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度高中一年级第一册语文期末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末试卷
试题
名称
2006年度高中一年级第一册语文期末试题(高一上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长沙市第十一中学期末考试语文试卷(高一)【本试卷比照2006年湖南高考试卷。全卷共八页,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大部分,包括7道大题21道小题。总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一、语言知识及运用(12分,每小题3分)01.下列词语的字形及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A、孱头(ch
试题预览
"长沙市第十一中学
期末考试语文试卷(高一)

【本试卷比照2006年湖南高考试卷。全卷共八页,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大部分,包括7道大题21道小题。总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一、语言知识及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01.下列词语的字形及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A、孱头(ch„n)  鲰生(qi‘)   轻舞飞飏(y‚ng)  流憩(xŒ)
  B、寒砧(zh…n)  瓮牖(yu)   落叶翩翩(pin)   流觞(shng)
  C、礼尚往来    残羹冷炙    冠冕堂黄  固弄玄虚  国粹
  D、老羞成怒    锱珠必较    付梓杀青  羞羞达达  辐射
0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所以小孩子总能讨大人的喜欢,而大孩子跟小孩子之间就___时常冲突。
  ②回国之后,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___与这个问题有关的各种材料,加以整理研究,也许可以得到一些结果。
  ③卢梭是原始主义者,主张复古,___我是相信进步的人——____并不像寓言里所说的苍蝇,坐在车轮的轴心上,嗡嗡地叫道:“车子的前进,都是我的力量。”
  A、①难免  ②收集  ③因  但是
  B、①未免  ②搜集  ③但  虽然
  C、①难免  ②搜集  ③而  虽然
  D、①未免  ②收集  ③因  但是
03.下列各句中划线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金成铁。文学之所以是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B、龙腾集团违法犯罪、无恶不作,聂明宇今天摆下的是鸿门宴,你还是不去的好。
  C、他平时严格要求自己,考试时认真守纪,秋毫无犯,从不舞弊。
  D、工商部门在这次打假活动中,共没收了三卡车假货,从假百货到假药品无所不有,令人叹为观止。
0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
  A、一个人能否成才,一是要立志高远,二是要勤奋努力。
  B、因此《边城》问了世。这作品原本近于一个小房子的设计,用料少,占地少;希望它既经济又不缺少空气和阳光。
  C、自从屈原吟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样动人的诗句,对于它的鲜明形象,影响了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D、今晚如果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就算得“过人头”了。

二、现代文(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05—08题。
网络与我们
  因为有了网络,20世纪80年代的人与70年代的人便有了某种若隐若现的代沟。在“BBS”上,80年代的人经常与“前辈”们吵成一团。罗大佑来上海演出时,北京一帮六七十年代的老知青包着专列狂吼大叫地来沪缅怀从前的日子;而上海、杭州一带的80年代的人则在“BBS”上将之喻为“最最最愚蠢”之举。
  用现在的眼光来看从前,生于70年代或更早的人便显得很老土,交友方式或与人沟通的方式亦“OUT”。当年交笔友已经算是很先锋的时尚之举;而打着“e时代我们用伊妹儿交流”旗号的80年代人,聊天室、“BBS”“OICQ”成了他们最常用的交友工具。
  网络令人疯狂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其无可替代的“虚拟化生存”乐趣。“你为什么喜欢网络?”这项调查反馈回来的二千条信息内容不一,但却基本符合网络社区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无厘头”。“21世纪是用网络来掩饰孤独的时代,每一个电脑屏幕后面都是一个“孤独的灵魂”。
  网络时代的幽默感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有人在网络上让你猜成语谜底,如“一只蜜蜂停在日历上”“一只狗过了独木桥就不叫了”“蓝色刀和蓝色的枪”等,你必须要脑筋急转弯地想到“风和日丽”“过目不忘”、“刀枪不入”,否则定会被人笑为智商或“EQ”有问题。
  网恋——“网聚狼的力量”,这是最近网上颇为流行的“e人类”宣言。满纸搞笑的网络鸟语,正如一位名叫“不能睡觉的鱼”的网友所说,网络改变了“e人类”的语言的表达方式,通假字、缩略语成为网络上的主流语言,还诞生了一大批颇有潜力的网络写手。
  网络的出现,也使一些“e人类”提前走上了创业的道路。前不久国内报纸狂炒国外一位12岁的“CEO”,其资产已经超过一亿美元。无独有偶,刚刚被来科思并购的国内门户网站“e日三餐多来米”,其创始人叶仁浩2001年从美国一家风险投资公司筹得6500万美元的时候,他才是个穿运动鞋休闲裤的大男孩。
  最近有人在网上提议要成立“第一国度”——一个完全虚拟的网上国家,这个国家的居民由来自于世界各国的“e人类”组成,完全跨越了地域、人种、阶层等障碍,真正实现了上班Internet一家亲的世界大同。
  相对于70年代或更早出生的人而言,80年代后出生的人更有机会融入全球化进程,或许这才是网络赋予他们最重要的意义。
05.“上海、杭州一带的80年代的人则在‘BBS’上将之喻为最最最愚蠢之举”’中的“愚蠢之举”指
  A、20世纪80年代的人与70年代的人存在着的某种若隐若现的代沟。
  B、在“BBS”上,80年代的人经常与“前辈”们吵成一团的行为。
  C、罗大佑来上海演出时,北京的一帮老知青包专列狂吼大叫来沪缅怀从前的行为。
  D、罗大佑来上海演出时,北京、上海两地人的疯狂之举。
06.对“网络令人疯狂的重要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网络上的“虚拟化生存”乐趣是无可替代的。
  B、因为人们喜欢的理由从反馈的信息来看,是各各不一的。
  C、因为网络文化符合社区“无厘头”文化特征。
  D、因为人们可以借电脑屏幕可以用网络来掩饰孤独。
07.文中举出国内门户网站创始人叶仁浩的事例,其用意是
  A、说明网络的出现,使一些“e人类”提前走上了创业的道路。
  B、说明网络的出现,使叶仁浩获得了丰厚回报。
  C、说明网络的出现,使叶仁治筹到6500万美元。
  D、说明网络的出现,使“e人类”得到了社会的普遍信任。
08.根据全文所提供的信息,选出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
  A、网络的出现,使不同年代出生的人将出现某种若隐若现的代沟。
  B、网络的出现,使我们完全跨越了地域、人种、阶层等障碍。
  C、网络的出现,使我们的头脑变得更加灵活,脑筋急转弯才有可能。
  D、网络的出现,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拓展了生活的意义。


