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第三次月考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高一语文第三次月考试题(高一上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高一语文第三次月考试题试题满分:150分第I卷(选择题共42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吞噬(shì)熨(yù)帖小心翼翼(yì)入不敷(fū)出B.倒坍(tān)炽(chì)烈不屈不挠(ráo)魂牵梦萦(yíng)C.惬意(qiè)瞭望(liáo)凝眸远眺(mōu)曝(pù)背谈天D.粗犷(kuàn
试题预览
"高一语文第三次月考试题  试题满分:150 分
第I 卷( 选择题 共42 分)
一、(18 分,每小题3 分) 
1. 下列各组词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吞噬 (shì)      熨(yù)帖    小心翼翼(yì)    入不敷(fū)出
B.倒坍 (tān)      炽( chì)烈  不屈不挠(ráo)    魂牵梦萦(yíng)
C.惬意 (qiè)      瞭望 (liáo)     凝眸远眺(mōu)  曝(pù)背谈天
D.粗犷 (kuàng)   呆滞 (zhì)      目光炯炯(jiǒng)  不可胜(shèng)数
2. 下列各组中字形均正确的一组是:( )
A.震荡    匮赠    众说纷纭      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B.震颤    甲胄    臭名昭著      出于其类,拔乎其萃
C.肃睦    呆滞    震撼人心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D.和睦    暄闹    哀声叹气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3. 表中所列的四组标点,最适合下面这段话的一组是 
散文笔调的迷人,在于它富有一种天籁之美① 作家见闻的真切② 感受的深刻③ 使其行文④ 不事铺张,不事雕绘,意随景到,笔借目传⑤ 自有一种淳朴之美。 
①  ②  ③  ④  ⑤ 
A  ,  ,  。  :“  ” , 
B  。  、  ,  “  ” , 
C  ,  、  。  “  ” , 
D  。  ,  ,  :“  。” 
4. 依次填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 培养文学趣味好比开疆辟土,须____ 把本非我所有的变为我所有的。 
② 爱好故事本来不是一件坏事,但是如果要真能欣赏文学,我们一定要超过原始的____ 的好奇心,要超过对于故事的爱好,去求艺术家对于人生的深刻关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关照的技巧。 
③ 散文就像山谷的岩滴,道旁的野花,引人从一个极小、极细的平凡处,走进一个丰富而____ 的极乐世界。 
④ 散文家靠着凌厉的耳目、沉着的心思,透过事物的表象,____ 其中的真谛和生命意义。 
A. 逐步  童稚  深邃  表现    B. 逐渐  幼稚  深刻  洞察 
C. 逐渐  童稚  深邃  洞察    D. 逐步  幼稚  深刻  表现 
5. 下列语句中加横线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有的同志孤陋寡闻、见微知著,他们的见解往往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 
B. 在学习上,不能孤军作战,俗话说:“ 墙倒众人推。” 只要我们互相帮助,团结一心,就一定能克服学习上的种种困难。 
C. 他认定的事就一定要去做,别人的建议或劝告,他一概置之度外。 
D. 他这个人太循规蹈矩了,没有丝毫创新精神,当今时代并不欢迎这种人。 
6.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专家认为,减少烟害,特别是劝阻青少年戒烟,对预防肺癌有重要意义。
B.这家医院白血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病的治疗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建立了细胞动力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C.思想要通过或者依附于一定的东西——画家用色彩线条,音乐家用音响旋律,文学家用的主要是语言。
D.我们要采取各种措施,推进消费体制改革,努力完善消费环境,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和价格欺诈行为。
二、(9 分,每小题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 题。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 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儿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 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强只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母亲已经不在了” 相同意思的话在第一段中出现了三次,既表现了一种遗憾的心情,也表现了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同时表现了一种凄楚悲伤的复杂感情。 
