艺术”,特别是出自名家笔下的信。可惜那些信的真迹大都已不存于世,例如桀骜不羁的李白,也曾无可奈何地写过两封求援的信,然而现在只能在《古文观止》之类的书中读到了,如果哪位现代清贫的读书人还拥有李白这些信的原件,那就真可以富甲王侯而富傲大款了。每当我捧读李白,我总怀疑自己是他的后裔,但又总是不免屡发痴想:他怎么不留一点诗文或书信的手迹给我呢!假若我有他的信,哪怕只有一封,即使有人要用一座银行来和我交换,我也不会拍卖的。
书信,作为众生用书面语言进行交流的一种最普遍的方式,在当今与后世还会流传下去,邮政部门绝无关门或失业之虞,但是作为一种艺术,它恐怕将成绝响。艺术书信已面临严重的现代危机,今后再不可能出现古代那种尺牍小品的大师了。

1. (2分)作者说“平民化的书信仍然在千家万户飞翔,洋溢着永不消散的心香与墨香”,“心香”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2分)书信的双名除了文中提到的“书简、书牍、尺书、尺牍”外,在古诗文中还有□□、□□等。
3. (6分)以下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书信的种种别名,无论单名和双名都和远古时书信的表现形式有关。
B、我国最早的书信,诞生于春秋时期,《左传》中便有书信的记载。
C、百姓的书信尽管很多,但总不及出自文人或志士之手的书信。
D、本文引经据典,在历史文献中寻觅书信的踪迹,内容丰厚,增加了读者的知识。
E、古人书信中的杰作之所以被誉为“书信艺术”,是因为它们是“文房四宝”的结晶。
F、出自名家笔下的书信很少留存于世,所以如果能有其原件保存至今,会很有价值。
4. (4分)作者为什么说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是“天下奇信”?
5. (4分)作者认为,随着时代发展,艺术书信恐怕将成绝响,你是否同意?请谈谈你的理由(80字左右)

