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英才学校2006-2007学年第二学期月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赤峰英才学校2006-2007学年第二学期月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高二必修四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赤峰英才学校2006~2007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语文试题2007-4-6注意: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24分),第II卷(126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交卷时仅交第II卷,第I卷的答案填在第II卷的答题卡内,否则不予评分。第I卷(选择题)(24分)一、基础知识(每小题2分,共16分
试题预览
赤峰英才学校2006~2007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二年级   语文试题
2007-4-6

注意: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24分),第II卷(126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交卷时仅交第II卷,第I卷的答案填在第II卷的答题卡内,否则不予评分。
第I卷(选择题)(24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2分,共16分)
1、下列加点字读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猥(wěi)琐  逋(bū)慢  妻孥(nú)  冯(féng)虚御风
B.横槊(sù)   枕藉(jí)   漱(shù)涤  山川相缪(miù)
C.悄(qiāo)然 盘桓(huán)  嫠(lí)妇  茕茕孑(jié)立
D.悖(bèi)谬  酾(shī)酒  愀(qiǎo)然  渔樵(qiáo)江渚
2、下列词类活用和例句相同的一组式(   )
例:汝之纯明宜业其家
A.将成家而致汝
B.侣鱼虾而友麋鹿
C.牢笼百态,漱涤万物
D.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今词义相同的一组(   )
A.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B.吾与汝俱少年
C.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D.嘉木异石错置
4、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组(   )
A.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 举酒属客,颂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B.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C.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D.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 / 嘉木异石错置
5、下列各项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
①吾往河阳省坟墓     ②颜子终日不违如愚     ③纵一苇之所如     ④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
A.探望  违反       好像  聆听 
B.探望  提出异议   到    听任
C.懂得  提出异议   好像  听任
D.懂得  违反       到    聆听
6、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②少者殁而长者全
B.①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②汝殁以六月二日
C.①灌水之阳有溪焉  ②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D.①竟以此殒其生乎  ②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7、下列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组是(   )
例: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
A.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B.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C.……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
D.有客无酒,有酒无肴,如此良夜何?
8、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组(   )
A.柳宗元,唐著名文学家,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山水游记有《永州八记》,寓言散文有《三戒》(《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临川之麋》)。
B.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河南河阳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杜牧把韩愈的散文与杜甫的诗并列,称为“杜笔韩诗”;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
C.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王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 战国时期称”书”, 到了汉代, 则分为:章,奏,表,议四类.  表的内容多为有叙有议, 但是叙事和议论都带有感情色彩。  
D.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我国北宋时期伟大的文学家。豪放词的代表作家。其中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上有“苏黄米蔡”之称。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9~12题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读书不辍,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授堂邑县尹。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英宗即位,命参议中书省事。会元夕,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拜住袖其疏入谏,其略曰:“世祖临御三十余年,每值元夕,闾阎之间,灯火亦禁;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今灯山之构,臣以为所玩者小,所系者大;所乐者浅,所患者深。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即罢之,仍赐尚服金织币一、帛一,以旌其直。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粜,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到官四月,末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六十二》)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  堪:忍受
  B.拜住袖其疏入谏          袖:藏在袖里
  C.特拜陕西行台中丞        拜:拜访
  D.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    少:稍微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B. 昼则默诵,夜则闭户
     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
  C. 不得已而为盗耳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D.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张养浩“行义”和“直言”的一组是
  A.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
  B.首毁淫祠三十余所
    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
  C.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
    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
  D.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
    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A.张养浩从小品行端正,读书刻苦努力;任堂邑县尹时,执法公允,深得老百姓景仰和称颂。
B.元宵节,英宗想在宫内的鳌山上张灯结彩,张养浩直接给皇帝上疏,劝以“崇俭”,皇上听取了他的意见。
C.关中大旱,张养浩接受任命,全力赈灾济贫。他制止“豪猾”利用换钞盘剥百姓,千方百计保证了人们的粟米供给。
D.张养浩政事勤勉,毫不懈怠,积劳成疾。去世之时,关中百姓十分悲痛,如同失去父母。


















赤峰英才学校2006~2007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二年级   语文试题
2007-4-6


题号 第I卷
三 四 五 六 总分
得分

第I卷答题卡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第II卷(非选择题)(126分)

三、(36分)
13、翻译下列句子(16分)
(1)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6分)
翻译:                                                          
                                                                
                                                                
                                                                
                                                                
                                                                
(2)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3分)
翻译:                                                          
                                                                
                                                                
                                                                
                                                                
(3)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3分) 
翻译                                                            
                                                                
                                                                
(4)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4分)
翻译: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8分)
西江月
苏 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防。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1)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行《古今词语》云:“东坡在黄州,中秋夜对月独酌,作《西江月》词。”词中“月明多被云防”一句写眼前实景,但似乎还有更深的内涵,请品读全诗,谈谈你的理解。(4分)


