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区2007年高考模拟考语文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黄浦区2007年高考模拟考语文试卷(高三下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黄浦区2007年高考模拟考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纸上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清楚。2.所有试题的答案必须全部都涂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一律不给分。答题时应注意试题题号和答题纸题号一一对应,不能错位。3.本试卷共6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 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和“相关链
试题预览
"黄浦区2007年高考模拟考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纸上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清楚。
2.所有试题的答案必须全部都涂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一律不给分。答题时应注意试题题号和答题纸题号一一对应,不能错位。
3.本试卷共6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和“相关链接”,完成第1~6题。(20分)
  ①中国姓氏的历史至少在5000年以上,而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姓氏,在中国只有20多年的历史。通过用现代自然科学的方法,结合社会科学的传统研究来探索和研究中国姓氏,大大提高了中国人对祖先给我们烙下的血统记号的“姓氏”的了解和历史追思的兴趣。
  ②在130多年前(即1875年),世界上发生了两件与姓氏有关的事件。第一件是日本的明治维新,为了强国富民,日本新政府首先是调查日本的国情一一人口,但是日本人的名字重复得太严重了,于是政府要求每一个日本人必须给自己找一个姓,以作区别,因为日本人在这之前是没有姓的,于是乎,在短短的时间内日本人出现了三万多个姓。1875年世界上还发生了一件与姓氏有关的事件,那就是英国人乔治•迭尔文首次发表了用英国人在教堂中结婚名册中的姓氏研究近亲现象的文章,这是科学家第一次以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姓氏。在那篇文章中,他首次提到欧洲人姓氏分布与人类遗传特征之间的平行关系。接着世界各地纷纷在种族、地域、家族疾病、人口迁移等等领域研究各自国家的姓氏。到上个世纪60—80年代达到了顶峰,在美国俄勒冈州先后召开了两次以世界性数学和生物学研究姓氏为主题的会议。
  ③大家都知道,每一代子女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经过10代后,后裔中血液的遗传物质在理论上只有1/1024与第一始祖相同。所以,社会上大家对姓氏寻根的科学性一直持怀疑、甚至不屑一顾的态度。恰恰就在这一非常通俗的常识上,大家忽略了一个生物进化上的重要现象一一Y染色体的遗传!Y染色体的遗传几乎是世代不变的,在人类中表现为生男孩子,这是人类进化中一条“铁”的法则。我们定位姓氏作为生物学中的一项可以研究“材料”的原则就是:姓氏是父传子的,其传递方式类似Y染色体遗传的表现。
  ④姓氏代表血缘传承关系的一种符号,中国人姓氏代表的是父传子的血统关系。中国人,尤其在汉族社会中,宗族观念根深蒂固,自西周春秋以来,中国人的亲属是以父系为中心论亲疏,父系家族的延续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事。古代的国家观念,也与家族观念相联系,所谓一家一姓的天下,实际上是父系家族观念的无限扩大。在这种宗法制度和宗族观念中,中国人十分重视“姓”,有着同姓聚居的习俗,很多地区流传着修谱联宗的现象,在全国形成了无数大小不等的同姓人群。中国人姓氏几乎都是以父传子的垂直方式世代相传的,女子婚后也不改姓,仅仅附上夫姓,表明已婚了。所以,中国人姓氏见证了中国几千年父系社会的全过程,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同化过程中和国家统一上,曾经起过独特的民族凝聚力的作用。
