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区2007年高三年级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长宁区2007年高三年级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高三总复习 沪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长宁区2007年高三年级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请勿在试卷上答题,答案一律写在答卷上。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6分)当报纸面对博客圈“除了不用电池、能拍苍蝇、能用来包鱼外,今天报纸还有什么用?”连载作家约瑟夫•爱泼斯坦在《评论》月刊上写道。而作家菲利普&#
试题预览
  长宁区2007 年高三年级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请勿在试卷上答题,答案一律写在答卷上。
一  阅读(80分)
(一)  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6分)
当报纸面对博客圈
“除了不用电池、能拍苍蝇、能用来包鱼外,今天报纸还有什么用?”连载作家约瑟夫•爱泼斯坦在《评论》月刊上写道。而作家菲利普•迈耶通过他2004年著作的标题就表明了立场一一《消失的报纸》.迈耶预言:2040年4月,最后一位读者将把最后一份报纸扔进垃圾筒。假设果真如此,活字印刷最重要的产品之一将会在距离该技术600岁不到8年的时候寿终正寝。
众所周知,报业正经历着风暴。《编辑与出版人》杂志分析,1990年以来,美国报纸发行量正持续缓慢衰减,其他国家也差不多。多数年轻人已不再读报。据美国年度研究项目《新闻媒体状况》,全美报业2000年以来已裁员3500人,占总数的约7%。在费城,都市新闻记者仅剩220人,是1980年的一半。报业竞争日益加剧。《纽约时报》和加拿大《多伦多邮报》签约,以求打进加拿大市场。英国伦敦《金融时报》积极进攻美l司市场,希望瓜分《华尔街日报》的地盘,《华尔街日报》的回应行动是在伦敦发行报纸。此外,广告业、特别是分类广告的前景也越来越黯淡,它们的网络对手已经是完美的贸易和广告机器。
基于报业疲软的表现,一些分析人士认为,这一产业已经成为“明日黄花”。但麦克拉奇出版公司首席执行官加里•普鲁伊特对此予以反驳。他说:“一些人认为,传统广告业目前的低迷状态佐证了新闻出版业行将就木的预言。但我们认为他们错了。”有两条消息显得颇具意味:
一、广告客户比报纸调整得还要慢。尽管输了起跑,但报纸正努力把读者向网络版转移,这样客户基本上没有实质上的背叛。但广告客户并没有给这两种版本的报纸以同等待遇。分析师估计,纸质版报纸每挣一块钱广告费,网络版只能挣二、三毛;同时,即使广告每年增长30%,在线广告基数仍然很低。像《纽约时报》这样拥有大量网络读者的报纸,来自网络的收入也只有5%一一10%。
二、几十年来,占报纸的支出大头的印刷成本正在平稳下降。由于抛弃了大量诸如股票行情之类的隔夜信息,油墨纸张也节省了。高盛公司发现,美国最大的1 2家报纸2004年的利润率是21%'超过财富500强公司平均值的两倍,这说明仍然有利可图。
尽管如此,世界报业总体呈下滑走势却是无可怀疑的。美国新闻出版业三大巨头纽约时报公司、麦克拉奇出版公司以及论坛报业公司最新公布的财报显示,2006年第一季度三家公司净收入均大幅下降。与之对应的是,这三家公司在股市中的表现也并不理想。2006年整个美国新闻出版业的股价已下跌了6%。那些不甘坐以待毙的新闻巨头们仍希望拥抱革命,包括鲁珀特•默多克一-英语世界最大的报业集团“新闻集团”主席。去年他告诫美国的编辑们:“我们中许多人一直有莫名其妙的优越感。”他说,年轻读者“并不需要一个高高在上的上帝来告诉他们什么是重要的”。默多克认为,网络版“必须变成对话的地方。数字公民不会再给报纸写信,他会去建博客,我们必须成为博客们的目的地。”话音刚落,默多克就买下了大受年轻人追捧的博客和社交网站Myspace。
默多克说得头头是道,但要实现远大理想却很艰难。如何让一份威严的报纸变为“对话的地方”呢?
首先要打破网站的围墙。咨询师贾维斯认为,现在“只有被链接才能算是内容”。博客们不会链接那些要注册、订阅才能浏览的文章。被博客链接最多的《纽约时报》、cNN、《华盛顿邮报》等都是免费或基本免费的。
同时应避免“死链接”--网络版的更新、旧文章存档时,常会改变一篇文章的网址,这使得在博客中被引用的报道最终无法被查找到原文。
除了自由访问和固定链接,互联网咨询公司朱庇特研究所还提议:编辑应做好读者从任何地方的链接开始访问报纸的准备,而不是假设他们总是从首页开始。访问可能源自Google搜索结果、博客、或者是朋友email的一个链接。这意味着报纸的每个页面都需要导航条来引导读者浏览。朱庇特表示,出版方要“解构网站--把单篇文章(而不是网站)当成最重要的产品。”
