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复习资料(二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中考文言文复习资料(二(九年级上册 语文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资料1小石潭记——柳宗元【唐朝】精要笔记:(1)思路: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2)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是“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水鸣因石而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
试题预览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资料 
 1  小石潭记——柳宗元【唐朝】    
              精要笔记: 
(1)思路: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2)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 
“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是“石潭”。  
“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水鸣因石而不一般。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  
“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  
“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亦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优伤、悲凉的心境。  
(3)寄情山水,排遣因政治上的失意而带来的悲凉、抑郁的心情。 
(4)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幽深冷寂、孤苦凄凉、悲哀深沉。 
(5)文中的“对比”和“烘托”: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一、解释词语: 
1 水尤清冽                    2 为坻,为屿,为嵁 
3 潭中鱼可百许头              4 佁然不动 
5 往来翕忽                    6 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7 隶而从者 
二 字词的读音。 
隔篁(    )竹            水尤清冽(       ) 
卷石底以出(         )     为坻(         ) 
佁然不动(      )         往来翕忽(        ) 
俶尔远逝(      )         犬牙差互(       )  
悄怆幽邃(      )        寂寥(         ) 
龚古(         )            恕己(        ) 
三、句子翻译。 
1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4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5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6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7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三  问题解答
1  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清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2 第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请找出来。 

3 这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4  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5 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6 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7 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什么修辞方法? 

8 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
9 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
2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宋)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精要笔记: 
    写初冬月夜不眠,出户邀友赏月的欣喜之情,表现了作者逆境中达观处世,自适其适,自乐其乐。  
写法: (1) 第一层叙事,第二层写景,第三层抒情。 
(2)承天寺中庭月色的描写用了比喻手法。 
一字词的读音  
遂(    ) 寝(    ) 藻(    ) 荇(    ) 
二 解释词语: 
1 念无与为乐者            2 相与步于中庭
3 庭下如积水空明          4 但少闲人
二 翻译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 填空简答题: 
1 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2、作者为什么会想到夜里去庙里游玩? 
 
3 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用原文回答)月色有何特点?有何感受? 

4 文中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境? 
3游恒山记—徐霞客(1586---1641),明地理学家、旅行家
    精要笔记
 篇章透视 
  1、层次结构:全文共有四段,第1段略写处罚的时间和天气情况。第2段详写上山登顶的经过。第3段写登顶后远眺所见。第4段写从西峰下山,至飞石窟的情况。 
  2、中心思想:文章描写了作者游恒山登顶的经过,一步一景,移步换景。表现了他不畏艰险、不怕辛劳、勇于踏勘的实践精神。 
  3、写作特色:文章是按游踪的顺序组织材料的,移步换景是写作上的突出特色。文章中的方位词语使用得准确恰当,文章中有几处生动的比喻,使考察纪录细致、生动,富有文学意味。
 练习  1、  生字 
风翳净尽(  )   浅阜(  )   无攀跻劳(  )    穹碑(  )    官廨(  )      间道(  ) 
攀蹑(   )   比肩联袂(   ) 不啻(   )     虬松(  )    庑(    )  槎(   ) 
2一词多义 
 循崖乘峭而上(        )                 故树皆在北(           ) 
上负绝壁(            )                 北瞰隔山一重(         ) 
杂树阴翳(        )                     亭曰望仙(           ) 
风翳净尽(        )                     有杰坊曰(           ) 
3  词类活用   台中像群仙(         )   至此则合抱参天(         )  
4、  古今异义   浑源州城一方(                  )
    台中像群仙,环列无隙。余时欲跻危崖。登绝顶。还过岳殿东,望两崖断处,中垂草莽者千尺,为登顶间道,遂解衣攀蹑而登。二里,出危崖上,仰眺绝顶,犹杰然天半,而满山短树蒙密,楂枒枯竹,但能钩衣刺领,攀践辄断折,用力虽勤,若堕洪涛,汩汩不能出。余益鼓勇上,久之棘尽,始登其顶。
5 解释下列字词:
像:             还:         绝顶:          
蒙密:          楂枒:            汩汩:
6 翻译划线的句子。
7 这段描写作者登山的过程,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精神。

8 作者后来爬到了山顶,描写了哪些景物?