B.“ 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 中“ 找我” 是因为爱“ 我” ,“ 不想让我发觉” 同样也是因为爱“ 我” ,她怕“ 我” 发觉她来找“ 我” 会刺伤“ 我” 的自尊:这是一种“ 艰难的母爱” 之体现。 
C.“ 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 也可以说成“ 我几次看见过她的背影” 。因为换了之后所要表达的“ 母亲来的次数很多,而我仅仅几次看见过” 的意思未变。 
D.“ 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 之句,表现了“ 我” 的任性、倔强,“ 我” 不要别人的同情、怜悯,却不知会伤了母亲的心。这是生活悲剧中最沉痛、最令人心碎的地方。 
8. 下列对“ 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饱含作者的歉疚之情,是作者失去母亲后对自己年幼时的无知的一种自责和痛悔。 
B. 充分渲染了失去母亲的悲痛,表达了我对母亲深沉的怀念。 
C. 句中的“ 这” 指代的是上文“ 我决定不喊她” 这件事。 
D.“ 倔强” ,在此指任性;“ 羞涩就更不必” ,指在慈爱的母亲面前不必羞于悔过。 
9. 对这两段文字的概括,以下几种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文字主要是告诉人们母亲已离“ 我” 而去了,第二段文字表现了母亲对“ 我” 的无奈。 
B. 这两段文字既反映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又流露了作者的自责、悔恨之意。 
C. 这两段文字集中表现的是母爱的艰难、含蓄和博大。 
D. 这两段文字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思想不成熟又不大懂得母爱的“ 我” 对母亲的伤害。 
三、(15 分,每小题3 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0——14 题 
厉王虐① ,国人谤王。召公② 告曰:“ 民不堪命矣!” 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 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 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 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 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 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 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③ 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 也?若壅其口,其 与能几何?” 
王不听,于是国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 《国语• 周语上》) 
[ 注释]① 厉王,即周厉王,姓姬名胡。② 召(shào) 公,即召穆公,名虎,是周厉王的卿士。③ 原隰衍沃:原,宽阔而平坦的土地。隰,低下而潮湿的土地。衍,低下而平坦的土地。沃,肥美的土地。 
10. 对下列加横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使监谤者    监:监视。   B. 为川者决之使导  为:为了。 
C. 民不堪命矣  堪:能忍受。 D. 胡可壅也        壅:阻塞。 
11. 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部分与现代汉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 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C. 近臣尽规,亲戚补察。     D. 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 
1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 而后王斟酌焉。② 而又与大国执仇也。 
B.① 其与能几何?② 吾其还也。 
C.① 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② 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D.① 以告,则杀之。② 皆以美于徐公。 
13. 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横线词与“ 道路以目” 的“ 目” 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B.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C. 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D. 邻之厚,君之薄也。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民不堪命矣” 仅五个字,将千万桩暴政下的惨事和人民的怨声载道说得有余不尽,并深刻地点明了问题的严重性。 
B. 本文着重记述召公规劝周厉王的一段话,说明“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的道理,比喻贴切,说明周详。 
C. 召公的劝谏,既列举了倾听人民意见的具体途径和措施,又阐明了让人民充分表达意见的好处。 
D. 召公把“ 防民口” 比作“ 防川” 。先说明防民口有大害,后说明宣民言有大利,以防民之口有大害为重点,从正反两方面阐明了不可防民之口的道理。 


