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8中高2009级高一下半期考试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中试卷
试题
名称
重庆8中高2009级高一下半期考试试题(高一必修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重庆8中高2009级高一下半期考试试题第I卷(选择题共33分)一、(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错误的一项是()A.监生(jiàn)正(zhēng)月应和(hè)间或(jiàn)B.埋怨(mán)忌讳(huì)船舷(xián)蛮横(hèng)C.渣滓(zǐ)谬种(miù)鞭笞(chī)形骸(hái)D.自诩
试题预览
""重庆8中高2009级高一下半期考试试题
第I卷(选择题   共33分)

一、(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错误的一项是(   )
A.监生(jiàn)  正(zhēng)月  应和(hè)    间或(jiàn)
B.埋怨(mán)   忌讳(huì)    船舷(xián)  蛮横(hèng)
C.渣滓(zǐ)    谬种(miù)    鞭笞(chī)   形骸(hái)
D.自诩(xǔ)    涎皮(xián)   行伍(xíng)  朱拓(tà)
2.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规矩        忌讳        悲悯        以逸代劳
B.鬼秘        执拗        恳求        开石垦壤
C.吮吸        消谴        促狭        冒冒失失
D.菱角        烟霭        诧异        唉声叹气
3.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    )
A.中国人的大餐——春节联欢晚会的筹备工作已进入最后的“白热化”阶段,这道“大餐”的色香味如何,人们正在拭目以待。
B.陈水扁上台之后,置中华民族的利益于不顾,玩弄“台独”伎俩,最终必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C.中国男子足球队在少赛一轮的情况下,已领先第二名四分,获得出线权已是板上钉钉的了。
D.过惯了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日子,现在得靠自己的双手来养活自己,他才知道生活的艰难。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一个装疯、自虐、甚至想自杀的“笨孩子”马玥,经过李圣珍老师的调教,不但考入了北京一所重点大学,而且还恢复了常态。
B.国务院召开东西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工作座谈会,进一步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大力支持西部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
C.她话匣子一打开,就同我大谈特谈最近流行什么发式,什么项链,什么服饰。
D.深圳交管局提出了“保住底线,不触高压线;抓住主线,不走偏线”,要求全市交警带头执行,严格遵守。

二、(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5-7题。
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
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才能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中国文化的这种特色,有时通过“天人合一”的命题表述出来。中国古代思想家一般都反对把天与人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而主张天人协调、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问题,就其理论实质而言,是关于人与自然的统一问题,或者说是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问题。应当承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内容十分复杂,其中既有正确的观点,也有错误的观点,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予以分析。但是,从文化的民族性以及对民族文化的推进作用和深远影响看,我们应当大胆肯定。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其最基本的涵义,就是充分肯定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关注人类行为与自然界的协调问题。从这个意思上说,天人合一思想的,是非常有价值的。
恩格斯对自然和精神的统一问题,有过一系列精辟的论述。他说:“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于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近或比较远的影响。”他还说:“自然界和精神是统一的。自然界不能是无理性的……而理性是不能和自然界矛盾的。”“思维规律和自然规律,只要它们被正确地认识,必然是互相一致的。”恩格斯的这些论述,深刻地揭示了自然和精神统一问题的丰富内涵。根据恩格斯的这些论述,考察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不难看出,这种思想有着深刻的合理性。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根据这种思想,人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破坏自然,而只能在顺从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去利用自然、调整自然,使之更符合人类的需要,也使自然界的万物都能生长发展。另一方面,自然界也不是主宰人其社会的神秘力量,而是可以认识、可以为我所用的客观对象。这种思想长期实践的结果,是达到自然界与人的统一,人的精神、行为与外在自然的统一,自我身心平衡与自然环境平衡的统一,以及由于这些统一而达到的天道与人道的统一,从而实现完满和谐的精神追求。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由于工业化和无限制地征服自然而带来的自然环境被污染、生态平衡遭破坏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对于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有着防患于未然的重大现实意义。
(选自张岱年等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有删改)
5.下列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它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理性地思考人与自然关系后形成的共识。
B.它具有民族色彩鲜明、内涵丰富深刻而内容十分复杂的特点。
C.它已解决了主观认识与客观世界相统一的问题。
D.它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人类如何广泛地利用自然。
6.下列对文中恩格斯有关论述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阐述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协调统一的问题。
B.提醒人们不要随意干涉自然界的惯常行程。
C.认为思维规律和自然规律可以具有一致性。
D.丰富了天人合一思想并指出了它的局限性。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有优于西方文化的地方。
B.现代人重视和研究天人合一思想,是基于对现实及发展问题的思考。
C.肯定天人合一思想的合理性,并不意味着对其思想内容的全盘接受。
D.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指导,可解决当今世界因工业化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

