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中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2007中考语文模拟试卷(九年级下册 苏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连江县2007届初中毕业班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三)(积累和运用(30分)一.完成1—6题。1.在括号内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工整地写出汉字。(3分)早晨,阳光以一种最明亮、最透彻的语言和树叶pāntán()绿色的叶子,立即兴奋得颤抖,通体透亮,像是一页页黄金duàn()打的箔片,炫()耀在枝头。2.默写:(10分)(1)安得广
试题预览
  连江县2007届初中毕业班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三)
(积累和运用(30分)
一. 完成1—6题。
1.在括号内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工整地写出汉字。(3分)
早晨,阳光以一种最明亮、最透彻的语言和树叶pān tán(      )绿色的叶子,立即兴奋得颤抖,通体透亮,像是一页页黄金duàn(     )打的箔片,炫(       )耀在枝头。
2.默写:(10分)
(1)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分)
(2)_______,白云千载空悠悠。(《黄鹤楼》)(1分)
(3)_______,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1分)
(4)李白《行路难》中表达自己对未来充满憧憬而鼓舞人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2分)
(5)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的流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2分)
(6)怎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那就要像陆游“_______,_______”那样壮心不泯,像刘禹锡“_______,_______”那样积极进取,像范仲淹“______,____”那样忧国忧民。(3分)                                       
3.辩论会:某校初三(2)班同学就今年是毛泽东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40周年,在市场经济大变革当今社会,对学习雷锋有两种不同看法,为此语文老师组织了一场辩论。假如你是正方,针对反方辩词该怎么说? (5分)
反方:  我方认为,时至今日,中国年轻人的价值观取向已趋于多元化,雷锋已不再是年轻人的惟一榜样。驾着奔驰车、住着豪华别墅、到处做广告的姚明,更像一个英雄,他在国际上为中国人扬眉吐气,因而成为了当代青年人效仿的榜样。”
正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名著阅读:
请你用100字左右的文字概括《伊索寓言》中的一则寓言故事的内容(课内选文除外)
并就这则故事谈谈自己的感受。(8分)
内 容 :




感 受 :





5.最近,全国各中小学掀起开展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 “两会”上提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讲话的各种活动,请你为自己学校给其中的某一形式的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不超过20字)(4分)
活动名称:
标 语 :