4  满井游记——袁宏道【明代】(八上) 
                  精要笔记: 
      这篇游记,作者用细腻而充满诗情的笔调,通过对满井早春二月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自然风光的描绘,表达了作者置身于大自然时舒畅欣喜的心情,表现了作者向往自然、闲适自得的洒脱情怀,也流露出对官场沉闷生活的厌倦。   
一 解词
1.恶能无纪                   2.冻风时作 。         3 .局促一室之内  
4.波色乍明,鳞浪层层          5.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6.柔梢披风                    7.夫能不以游堕事   
8.麦田浅鬣寸许                9.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10.而此地适与余近 
二翻译
11.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鸽。 

2.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13.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15.风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三   连线题—“.之”的用法:
1)表示修饰关系,可译成“的”           a 倩女之靧面、髻鬟之始掠 

2)表示限定关系,可译成“以”           b 一室之内、郊田之外 

3)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           c 脱笼之鹄、曝沙之鸟 
    二十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露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垒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6.本段所写的时间、地点是______________。
7.文中哪些语句写出“天稍和”这一特点?

8.文中准确地描写出作者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9.从文中找出写水、山的比喻句。

10 (1) 作者围绕“满井”写了哪些内容? 

(2) 作者抓住了这些事物怎样的特点?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效果如何?

5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举于海,百里溪举于市。
     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精要笔记
1孟子,约前372~前289年,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最有影响的大师,封建时代被尊为“亚圣”,又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
2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l、2段):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第一层(1段):举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事迹加以概括。其共同点是,在经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举例论证)
第二层(2段):从上述事实归纳出作者的观点。
第二部分(3段):从正反两面论证经受磨炼的益处。(对比论证)
第三部分(4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道理论证)
3 写法上,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道理论证,排比的修辞,使文章读来气势逼人,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相关练习   一1、字音:
畎(      )亩    傅说(      )  曾(     )益   
胶鬲(      )   拂(     )士   拂(     )乱     
2、词类活用。       劳(          )其筋骨       
 饿(           )其体肤   空乏(           )其身 
 所以动(           )心忍(           )性   行拂乱(           )其所为 
 人恒过(           ) 入则、出则(           )
3、多义词。   而:而后作(    )    而死于安乐也(       )   
于: 舜发于畎亩之中(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征于色(    )  生于忧患(    )
发: 发于畎亩(    )      发于声(    )  
拂:行拂乱其所为(    )  拂士(       )
4   通假字及其意思   拂士(       )  曾益(     )  衡于虑  (     )
  二.翻译下面的句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2)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三 问题解答 
1、第一段提到古代几个人物?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2、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

3、请你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 


4 从行文上看,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在结构上起点明中心,总结全文的作用。
5  写个人成才的主观条件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写成才的客观条件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国家存亡的反面来论述受磨砺的好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知道历史上有哪些因此而亡国的例子?


6 请从现实生活中列举典型事例,谈谈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看法。你打算怎样面对生活或学习中的困难、挫折,使自己的人生之花开得更灿烂、美好,使自己的未来日子更幸福?


6 曹刿论战 ---《左传》
精要笔记   1 中心思想: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2 文章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 
            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3 人物塑造 (1)曹刿: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了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了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了他过人的谋略。 
(2)鲁庄公:课文集中表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成,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但他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备战见曹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取意见;鲁庄公作战用曹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了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鲁庄公战后问曹刿,不因胜而自喜,表现了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一、重点字词句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①又何间焉         ②肉食者鄙         ③牺牲玉帛         
④下视其辙         ⑤登轼而望         ⑥望其旗靡         
2、(1)下列加点的“以”的含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何以战      B.必以情     C.必以分人      D.可以一战
   (2)既克,公问其故 (   )  彼竭我盈,故克之(   )
  (3)民弗从之(   )      战则请从(   )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1)又何间焉     古义:             今义:                     
(2)肉食者鄙     古义:             今义:                     
(3)牺牲玉帛     古义:             今义:                     
(4)小大之狱     古义:             今义:                       
4、翻译下列句子。
(1)何以战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3)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小信未孚。                                                。
(4)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二 1、填空   (1) 《曹刿论战》选自《             》,传说是         时期          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            体史书。
(2)《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               具体来说指的是                               (原文回答)。文中叙述了开始反攻的时机是                开始追击的时机是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语文版 九年级 上册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上一个『古诗词名句名篇训练检测题』  下一个『中考文言文复习资料(三)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