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湖北省八校联考语文(第二次).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2007年3月湖北省八校联考语文(第二次).(高三下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07年3月湖北省八校联考(第二次)语文命题人:李锡林修改者:赵孝云第1卷(选择题: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弱冠/夺冠几何/窗明几净竭诚/竭泽而渔B.亲切/亲家呼吁/长吁短叹提供/供认不讳C.熨斗/熨帖标识/博闻强识脉搏/含情脉脉D.嗔怪/嗔视渎职/买
试题预览
"2007年3月湖北省八校联考(第二次)语文
命题人:李锡林   修改者:赵孝云
第1卷(选择题:共3 6分)
一、(1 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弱冠/夺冠    几何/窗明几净   竭诚/竭泽而渔
    B.亲切/亲家    呼吁/长吁短叹  提供/供认不讳
    C.熨斗/熨帖    标识/博闻强识   脉搏/含情脉脉
    D.嗔怪/嗔视    渎职/买椟还珠  翁媪/面带愠色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领衔    羁绊    老俩口    门廷若市
    B.融资    惊蛰    倒计时    披沙捡金
    C.发轫    蝉联    志愿者    加官晋爵
    D.木纳    绵薄    主弦律    良辰美景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反腐败斗争的形势依然很严峻,部分领导干部互相勾结,上下其手,牟取私利;执纪执法偏宽偏软,瞒案不报、压案不查的问题时有发生。
B.抗日战争胜利,万民欢腾。沦陷区人民盼望光复故土,如大旱之望云霓,但盼来的却是国民党要员“劫收”,横征暴敛,大发之国难财。
C.我很想拥有那本鉴赏辞典,然而身上一个铜板也没有,只能过屠门而大嚼,每天到书店看一眼,徒饱眼福。
D.《诗经》中的《卫风•氓》是一首以弃妇为题材的诗歌。该诗将弃妇遭弃的黍离之悲写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春晚是中国人的“年夜饭”,是明星大腕们的“名利场”。凭借这个平台,新人可以一夜成名,老面孔可以保持“常青”,历来是明星大腕们的“兵家必争之地”。
B.2006CCTV中国绎济年度人物评选已于2007年1月20 日晚存北京揭晓。当选人覆盖了证券、IT、航空、新能源等行业和领域。解读这份名单,我们可以清晰地辨认出2006年中国经济的热点和脉搏。
C.专家指出,城市的数量增多、规模扩大和人口增加,使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持续增加,许多城市己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垃圾围城”的局面。
D.坊间盛传2007年是60年一遇的“金猪年”,华人社区将会再度继千禧龙年后掀起结婚与生育的热潮。
5.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最可悲的是我们的孩子,他们            ,            ,          。有一位作家写到,她曾带几个孩子剑野外去看月亮和海,可是孩子们           ,        ,不要误了他们喜欢的一个电视节目。
①心里惦记着的是及时赶回家去
②在这样一种与大自然完全隔绝的生活模式中成长
③对月亮和海毫无兴趣
④因而也很难唤起他们对大自然的真正兴趣
⑤压根儿没有过同大自然亲近的经验和对土地的记忆
A.②①④⑤③  B.②⑤④③①  C.①⑤③②④    D.③④②①⑤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12分,每小题3分)  
汉语“新词”漫议 
    语言从来就处在变动不居之中,随着不同文明间的交往、交流而加快加深。从理论上说,语言交流应该是彼此平等,互相影响,每种方言都有平等挤进“中心”的权利,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应该对等地相互吸收“外来语”。但实际上语言也十分“势利”,根本不可能完全“平等”。 
