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玛蒂尔德跟当时与她经济状况相似的法国妇女不同,她比较贪图享乐。 B 玛蒂尔德由借项链引起的生活悲剧,有着很明显的个人性格的因素。 C 当时法国上流社会,爱虚荣、图享乐的现象并不十分普遍。 D 从语言连贯的角度看,没有这句话不会有太大关系;但从表达内容看,这句话的作用事很大的。 2.上面两段文字共写了玛蒂尔德的七个“梦想”,下面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三个“梦想”从空间看是由外到内,是顺着客人来访的路径来想像和“梦想”的。 B 后四个“梦想”从内容看包括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是围绕着餐厅来展开“梦想”的。 C 两处“梦想”都有关于与朋友和客人“闲谈”和“密谈”的内容,说明玛蒂尔德对于与人交往有着热切的渴望。 D 两处“梦想”分别构成排偶句式,细致地描绘和着力地渲染了玛蒂尔德内心的幻想。 3.下面对“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因此她不断地感到痛苦”一句的解读,不正确的一句是( ) A 从“觉得”和“感到”这些词语,可以知道这里是在写玛蒂尔德的心理活动。 B “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正是玛蒂尔德“项链悲剧”十分重要的根源。 C 有人认为,玛蒂尔德爱美,追求上流社会的生活,都没有错;这种认识与上面这句话各有各的含意。 D 这里的“痛苦”是对玛蒂尔德丢失项链后的痛苦的一种讽刺,意思是后来的 “痛苦”才是真正的痛苦。 4.下面对这两段文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两段文字主要是写玛蒂尔德的心理活动,它使我们一开始就对人物的性格品德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B 这两段文字只是对玛蒂尔德的介绍,没有进入情节;但是它又对下文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 C 几处细节描写形象、风趣,使得大段的、静态的人物心理描写毫无枯燥和沉闷之感。 D 整散句式的交错使用,也是文章生动的原因之一,整篇小说都具有这样的语言风格。
5.下面翻译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桂棹兮兰桨 ——桂树做的棹啊,木兰做的桨 B击空明兮溯流光——划破月光下的清波啊,船在浮动着月光的水面上逆流而上。 C 渺渺兮于怀——我的心想得很远啊 D 望美人兮天一方——盼望美人啊,我们却天各一方。 6.下面前两句话比喻泛舟赤壁之乐,后两句话比喻洞箫和鸣之悲,对本体和喻体相似之处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轻松愉快) B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超然脱俗) C 舞幽壑之潜蛟 (了无声形) D 泣孤舟之嫠妇 (孤寂悲切) 7.下面对这两段文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段点题,写泛舟赤壁的情景,主客乘舟,饮酒诵诗,如同离开人世,飞升仙境,写出了酒酣神迷时的幻觉。 B 第二段分为两层,第一层由“乐”引起,写饮酒之乐、扣舷而歌之乐;第二层写洞箫和鸣,其声缠绵悲哀,气氛由轻松而沉重,由愉快而抑郁。 C 这两段虽然不是文章的主体内容,但为全赋重心得主客对答部分创造了气氛,培养了情绪,做好了铺垫。例如,由洞箫的哀怨,引出对曹孟德的感伤,再引出苏子的宏论。而且,起篇之江、月,贯穿始终。 D 这篇抒情赋,既有“清风徐来”之类的整句,又有“于是饮酒乐甚”之类的散句,整齐和谐、自然流畅,二者兼备。