  ⑤在中国人姓氏群体学的研究中,我们先后发现了以下几个现象:1.当代的姓氏分布与遗传基因的分布基本是一致的,反映了中国人姓氏传递的稳定性和连续性。2.汉族南北遗传组成上的差距大于南方汉族与南方少数民族、北方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遗传差距,其分界地带在南岭和武夷山,而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长江。3.发现中国人100个大姓大约占中国总人口的85%,是组成各地人群遗传结构的主要成分和决定历史上人口迁移的结果。而几千个小姓往往表达地域性特性,是相对比较完整的保存着中国人遗传多样性基因库的最好隔离群。4.中国几十种疾病分布地理图与百家大姓分布地理图存在高度重叠的现象。5.排出了以“李、王、张、刘、陈”为首的新百家大姓。
  ⑥尽管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研究姓氏才刚刚开始,但以上这些就是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姓氏的原因。我们确信中国人的姓氏是一项国情资源,更加确信中国人的姓氏,不但是一种传统的文化,也是一门科学研究的对象。
【相关链接】
  东亚各国在历史上都受过我国的影响,因此在姓氏上也大多类似我国。当然,各国也有自己的特点。如韩国和朝鲜人的姓氏带有受我国影响的明显印记。在日本,早期的人只有名没有姓,后来到明治维新时期政府规定每个人必须有姓。由于日本人选取姓氏的随意性强,所以目前日本的姓氏有10万多个,几乎是世界各国姓氏的总和,其来源80%以上出于地名,此外还有牛养、陶器所、道具屋、牛尾、猪、鸭、田中、龟井、松下、渡边、鬼熊、鬼生等源于其它的姓。
  在高丽统一朝鲜半岛后,开始模仿我国唐朝的姓氏,在全国推广汉姓。如今,常用的姓氏仅剩下100多个。在这些姓氏中,又以朴、李、金、郑、崔等姓的人口最多。
1.本文主要说明的是姓氏的____。(2分)
A.历史与文化    B.科学与文化    C.历史与特征    D.科学与特征
2.第3段画线句“这是人类进化中一条‘铁’的法则”中的“铁”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2分)
3.联系上下文看,第2段写世界上发生两件与姓氏有关的事件的用意是:(4分)
(1)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
4.下列判断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我国姓氏遗传学研究起步较晚,主要是用自然科学方法进行研究。
B.日本姓氏除了出于地名,还源于职业、动物家禽和宗教信仰等。
C.韩国和朝鲜的姓氏受我国影响明显,现在三国中“李”姓都是大姓。
D.中国人重视“姓”,是由于深刻认识到它的民族凝聚力作用。
5.第3、4两段分别说明了中国人姓氏的明显特征,即:(4分)
(1)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
6.文末说中国人的姓氏是一项国情资源。结合原文,请你说一条合理利用这个资源的具体措施,并说明这样做的意义。(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18分)
  ①乡村是我永远的家园。在我全部的生活中,乡村是最重要的。
  ②虽然走进了城市,不可能与土地日日“肌肤相亲”,但我始终以农民的眼光审视乡村。乡村是城市的母体,城市是乡村的延续。乡村里有狗吠鸡鸣牛哞,有薄薄的晨雾和袅袅的炊烟,有静静地流淌的小河,在茂密的小草尖上,晶莹的露珠闪耀着太阳的光彩。
  ③走进田野,一株株茂盛的高梁、谷子或玉米,就是我们的兄长。闪着光芒的锄探进植物的根部,根系蔓延,锄的铁质就通过异常发达的根系蔓延到了整片土地,广阔的原野处处闪耀着铁质的浑厚和沉重,所以我们收获的每一粒粮食都包含着铁质。铁质沿着血管流动,扎根于我们的每一处神经,所以我们的脊梁才如此坚挺。
  ④粮食的存在,使乡村有了充分的存在理由。一茬一茬的庄稼,一茬一茬的人生,在乡村的远天下显得格外亮丽。已经死去多年的大树仍然直直地挺立,黑枯的树干直指青天,乡村中许多的构思和想象都缘自树干的启迪。镰刀闪着铁质的锋利,农民的梦想始终与庄稼有关,一头牛与一架犁在土地上探寻,浑黄或者黝黑的土壤蕴涵着无穷的能量,只要播下种子,幻想就不可阻挡地蓬勃起来了。土地时刻进发出铁质的响声。
  ⑤土地养育了庄稼,也养育了整个乡村的人。乡人们的性格和作为,任何时候都充满着铁质,欢喜时会无所顾忌地畅怀大笑,发怒时会打上一架,或者跑到村街上高声地骂一阵;悲哀时会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场,然后又执著地走进田野,走进劳作,一切都毫无遮掩。嫉恶如仇,旗帜鲜明,高昂的气概和高亢的声音,比得过任何烦琐深奥的说教。他们不怕风,不怕雨,不怕雷鸣闪电,不怕胼手胝足,吃得下千般苦,受得住万般罪;他们常说“没有吃不下的苦,没有受不了的罪”,年景的丰歉和日子的艰辛都是岁月的点缀;他们从不怨天尤人,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沿着太阳的方向走进田野,走进庄稼地里,走进乡村深处的每一个细节,使乡村生活的每一刻都充充实实地铿锵有声。哪怕只是一声劳动的号子,也如雷鸣一般响亮;哪怕只是向前迈出一步,也如山一般稳重;哪怕只是一个耕种的姿势,也都是乡村的经典动作。乡村,处处铁质,铁质处处。