接下来是鼓励读者参与每个页面…一开始可能只是给文章打分,进一步的包括在文章下设评论板块(像博客文章下面的评论板块一样),或让记者和嘉宾进行博客讨论。未来研究院的保罗-萨弗说:“正如越来越多的博客越来越像报纸更多的报纸也会拥有博客的样子。这是一个平民媒体的时代。”
网络版报纸的平民化,也许是出路之一。但这一策略必然会改变新闻报道方向,即减少有关政府与国际事务的报道,而转向生活方式、名人和娱乐的报道.诚如《新闻媒体状况》所言,“我们并不担心平民媒体的到来,我们担心的是对权力部门的全职、专业监控的衰落。”
1.第一自然段中的“寿终止寝”是指______________。(2分)
2.对“报业正经历着风暴”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报纸发行馘持续缓慢衰减。
  B.报业就业状况越米越低迷。
  C.报业竞争国际化趋势加剧。
  D.报纸网络版广告前景黯淡。
3.文中说“有两条消息显得颇具意味”,这“意味”具体体现在(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意,新闻巨头们应对报业疲软的策略是______________。(2分)
5.请梳理本文思路,写出1O0字左右的内容提要。(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6-12题。(22分)
艺术家与匠人
叶廷芳
①艺术与文学一样,都是人的心灵的产物,是人的内在气质和性状的外化。但绘画艺术直接诉诸人的感官,在人的思维还没有来得及作出反应以前,就唤起人们情绪上的反应:兴奋的,悲哀的,愉悦的,忧郁的……这一点倒近似于音乐或者舞蹈。
②同样一件作品,可以出之于艺术家之手,也可以是匠人的作为。但彼此的价值含量或艺术品位往往大相径庭。因为艺术家的天性是创造,而匠人的习性是重复。创造凭借的是想象,而重复则是模式的照搬。艺术想象是一种智慧能量的消耗。故那些石破天惊之作,皆出于那些智慧过人(这种智慧来自与生俱来的天赋加上后天的努力)的艺术家之手。它们所透露的审美信息和艺术韵味总是让人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知其奥妙,却妙不可言。无怪乎自古以来虽有无数的人画过女人的微笑,却只有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让人折服不已,谈论不尽。究其奥秘,盖因它的作者是个多才多艺、学识渊博的“巨人”。他的大脑不仅属于绘画,而且也属于天文地理数理化,这些综合的成分使他的大脑成了经年多汁的“泡菜坛子”,从那里面出来的菜都是鲜美的!难怪古罗鸟建筑学家维特鲁威要求建筑师掌握11门知识,其中有的知识门类看起来与建筑毫无关系,如医学、心理学等。实际上它们互相是有关系的,这就是“综合素质”的作用吧。大脑“灵犀”里有了多种元素的储备,就容易“触类旁通”或融会贯通;有时则经过糅合发酵,酝酿出某种未曾有过的“香醇”,一种艺术中“有意味”的韵致,这就是作品中“灵气”的体现。
③凡是有灵气的作品是不可模仿的,因此原创的美都是一次性的,是不可重复的。这是匠人的局限,尤其是中国匠人的局限。中国与欧洲不同,她的知识和技术传授方式自古以来就不是采用集群性、规模性的学校教育,而是依靠师徒传授制度。这种制度的局限性与落后性是显而易见的:徒弟一般只能就地求师,很少有选择的可能性;他只许跟着师傅依样画葫芦,不敢越雷池半步。师傅只能教他自己懂得的那点手艺,最后还得留一手;他没有横向联系,不知道现今这一行的最高水平在哪里;他也谈不上什么相关的基础知识,离上述维特鲁成要求的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自负的师傅还往往坐井观天,让徒弟高山仰止。在这种桎梏下,一个人即便有某种创造的天性,在徒弟阶段多半就被扼杀了!于是,陈陈相因,不断重复前人,也不断重复自己,成了匠人的习性,也成为他们的宿命。只有个别的天才人物才有可能成为例外。这也许可称为中国的“匠文化”。
④与中国封建社会的漫长性与顽固性相适应,中国的“匠文化”也是非常强大的。中国旧时代的知识分子尤其是技术人员从来没有享受过现代意义上的“家”的地位。例如,我们有举世无双的木构建筑,但我们的“鲁班”们从来没有改变过“工匠”的身份;我们有过杰出的表演艺术家,他们却从来没有改变过“戏子”的地位;我们也不乏世界一流的美术家,他们照样被称为“画匠”!这种培养匠人的制度与贬低杰出人物的意识长期延续,造成了我国艺术家相当普遍的“匠人心态”,其主要特征是创造意识薄弱,习惯于承袭前人,仿效他人,重复自己:不敢超越,不敢反叛,从而窒息了自己的创造灵气,而增添了创作中的匠气。须知,灵气乃是艺术个性的灵魂,而匠气则是平庸的同义语。纵览我国的艺术史,具有这种匠人心态的艺术家和带有匠气的作品何其多也!吴冠中先生甚至认为,这一现象占了90%。    ⑤这是一个很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正是这种被动性的匠人心态,我们的艺术史少有更新换代的变革,而主要表现为缓慢的、渐进式的发展。其实,更新换代才是艺术发展的规律,而反叛则是这种变革的动力。故最近听到一位现代意识觉醒了的艺术家这样说:“传承是一种美德,反叛是我的责任。”这句话看起来似乎包含矛盾,其实是一致的:传承并不在于传统的形式和风格,而在于前人的创造精神。而真正传承了这种精神的,,从艺术史上看,无不见之于那些敢于反传统的人之中。“反传统”并不是不要传统或不尊重传统,它只是“不重复”传统而已。事实上,正是那些反传统的人才开了新思潮的先河,从而丰富并发展了传统。只要回顾一下现代主义思潮兴起以来美术中的毕加索、音乐中的勋伯格、‘舞蹈中的邓肯、建筑中的高迪以及文学中的卡夫卡就足以说明问题了。这就不难理解,从世界范围看,现代的文学、艺术家都以重复为忌、为耻,所以享誉世界的已故瑞士戏剧家迪伦马特有过这么一句名言:“任何古代大家和现代名家都不应享有让人永远仿效的不公正特权。不过他们可以作为我们的激发者和对话者。”但也正因为如此,现代的艺术家更不好当了!因为前人有过的你不能有;他人有过的你不能有,甚至自己有过的你也不能有:每一件创作都必须是“这一个”。否则你就有可能沦为“匠人”的危险。
6.作者认为绘画、音乐、舞蹈的相似点是_______________。(2分)
7.文中举达•芬奇创作《蒙娜丽莎》的例子,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2分)
8.依照文意,艺术家与匠人的区别可以概括为_______________。(2分)
9.文章对“匠文化”的批评,主要集中在哪两个方面?(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6分)
  A.全文共分四层,其中第②、③两段为第二层。
  B.第②段用“泡菜坛子”比喻艺术作品中的“灵气”。
  C.本文主要运用对比的方法,阐述了艺术家与匠人的特性。
  D.本文形散神不散,语言犀利有文采,颇具说服力。
  E.中国艺术史上更新换代式的变革。是符合艺术发展规律的。
  F.两方现代主义艺术名家辈出,足以说明艺术发展需要反传统。
11.文末提出每一件创作都必须是“这一个”,其含义是___________。(2分)
12.请结合文意,另举一个文学史或艺术史上的实例,谈谈你对“传承与反叛”关系的认识。  (4分)
(三)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任选5空)(5分)
13.(1)以赂秦之地,_______;_______,礼大卜之奇才。(苏洵《六国论》)
(2)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_______!(欧阳修《伶官传序》)
(3)天姥连大向天横,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想当年,______,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6)问君何能尔,_______。  (陶渊明《饮酒》)
(7)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四)阅读下面的词,完成14-16题。(8分)
离亭燕  张异
    一带江山如画①,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处断,霁色冷光相射。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②。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注】①一带江山:指金陵(今南京)一带山水。②低亚:低垂。
14.从题材看,这是一首写景兼___的词。(2分)
15.画线句中“浸”、“射”二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16.清人况周颐评曰:“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意境极具苍凉萧远之致。请就此作具体评析。(3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17分)
余十馀岁,颇能作时文,如明隆、万间短篇①,一日可得四五首。先府君子容公观其文意,谓他日不患不文,而经书尚未尽读,遂不令复作,专以读经为业。十四岁始发笔为之,辄有发挥处。十五岁,先府君见背。余童騃②,专弄笔墨学作诗、古文、词、赋、四六之类,沾沾自喜,而举业遂废。有杭应龙先生,与先府君交最厚,悯余孤露,谓不治举业,何以救贫,乃延余至家塾,课其幼子念屺。而使长君杏川、次君白峰拉余同课,二君久以举业擅名者也。余时年十八,犹厌薄不肯为。至冬,有庄位乾明经移帐于杭③,课先生从子廷宣,书舍与余同一厅事④,日相怂恿,始勉为之。然驰骋于诗、古文者已数年,一旦束缚为八股,转不如十四五岁时之中绳墨矣。明年补诸生⑤,遂不得不致力。后藉以取科第得官,皆应龙先生玉成之力也。及余得中书舍人以归,而先生已不及见。余有诗哭之云:“我归但有徐君墓,公在曾怜赵氏孤。”⑥至今犹抱痛焉。