三、(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 
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者,齐人也。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与黄生争论景帝前。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弒也。”辕固生曰:“不然。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与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黄生曰:“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反因过而诛之,代立践南面,非弒而何也?”辕固生曰:“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于是景帝曰:“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言学者无言汤武受命,不为愚。”遂罢。是后学者莫敢明受命放杀者。
     窦太后好《老子》书,召辕固生问《老子》书。固曰: “此是家人言耳。”太后怒曰:“安得司空城旦书乎?”乃使固入圈刺豕。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正中其心,一刺,豕应手而倒。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居顷之,景帝以固为廉直,拜为清河王太傅。久之,病免。 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固之征也,薛人公孙弘亦征,侧目而视固。固曰:“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自是之后,齐言《诗》皆本辕固生也。诸齐人以《诗》显贵,皆固之弟子也。
(选自《史记•儒林列传》)
[注]司空:主管刑狱之官;城旦:秦汉时的一种刑罚。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 匡:辅佐。
B.代立践南面 践:登上(王位)。
C.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 假:给予。
D.薛人公孙弘亦征 征:(被)征召。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B.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C.景帝知大后怒而固直言无罪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D.诸齐人以《诗》显贵,皆固之弟子也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10.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辕固生敢于直言的一项是(   )
①与黄生争论景帝前
②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
③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
④此是家人言耳
⑤诸谏儒多疾毁固
⑥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辕固生不同意黄生提出的商汤、周武王得天下是弑君的说法,认为商汤、周武王的做法不应当受到指责。
B.景帝无法评判黄生和辕固生辨论水平的高下,就以吃肉不吃马肝不能算不懂肉的味道来说明学者不谈论汤、武受命的事情不算是愚昧。
C.辕固生因为不喜欢老子的学说而触怒了窦太后,被罚到猪圈里去刺杀野猪。景帝暗中帮助辕固生,使辕固生摆脱了困境。
D.辕固生具有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后来齐人学习和研究《诗经》都以辕固生的见解为依据。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117分)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8分)
12.将下列文中有下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与黄生争论景帝前。(3分)
                                                                              (2)景帝以固为谦直,拜为清河王太傅。(2分)
                                                                          (3)固之征也,薛人公孙弘亦征,侧目而视固。(3分)
                                                                           
13.阅读下面的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水口行舟
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①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结合诗歌简析之。(4分)
                                                                              
                                                                             
②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涵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说你的看法。(2分)
                                                                              
                                                                             
1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和文学常识的空缺部分。(4分)
(1)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              。(贾谊《过秦论》)
(2)             ,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王羲之《兰亭集序》)
(3)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感吾生之行休。(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有     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共130篇。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2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15-18题。
阳光的香味    
林清玄
我遇见一位年轻的农夫,在南方一个充满阳光的小镇。
    那时是春未了,一期稻作刚刚收成,春日阳光的金线如雨倾盆地泼在那温暖的土地上,牵牛花在篱笆上缠绵盛开,苦楝树上鸟雀追逐,竹林里的笋子正纷纷涨破土地。细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真是人间里非常幸福的感觉。
农夫和我坐在稻埕①旁边,稻子已经铺平张开在场上。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我在农夫家作客,刚刚是我们一起把谷包的稻子倒出来,用犁耙推平的,也不是推平,是推成小小山脉一般,一条棱线接着一条棱线,这样可以让山脉两边的稻谷同时接受阳光的照射,似乎几千年就是这样晒谷子,因为等到阳光晒过,八爪耙把棱线推进原来的谷底,则稻谷翻身,原来埋在里面的谷子全部翻到向阳的一面来---这样晒谷比平面有效而均衡,简直是一种阴阳的哲学了。
  农夫用斗笠扇着脸上的汗珠,转过脸来对我说:“你深呼吸看看。”
    我深深得吸了一口气,缓缓吐出。
  他说:“你吸到什么没有?”
   “我吸到的是稻子的气味,有一点香。”我说
  他开颜得笑了,说:“这不是稻子的气味,是阳光的香味。”
  阳光的香味?我不解地望着他。
  那年轻的农夫领着我走到稻埕中间,伸手抓起一把向阳一面的谷子,叫我用力得嗅,那时稻子成熟的香气整个扑进我胸腔,然后,他抓起一把向阴的埋在内部的谷子让我嗅,却是没有香味了。这个实验让我深深地吃惊,感觉到阳光的神奇,究竟为什么只有晒到阳光的谷子才有香味呢?年轻的农夫说他也不知道,是偶然在翻稻谷晒太阳时发现的,那时他还是大学学生,暑假偶尔帮忙农作,想象着都市里多彩多姿的生活,自从晒谷时发现了阳光的香味,竟使他下决心要留在家乡。我们坐在稻埕边,漫无边际地谈起阳光的香味来,然后我几乎闻到了幼时刚晒干的衣服上的味道,新晒的棉被、新晒的书画,阳光的香气就那样淡淡得从童年流泄出来。自从有了烘干机,那种衣香就消失在记忆里,从未想过竟是阳光的关系。
    农夫自有他的哲学,他说:“你们都市人可不要小看阳光,有阳光的时候,空气的味道都是不同的。就说花香好了,你有没有分辨过阳光下的花与屋里的花。香气不同呢?”
我说:“那夜来香和昙花的香又作何解呢?”
他笑得更得意了:“那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的。”
我便那样坐在稻埕边,一再地深呼吸,希望能细细品味阳光的香气,看我那样正经庄重,农夫说:“其实不必深呼吸也可以闻到,只是你的嗅觉在都市里退化了。”
[注] ① 稻埕:这里指晒谷场。 
15.在“细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要用“想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答:                                                                                       
                                                                                         
                                                                                          
16.根据你的体会,分析“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6分)
答:                                                                                       
                                                                                         
                                                                                        17.为什么农夫说夜来香和昙花的香“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请联系他在家乡务农的选择,分析这句话的含意。(6分)
答:                                                                                       
                                                                                         
                                                                                         
18.联系全文,概括写出本文的主旨。(6分)
答: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一 必修二 期中试卷


上一个『海城四中七年下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人教版』  下一个『云南省沾益县珠江源中学2006-2007学年度高中语文必修四月考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