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源市行知中学高三及补习部07年元月月考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涟源市行知中学高三及补习部07年元月月考语文试题(高三下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涟源市行知中学高三及补习部07年元月月考语文试题命题制卷:李金河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一、语言知识及运用(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银制的汤匙(chí)在她手中优雅的起落,四周一片死寂,偶尔发出瓷碗被轻
试题预览
"涟源市行知中学高三及补习部07年元月月考语文试题
                            命题制卷:李金河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一、语言知识及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银制的汤匙(chí)在她手中优雅的起落,四周一片死寂,偶尔发出瓷碗被轻碰的声音。
  B.传达室的周大爷心广体胖(pán),心里有什么,嘴里就说什么。
  C.角(jué)色互换,换位思考,不失为一种调解矛盾的有效方法。
  D.这帮顽徒,平时猖狂跋扈,一旦东窗事发,便累累(lěi lěi)若丧家之犬。
2.下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新民晚报》第11版《萧军遗孀状告(萧红)又撤诉》:“萧红萧军生后的这场风波以原告主动向法院申请撤诉告终。”
  B.晚上九点,机长宣布一个大家最不愿意听到的消息:此航班由两个机组轮留值班。
  C.据这份调查报告显示,有的地方还很不好,真叫做食不裹腹,衣不蔽体。
  D.一番寒暄后,张问起刘在什么地方工作,刘如实的相告在某大学当厨师。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这次校园网络建设,尽管我们想尽了办法,但还是屡试不爽,不得不推迟开通时间。
  B.明园古柏,恬静幽雅,却弄得遍地垃圾,污水横流,实在是焚琴煮鹤。
  C.即使是小错误也不能放过,须知集腋成裘,小错积多了,也会对工作造成大的损失。
  D.美国政府准许石油公司在阿拉斯加天然公园钻井的决定,引起了国际环保组织的怨声载道。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中山陵风景区应当与玄武湖风景区连接起来,将中山风景区打造成世界一流品牌。
    B.据有关资料披露,近一两年来,山西省的艾滋病已由从省外输入向本地人群发展,由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的快速增长阶段。
    C.朝韩双方能够重新回到谈判桌前,靠的是两国政府的共同努力,中、俄、美三国政府从中积极不懈的斡旋取得的。 
    D.十月一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宴会,招待来自五大洲的华侨、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中国血统的外籍人士共度国庆佳节。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2分,每小题3分)
                          我国城市的演变
    工业文明促进了城市文明。在生产力极大发展的前提下,技术与发明不断应用于城市生活,城市变得更富公共性。
    我国古代文献中,“城”和“市”是两个概念。“城”是指有防御性围墙的地方,能扼守交通要冲,防守军事据点和军事要塞。“市”是商品交换之地。我国最早的城市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也即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商周以及春秋战国时代,随着铁器的普及应用,农业生产率获得提高,古代城市开始出现并获得发展。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我国城市发展又出现了新的特点:①发展和分布重心南移——发展呈南升北降、重心南移的态势;②沿大运河、沿长江城市发展轴线初见端倪;东南沿海港市兴起;③出现了我国最早的“镇”。
    到宋代,商业进一步繁荣,城市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有统计推算,北宋东京(开封)人口实际已有150万至170万之众,达到10万户的城市亦有40个之多。
    到了清代的1840年,中国城镇总人口已由唐代的大约800万上涨到大约2400万,主要城市除人口过100万的特大城市北京外,在江、(运)河、海岸的苏州、南京、扬州、杭州、广州、汉口、福州、佛山、天津、厦门、上海等工商业城市的人口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增加。
    中国近代城市的文明,是在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以及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的。这一时期,民族工商业快速发展,城市发展也比较快,除了商埠城市、租界城市有所发展外,还兴起了一批受帝国主义控制的殖民地性质的城市如青岛、大连等;兴起了一批矿业城市如唐山、焦作等;兴起了一些铁路枢纽城市如郑州、徐州、蚌埠等;兴起了一些民族工商业城市如苏州、无锡、常州、南通等。但这期间也是大运河沿线城市衰落的主要时期。
    我国城市由古代文明向近现代文明转变,是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但我国城市近现代化文明的形成是以血与火的代价实现的,体现着我国人民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为争得“城市文明”而作出的种种努力和牺牲,成为我国城市文明史的重要篇章。
                     (摘自《新华文摘》2006年第18期,有删改。题目是编者加的)
  5.下列对“城市”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文献中,“城”和“市”是相对的,有“城”的地方无“市”,有“市”的地方无“城”。
    B.我国最早的城市产生于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时期。
    C.我国最早的“镇”出现在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D.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沿江、(运)河、海岸城市发展轴线初见端倪。
  6.下列不能够证明使“城市变得更富公共性”的一项是
    A.商周以及春秋战国时代,随着铁器的普及应用,农业生产率获得提高,古代城市开始出现并获得发展。
    B.宋代,商业进一步繁荣,城市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C.到了清代的1840年,中国城镇总人口已由唐代的大约800万上涨到大约2400万。
    D.到了近代,随着民族工商业快速发展,城市发展也比较快,兴起了一批受帝国主义控制的殖民地性质的城市。
7.下列说法与原文信息相符的一项是
  A.我国城市的发展到了近代,随着民族工商业快速发展,各种类型的城市相继涌现,但大运河沿线城市却呈衰落趋势。
  B.据历史记载,北宋东京(开封)人口实际已有150万至170万之众,达到10万户的城市亦有40个之多。
  C.到了清代的1840年,中国部分城镇的人口已由唐代的大约800万上涨到大约2400万。
  D.在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以及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我国仍兴起了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四个民族工商业城市。
  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在什么条件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文明总会不断前进。