  ⑥乡村是农民的部落。城里人已经厌烦的事情,乡人们还在喜欢或者也旱已厌烦,喜欢的是一种没有丢失的乡村质朴,厌烦的是曾经生活在乡村里的城里人的做作。城里人始终都在吃着乡村的粮食,但缺少了乡村的铁质,铁质似乎已被城里人丢失殆尽。是否要寻回乡村的铁质,应该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⑦乡村是我们生存的依托,也是城市生存的依据,没有了乡村就没有城市。是否有人为城市一天天地侵蚀乡村而沾沾自喜呢?如果缺少了乡村,缺少了乡村铁质,我们将会更加颓废,城市也将因此而变得莫名其妙地失去方向。因此,不论生活在乡村还是城市里的刈门,都永远不能忘记乡村的铁质,它是我们永远的支撑,我们永远的方向。
7.“我”已“走进了城市”,为什么还说“乡村是我永远的家园”?(2分)
8.在第3、4、5段中,作者形象地说明了“铁质”所具有的特质,请分点简要概括。(3分)
9.第6段在文中的作用是——。(2分)
10.下列对文章赏析不当的两项是(4分)
A.本文运用了比喻、比拟、排比等修辞方法生动表现出“我”对乡村无比亲切的感受。
B.“只要播下钟子,幻想就不可阻挡地蓬勃起来了”形象说明播下种子就会看到丰收的希望。
C.选取土地、粮食、小草等来说明“处处铁质”,正体现作者“以农民的眼光审视乡村”。
D.本文着重阐述了乡村与城市的辩证关系,提醒每个出身农村的城里人不要忘记乡村铁质。
E.本文语言畅达,富有表现力,整散结合,把作者对乡村的情感表达得质朴而又动人。
11.本文的写作意图是__________________。(3分)
12.从全文看,第6段中加点的“我们思考的问题”应该不仅仅限于“是否要寻回乡村的铁质”,还应该包含其它内容,请写出其中的一点并就此谈谈你的思考。(4分)
 (三)填写下列名篇名旬中的空缺(任选5空)。(5分)
13.(1)大漠孤烟直,_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
(2)______,______,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韩愈《师说》)
(3)________,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4)__________,鸡鸣桑树巅。(陶渊明《归因田居》)
(5)把吴钩看了,_______,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痰《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6)慎思之,明辨之,________。(《中庸》)
(7)笔落惊风雨,__________。(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四)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14"~16题。(8分)
霜天晓角

                  范成大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14.本词题目为—植物,从词上片看,此应为□;主题集中体现在□字上。(2分)
15.词的上片主要写了____,下片主要写了____。(2分)
16.试从用词的角度,鉴赏“脉脉花疏天淡”一句的表达效果。(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l题。(17分)
  余①小时,大人令诵《子虚赋》,私心慕之。及长,南游云梦,览七泽之壮观,酒隐安陆,蹉跎十年②。
初,嘉兴季父谪长沙西还时,余拜见,预饮林下,耑③乃稚子,嬉游在旁。今来有成,郁负秀气。吾衰久矣,见尔慰心,申悲道旧,破涕为笑。
  方告我远涉,西登香炉,长山横蹙,九江却转,瀑布天落,半与银河争流,腾虹奔电,潨射万壑,此宇宙之奇诡也。其上有方湖、石井,不可得而窥焉。
  羡君此行,抚鹤长啸,恨丹液未就,白龙来迟,使秦人著鞭,先往桃花之水。孤④负夙愿,惭归名山,终期后来,携手五岳。情以送远,诗宁阙乎!
【注】①作者当时年已五十有余,正在江南一带漫游。  ②十年:指作者25岁出蜀,至安陆,“而许相公家见招,妻以孙女,便憩迹于此。”  ③耑:作者的堂侄。 ④孤:同“辜”。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 嘉兴季父谪长沙西还时(      )       (2) 耑乃稚子(      )
(3) 恨丹液未就(      )            (4) 孤负夙愿(      )
18.下列文中加点词语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大人    B.私心    C.蹉跎    D.后来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 见尔慰心,申悲道旧,破涕为笑。
(2) 情以送远,诗宁阙乎!