(选自赵翼(《檐曝杂记》卷二)
【注】①明隆、万间:明代隆庆、万历年问。②童騃(a i):年幼无知,③明经:明清对贡生的尊称。贡生,指由府、州、县学选拔至京师国子监就学者。④厅事:这里指私宅大堂。⑤诸生:明清称通过最低一级考试,入府。州、县学的生员(秀才).⑥徐君墓:春秋吴季札,号延陵季子。历聘各国,过徐,徐君爱其剑,季子为使上国,未与。及返,徐君已死,乃系其剑于徐君墓树而去。事见《(史记•吴太伯世家》、刘向(《新序•节士》。后用为重情守诺、不忘故旧典实。  赵氏孤:春秋晋国赵盾,受佞臣诬陷,斩满门。媳有遗腹子赵武匿公宫中。友人程婴、门客公孙杵臼定计换出赵武,并由程婴抚养成人,报仇雪恨。事见《史记•赵
世家》。后常用采借指忠臣孑遗。
17.解释卜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4分)
  (1)辄有发挥处(    )
  (2)十五岁,先府君见背(    )
  (3)转不如十四五岁时之中绳墨矣(    )
  (4)我归但有徐君墓(    )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遂不令复作/遂不得不致力
B.犹厌薄不肯为/至今犹抱痛焉
C.专以读经为业/及余得中书舍人以归
D.而经书尚未尽读/而先生已不及见
19.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白话文(6分)
(1)乃延余至家塾,课其幼子念屺。
(2)日相怂恿,始勉为之。
20.作者少年时“举业遂废”的原因是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21.文木作者为何说“至今犹抱痛焉”?请联系全文加以说明。(3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12分)
后学读书未博,观人文字不可轻诋。且如欧阳公与王荆公诗云:“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荆公答云:“他日若能窥孟子,终身安敢望韩公。”欧公笑曰:“介甫错认某意,所用事乃谢眺为吏部尚书,沈约与之书,云二百年来无此作也,若韩文公迨今何止二百年耶!”前后名公诗话,至今博洽之士莫不以欧公之言为信,而荆公之诗为误。不知荆公所用之事,乃见孙樵((上韩退之吏部书》“二百年来无此文也”。欧公知其一而不知其二,故介甫尝曰:“欧公坐读书未博耳。”
虽然,荆公亦有强辩处。尝有诗云:“黄昏风雨满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欧公见而戏之,曰:“秋英不比春花落,传语诗人仔细吟。”荆公闻之。曰:“永叔独不见《楚词》‘夕餐秋菊之落英’耶①?”殊不知《楚词))虽有“落英”之语,特寓意“朝夕”二字,言吞阴阳之精蕊,动以香净自润泽尔。所谓“落荚”者,非飘零满地之谓也。夫百卉皆凋落,独菊花枝上枯,虽童孺莫不知之。荆公作事,动辄引经为证,故新法之行,亦取合于《周官》之书,其大概类此尔。(遗自陈鹄(《西塘集耆旧续闻》卷一)
[注]①语见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22.文中提到的王荆公(介甫),是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___(填写人名)。(1分)
23.文中说“欧公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其一”是指________,“其_二”是指___________。(2分)
24.下面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前后名公诗话、博洽之士都觉得欧公言而有信。
  B.欧公以为荆公“残菊飘零满地金”诗违背臼然常识。
  C.荆公其实误解了《楚词》中“落英”的含义。
  D.荆公实施新法,也像作诗一样要引经为证。
25.本文是一则诗话,除结构灵活自由外,其写法上的特点是____。(2分)
26.本文所指欧公、荆公论诗之失是什么?对你有何启示?(4分)
二、写作(70分)
27.以“向远处看”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
    (2)不要写成诗歌。
(3)不要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  阅读(80分)