三、文言文阅读(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09—12题
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家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且硕茂蚤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至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蚤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我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蚤缲而绪,蚤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飨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嘻曰:“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0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        拳,弯曲。
  B、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    病,患病。
  C、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      怜,爱惜。
  D、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字,养育。
10.对下面句子中“而”“之”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字而幼孩;    ②击木而召之
  ③以子之道;    ④移之官理
  A、两个“而”意义用法相同,两个“之”意义用法也相同。
  B、两个“而”意义用法不同,两个“之”意义用法相同。
  C、两个“而”意义用法不同,两个“之”意义用法也不同。
  D、两个“而”意义用法相同,两个“之”意义用法不同。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符合文中“养树”或“养人”之道的一组是
  ①或迁徙,无不活,且硕茂蚤实以蕃    ②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③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④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⑤见长人者,好烦其令          ⑥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
  A、①②④          B、②④
  C、③⑤⑥          D、⑤⑥
12.下列对原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橐驼种树的基本方法是:根要舒展,培土要平,要保留一些原土,种好后周围的土要砸结实。
  B、其它种树的人虽然偷偷地观察仿效郭橐驼,却不能赶上他,这也说明了“毁树容易种树难”的道理。
  C、本文借郭橐驼之口,由种树的经验说到为官治民的道理,抨击了那些不从百姓实际需要出发,名为“怜”民,实则“祸”民的官吏。
  D、本文语言生动,答话富有个性化。题目虽称为“传”,却并非一般纪传体文章,而是一篇寓言,将深刻的道理自然寄寓文中,发人深思。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4分)