    语言发展演变的历史表明,往往是政治、文化中心或经济发达地区的方言才有权变成“官话”、“普通话”,其他方言只能蛰居“边缘”,难登大雅之堂;同样,“外来语”更多也是“先进”向“落后”的“边缘”渗透、侵入,逆向流动者绝少,后者不得不深受前者影响。如不少北京方言或流行语之所以能在全国迅速流行,极易成为“普通话”,自因其为政治、文化中心。近代许多沪语能突破“边缘”进入“中心”,则因其为商埠首开之地,总是风气先得,且日渐成为经济中心。人们往往没有意识到,我们现在以为很“普通”、早就习以为常、时时脱口而出的“滑头”、“流氓”、“盯梢”、“出风头”、“寻开心”、“像煞介事”、“阴阳怪气”……若查书一看,原本竟都是上海方言。而今日粤语的情形亦颇有些类似,自打改革开放以后,广东得风气之先,南风渐盛,于是“粤味普通话”也随粤菜一道北上,如“买单”、“搞定”、“生猛”等,已渐渐成为“普通话”。现在“港台腔”颇受责难,其实“港台腔”不也是我们统一的中国的“方言”之一种吗?例如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用“港台腔”的“耶——!”“哇——!”代替“哎哟——!”来表示惊叹,引起了一些尖锐的批评责难。其实,被视为“惊叹”之“正统表达”的“哎哟”也并非古来如此,一成不变。如要“正统”,只能回到不是“噫吁嘻!”就是“呜呼哀哉!”的时代。何妨用“听取蛙声一片”那般宽舒闲淡心态,来“听取‘哇’声一片”呢? 
    万众瞩目的“胡连会”新闻公报就说“正视现实,开创未来”是国共两党的共同“体认”,胡总书记与连主席决定共同发布“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这多次出现的“体认”、“愿景”不是立即被收入《现代汉语词典》,成为我们的“普通话”吗?事实说明,我们的最高领导人并不拒绝来自台湾的词汇。其实,随着祖国大陆经济的迅速发展,“普通话”尤其是“简化字”在台亦影响渐强,对此,彼岸则有不愿统一的人认为这会增强台湾青少年对大陆的认同而“后果堪忧”。这恰恰说明,两岸语言在互动中越来越融洽而不是把彼此的语言视为有害的洪水猛兽而渐行渐远,实在是增进彼此了解,有利于国家、民族统一的幸事。 
     而大量“外来语”在近代随西学东渐,甚至有“外”来居上之势,盖因“西学”较为发达先进也。无论高兴与否赞成与否,这种自然而然的过程就是如此,难以人为改变,大可不必因此而痛心疾首。若一定要“查户口”、“讲出身”,非要“正本清源”查“血统”,非祖宗八代“根红苗正”不可,一定要把这种带有“殖民”色彩的“外来语”统统扫地出门,则我们现在几乎无法开口说话。应当说,从总体上来看,无论是方言还是外来语,都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新鲜、丰富、精确。 
    新词的引进当然不能离开翻译,音译意译,本无定论。但每见一些音义兼容的漂亮译法,总使人击节不已。如果将“Coca-cola”意译为“古柯叶饮料”或“碳酸类饮料”,它在中国一定不会有今日“可口可乐”的骄人业绩。“Pepsi-cola”如果译为“皮斯克勒”或“屁事可乐”之类,“百事可乐”在中国也不会如此畅销。“Benz”是驰名世界的德国名车,以前曾译作“苯茨”,有音无义,如同化工产品,“感情零度”。现在改译为“奔驰”,音义俱有,汽车奔驰之状跃然欲出。 
    有的翻译还使原有的词汇“增义”,如船停为“泊”,但香港用“泊”来翻译英文“Parking Lot”(停车场),停车位也译为“泊位”,现在此译也传入大陆,使汉语的“泊”不专指船停,同时也可指车停。以“泊”字译英文停车“Parking”,音义皆备,且有独特生动之感。 
    新词的使用,自然而然,非人力能强迫。如祖国大陆将“Taxi”译为“出租汽车”,香港早就根据粤语将其译作“的士”,将“take a taxi”顺势译为“打的”。从1980年代起,“打的”在大陆口语中亦极流行。不过当时报上曾多次有文章劝人不要说“打的”,要说“乘出租车”。并说香港是殖民地(当时还未回归),“打的”是殖民地语言,而我们若用“打的”一词是等而下之的被“殖民地”“殖民”,所以是“自我次殖民地”化。陈义不可谓不高,无奈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直到现在,出门即要“打的”者仍不在少数。 
