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阳市2007春九年级语文第六、七单元测试
您现在位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试题下载
→
单元练习
试题
名称
资阳市2007春九年级语文第六、七单元测试
(九年级下册 语文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实战演习】第一部分:1、 给加点的字注音。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性公廉,不受私谒()余幼时即嗜学()称心快意()蒹葭()千骑()2、 用古诗词原句填空。(1),白露未唏。(2)晴川历历汉阳树,。(3)《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词人借用典故表达自己希望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的句子是,。(4)《行路难》中以水喻愁
试题预览
"【实战演习】第一部分: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至夜怀金十斤以遗( )震 性公廉,不受私谒( )
余幼时即嗜学( ) 称心快意( )
蒹葭( ) 千骑( )
2、 用古诗词原句填空。
(1) ,白露未唏。
(2)晴川历历汉阳树, 。
(3)《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词人借用典故表达自己希望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的句子是
, 。
(4)《行路难》中以水喻愁的千古名句是 。
(5)《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现紧张、激烈战斗场面的句子是
(6)于谦的《咏煤炭》中象征意义丰富,寓意甘于国家利益而自我牺牲的人乃是国之根本、民之福星的诗句是 , 。
3、下列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 )
A.相与(相互、一起) 一饭三吐哺(口中含嚼的食物) 守以畏者(害怕)
B.由此德也(奉行) 崩殂(死) 益州疲弊(困苦穷乏)
C.存亡之秋(时候) 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 性行淑均(公正,平均)
D.名实(名义和实际) 举先王之政(推行) 不事事(做)
4、《朱元思书》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与我们今天提倡回归自然的生活是一样的吗?说说你的看法。
5、比较下面两个句子,说说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A、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B、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6、阅读下面一段话,根据你对各句话的理解,把联想到的古诗句写出来。
李白的云帆点缀了沧浪之水;辛弃疾的醉眼迷离了刀光剑影;崔颢的泪眼朦胧着刻骨的乡愁;李煜的梦和那冰冷的月光一起在梧桐树叶上流泻;苏轼的华发张扬了少年意气。
7、《呆若木鸡》和《浑沌之死》传达给我们的哲学寓意,作者巧妙寄理于故事。请你写出其中的一个故事的哲理。
8、读下面一则材料回答问题。
时下,经典作品销路不佳,有些书店将我国古典文学名著放在打最低折扣的专卖区。同时,肆意改编经典的现象也十分普遍:《西游记》被“大话”,《三国演义》被“水煮”。这样的改编实际上是把内涵丰富的“文学大餐”变成“速食快餐”,往往使经典不再“经典”。然而,阅读这种改编的名著在不少青少年中成了一种时尚,他们说:“那种很正经的文学名著,书太厚,文字太多,我们没时间也没兴趣读。而这种书有图画,又搞笑,要有意思得多。”(摘自《新京报》)
你是怎么看待这种名著改编现象的?
第二部分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萎萎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 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
(二)读《四知》回答问题。
大将军邓骘闻其(杨震)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 ( )
②君不知故人,何也 (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子孙常蔬食步行。
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3、“杨震拒金”一事表现了杨震是怎样的一个人?
4、杨震的故事有什么现实意义?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讳、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讳、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1、下列各组短语中,加点词词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深入不毛——吹毛求疵 B.庶竭驽钝——声嘶力竭
C.兴复之效——东施效颦 D.咨诹善道——道听途说
2、翻译句子。
①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译文:
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译文:
3、请从文中摘录表现诸葛亮对后主殷切希望的句子。
答:
4、请用6个字概括上文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
5、下面的一幅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选两项,写出具体所指。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士爻神卦,水面偏向用火攻。
[示例]三顾:三顾茅庐
六出: 东和: 收二川:
七擒: 北拒: 排八阵: 秦氏好古
(四)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完成下面的问题。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请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⑴俟其欣悦 ( ) ⑵媵人持汤沃灌 ( )
⑶同舍生皆被绮绣 ( ) ⑷腰白玉之环 ( )
2、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译文:
3、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表现自己求学的艰难?
答:
4、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诀?
答:
5、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
答:
(五)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秦朝有一士人,酷爱古物,价虽贵,必求之。
一日,有人携败席踵门告曰:“昔鲁哀公命席以孔予,此孔予所坐之席。”秦氏大惬意,以为古,遂以附郭之田易之。
逾时,又一人持古杖以售之,曰:“此乃太王避狄,杖策去豳①时所操之箠②也,盖先孔子之席数百年。子何以偿我?”秦氏倾家资与之。
既而又有人持椀③一只,曰:“席与杖皆未为古,此椀乃桀④造,盖又远于周!”秦氏愈以为远,遂虚所居之宅而予之。
三器既得,而田资罄尽,无以衣食。然好古之心,终无忍舍三器。于是披哀公之席,把太王之杖,执桀所作之椀,行丐于市。曰:“衣食父母,有太公九府钱,乞一文!”
(选自《笑林广记》)
注: ① 豳 (bīn):古地名。 ② 箠(chuí):竹杖 ③ 椀(wǎn);同“碗”,木作的饭具。④桀;夏朝的最后一个君主,为商汤所灭。
1、秦氏买了哪三件古物?卖者分别是以什么理由劝他买下的?
答:
2、秦氏分别用哪三样东西换取三件古物?
答:
3、从文中找出描写秦氏最后落得的寒酸形象的句子。
答:
4、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答:
第三部分:创新作文
生活中我们有各种各样的经历:校园中寻求知识;家庭中感受亲情;社会中奉献真爱……经历,使我们的大脑更加睿智;经历,使我们的情感更加丰富;经历,使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因此,有人说经历就是一种财富。
请以“经历的财富”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 1、略 2、略3、A 4、略 5、A是正面描写,B是侧面描写。6——8略。
第二部分:(一)“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二)1、2略 3、廉洁自律 4、略。(三 )1、B 2、略。3、“陛下亦宜自谋……深追先帝遗诏” 4、报先帝忠陛下5、六出祁山 东和孙吴 东川和西川 七擒孟获 北拒曹魏 白帝城摆八挂阵 (四)1、⑴等待。⑵热水。⑶通“披”,穿。⑷腰佩(用作动词)2、略 3、幼年读书的艰难;成年从师的艰难;求学生活条件的艰难。 4、学习要勤奋,求师应诚心,求学须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 5、略。(五) 1、①破席。 理由:此孔子所坐之席。②古杖。 理由:此乃太王避狄,去豳时所操之箠也。③古椀。 理由:此椀乃桀造2、①外城的田地 ②全部家产 ③住房(用原文也可) 3、披哀公之席、把太王之杖,执桀所作之椀,行丐于市。4、一个人的追求爱好,要考虑自身的具体条件,从实际出发,切不能盲目而为。 (222.213.214.180)"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相关试题:
语文版
九年级
下册
单元练习
上一个『
资阳市2007年春九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测试及答案
』  下一个『
必修一、二名句背诵检测
』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