二、阅读下文,完成6—12题。(20分)
生命的节日
季栋梁
⑴那个七月已经远去了。然而,它已经成为我生命的节日。
⑵一进入七月,一种赌徒的真正感觉袭击了我。我就如同一个把所有赌资都押上的赌徒,等待着开牌。那种痛苦的折磨就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渴望着太阳和雨水的滋润,尤其像我这样的赌徒已经不止一次在七月输到山穷水尽的地步。更让我感到痛苦与恐惧的是在我所有的七月中,父亲也经历着同样的甚至更为深刻的痛苦的折磨。
⑶一年一度输赢揭晓的日子如约而来。和许多父亲一样,我的父亲一大早将我叫起来。他没有言语,只是用那种目光笼罩着我。这目光凝滞而沉重,仿佛将我置于一潭黏稠的汁液中,使我喘不过气来。父亲从他贴胸的衣袋里摸出十元钱来,在他递给我钱的时候,有些迟钝,手有些颤抖。而我接过那带着父亲体温与汗香的十元钱时,手颤抖得更加厉害,我努力想表现得自信一点,结果越是要表现得自信,手就越发地颤抖,像深秋里的树叶一样,以致连我的身体也抖起来。我遁逃似的离开了那双眼睛。虽然我知道那双眼睛是善良的仁慈的宽厚的,但我内心无法排除对这双眼睛的恐惧……我再也输不起了。
⑷我一步一步地走向学校,内心的恐惧正在加剧。经过村庙的时候,我不由得走来走去,跪在了那泥像前,我想没有人比我更加虔诚,没有人比我叩的头更响。
⑸第一年的七月,好容易挨到了“开牌”的日子,父亲递给我十元钱对我说,如果中了,就打十元钱的酒回来,没有中,别糟蹋钱。父亲的话总是这样直接。可因为仅仅差了两分我没有给父亲打上酒,我带着家人渴望花掉的十元钱回来了。父亲没有责备我,然而他越是不责备我,我内心的痛苦就越沉重。到了新学期开学的时候,父亲对我说再去念吧,差两分一年咋都弄够了,我那时候在生产队哪一年不比别人多挣个三五百工分?我无法对父亲讲学习和劳动的不同。我只有努力学习。第二年七月的“开牌”,我又输了十二分。当我再次把钱放在父亲面前的时候,父亲火了。父亲一辈子好强,他是多么希望能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面,来打点种田以外的事啊。开学了,父亲说再读!父亲依然没有多余的话。可那每个字都像石头一样,把地能砸出个坑来。他亲自送我到四十余里以外的乡里上学。父亲走在我的前面,拉着驴,驮着我的铺盖。他的步履显得有些疲劳,甚至是麻木,那已经驼了的背越发弓得厉害,仿佛背负的东西越来越多了非要这样将背弓起来似的。他已经是年过花甲之人,应该是歇歇享福的年龄了。
⑹看着父亲的背影,我忽然失去了赌的欲望,我为什么要继续赌下去呢?怎样不是活一辈子呢?我的朋友、我的同学不都输了个精光回来了吗?我鼓足勇气说,爹,算了,我不念了。父亲回过头来看看我,他的目光里不再有那种凝重,反而凶恶起来,仿佛被激怒的老虎,一甩手,鞭子狠狠地抽在我的脸上。之后便默默无言,继续走自己的路了。我的脸火辣辣地疼痛,可是我心里却踏实了,我想至少父亲对我发怒了。
⑺第三年的七月,不争气的我又输了……
⑻父亲一转身走向了山顶。夕阳将父亲的身影扯得很长。我默默地跟在父亲的身后,我想父亲会转过身来给我一烟锅、两烟锅……我渴望这样。然而,父亲没有。到了山顶,父亲又装了一锅烟,吸了一锅又一锅。我对父亲说,爹,你再给我一年时间!
⑼父亲抬起头看看没说什么,他只是抽着烟凝望着天空。
⑽开学了,父亲再次拉着毛驴驮着铺盖送我上学,一路上我们没有说一句话,可是我却听到了更多的语言无法表达的话语。父亲走在我的前面,他的背驼得愈发厉害了,让我想起门台上那棵旱了多年的弯脖榆树来。我的泪一直流到了学校。
⑾后来,我终于用那十元钱打回酒来了,那是一种非常廉价的散酒,用黑缸盛着,有一斤的勺子,有半斤的勺子。因此买那种酒叫打。可是即使再廉价它也是酒啊。它代表着喜庆与欢乐,它就是节日。除过年婚娶能喝到酒外,再是很难喝到酒的。用家乡人的话说酒是有闲钱的人喝的。家乡人没有闲钱。家乡人的钱比家乡人还忙。
⑿父亲醉了,把我也弄得醉意朦胧。他拉着我的手直叫我兄弟。这让我想起他拉着我家的那头老牛叫兄弟的情景。我想我不是个好儿子,我让他跟着我受了四年的折磨,如果我第一年就考上,我的父亲或许不会醉成这个样子,更不会喊我兄弟的。
⒀从考上大学到毕业,我一直奔波于尘世之中,往来于凡俗之间,忙着娶妻生子,忙着房子、儿子、票子以及多彩的人情礼仪,几乎挤不出什么闲钱来买名贵的酒。后来我终于挤出点闲钱来买了上好的酒,送回乡下。可是当父亲听说这酒一瓶就四百多元时,说酒没有贵贱,只是心情有贵贱。我点点头,父亲没有文化,更不是哲人,可是他说出的话常常让我要思考许久许久……
⒁那瓶酒至今还放在家里的枣木老柜中,因为父亲自己喝觉得没意思,拿出来招待人却又觉得太奢侈。

6. (2分)为什么说“那个七月”是“我”“生命的节日”?
7. (2分)第⑾中“家乡人的钱比家乡人还忙”,“忙”的意思是什么?
8. (2分)第⑿段“父亲醉了,把我也弄得醉意朦胧”,“我”“醉意朦胧”的原因是什么?
9. (3分)以下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表面上是写“我”的高考经历,实际上是写一个农民父亲为供养儿子读书而含辛茹苦的执著和坚韧。
B、文中对人与命运的拼争所表现出来的不服输、不认命的顽强精神,给本文增添了动人心魄的亮色。
C、父亲强烈地期盼儿子考上大学,只是为了满足其望子成龙的愿望,虽不免偏执,但也可以理解。
D、从对父亲前后变化的描写中,能让人感受到一个农民从希望到失望、再燃希望的心灵煎熬和痛楚。
10. (2分)第⒀段“酒没有贵贱,只是心情有贵贱”的含义是什么?
11. (4分)文中多处写到父亲的驼背,请分析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12. (5分)明年的6月,你也参加高考,高考是否也是你“生命的节日”?谈谈你是怎样看待高考的。(100字)