                               (摘自《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雷颐文)
6.  对第一段文字中“中心”一词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指政治、文化中心或经济发达的地区。
    B,指能接纳其它方言并处于通用语言的主流地位。    
    C,指商埠首开、风气先得之地。
    D,指能够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新鲜、丰富、精确的核心地位。
7.不属于“实际上语言也十分‘势利’,根本不可能完全‘平等’”现象的一项是(  )
    A.不少北京的方言或流行语在全国迅速流行,成为“普通话”。
    B.上海方言“滑头”、“盯梢”、“出风头”等是“普通话”中的一部分。
    C.广东的“买单”、“搞定”、“生猛”等也渐渐成为“普通话”。
    D.大陆将“体认”、“愿景”收入《现代汉语词典》,因而“普通话”’尤其是“简化
    字”在台亦影响渐强。
8.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    
    A.外国产品要想占领中国市场,必须要有一个响亮的译名,比如“可口可乐”、“百事可乐”。
    B.将“出租汽车”称为“的士”、“乘出租汽车”称为“打的”是汉语退化的表现。
    C.有的翻译新词还丰富了汉语的含义,如“泊”原来只有停船的意思,而现存还有停车的意思。
    D.“港台腔”十足的“耶——!”“哇——!”与“打的”  一样,都是殖民地语言。
    如果使用这样的语言,就是“自我次殖民地”化。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  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语言在交流、演变中的“势利”现象是语言发展的客观规律,我们应接受它、利用它,而非人为地改变它。
    B.对语言的演变现象应持坦然接受的心态,我们应主动吸收一些有生命的外来词汇。
    C.语言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语言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一定时代的语言有一定的时代特征。
    D.语言既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又是相对稳定的,这使得我们今天学习古代典籍,既有一定的难度,又是非常必要的。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一12题(9分,每小题3分)
尚志斋说  虞集
亦尝观于射乎?正鹄者,射者之所志也。于是良尔弓,直尔矢,养尔气,畜尔力,正尔身,守尔法,而临之。挽必圆,视必审,发必决,求中乎正鹄而已矣。正鹄之不立,则无专一之趣乡,则虽有善器、强力,茫茫然将安所施哉?况乎弛焉以嬉,嫚焉以发,初无定的,亦不期于必中者,其君子绝之,不与为偶,以其无志也。
善为学者,苟知此说,其亦可以少警矣乎?夫学者之欲至于圣贤,犹射者之求中夫正鹄也。不以圣贤为准的而学者,是不立正鹄而射者也。志无定向,则泛滥茫洋,无所底止,其不为妄人者几希!此立志之最先者也。
既有定向,则求所以至之之道焉,尤非有志者不能也。是故从师、取友,读书、穷理,皆求至之事也。于是平居无事之时,此志未尝慢也;应事接物之际,此志未尝乱也;安逸顺适,志不为丧;患难忧戚,志不为慑,必求达吾之欲至而后已。此立志始终不可渝者也。
是故志苟立矣,虽至于圣人可也。昔人有言曰:“有志者,事竟成。”又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此之谓也。志苟不立,虽细微之事,犹无可成之理,况为学之大乎?昔者夫子以生知天纵之资,其始学也,犹必曰志,况吾党小子之至愚极困者乎?其不可不以尚志为至要至急也,审矣。
  今大司寇之上士浚仪黄君之善教子也,和而有制,严而不离。尝遣济也受业于予,济也请题其斋居以自励,因为书“尚志”二字以赠之。他日暂还其乡,又来求说,援笔书所欲言,不觉其烦也。济也尚思立志乎哉!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      注:①正鹄,靶心。鹄,读gǔ。