第II 卷( 非选择题共108 分)
四、(18 分) 
15.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 厉王虐,国人谤王。(2 分)                                               
(2) 王不听,于是国莫敢出言。(2 分)                                          
(3)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16. 读下面三首诗,回答问题:(6 分) 
竹( 之一)            竹( 之二)                竹( 之三) 
每攀登一步         青翠是你的本色            在翠绿婆娑的外表下 
都作一次小结       坚韧是你的意志            你空空如也 
(1) 三首诗有何相似之处?(2 分) 
                                                                               
(2) 请分别写出每首诗的寓意。(4 分)
                                                                              
                                                                              
17.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 月光如流水一般,__            __ 。_              ___ 。( 朱自清《荷塘月色》)
(2) 我打江南走过,____                                 ____ 。( 郑愁予《错误》)
(3) 故不积跬步,                       ;不积小流,                     。
(4 默写出《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主张教民的句子:
                       ,                  ,                      。
(5) 淡泊以明志,_______       ______。  (诸葛亮《诫子书》)
(6)知彼知已,______       _______。  (《孙子兵法》)
五、(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 题 

①“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一阕《关雎》,就这样出现在我们生命的源头,出现在华夏文明的源头。每当读罢《诗经》,我常常不禁要问自己:为什么斑驳的岁月并未使《诗经》里锃亮的意象生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未令远古诗歌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蒙受损失?当暗黄的纸页间错落的诗行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当代诗歌,又为何离我们这般遥远? 
② 与诗人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里,应当说是我们的幸运。诗,使灰暗变得多彩,使短暂变得永久,使有限成为无限,使腐朽化为神奇;诗使生命中许多不可能成为可能;诗使人类充分体验到情感的欢畅与智慧的奇谲。无数的新诗正散布在我们周围,如星雨,如花瓣,飘散在我们的日子深处。它们与我们相距那么近,伸手可触,然而又有多少人注意到它们的存在呢?是因为李白李贺李商隐都已在历史的烟尘里隐退,而浮华的现世,不再造就王勃王维王昌龄了吗?现在就下这样的结论,未免太匆忙了点。唯一的解释,就是它们未曾经历过时间的淘洗。一首诗若成为绝唱,是不能省略这一手续的。于是明白了,好诗的诞生,是天才与时间共同的结果,而读诗,是需要一个时间的距离的。 
③ 因为有了时间的距离,古诗里的字句,才化成水底的珊瑚,美丽而持久。所以,《诗经》里的蒹葭、白露的痕迹依稀可辨;骆宾王的“ 西陆蝉声” ,依然如丝如缕;陈子昂的幽州台温庭筠的五丈原,慷慨悲凉之气未改;而王之涣的“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与王翰的“ 葡萄美酒夜光杯” ,将同一个凉州锁定在心灵的地图上。古诗如酒,存放得久了,便经历了一场美妙的发酵。我们要感谢酿酒师,同时更应对时间产生由衷的敬意。 
④ 既然诗是诗人灵智的闪光留下的痕迹,那么,构思的机巧,应当只有一次效用。就像对一部悬念小说的欣赏,应当是“ 一次性” 的,谜底揭开后,再去重读,恐怕就会失去初读的那份奇妙的感受。按说,诗也一样。名诗佳句,通过千遍之后,熟稔到了不假思索便可脱口而出的程度,理应不再有新鲜的刺激了,这似乎是旧诗的劣势、新诗的优势,可是事实却不是这样。比如李太白的“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商隐的“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刘禹锡的“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王昌龄的“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每次品读,心灵都如初读一般悸动,每次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些诗中名句是在诗人高度敏感的情感酒窖里酿制的,它们有足够的力量抵御心灵的麻木。于是,在一次又一次反复的吟诵中,我们对世界对生命对完美对缺憾的体察一天一天地深化,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诗歌最终成为我们精神的源泉与归宿。读诗,赋予我们生命以更深厚的意义,同时也使诗歌本身的魅力一次次地深化和升值。地老天荒,美人迟暮,只有诗,常读常新。诗不会老,就更不会死。在诗歌的低潮时期,我从未对诗失去信念,原因也正在这里。 
( 选自祝勇《在梦中搁浅》) 
18. 第1 段中的“ 生出铜绿” 比喻什么?(3 分) 
19. 第2 段中说,新诗散布在我们周围,却没有多少人注意到它们的存在。作者认为造成当代诗歌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3 分) 
20. 第3 段中说,“ 古诗如酒,存放得久了,便经历了一场美妙的发酵。” 根据文意,解释这句话的含义。(4 分) 
21. 第4 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每次品读名诗,“ 心灵都如初读一般悸动,每次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4 分) 
22.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 分) 
A. 作者认为当代诗歌离我们遥远只是因为缺少时间的距离,因此作者未对当代诗歌失去信念,只要经过若干年,当代诗歌也会有古诗名句一样的魅力。 
B. 斑驳的岁月未使《诗经》里锃亮的意象生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未令远古诗歌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蒙受损失,是因为这些诗已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 
C. 作者认为名诗佳句,诵读过千遍之后,熟稔到了不假思索便可脱口而出的程度,依然有它的优势,因为它能够常读常新。 
D. 人们对悬念小说的欣赏,是因为它构思机巧;对名诗句百读不厌,同样也因为名诗构思机巧。 
六、(12 分) 
23. 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排比句。(4 分) 
音乐家常把灵感变为跳跃的音符,文学家呢,他们优美的辞章往往缘于灵感,至于画家,他们完满的构图也常常与灵感相关,而一般人的灵感,则常是霎时的喜悦。
                                                                             
                                                                               
24. 根据下面提示,仿写句子。(4 分) 
山对海说:你博大辽远,深邃宽容,是值得我尊敬的老师。 
海对山说:______           __________         ___ 。 
25. 提取下列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对“ 二十四史” 作一解说。( 可适当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 分) 
① 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历史借鉴是二十四史的编撰目的。 
② 封建统治者称二十四史为“ 正史” 。 
③ 纪传体是二十四史采用的体例。 
④ 对中国四千多年来的历史,二十四史所作的记录是比较系统的。 
答:二十四史是____________                                             _      
  &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一 上册 月考试卷


上一个『2007初中毕业班语文模拟测试(非课改区)』  下一个『中考说明文阅读训练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