阅读(60分)
二、阅读《小石潭记》选段,回答问题。(20分)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用“/”标示下面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只标一处)(4分)
A皆 若 空 游 无 所 依                B其 岸 势 犬 牙 差 互
2.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6分)
(1)悄怆幽邃(       )                   (2)斗折蛇行(        )
(3)俶尔远逝(       )                   (4)不可久居(        )
(5) 卷石底以出(          )             (6) 以其境过清(         )
3.第2段中“皆若空游无所依”与文中“______”相呼应,这两个句子体现了潭水_____的特点。(2分)
4.选文中“_______”和“_______”等词语为后文的“寂寥无人”、“以其境过清”预设了伏笔。(2分)
5.中国传统山水游记,大都寄托了作者的情感,折射出作者的生活经历,在作者游览的记录过程中,时时流露出作者的感情发展与变化。柳宗元也不例外,在这篇游记里,渗透着作者□—□—□(每个框格填一字)的情感轨迹。(2分)
6.将划线部分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楚)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晏子使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母亲的首饰》,回答问题。(15分)
母亲的首饰
江锡明
去年春天在母亲的坟地上,大姐说她梦见母亲了,母亲穿着花旗袍,年轻俏丽的样子。父亲和其他兄弟姐妹都没吭声。一是坟地实在不是谈论此类话题的地方;二是除了大姐,谁也没见过母亲穿旗袍的照片,更不用说穿旗袍的本人了。我是五姐弟中和母亲在一起生活时间最久的,可是我在大脑皮层中死死镌刻着的只有母亲的音容笑貌,尤其是时常皱着眉头微笑的模样,可说连眼角的鱼尾纹都清晰可见,就是找不到母亲日常穿着的图形。
记不住母亲的家常穿着,偏又记得母亲的首饰。
晚年子女经济状况好转后,母亲省吃俭用也添置了几件“黄货”。但平时戴的只有一副耳钉,腊赤金黄一点,贴在薄薄的耳垂上;还有一只戒指,缠褪了色的红绒布,箍在无名指上。母亲一生操劳,晚年手指皴裂得厉害,黄黄的一圈没有给母亲带来任何宝贵气象,反面衬托得愈加凄惶。有年夏天,母亲青筋袒露的脖子上忽然添了根项链,看着轻飘飘的,似无份量。我随口问了一句,母亲羞赧地垂下了眼皮,说是塑料的。我便很生气,怎么想得出来挂一条塑料珠子?过几天我赌气似的带回家一条太湖淡水珍珠项链。母亲戴上了老花眼镜,细细端详着趴在红丝绒匣子中的珠链,十分开心。从此以后,母亲再也不戴那条塑料珠子项链了,可也不戴淡水珍珠项链。我问她,她说:这么贵重的东西,回头让污渍污糟了,怪可惜了的。我跟她说:不贵,值不了几个钱。她习惯地皱起眉头微笑说:珠宝珠宝珠在先,珍珠项链不值钱,你把我当孩子哄呢?
后来有机会去云南丽江渡假,在迷宫似的古城青石板街道旁的银铺里,我相中了一只银戒指。说它是指环还不太确切,因为它的戒面太大了,像一只针箍,微微地突起,上面镂满了繁复神秘而又吉祥如意的东巴花纹,显得富贵大气。我二话不说,就把它买了下来。送给母亲后,母亲倒是经常戴着。一个楼道里的老人们偶尔在树荫下聚一聚,老太太们都夸母亲戴的这只银戒指“肉气”,厚实实的。这就成了母亲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件首饰。
和上了年纪的人一样,母亲不光自己对金首饰情有独钟,还曾经省吃俭用,给我们五姐弟每人送了一只金戒指。我所受到的教育是鄙薄穿金戴银的,所以拿到后只是往抽屉里一丢。若干年,我的指关节经常隐隐作痛,有一次在报纸的健康版上看到,黄金有止痛任用,遂把金戒指翻出来戴上。因是食指有恙,所以金戒指总是和食指做伴。常有好奇者问这是何种时尚?我实话实说,却无人肯信。等到又过了若干年后的今天,才发现满街的新潮少年都把又粗又大的工艺戒指戴在食指上,亮闪闪的煞是夺人眼球。为才恍然大悟。只是因为自己不小心,把母亲送的戒指已丢了好几年了。
母亲逝世后,曾留下遗嘱,把子女送给她的首饰物归原主。父亲流着泪递给我一只红锦缎戒指盒,这是我的丽江旧识,当时也未打开。待夜深人静辗转反侧时再打开锦盒,惊讶地发现旧盒之中并非旧物。而是一只黄澄澄包翠戒指。第二天电告父亲。父亲只说早知道了,其实还给子女的都非原物。其中原由父亲却掩而不宣。这让我纳闷不已。翌日忽大悟,犹如醍醐灌顶,心中大恸。       (选自《新华日报》)
1.以“母亲的首饰”为标题,有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3段划线句子表现了母亲________的性格;第4段加点词“肉气”在文中是                ______之意。(2分)  
3.文中最后一句写到“翌日忽确有悔改大悟,犹如醍醐灌顶,心中大恸。”“我”“悟”到了什么?又为何“大恸”?(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母亲”生前的事情。(至少写四件)(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发生在“母亲”身上的那些事里,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件?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聆听植物的心声》,回答下列问题(13分)
聆听植物的心声
秦岭
古老的印第安人有这样一个传统:他们在砍树或锯树枝之前,会做上一段祷告,以此来求树木原谅。现在一些科学家认为,美洲土著居民的这种传统习俗,可能会成为科学家们研究植物也有语言的一种依据。
德国波恩大学应用物理研究所在对植物进行最新声学研究后发现:人采花时,花朵会“哭泣”,人摘黄瓜时,黄瓜会“尖叫”,甚至连正常生长的水果也会发出咯咯的声音。看来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似乎还真为民间的传说 提供了佐证。
为了探索植物语言是否真实存在,科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后来他们发现:当植物的叶子被昆虫咀嚼时,植物身上所发生的反应与动物抑制疼痛和创伤的神经激素的反应几乎一样。如在虫咬叶子时,叶子便释放出一种激素,类似于动物受到伤害时释放的内啡呔。在动物身上,这些激素帮助把一种叫花生四烯酸的化学物质转化为前列腺素。在植物组织里,这种激素有助于亚麻酸(相当于动物向上花生四烯酸的物质)转化为茉莉酮酸,这是一种性质和前列腺素相近的化学物质。它们对待伤痛的化学反应如此相似,在植物组织表面喷洒阿司匹林或布洛芬后,就会像在动物向上喷洒此类物质一样,都能消除伤痛反应。对此,纽约州立大学植物生理学家鲍德温说:“这就是植物喊‘哎哟’的方式。”
植物能与邻居联络的现象屡见不鲜。在茂密的大森林里,某些植物突然感到虫咬刺痛,它会马上招呼旁边的伙伴,提防虫子。许多植物在受到伤害时释放一种挥发性的茉莉酮酸,这是一种“体味”信号,甚至在附近的植物感到虫咬之前,这种信号就开始启动附近植物的防御系统。
槐树会产生有毒的苦味物质,一旦槐树的树叶被羚羊或长颈鹿吞食,这时,不仅仅被吃的槐树会产生这种物质,周围所有的槐树像是接到预报似的也都会争先恐后地释放出毒素。西红柿抵御甲壳虫和毛毛虫叮咬的方法与槐树相似。西红柿在遭到虫咬后产生使其胃部受到损害和阻碍消化的物质。而且不仅仅是遭到虫咬的西红柿会作出这种反应,周围的同伴出于安全考虑,也都会作好对付害虫的准备。
此外,人们还发现,如果森林里一棵橡树病死或被砍伐,它们马上会结出更多的果实和种子,像是要弥补前面的损失。它们是从哪儿知道要这样做的呢?研究人员借助电极测量终于发现,被砍伐的树会产生短暂却特别高的振幅,并且在被砍伐的树木周围也同样产生了相应的振幅。
有些科学家认为,植物之间的邻居联络也许是类似光合作用的利他主义行为,或者是由受到伤害的植物自身防御反应过度引起的。德国德雷斯顿的生物物理学家魏泽教授认为,树木是通过声音来互相沟通和了解的,但由于这种声音频率很高,人耳反面听不到。而波恩大学的科学家弗兰克•朱利曼则不仅证实植物语言的存在,而且还研制出了能够探听植物语言的激光驱动麦克风。当植物叶子或根茎被切开时,植物就会发出痛苦的声音信号——在整个切面释放出乙烯气体。弗兰克•朱利曼一直在用钟形玻璃容器收集这种气体。这种气体的分子开始轰击标准激光束后,然后产生振动,形成麦克风能够探听到的声波。朱利曼说:“植物受到的压力越大,麦克风收到的声音信号就越强。”
还有的科学家认为,植物是通过一种能量进行相互交流的。这种能量是微弱的光,它可以被测量出来,人们甚至可以通过“剩余能量放大器”使这种光转变成可以看得见的光。不管是通过高频声音还是通过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家们最终一定会破译植物的语言之谜。        (选自《百科知识》)
1.第3段中加点的“这些激素”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1分)                                         
2.本文所说明的“植物的心声”指的是什么?(3分)
                                                                           
