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北区2006—2007学年度高三年级一模考试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天津市河北区2006—2007学年度高三年级一模考试(高三下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天津市河北区2006—2007学年度高三年级一模考试语文试卷(2007.4.19)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弹劾核心骇人听闻言简意赅B.拙劣罢黜咄咄逼人相形见绌C.渎职案牍穷兵黩武买椟还珠D.弹药禅让肆无忌惮殚精竭虑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萃取缥渺山青水秀呼之
试题预览
  天津市河北区2006—2007学年度高三年级一模考试
语  文  试  卷
                                    (2007.4.19)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弹劾    核心    骇人听闻    言简意赅
B.拙劣    罢黜    咄咄逼人    相形见绌
C.渎职    案牍    穷兵黩武    买椟还珠
D.弹药    禅让    肆无忌惮    殚精竭虑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萃取     缥渺    山青水秀    呼之即来,挥之力去
B.掂量     影碟    门庭若市    麻雀虽小,五脏具全
C.惯例     撕杀    风烛残年    来而不往非理也
D.赡养     功绩    心劳日拙    姜太公钓,愿者上钩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我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陷入峰回路转似乎绝望的境地,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努力,便会出现新的转机、新的天地。正如宋代诗人的两句诗“        ,      ”就包含了这个哲理。
②古人对宇宙人生,讲究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
③保护知识产权不可能        ,政府还面临着法律执行、机制、资源、教育等问题,仅仅通过几个法律文件还不够。
A.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分裂     一挥而就
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割裂     一蹴而就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分裂     一蹴而就
D.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割裂     一挥而就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大学是发展和创造民族文化,实现文化独立与思想创新的主要阵地,同时也承担着为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培养高等级人才的重任。
B.父母不望子成龙,望女成风,并为此不惜一切代价,事实上,有的父母心想事成,有的父母事与愿违。
C.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
D.近年来,哈萨克斯坦的经济形势发展势头很好,国内生产总值一直保持着9%以上的增长,2003年,哈国人均GDP已近2000美元左右。
二、(18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宋代的文化艺术比较兴盛,尤其是绘画艺术,在封建社会里也是一个高峰,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绘画高手和大量精品力作。其中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极大特点的、不可多得的绘画长卷。
张择端是山东诸城人,在北宋画院供职。他的作品没有那种士大夫气,而多取材于民间生活。《清明上河图》以汴梁为中心,描绘市民生活、社会经济状况,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宋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形象史料。这幅画有着多方面的价值,尤其是他以大量的笔墨、篇幅,描绘了数以百计的民众,表现其生活与生产劳动的场面。这在中国古代绘画中是不多见的,也是作者的可贵之处。
展开这幅长卷,犹如步入八个世纪之前的繁华都市。画家以精细的手笔和入微的生活观察,刻画每一个人物、道具。每个人各有身份,各有神态,各有情节。房屋、桥梁等建筑结构严谨,描绘一笔不苟。车马船只面面俱到,谨严而不失全貌,不失其势。比如船只上的物件、钉铆方式,甚至结绳系扣都交代得一清二楚,令人叹为观止。再看城郊,树木苍苍,古柯交纵,新枝吐绿,生机盎然。而整个都市街景,社会活动,繁而不乱,多而有序,并有疏密的节奏变化,反映出画家高度的画面组织和控制能力。据解放后对开封宋城的部分遗迹发掘考证,画中的许多地方,如虹桥、鼓楼、中心街道等,都是互有对证、表现准确的。尽管对“清明”的概念(是时令还是街坊地名等问题)还时有论争,但作品所蕴涵的巨大信息量是无可置疑的,也是在古代绘画中不多见的。