  B.如果没有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我国城市早在宋代就能够实现由古代文明向近现代文明的转变。
  C.城市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对城市文明的认识必须尊重其发展的历史规律。
  D.我国城市发展的历史从一个侧面证明了长江、黄河文化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2分,每小题3分)
                            讳  辩                韩愈
    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日:“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倡之,同然一辞。皇甫湜日:“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
    律曰:“二名不偏讳。”释之者曰:“谓若言‘徵’不称‘在’,言‘在’不称‘徵’是也。”律曰:“不讳嫌名。”释之者日:“谓若‘禹’与‘雨’,‘丘’与‘邱’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  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曾参之父名皙,曾子不讳“昔”。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也。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士君子立言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
    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官宫妾。则是宦官宫妾之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
    (注)嫌名指与名字中所用字音相近的字,音近则有称名之嫌,所以叫嫌名。
  9.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    有名:很有名气
    B.听者不察也,和而倡之              和:附和
    C.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            明白:说清楚
    D.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          贤:超过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与贺争名者毁之曰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
    B.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C.稽之以国家之典              以乱易整,不武
    D.乃比于宦官宫妾              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
  11.下列各句中,不能表明作者“名讳”观点的一项是
    A.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
    B.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
    C.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也。
    D.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
  12.下列各句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文章第一段交代写作的原因之后,先引律,后引经,再引国家之典,层层辩驳,深刻透彻。
    B.《讳辩》即关于“名讳”的辩白。作者针对一些人抓住一个小错误恣意毁谤李贺的现象,愤而写下这篇文章,批驳这种毁谤。
    C.文章最后,作者以幽默的笔调,指出那些“毁之者”只不过是自比于宦官宫妾,剥开了反对者假道学、伪君子的面目。
    D.本文虽是一篇辩驳文章,但作者不作正面的结论,只在引经据典之后,用一连串反诘句对“毁之者”提出质疑,步步紧逼,气势夺人,具有极强的威慑力量。

第II卷(非选择题共114分)

四、文言文翻译、古诗文赏析和古诗文默写(21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①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的两首词,回答问题。(6分)
                           西江月        司马光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①淡淡妆成。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
    相见争②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
    (注)①铅华:古时女子化妆用的铅粉。②争:怎。
                           念奴娇        辛弃疾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划地东风欺客梦,一枕云屏寒怯。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轻别。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
    闻道绮陌东头,行人长见,帘底纤纤月。旧恨春江流未断,新恨云山千叠。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
    (l)《西江月》的上阙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女子形象?试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比较“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和“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在表达情感上的异同点。(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古诗文默写。(6分,每空1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2)今宵酒醒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柳永《雨霖铃》)
    (3)呜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苏洵《六国论》)
    (4)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17分)
                             银  杏            郭沫若
    银杏,我思念你,我不知道你为什么又叫公孙树。但一般人叫你是白果,那是容易了解的。
    我知道,你的特征并不专在乎你有这和杏相仿佛的果实,核皮是纯白如银,核仁是富于营养——这不用说已经就足以为你的特征了。
    但一般人并不知道你是有花植物中最古的先进,你的花粉和胚珠具有着动物般的性态,你是完全由人力保存了下来的奇珍。
    自然界中已经是不能有你的存在了,但你依然挺立着,在太空中高唱着人间胜利的凯歌。
    你这东方的圣者,你这中国人文的有生命的纪念塔,你是只有中国才有呀,一般人似乎也并不知道。
    我到过日本,日本也有你,但你分明是日本的华侨,你侨居在日本大约已有中国的文化侨居在日本的那样久远了吧。
    你是真应该称为中国的国树的呀,我是喜欢你,我特别的喜欢你。
    但也并不是因为你是中国的特产,我才特别的喜欢,是因为你美,你真,你善。
    你的株干是多么的端直,你的枝条是多么的蓬勃,你那折扇形的叶片是多么的青翠,多么的莹洁,多么的精巧呀!