(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举例说明。(4分)


15、完成下列句子,使之完整。(任选三句)(12分)
(1)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             。
             ,            ,                ,
            。                  ,
          ,         ,            。
(2)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             ,
     ;      ,       ;               ,           。
(3)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        。
      ,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4) 予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              ,             ,
               。以愚辞歌愚溪,               ,               。
             ,              ,                   。

四、(2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6~19题。
                              生命中的土地
                                黄安详
    提及苏东坡,我们常常会产生这样的联想:一叶在大江中自由游弋的小舟,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再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但实际上,东坡,这个在民族的记忆深处烙下深深印记的名词,它与我们浪漫的想像竟是那么的久远——
    贬居黄州的次年(1081年),在友人马梦得的帮助下,苏轼请得了一块荒地,开始了他的田间劳作生活。据陆游《入蜀记》“自州门而东,冈垄高下;至东坡则地势平旷开豁,东起一垄颇高。”由此,“东坡”便以其朴实的面目走进了苏轼的生活,也走进了民族的记忆——它只是一片土地,一片贫瘠荒芜的土地!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能接近土地的诗人并不少,但在真正地步入仕途、成名成家后依然能走近土地的,就微乎其微了。苏轼当是其中的一位。虽然我们很难想像那双拿惯了纸笔的双手是如何笨拙地使用锄头的,但我们确实可以从诗作中看到他很投入地参加了生产劳动。《东坡八首》记载了一幅幅清新的画面:“崎岖草棘中,欲刮一寸毛。”诗人正准备薅锄杂草;“喟然释耒叹:我廪何时高。”诗人正释耒长叹,由衷感慨耕作之不易。
    黄州五年,是苏轼人生旅程中最凄凉、最痛苦、最寂寞的日子,但是,困境中的苏轼为自己找到了一条出路,找到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繁杂的农活不仅给诗人带来了一身的劳累,也带来了田间的收获(以填饱他“不合时宜”的肚皮),而且还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东坡》一诗是这样写的: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地,自爱铿然曳杖声。
    我们从“野人”一词中体会出了诗人的幽默和自嘲,从“莫嫌”和“自爱”中读出了旷达和恬淡,从“铿然曳杖声”中听到了一位智者与自然的交流。这首充满乡土气息的诗歌说明这位落魄的诗人已将自己的根深深地扎进了土地,固执地在土地中寻找着生活的乐趣和精神的寄托。
    由此,不禁联想到了另一位同样高智商的诗文大家。读起《柳子厚墓志铭》的时候,我们心中不由顿生凄凉!清幽冷峻较之于豁达放旷,不只是文学风格之异,还是一种心胸之别。在惋惜这位唐宋文学的先贤最终没能从永州的阴影中走得更远之时,我们不由要为苏轼赞叹了!“此心安处是吾乡”,这是我们何敢企及的境界呀!他不仅走出了黄州,还走向了更远的惠州(今广东)和更更远的儋州(今海南)。当苏轼手把犁锄垦荒于东坡的时候,他的心胸就像土地一般无限地延展开了,而无端的中伤、恶意的毁谤、曾经的羞辱等等,就如冰雪般在这片土地上消融殆尽。此时,我们应当意识到中国的历史上不仅是多了一位“东坡居士”,更是多了一位思想者和艺术家。
    似乎是冥冥苍天特意安排了苏轼——这位民族的杰出子民——在蒙受了巨大冤屈之后,去完成一项开辟宋代文学新纪元乃至中国文学新纪元的伟大创举。苏轼在黄州留给我们的不只是数亩开垦的农田,也不只是一个凄美的故事。当他的指甲缝里塞满了东坡上的泥土、他的才情和黄州土地相融合、他的胸襟和赤壁之水相互激荡的时候,便意味着《赤壁怀古》和《赤壁赋》的诞生,意味着宋代文学走向了一个新的里程。
    又一个“不知东方之既白”的夜晚,我们与东坡相会于书卷中,倾情地阅读着这块永远读不完、读不透的土地。东坡之于苏轼,就如南阳之于孔明、成都之于杜甫、岳麓之于朱熹、桐城之于姚鼐……在一次又一次反复的吟诵中,我们对世界、对生命、对完美、对缺憾的体察一天一天地深化,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东坡与苏轼一起最终成为了我们精神的源泉与归宿。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

16.第l段中说“它与我们浪漫的想像竟是那么的久远”。“我们浪漫的想像”指的是什么?说它“遥远”的原因是什么?(4分)
                                                               
                                                               
     &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二 必修四 月考试卷


上一个『四川省宜宾市高中2007级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  下一个『高07级一诊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