五、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16—19题(共4小题,每题4分,共16分) 风雪夜归 早归者与晚归者的心理是不一样的。她是个晚归者,街上早已冷冷清清,多的是风,是雪,是脚印。 拐过这个弯,就可以看见大门了,她觉得心里跳得很急但愿门不要关。但愿……她觉得手脚冰凉。在大街的拐弯处,在雪花缭绕的惨淡的灯光下,大门紧紧得闭着。 只得叫门了。她绕着墙走过去。叫谁呢?金娣是她最好的朋友,可上个月出嫁了,要是在上个月看场电影就好了,她立刻觉得自己很好笑。算了,叫刘安婶吧,在大院里,打招呼数她最亲热。可她嫌这胖老婆子势利,平常是不大搭理她的。那是好多年前了,她读完高中被下放,妈妈难过得哭。刘安婶却说:“你下放以后就是贫下中农,以后生了伢儿也是贫下中农了。”后来她招工回城,这刘婶对她并不坏,可她总忘不了那句话,不能叫她。再说,既然平时没交往,现在打搅人家也不合适。 那么只好叫马平平了。这个14岁的男孩,父母在外省工作,他跟姥姥住。打小时侯,他就总缠着她讲故事,她也不叫他失望。她瞅准了平平家的方向,她像是第一次发觉,墙头怎么这么高哇!声音该传不进吧?唉,就传进又怎么样呢?14岁的孩子,哪怕在旁边敲大鼓也不会醒的。 那就叫平平的姥姥吧。那是再慈祥不过的老太太了,全院里也就她最关心她的婚事,三天两头要给她介绍对象。但她却“对”得怕极了。那些衣冠楚楚的小伙子审视的目光,能把她的人看矮了一截,她心里很痛切地感到了悲哀。她在广阔天地里磨去了最美好的年华。人说,十七十八无丑女,可她已经30岁了。如果再年轻5岁,哪怕3岁呢,她也要争取一下。她并不笨;可现在,都晚了,就像去看这场电影,不防门已关上一样。那么,就听天由命,随便找一个,她又不愿意。于是人们背后都讲她会挑剔,只有平平的姥姥没讲过。可是,叫这60岁的老人深更半夜、又冒着大雪来给自己开门,这万万使不得。 她觉得很冷。才发现雪更大了,风更紧了,远处近处,都是白茫茫的世界。当看到大街尽头时,有个黑点朝这边走来。她的眼猛然睁大,如果是大院里的人该多好啊!她一定会对他说一千声一万声的谢,不管他在不在意。终于走近了,一个提篮子的中年人。但他丝毫没有拐进大院的意思,匆匆过去了。 她真想顿脚,真想诅咒。不知是诅咒那人,还是诅咒自己;是诅咒天气,还是诅咒运气。她眼巴巴地盯着他的背影,一时充满了羡慕。他是提着东西的,回家一定有人给他开门,是母亲,是妻子?把家,一定是温暖极了的。她也有家,有床,有被,有炉子;尽管有点孤独,却是暖和,然而她进不去,咫尺天涯,该死的电影。 她不能设想在门外过一夜。喊吧,笼笼统统地喊,谁愿意谁来开,她发誓,不管开门的是谁,以后都要对她很好很好。她终于放开了嗓子,并用手去推,“开开门……” “吱”的一声,门开了。原来门并没有关上。 16、划线部分在文中有何作用,请从两个方面进行回答:(4分) ① 。 ② 。 17、“她心里很痛切地感到了悲哀”的原因是:(4分) ① 。 ② 。 18、“晚归者”是个怎样的形象?(4分) 答:
19、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 本文围绕“开门”这一中心展开情节,组成了“大门紧闭——叫谁开门——希望破灭——推门没关”的故事。 B 文中的门含有丰富的内涵,它表面上写的是生活中的门,实际上指的是人生道路上各式各样的门。 C 这篇小说所含的哲理是:只要你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你一生中的大门就会常开,它是不会关闭的。 D 这篇小说大量运用心理描写,在心理描写中,即完成了主人公形象的塑造,又写出了一些世态人情。 E 本小说运用朴素的语言,在叙述故事、阐明哲理同时,从侧面鞭挞了“中年人”之流不关心别人疾苦的思想。 六、语言表述题 20.根据上下文意,在横线上填上适当句子,使内容相对,句式一致。(4分) 江南文化与西北文化是特色迥异的两大体系。比之以人物,若江南文化是眉清目秀伶牙俐齿的才女,西北文化则是粗犷豁达、驰骋沙场的武将;比之以季节,若江南文化是 , 西北文化则是 ;比之以宋词,若江南文化是 ,西北文化则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