《清明上河图》不但显示了高度的艺术成就,而且具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密,引人入胜。它有界画的工整、准确的优点,又发挥了半工半写人物画的生动活泼,称得上妙笔神工。
北宋、南宋均设有画院,这种专业创作制度的确立,促进了美术事业的大发展。宋代绘画与唐代相媲美,已是一般艺术史学界无争的事实。但在意识形态和艺术创作上,还是各有异同的。宋代花鸟画、界画①趋向上升,人物画趋向下降。宋徽宗赵佶的花鸟精品和南宋马远、夏圭的山水名作,都能证实山水、花鸟画的高度成就。随着江南手工业的发达,城市经济一度兴旺,市民阶层形成并扩大,与之相应的文化得以确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的创新之作。与唐代阎立本、吴道子等大画家的作品相比较,张择端把创作的视角对准街衢市井,反映平民生活,这与表现帝王、贵族、宗教人物的画作相比,更具有民本、民生倾向。艺术走下神坛庙堂,走出深宫高墙,放弃附庸高贵的价值取向,转而趋向世俗化,是艺术创作史上的一个飞跃。
[注]界画,中国画中的界笔直尺画线的技法名称,中国画的画种之一。
5.关于《清明上河图》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市(     )
A.《清明上河图》展现的是公元八世纪的繁华都市景象,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方面的形象资料。
B.《清明上河图》反映生活入微,手笔精细,展现的内容繁而不乱,多而有序,规模宏大又不失结构的谨严、工整、准确,但又生动活泼,是一幅从内容到形式都令人称道的绘画精品。
C.《清明上河图》以大量的笔墨和篇幅,描绘了数以百计的民众,表现其生活和劳动场面,同时蕴含着巨大信息量,这两点在我国古代绘画中都是不多见的。
D.《清明上河图》所体现出来的世俗化倾向,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密切相关,逆倾向在当时无疑是一种创新。
6.下列与原文相关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原来人们认为算盘出现在宋代以后,后来人们在《清明上河图》中一商店的柜上发现了一个算盘,从而推翻了以前的判断。这一点可以说明,《清明上河图》可以为人提供研究宋代科技的史料。
B.《清明上河图》为后人研究宋代的政治、经济、科技提供了形象的史料,具有多方
的研究价值。如今,有关该图的所有间题都有了一致的看法。
C.文中提供了“界面”“花鸟画”“山水画”“人物画”等几个概念,根据上下文我们
以推断它们是不同的画种。
D.唐代阎立本、吴道子等大画家的作品的视角没能对准街衙市井,反映平民生养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应是当时没有相应的经济、文化背景。
7.下列叙述或判断,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是为了说明宋代的绘画艺术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高峰,而《清明上河图》
是文中的重要论据。
B.本文在介绍《清明上河图》时,既有整体的介绍,也有局部的说明;既介绍了艺术成就,又介绍了研究价值;同时,对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也作了必要的说明。
C.宋代设立的画院,在制度上保证了当时绘画艺术的大发展。《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也是这种制度的受益者。
D.张择端的作品多取材于民间生活,走出深宫高墙,放弃附庸高贵,在这方面,《清明上河图》无疑是其最杰出的代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气味专家”破解嗅觉之谜
美国科学院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有着“气味专家”之称。由于他们在气味受体和嗅觉系统组织方式研究中做出的贡献,昨天由瑞典卡林斯卡医学院宣布授予他们2004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阿克寒尔和巴克于1991年联合发表论文,宣布他们发现有气味的物质会首先与气味受体结合,这些气味受体位于鼻腔粘膜上的气味受体细胞中。人体基因总数中3%即大约1000个基因用于对气味受体细胞进行编码,以分辨不同的气味,而这些细胞与人体大脑有直接联系。气味受体被气味分子激活后,气味受体细胞就会产生电信号,并将其输到大脑特定区域,进而传至大脑其他区域,结合成特定气味模式。由此,人们能有意识地感受到诸如丁香花等香味,并在另一个时候想起这种气味。
 两位科学家还发现,每个气味受体细胞会对有限的几种相关气味分子作出反应。绝大多数气味都由多种分子组成,其中每种气体分子会激活相应的多个气味受体,尽管气味受体只有大约1000种,但它们可以产生大量的组合,形成大量气味模式,这也就是人们能够辨别和记忆大约1万种不同气味的基础。
    除了在理论上揭开了人类嗅觉机能的秘密,阿克塞尔和巴克的实验还得出许多宝贵的数据和一些重要的结论。研究发现,鱼的嗅觉器官中大约有100个气味受体,而老鼠的却有大约1000个。研究结果显示,人在进化过程中丧失了一些嗅觉功能。两位科学家所作基础研究的理论或是科研成果如今已经运用到了实际生活中,或是对其他科学研究起到了帮助作用。
8.下列对“气味受体细胞”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分布在鼻腔粘膜上,受到大约1000个基因的控制,与大脑有直接的关系。