    在暑天你为多少的庙宇戴上了巍峨的云冠,你也为多少的劳苦人撑出了清凉的华盖。
    梧桐虽有你的端直而没有你的坚牢;
    白杨虽有你的葱茏而没有你的庄重。
    熏风会媚妩你,群鸟时来为你欢歌;上帝百神——假如是有上帝百神,我相信每当皓月流空,他们会在你脚下来聚会。
    秋天到来,蝴蝶已经死了的时候,你的碧叶要翻成金黄,而且又会飞出满园的蝴蝶。
    你不是一位巧妙的魔术师吗?但你丝毫也没有令人掩鼻的那种的江湖气息。
    当你那解脱了一切,你那槎丫的枝干挺撑在太空中的时候,你对于寒风霜雪毫不避易。
    那是多么的嶙峋而又洒脱呀,恐怕自有佛法以来再也不曾产生过像你这样的高僧。
    你没有丝毫依阿取容的姿态,但你也并不荒伧;你的美德像音乐一样洋溢八荒,但你也并不骄傲;你的名讳似乎就是“超然”,你超在乎尸切的草木之上,你超在乎一切之上,但你并不隐遁。
    你的果实不是可以滋养人,你的木质不是坚实的器材,就是你的落叶不也是绝好的引火的燃料吗?
    可是我真有点奇怪了:奇怪的是中国人似乎大家都忘记了你,而且忘记得很久远,似乎是从古以来。
    我在中国的经典中找不出你的名字,我很少看到中国的诗人咏赞你的诗,也很少看到中国的画家描写你的画。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呀,你是随中国文化以俱来的亘古的证人,你不也是以为奇怪吗?
    银杏,中国人是忘记了你呀,大家虽然都在吃你的白果,都喜欢吃你的白果,但的确是忘记了你呀。
    世间上也尽有不辨菽麦的人,但把你忘记得这样普遍,这样久远的例子,从来也不曾有过。
    真的啦,陪都不是首善之区吗?但我就很少看见你的影子;为什么遍街都是洋槐,满园都是幽加里树呢?
    我是怎样的思念你呀,银杏!我可希望你不要把中国忘记吧。
    这事情是有点危险的,我怕你一不高兴,会从中国的地面上隐遁下去。
    在中国的领空中会永远听不着你赞美生命的欢歌。
    银杏,我真希望呀,希望中国人单为能更多吃你的白果,总有能更加爱慕你的一天。
                                                       1942年5月23日
  16.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4分)
    我到过日本,日本也有你,但你分明是日本的华侨,你侨居在日本大约已有中国的文化侨居在日本的那样久远了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作者在文中说“你是真应该称为中国的国树的呀,我是喜欢你,我特别的喜欢你。”联系全文,具体说说作者喜欢的原因有哪些?请分条写出。(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银杏,中国人是忘记了你呀,大家虽然都在吃你的白果,都喜欢吃你的白果,但的确是忘记了你呀。”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从文章结构上讲,《银杏》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其中第二部分起自第      段,至_____段结束,(2分)。
    这部分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六、文章赏析(16分)
  20.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
    (1)简析《银杏》中“银杏”的形象
    (2)简析《银杏》的一、二个艺术特色
   
七、作文(60分)
2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个经历过世态炎凉的企业家说:“人的尊严靠财富。”
    一个经历过冤案折磨的老年人说:“人的尊严靠法制。”
    一个经历过艰辛研究的学者说:“人的尊严靠知识。”
    一个经历过几十年探索的哲人说:“人的尊严靠思想。”
    看来,不同经历的人,对“尊严”各有不同的理解。你是如何理解“尊严”的?请以“尊严”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也可以编故事、寓言,等等。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
 













行知补习学校2007年元月月考语文答卷
选择题(12*3=36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翻译鉴赏默写题(21分)
13、(3*3=9分)
①                                                                     __
②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6分)
①                                          &nb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长郡中学2007届高三第六次月考语文试卷.doc』  下一个『2006学年第一学期高二语文期终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