三、填写下列名片名句中的空缺(任选5空)。(5分)
13. (1)歌台暖响,春光融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2)我欲因之梦吴越,______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_______________,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4)_______________,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戒子篇》)
(5)_______________,得失寸心知。(杜甫《偶题》)
(6)往者不可谏,_______________。(《论语•微子》)
(7)纸上得来终觉浅,________________。(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四、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4—16题。(8分)
蜀 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4. (1分)作为律诗,本诗用字精当,韵律和谐,就对仗而言,第_____联最为工整。
15. (3分)以下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颔联写祠堂的荒凉空寂,看似写吊古情怀,实际也是诗人在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
B、颈联写诸葛亮的一生功业,赞颂其雄才大略和忠心报国,具有非凡的概括力。
C、尾联的“英雄”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具有报国雄心、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
D、全诗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笔墨淋漓,感情深挚,充分体现了杜诗奔放飘逸的风格。
16. (4分)“丞相祠堂何处寻”中的“寻”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五、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16分)
景公外傲诸侯,内轻百姓,好勇力,崇乐以从嗜欲,诸侯不说,百姓不亲。公患之,问于晏子曰:“古之圣王,其行若何?” 
晏子对曰:“其行公正而无邪,故谗人不得入;不阿党,不私色,故群徒之卒不得容;薄身厚民,故聚敛之人不得行;不侵大国之地,不耗小国之民,故诸侯皆欲其尊;不劫人以甲兵,不威人以众强,故天下皆欲其强;德行教识加于诸侯,慈爱利泽加于百姓,故海内归之若流水。今衰世君人者,辟邪阿党,故谗诌群徒之卒繁;厚身养,薄视民,故聚敛之人行;侵大国之地,秏小国之民,故诸侯不欲其尊;劫人以兵甲,威人以众强,故天下不欲其强;灾害加于诸侯,劳苦施于百姓,故仇敌进伐,天下不救,贵戚离散,百姓不兴。”公曰:“然则何若?”对曰:“请卑辞重币以说于诸侯,轻罪省功,以谢于百姓,其可乎?”公曰:“诺。”
于是卑辞重币而诸侯附,轻罪省功,而百姓亲,故小国入朝,燕鲁共贡。墨子闻之曰:“晏子知道,道在为人,而失为己。为人者重,自为者轻。景公自为,而小国不与,为人,而诸侯为役,则道在为人,而行在反己矣,故晏子知道矣。”
[注]耗:同“耗”,消耗。

17. (4分)写出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1)崇乐以从嗜欲(   ) (2)不阿党(   )
(3)薄身厚民(   ) (4)以谢于百姓(   )
18. (3分)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景公自为/道在人为 B、故天下皆欲其强/以谢于百姓,其可乎
C、故海内归之若流水/侵大国之地 D、小国不与/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19. (5分)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劫人以兵甲,威人以众强。
(2)请卑辞重币以说于诸侯。
20. (2分)“晏子知道”,“知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2分)按墨子的说法,晏子治国的最高准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13分)
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何以明其然?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诸子之徒,心非郁陶,苟驰夸饰,鬻声钓世,此为文而造情也。故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文者淫丽而烦滥。而后之作者,采滥忽真,远弃风雅,近师辞赋;故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故有志深轩冕,而泛咏皋壤;心缠几务,而虚述人外。真宰弗存,翩其反矣。
夫桃李不言而成蹊,有实存也;男子树兰而不芳,无其情也。夫以草木之微,依情待实;况乎文章,述志为本,言与志反,文岂足征!