(一)1—5题(16分)

1.报纸彻底消失(2分)

2.D(3分)

3.(1)纸质版报纸广告收入依然高于网络版(广告客户依然把主要份额给了纸质版报纸)(2)纸质版报纸印刷成本降低,依然有利可图(共4分)

4.把网络版报纸变成对话的地方网络版报纸走平民化道路(答对任意一点)(2分)

5.提要应对以下要点略作说明:(1)报业现状(总体下滑)(2)应对措施(博客自由访问、固定链接、页面导航、页面评论等)(5分)

(二)6——12题(22分)

6.直接诉诸人的感官,唤起人的情绪反应(2分)

7.只有智慧过人、学识渊博的艺术家,才能创造出惊世杰作(2分)

8.艺术家的天性是创造(作品充满灵气);而匠人的习性是重复(作品带有匠气)(2分)

9.(1)培养匠人的师徒传授制度  (2)贬低杰出人物的观念意识(共4分)

10.C F(6分)

11.不重复前人、他人和自己,独一无二性(答对任意一点)(2分)

12.举例恰当,语言通顺  3-4分

    无实例或举例不当,语言一般1——2分

    空洞无物,语言不通0分

(三)13题(5分)

13.(任选5空)(5分)

(1)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

(2)岂非人事哉

(3)势拔五岳掩赤城

(4)金戈铁马

(5)学而不思则罔

(6)心远地自偏

(7)落红不是无情物

(四)14-16题(8分)

14.怀古(2分)

15.“浸”写出秋水连天的浩大气势;“射”写出霁色与波光的相互映照:以动静结合的方式,

形象、准确地描绘了宏阔、绮丽的景象。(3分)

16.要点:(1)情由景生:登楼远望如画江山,发六朝兴废之慨,表达人事变幻之怅惘。(2)

景因情显:以怅惘之情观寒日默默西沉,衬托着词人独倚层楼的形象,景色苍凉。(答对一

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3分)

17.(1)辄:每;总是。(2)见背:(父母或长辈)去世。(3)转:反而。(4)但:只,仅。

(共4分)

18.C(2分)

19.(1)便请我到他家做私塾先生,教授他最小的儿子念屺。(3分)

    (2)每天鼓动(我),这才勉强去做八股文章(应试功课)。(3分)

20.父亲去世,失去管束;兴趣不在读经,而在诗词歌赋古文上。(2分)

21.杭先生怜恤故人遗孤,劝勉作者治举业;作者得官归来,先生却已离世,无以为报。(答

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3分)

(六)22——26题(12分)

22.王安石(1分)

23.用沈约与谢朓书中语  用孙樵与韩愈书中语(2分)

24.A(3分)

25.夹叙夹议(2分)

26.欧公读书未博,知其一不知其二(1分);荆公博而不精,生吞活剥(1分);读书写作

(或做事),应广博与专精相结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轻易诋毁,也不拘泥刻板,

食古不化(2分)。

二写作(70分)

一类卷基准分67分

    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有新意,有文采。

二类卷基准分57分

    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三类卷基准分45分

    中心尚明确,内容尚充实,感情基本真实,结构基本完整,偶有语病。

四类卷基准分29分

    中心不明确,内容单薄,感情虚假,结构不够完整,语病较多。

五类卷符合以下一项即为五类

    (1)脱离题意。(2)文理不通。(3)全文不足400字。

说明:(1)未拟题目扣2分。

    (2)错别字满3个扣1分,至多扣5分。

    (3)标点错误多,酌情扣分。

    (4)卷面不整洁,酌情扣1——2分:卷面整洁美观,酌情加1——2分 (61.133.125.226)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沪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上海市闵行区2006-2007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质量监控语文试卷2007.4』  下一个『2006学年上海市八校联考语文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