B.被激活后产生信号,并将其传输到大脑特定区域,进而传至大脑其他区域,结合成特定模式。
C.就其中的一个个体而言,只会对有限的几种相关气味分子作出反应。
D.其中的气体受体可以产生大量的组合,形成大量气味模式,成为人们能够辨别和记忆大约1万种不同气味的基础。
 9.能够形成“大量气体模式”的原因最正确的一项是(     )
A.组成气味的每种气体分子都能激活相应的多个气味受体,而大约1000种气味受体又可以产生大量的组合。
B.两位科学家还发现,每个气味受体细胞会对有限的几种相关气味分子作出反应。
C.“打量气味模式”是人们能够辨别和记忆大约1万不同气味的基础。
D.气味受体大约1000种,但它们可以产生大量的组合,形成大量气味模式。
10.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在进货过程中丧失了一些嗅觉功能。尽管人的气味受体数量与老鼠的一样多,但人的嗅觉功能很有可能比不上老鼠。
  B.人体中大约有1000个基因用于对气味受体细胞进行编码,以分辨不同的气味,整个人体基因总数约有3万~3.5万个。
   C.因为人们能够辨别和记忆大约一万种不同的气味,所以具有同性相吸、异性相斥的气味选择。
   D.通过研究,人们可以发现具有更多气味受体的动物,并训练他们帮助人类做一些特殊工作。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李朝隐,字光国,京兆三原人。明法中第,调临汾尉,擢至大理丞。武三思构五王,而侍御史郑愔请诛之,朝隐独以“不经鞫实,不宜轻用法”,忤旨,贬岭南丑地。宰相韦巨源、李峤言于中宗曰:“朝隐素清正,一日远逐,恐骇天下。”帝更以为闻喜令。 
  迁侍御史、吏部员外郎。时政出权幸,不关两省而内授官,但斜封其状付中书,即宣所司。朝隐执罢千四百员,怨诽哗腾,朝隐胖然无避屈。迁长安令,宦官闾兴贵有所干请,曳去之。睿宗嘉叹,后御承天门,对百官及朝集使褒谕其能,使遍闻之。进太中大夫一阶,赐中上考、绢百匹,以旌刚烈。成安公主夺民园,不酬直,朝隐取主奴杖之,由是权豪敛伏。为执政所挤,出通州都督,徙绛州刺史。开元初,迁吏部侍郎,铨叙明审,与卢从愿并授一子官。久之,以策县令有下第,降滑州刺史,徙同州。玄宗东幸,召见慰劳,赐以衣、帛。擢河南尹,政严清,奸人不容息。太子舅赵常奴怙势横闾里,朝隐曰:“此不绳,不可为政。”执而悟辱之,帝赐书慰勉。 
  入为大理卿。武强令裴景仙丐赃五千匹,亡命,帝怒,诏杀之。朝隐曰:“景仙,其先寂有国功,载初时,家为酷吏所破,诛夷略尽,而景仙独存,且承嫡,于法当请。又丐乞赃无死比,藉当死坐,犹将宥之,使私庙之祀无馁魂可也。”帝不许,固请曰:“生杀之柄,人主专之;条别轻重,有司当守。且赃惟枉法抵死,今丐赃即斩,后有枉法,亦又何加?且近发德音,杖者听减,流者给程,岂一景仙独过常法?”有诏决杖百,流岭南。 
朝隐更授岐州刺史,母丧解。召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固辞,见听。时年已衰,而笃于孝,自致毁瘠,士人以为难。明年,诏书敦遣扬州就职。还为大理卿,封金城伯,代崔隐甫为御史大夫。天下以其有素望,每大夫缺,冀朝隐得之。及居职,不争引大体,惟先细务,由是名少衰。进太常卿,出为岭南采访处置使,兼判广州。卒于官,赠吏部尚书,官给车槥北还,谥曰贞。
                                             (《新唐书•列传第五十四》)
11.下面句子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届时错误的一项(    )
A. 武三思构五王                   构:勾结
B. 宦官闾兴贵有所干请             请:请托
C. 太子舅赵常奴怙势横闾里         怙:凭恃
D. 武强令裴景仙丐赃五千匹         丐:索取
12.下面句子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且赃惟望法抵死        且承嫡
B.久之                  犹将宥之
C.执而搒辱之            不关两省而内授官
D.以策县令有下第        天下以其有素望
13.下列句子分别分别编为四组,其中都说明李朝隐“执法不惧权贵”的一项是(    )
①忤旨,贬岭南丑地          ②曳去之
③朝隐取主奴杖之            ④铨叙明审
⑤朝隐胖然无避屈        ⑥执而搒辱之
A.①④⑤⑥    B.②③④⑤   C.①③⑤⑥   D.①③④⑥
14.下面有关语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朝隐布满宫内授官的做法,坚决罢免了一千多名“内授官”,面对怨恨诽谤,他也毫不屈服。
B.太子舅舅的家奴仗着权势,横行乡里,李朝隐把他抓了起来,并鞭打侮辱他。
C.大人大理卿时,李朝隐依据法律,据理力争,是裴景仙得以幸免一死,流放岭南。
D.李朝隐虽然身仕两朝,但他执法严明,不畏权贵的态度没有任何改变,赢得了百姓的拥护。

第Ⅱ卷(共108分)
四、(18分)
15.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朝隐素清正,一日远逐,恐骇天下。
译文:                                                               
成安公主夺民园,不酬直,朝隐取主奴杖之,由是权豪敛伏。
译文:                                                                    
生杀之柄,人主专之;条别轻重,有司当守。
译文:                                                                    