l O.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挽必圆,视必审,发必决             审:果真
    B.有志者,事竟成                     竟:竟然
    C.因为书“尚志”二字以赠之           尚:崇尚、重视
    D.其君子绝之,不与为偶,以其无志也。 偶:配偶、伴侣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不以圣贤为准的而学者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B.嫂焉以发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C.犹射者之求中夫正鹄也    鹏之徙于南冥也,氺击三千里
    D.尤非有志者不能也        何者?积威约之势也
l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要想实现自己的志向,就必须向老师学习,向朋友学习,向书本学习,
    弄清楚道理。
    B.文章强调立志的重要性,只要立志了,就会拥有众多的朋友。
    C.一个人如果没有志向,那么即使做再简单的事情,他也是难以成功的。
D.本文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阐述了做学问立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II卷(共114分)
四、(24分)
l3.翻译和断句(10分)
    (l)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善为学者,苟知此说,其亦可以少警矣乎!(3分)  
    译文:                                                               。
②既有定向,则求所以至之之道焉,尤非有志者不能也。(4分)
译文:                                                                。
    (2)请用斜线(/)给下面划线的句子断句(3分)
昔者,齐王使淳于髡献鹄①于楚。出邑门,道飞其鹄,徒揭空笼,造诈成辞,往见楚王曰:“齐王使臣来献鹄,过于水上,不忍鹄之渴,出而饮之,去我飞亡。吾欲刺腹绞颈而死,恐人之议吾王以乌兽之故令士自伤杀也。鹄毛物多相类者吾欲买而代之是不信而欺吴王也欲赴他国奔亡痛吾两主使不通。故来服过,叩头受罪大王。”楚王曰:“善,齐王有信士若此哉!”厚赐之,财倍鹄在也。
  注:①鹄:读hú,指天鹅。
l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一剪梅    杨佥判
 襄樊四载弄干戈,不见渔歌,不见樵歌。试问如今事若何?金也消磨,谷也消磨。
《柘枝》①不用舞婆娑,丑也能②多,恶也能多。朱门日日买朱娥③,军事如何?民事如何?
    注①《柘枝》:一种舞曲。宋时发展为多人队舞,寓乐有《柘枝》队。
    ②能:方言,如许,这等之义。
    ③朱娥:美女。
 (l)从全词来看,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请结合全词具体分析。(4分)
    答:                                                                  。
(2)“军事如何?民事如何?”这两问其实在词中可以找到答案,请就词的内容具体回答这两个问题。(4分)
    答:                                                                。
15.写出下列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6分,每空1分)
  (1)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世界的东西方各出现了一位戏剧大师:一位是我国的汤显祖,课文《闺塾》出自他的代表作《        》:另一位是英国的                ,我们学过他的《罗米欧与朱丽叶》。