20.由作者对庐山大江的描写,可知他的写作风格是什么?请说明理由。(3分)
2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作者深蕴的情感。(2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2分)
    十年冬,上行幸甘泉,将军薄昭杀汉使者,帝不忍加诛,使公卿从之饮酒,欲令自引分;昭不肯,使群臣丧服往哭之,乃自杀。
    臣光日:李德裕以为汉文帝诛薄昭,断则明矣,于义则未安也。秦康送晋文,兴如存之感。况太后尚存,唯一弟薄昭,断之不疑,非所以慰母氏之心也。臣愚以为法者天下之公器,惟善持法者,亲疏如一,无所不行,则人莫敢有所恃而犯之也。夫薄昭虽素称长者,文帝不为置贤师傅而用之典兵,骄而犯上,至于杀汉使者,非有恃而然乎。若又从而赦之,则与成、哀之世何异哉!魏文帝尝称汉文帝之美,而不取其杀薄昭,日:“舅后之家,但当养育以恩而不当假借以权,既触罪,法又不得不害。”讥文帝之始不防闲昭也,斯言得之矣。然而欲慰母心者,将慎之于始乎。
22.本文应选自《______》,作者是_____。(2分)
23.对将军薄昭被杀一事,李德裕与作者的看法不一致,前者立足于□论事,后者立足于□论事。(2分)
24.根据文意,“斯言得之矣”中的“之”所包含的内容应有__________。(3分)
25.对“讥文帝之始不防闲昭也”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批评汉文帝起初未阻止让薄昭担任闲职。
B.批评汉文帝起初没有防备和限制薄昭。
C.讽刺汉文帝起初未阻止让薄昭担任闲职。
D.讽刺汉文帝起初没有防备和限制薄昭。
26.依据文中所叙汉文帝诛薄昭的史实,请简要评价汉文帝其人。(3分)
 
二 写作(70分)
27.阅读下面提示,根据要求作文。
  在墓碑上,人们通常写上一个人的出生日期和死亡日期,在这两个数字之间,人们用一条“-”标志着这个人的一生岁月。比如,在林肯的墓碑上,镌刻着这样的文字:亚伯拉罕•林肯1809-1865。从碑文上,我们知道了这个人的名字,知道他活了56岁。其实,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条“连接号”,它以无声的语言告诉我们,这个人在他56岁的生命中,将极有可能分裂的美利坚合众国重新团结在了一起;他解放了那片土地上的所有奴隶;作为一名强有力的演讲家,他的眼界和言辞影响了一个民族。这就是林肯墓碑上的“一”所蕴含的内容。
请以《生命的连接号》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黄浦区2007年高考语文模拟考试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80分
㈠20分) 1.(2分)B 2.(2分)世代不变 3.(4分)中国姓氏有血缘传承的特质,与日本人姓氏的含义不同 交代人类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姓氏的起始时间 4.(3分)D 5.(4分)姓氏是以父系方式遗传的,类似于人类Y染色体的遗传 姓氏是人类社会进化中的文化产物,它标志着社会结构中一种血缘关系的符号 6.(5分)“措施”合理、具体、可行,2分;“意义”明确,2分;表达顺畅,1分
㈢(18分)7.(2分)在作者眼中,乡村是城市的母体,是我们生存的依托(1分);是乡村养育了“我”,是乡村铁质支撑着“我”,乡村是我们永远的方向。(1分) 8.(3分)坚韧的精神、蓬勃的生命力、率直和质朴的品质 9.(2分)承上启下,由乡村富有铁质写到城市铁质丢失,引出下文的思考 10.(4分)C D 11.(3分)抒发对乡村的热爱之情(1分),警醒城里人不要丢失“乡村的铁质”(2分) 12.(4分)“内容”2分,“思考”2分  (例如:我们应思考如何保护乡村。乡村铁质植根于乡村,而乡村正面临城市一天天侵蚀的危境。我们应认识到城市化进程不能以乡村的消失为代价,保护乡村就是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㈢(5分)13.(1)长河落日圆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君子生非异也    (4)狗吠深巷中    (5)栏杆拍遍    (6)笃行之  (7)诗成泣鬼神
㈣(8分)14.(2分)梅  愁 15.(2分)美好的景色  怅惘孤寂的哀愁 16.(4分)“脉脉”,是含情的样子:“花疏”,点出梅花之开;“天淡”表明天空安详淡远。三者组合,就使人感到不仅是梅花脉脉含情,就连淡远的天空也仿佛向人致意一般,生动地把景物写出韵致来。“花疏”与“天淡”相称,既描写了“天”之“淡”,又形象地勾画了“梅”之“疏”(要点:情态、画面感2分,表达效果2分)
㈤(17分)17.(4分)(1)贬官,降职  (2)是,本来是  (3)完成,准备好  (4)过去的,早有的 18.(2分)C 19.(6分)(1)我见到你感到安慰,诉说着别后之悲慨和当时之旧事,最后停止哭泣,蹈出    笑容。(3分)(“慰”1分,“破涕”1分,意思连贯1分) (2)表达上述感情来送你远行,怎么能缺少诗歌呢!(3分) (“远”1分,“阙”1分,意思连贯1分)
20.(3分)豪放飘逸(1分)    由作者以磅礴的气势、雄奇的想象写庐山大江,尤其是瀑布,加上注释的提示,可推知作者就是李白(2分) 21.(2分)在追昔抚今、话旧送别之际,作者有不胜孤负夙愿之悲,向往山水之情
㈥(12分)22.(2分)资治通鉴 司马光 23.(2分)义 法 24.(3分)文帝之始不防闲昭:文帝不为置师傅而用之典兵;但当养育以恩而不当假借以权 25.(2分)B 26.(3分)要点:从“不忍”看其“义”,从终“诛’’看其“法”
二、70分
参照2006年上海市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及补充细则 (58.46.37.167)"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2007年深圳市罗湖区高考模拟考试』  下一个『南充顺庆区二〇〇七年高中招生模拟考试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