16.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  [宋]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依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两首咏柳的诗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                                                                       
(2)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裁”“依” 二字在两首诗中的表达效果。
答:                                                                       
17.请在横线处补写诗句(4分)
(1)三年高中生活即将结束,在某同学的毕业纪念册上,语文老师引用李白《行路难》中的诗句“                       ,                       ”,鼓励他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继续拼搏,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努力奋斗。
(2)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在欧阳修《伶官传序》中意思与之相近的一句话是:“                   ,                         。”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青春盛唐
著名诗人兼学者闻一多曾经相当敏锐地论说了诗歌由六朝宫体到初唐的过渡。其中提出卢照邻的“生龙活虎般腾踔的节奏”,骆宾王“那一气到底而又缠绵往复的旋律之中,有着欣欣向荣的情绪”,指出“宫体诗在卢、骆手里是由宫廷走向市井,五律到王杨的时代是从台阁移至江山与荒漠”。诗歌随着时代的变迁,由宫廷走向生活,六朝宫女的靡靡之音变而为青春少年的清新歌唱。代表这种清新歌唱成为初唐最高典型的,正是闻一多强调的刘希夷和张若虚: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多么漂亮、流畅、优美、轻快呵!特别是后者,闻一多再三赞不绝口:“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面前,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他得到的仿佛是一个更神秘的更渊默的微笑,他更迷惘了,然而也满足了。”“这里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其实,这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一种“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憧憬和悲伤。所以,尽管悲伤,仍感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它上与魏晋时代人命如草的沉重哀歌,下与杜甫式的饱经苦难的现实悲痛,都决然不同。它显示的是,少年时代在初次人生展望中所感到的那种轻烟般的莫名惆怅和哀愁。春花春月,流水悠悠,面对无穷宇宙,深切感受到的是自己青春的短促和生命的有限。它是走向成熟期的青少年时代对人生、宇宙的初觉醒的“自我意识”。人在十六七或十七八岁,在似成熟而未成熟,将跨进独立的生活程途的时刻,不也常常经历这种对宇宙无垠、人生有限的觉醒式的淡淡哀伤么?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初唐的顶峰,经由以王勃为典型代表的“初唐四杰”就要向更高的盛唐峰巅攀登了。于是,尚未涉世的这种少年空灵的感伤,化而为壮志满怀要求建功立业的具体歌唱: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朝见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李颀) 
这不正是上述那种少年感伤之后的奋发勉励吗?它更实在,更成熟,开始走向社会生活和现实世间。“四杰”之后,迎来了现实生活的五彩缤纷,展现了盛唐之音的鲜花怒放。它首先是由陈子昂著名的四句诗喊出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写这首诗的时候是满腹牢骚、一腔孤愤的,但它所表达的却是开创者的高蹈胸怀,一种积极进取、得风气先的伟大孤独感。它豪壮而并不悲痛。同样,像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晓》)尽管伤春惜花,但所展现的,仍然是一幅愉快美丽的春晨图画,它清新活泼而并不低沉哀惋。这就是盛唐之音。 
个人、民族、阶级、国家在欣欣向荣的上升阶段的社会氛围中,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和方面。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湖北黄石市第三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卷语文试卷』  下一个『2007年青于蓝高考语文冲刺训练试卷四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