22. (2分)“盖风雅之兴”的“风雅”借指《_________》,我们曾学过其中的《________》。
23. (2分)作者在文中一方面批评了“诸子之徒”“□□□□□”的错误做法,一方面提出了“□□□□□”的正确做法。(各不得超过5个字)
24. (4分)“桃李不言而成蹊”在文中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男子树兰而不芳” 在文中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
25. (2分)对“况乎文章,述志为本,言与志反,文岂足征”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何况文章,表述志向才是根本。如果说的话和志向相反,写出的文章还可信吗?
B、何况文章,叙述理想是根本。如果语言和理想不一致,文章还有什么价值呢?
C、何况文章,以表达中心为根本。如果叙述的语言和要表达的中相反,文章还有征集的必要吗?
D、何况文章,以言志抒情为根本。如果文辞和情志相反,文章怎能令人信服?
26. (3分)“情”与“文”的关系是否矛盾?请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你的认识。


作  文(70分)
27. 阅读下面提示,根据要求作文。
一对夫妻很幸运地订到了火车票,上车后却发现有位女士坐在他们的位子上。先生示意太太坐在她旁边的位子上,却没有请那位女士让位。太太坐定后仔细一看,发现那位女士的右脚有点不方便,才了解先生为何不让她起来。先生就这样从南京一直站到上海。下了车之后,心疼先生的太太就说:“让位是善行,但从南京到上海这么久,中途大可请她把位子还给你,换你坐一下。”先生却说:“人家不方便一辈子,我们就不方便这3小时而已。”太太听了相当感动,觉得世界都变得温柔了许多。
读了上述文字,对“善良”你有怎样的思考?有没有关于“善良”的体验?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标题自拟。




2006学年上海市八校联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8分)
1、信中所表达得让人感到温馨的情意
得分点:(1)主语:信;(2)情谊温情
2、锦书、鱼雁 (家书,鸿雁,鱼龙,锦笺,华笺,尺素,书札等) 
3、D、F 
4、(1)为中国散文史铸造了一座特殊的丰碑 
(2)信中所表现的不屈不饶的精神,激励后来的无数学士文人在逆境中奋起 
5、同意(1)从书写工具看,毛笔已被钢笔、圆珠和水笔等取代,墨砚也已让位给墨水等(2)从快捷性看,电子邮件、手机等通讯方式比传统书信便捷 (3)从生活方式看,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使人们失去了闲情逸致。所以艺术书信恐将断。(任答两点即可) 

二、阅读下文,完成6—12题。(20分)
6、因为“我”在多次挫折后终于在那个七月考上了大学,使自己和父亲的心愿变成了现实,改变了“我”的命运,值得庆祝。 
7、钱很少,有了钱很快就被花掉,没有储蓄。
得分点:(1)少;(2)快或急
8、受父亲感染,未考上大学兴奋(1分),为父亲因自己考学受苦愧疚(1分) 
9、C
10、酒的价格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片心意(如今400元的名酒与当初10元的散酒价格上的高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儿子的心意带来的慰籍) 
11、(1)从内容上说明千难万苦的父亲为儿子所作的一起不易 
(2)手法上对父亲的塑造和刻画充满了力度与画面感 
(3)结构上使文章内容很紧密联系,增强了儿子对父亲的理解愧疚与热爱 
12、语言简明表达充分4-5分 ;语言一般,表达明确2-3分 ;表达空乏0-1分 

三、填写下列名片名句中的空缺(任选5空)。(5分)
13、(1)舞殿冷袖,风雨凄凄(2)一夜飞渡镜湖月(3)闻道有先后 
(4)非淡泊无以明志(5)文章千古事(6)来者犹可追(7)绝知此事要躬行 

四、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4—16题。(8分)
14、二 
15、D
16、(1)“寻”字表明杜甫此行不是漫不经心的信步由之,而是专程拜访 
(2)“寻”为下面的诗句张本叙事,引出下面对蜀相祠堂的描写 
(3)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强烈的敬仰之情和对自己报国之志的感慨

五、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16分)
17、(1)同“纵”,放纵;(2)迎合;(3)节俭;(4)道歉 
18、A
19、(1)靠武力去劫夺别人财物,靠人多势大去威胁别人 
(2)请以谦逊的言辞和厚重的财物用来游说诸侯 
20、懂得治国的方法 
21、道在为人,而行在失己 

六、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13分)(选自《文心雕龙》)
22、诗经;伐檀、采薇、蒹葭、硕鼠等 
23、为文而造情 为情而造文 
24、有真情实感的文章,自会受到读者的青睐;
感情虚假的作品没有感染力 
25、D
26、不矛盾。结合具体作品(1分)谈认识(2分)

作文参照高考评分标准 (61.133.125.226)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沪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长宁区2007年高三年级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下一个『上海市六校高三第二学期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