(2).我国古代诗人的爱国感情主要表现为农忧国忧民之心、抒壮志难酬之愤。杜甫这样表忧国忧民之心:                      ,                   。(《登岳阳楼》)陆游这样抒壮志难酬之愤:                     ,                     。(《书愤》)
五.(完成16——19题  18分)
夕阳无限好
(美国)E•S•HILL
    ①记得很小的时候,有一天母亲带我去逛市集。我走失了,找来找去找不到她,只得独自走回去。我东投西奔,指望撞见认得的东西。但到处全是陌生的房屋,看起来都像闭门扫却、闲人莫入的样子。我不敢敲任何一家的门,走到荒僻空地上的一棵树旁,筋疲力尽地倒在地上就睡着了。   
    ②醒来已是黄昏。落日淡淡的残照染红了烟囱和屋顶。天色渐渐暗得成了一片澄郁参半的深蓝,几乎像暮夜一般,第一颗明星出现了一一我有求必应的星宿,果然又在那里。
    ③骤然间,我的天地豁然开朗了。这是我们求愿、洗脸、父亲回家、婴孩洗澡的神妙的当儿一一这是爱心四溢的时刻。我坦然跑到最近的人家扣门。不到一小时就平安回家了。
    ④父母问我,为什么等了那么久才去求助。我说不出理由,只能说黄昏能给我无穷的力量,能驱除我的恐惧,振奋我的情绪。一黄昏,我就比较胆壮。
    ⑤不说别的,单说灯光就亮起来了一一可亲的灯光。冬天彤云密布、漫天大雪的傍晚,你踽踽步行回家,可曾乍见街灯静静地亮起来而觉得惊喜?刹那间,街灯排列在路旁,就像瞬息万变的天使,闪烁着霜也似的光轮,一路呵护,你便走得泰然无恐了。
    ⑥黄昏是归家的时候,是饥肠辘辘想吃晚餐的时候。劳利•李提起幼年在英国小乡村的往事,兴奋地写到:“太阳下山了。我们跑腿办事或在田野乱撞了一天,回到那烟雾腾腾、温暖的厨房。归途中踏着路上每一块石头,浑身的骨头都快活得震颤。”
    ⑦傍晚回家固然很好,而在黄昏出发,也是别有一番风味。从白天到黑夜那一段宝贵的过渡时间,暗蓝色的天空似乎洋溢着魅力,寻幽探胜的机会显然就在眼前。在麻雀欲睡,吱吱细语,夜虫初醒,唧唧争鸣的时候,在静悄悄的乡间小径里漫步,奇妙无比。你且去听听蟋蟀的低吟吧!    
    ⑧在这时徜徉于附近一带,就觉得有什么事要发生似的。向灯烛辉煌的窗子望进去,人人似乎都在作什么准备。俊俏的少女对镜化妆。男孩子为客厅的壁炉生火。瞧!隔壁那屋子里,雍容华贵的太太在点蜡烛,家里晚上有宴会。
    ⑨这当儿,落日的余晖倒映在池塘里,半掩在小山或你家谷仓后边,或者在屋角流连,这些景色令人难以忘怀。
    ⑩到外边去……到某处去与夜相见……
    (11)小孩子从屋里跑出去,在暮色苍茫中捉迷藏,多快乐啊!时间越晚,这个游戏越难玩,也越有意思。“我看见玛丽了!”可真是玛丽?还是幻象?魅影?一丝绿里带黄的光芒乍闪即逝,接着又一丝。那是萤火虫!快去捉啊!男孩子和女孩子飞跑,喧嚷,火辣辣的面颊拂着凉润的清风。他们在河边往返呼问:“你捉到一只了吗?”“我捉到的比你多!”
    (12)情侣携手漫步,绝不理睬那三五成群的小孩子,我们镇上有一条俯临小瀑布的木桥,是幽期密约的胜地。年轻的情侣常在那里见面。他们凭着桥栏,把一粒鹅卵石或一片树叶投在瀑布里,或在河边皂荚树下徐步。木桥快让夜色笼罩的时候,再从桥上经过,走回家去。
    (13)“有一天我会在日落时和你相会,像以前那样。”一个兵这么写信给他的情人。此后,她常常在傍晚独自伫立在木桥上,在往事知多少的暮色中,静默、眺望。
(14)我有个朋友,晚餐后常在阳台上独坐。“我爱黄昏的气息。”一次她告诉我。
    (15)这句特别的话我一直没忘记。
    (16)此后在黄昏,我便不能自已地领悟到季节不同的气息。我领悟到三月里空气中初透微熏的清新。我领悟到秋天野火飘过我们市镇的烟味,不禁勾起了乡思。
    (17)冬天的黄昏,似乎最能引人入胜。海军上将李佳德•布尔德叙述南极罗斯冰障4个半月长的长夜将临情景,写道:“银绿色、长蛇似的极光,在东北方很文静地翕张、颤动。白昼即将终了,黑夜正在诞生一一但却非常安静。在这一刹那间,人与宇宙成为一体,绝无可疑。我不由得不深信:这整个现象一定有一个意义,而且与人息息相关。”
    (18)在黄昏无际的蓝霭中,人也许能超乎碌碌旋转的地球之外,而颌悟到宇宙的奥秘和意义。
                            &nbs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桃花源记》同步练习』  下一个『《古文二则》同步练习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