                                                                           
3.第1段中加点的“也许”丢掉行不行?为什么?(3分)
                                                                            
                                                                            
4.本文的写作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就语言和内容看,本文是______说明文。(3分)                                                          
5.阅读了本文,相信您不仅增长了见识,而且可能不会产生某种感情的共鸣。您有着怎样的感情共鸣?(3分)
                                                                            
五、阅读《最先与最后》后,请按要求认真填写在文后的卡片上。(12分)
最先与最后
鲁 迅
《韩非子》说赛马的妙法,在于“不为最先,不耻最后”。这虽是从我们这样外行的人看起来,也觉得很有理。因为假若一开首便拼命奔驰,则马力易竭。但那第一句是只适用于赛马的,不幸中国人却奉为人的处世金针了。
中国人不但“不为戎首”,“不为祸始”,甚至于“不为福先”。所以凡事都不容易有改革;前驱和闯将,大抵是谁也怕得做。然而人性岂真能如道家所说的那样恬淡;欲得的却多。既然不敢径取,就只好用阴谋和手段。以此,人们也就日见其卑怯了,既是“不为最先”,自然也不敢“不耻最后”,所以虽是一大堆群众,略见危机,便“纷纷作鸟兽散”了。如果偶有几个不肯退转,因而受害的,公论家便异口同声,称之曰傻子。对于“锲而不舍”的人们也一样。
我有时也偶尔去看看学校的运动会。这种竞争,本来不像两敌国的开战,挟有仇隙的,然而也会因了竞争而骂,或者竟打起来。但这些事又作别论。竞走的时候,大抵是最快的三四个人一到决胜点,其余的便松懈了,有几个还至于失了跑完预定的圈数的勇气,中途挤入看客的群集中;或者佯为跌倒,使红十字队用担架将他抬走。假若偶有虽然落后,却尽跑,尽跑的人,大家就嗤笑他。大概是因为他太不聪明,“不耻最后”的缘故罢。
所以中国一向就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苏教版 九年级 下册 中考模拟卷


上一个『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卷』  下一个『2007年九年级语文模拟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