四、文言文翻译、古诗词鉴赏和古诗文默写(22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视驼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且硕茂蚤实以蕃。(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分)
赠少年(唐·温庭筠)
江海相逢客恨多,秋风叶下洞庭波。
酒酣夜别淮阴市,月照高楼一曲歌。
[注:韩信年少未得志时,曾乞食漂母,也曾受胯下之辱,贻笑于淮阴市。后来征战沙场,成为西汉百万军中的统帅。]
  温庭筠的《赠少年》大意写浪迹江湖的诗人,在秋风萧瑟时节与一位少年相遇相别的瞬间场面。本诗融情于景、用典托怀。清代徐增认为温庭筠是借此诗写自己“不遇”(遇,得到赏识而重用)之感和“侠气高歌”的。具体地说:诗的前半化用屈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诗句,描写南方金风起浪、落叶萧萧的萧索景色,写出“客恨”,从而借客游抒写出自己落拓江湖的“不遇”之感。诗的后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9分)
  ①高低冥迷,不知西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阿房宫赋》)
  ②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_______,______,______,如是而已。(《师说》)
  ③_______,少长咸集。(《兰亭集序》)
  ④_______,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五、现代文(文学类文章)阅读(1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6—19题。
古典之殇(华开烨)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然而,多少古人有过的,今天的生存视野中却杳无了。
  古典诗词中到处弥漫着飞卷如席、如诉如泣的盛大雪况:“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像我等而立之辈,虽未历经沧海桑田的大变迁,但儿时作文里的“雪”气还是蛮足的,好歹也目睹过那让人隐隐动容的“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场景。可现在满嘴冰淇淋的孩子们呢?他们捧着课本吟诵“燕山雪花大如雪”时,会不会感到牙疼呢?而未来的孩子,该不会要把头探进冰箱里去体验雪的滋味吧?
  没有雪的冬天,还配得上叫“冬”吗?
  站在常年断流的黄河岸边,看到的是河水的干涸及河床爆裂的皴皮,除了缺水的焦渴和唇嗓的干燥,你纵有天才之想象,又如何模拟出“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磅礴气势?谁能打捞起一千多年前太白心中那份感动与豪迈?现在的孩子,除了怀疑古人的夸张和信口开河外,是否会得出“文学就是撒谎和胡扯”的结论呢?
  有时侯想,今天的孩子也真够不幸的。
  或许在不久之后,这般猜测语文课的尴尬亦不为过:
  一边是颓山童岭、雀兽绝迹,一边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脆声朗朗;一边是泉涸池干、禾枯野赤,一边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一遍遍抄写;一边是暴尘浊日、黄沙漫卷,一边却勒令孩子体味“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盛况……何等苦涩何等艰难的遥想啊!明明那“现场”早已荡然无存,目下找不到任何参照和对应,却还要晚生们硬硬的抒情和陶醉一番——这不是荒唐是什么!不是悲怆是什么!
  多少珍贵的动植物已经永远地成为了标本?多少鲜泽的生态活页从我们的瞳仁里被硬硬撕掉?多少诗词风景像“广陵散”般变成了遥远的绝版?那沾有它们最后体温的文学辞章,既属不朽之经典,更是幽怨的恸曲和悲笳……你,听到那哭声了吗?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河水清且涟漪”……我在抚摸这些《诗经》中的句子的时候,除了对美的巨大感动外,内心更有一份莫大的冰凉、疼痛和颤栗。因为就在模拟那份远古“现场”的同时,我骤然被一个念头惊醒:她已经永远不属于我们了。阅读竟成了告别,竟成了永诀和追悼。
  我曾经看过两则报道,都和“树”有关——
  一位叫朱丽娅·希尔的少女,为保护北美一株巨大的被称为“月亮”的红杉树,竟然在这棵十八层楼高的树上栖居了七百三十八天,直到树的所有者——太平洋木材公司承诺不砍伐该树,她才走下树来。一九七一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当市政工程的铲车朝古木参天的“国王花园”逼近时,一群勇敢的年轻人站了出来,他们高喊“拯救斯德哥尔摩”的口号,用身体组成人墙,挡在那些美丽的百年古树前面……终于,政府作出了让步,地铁绕道而行。多么幸运的古树啊。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的教育为什么“树”不出这样的“人”来呢?这样的像“树”一样郁郁葱葱、根深叶茂的“人”!
16.“那沾有它们最后体温的文学辞章,既属不朽之经典,更是幽怨的恸曲和悲笳”中,“它们”指什么?(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中说“今天的孩子也真够不幸的”,“不幸”的事是指什么?(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中说“多少古人有过的,今天的生存视野中却杳无了”,今天杳无古人有过的是指什么东西?请用四个概括性的短语来回答。(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中写到教孩子们吟诵古典诗词体味诗词中盛况所产生的尴尬,请你分析这样写的作用。(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文章鉴赏(16分)
20.从下面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16分)
  ①谈谈《古典之殇》的主旨及表现。
  ②浅谈《古典之殇》的构思技巧。
  ③赏析《古典之殇》的艺术手法。

七、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这是一片起伏的灌木丛生的林野,灌木上结着鲜红的大小不一的浆果。有一天,三个年轻人从这里经过,他们被这繁星般美丽的浆果吸引住了。他们约定,在穿过丛林到达那边时,每人摘一枚浆果,看谁摘取的最大。当然,每人也只能有一次采摘的机会,并且只能一直朝前走,不能走回头路。
  假如你是其中的一个年轻人,你怎样摘到一颗较大的浆果?这一段路途的经历对你的人生有什么启示?请以“人生路上的浆果”为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不要另行命题;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字数800字左右。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01B——02C——03B——04B——05C——06B——07A——08D——09B——10C——11B——12B
13翻译
①看驼子所种的树木,或者移栽的(树木),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高大茂盛,果实结得早并且多。(3分)
②更严重的用指甲抓破树皮来检查它们的死活,摇动树根来观察树是松动的结实的,(这样)就一天天地背离树木的生长习性了。(4分)
14鉴赏【答案】诗的后半——暗用淮阴侯韩信的故事(2分),寄托欲伸壮志的豪情(2分)。“月照高楼”点染了高歌而别的背景,展现出一种壮丽明朗的景色(1分),与慷慨高歌的情调吻合,侠气顿生(1分)。
15名句【答案】①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③群贤毕至
    ④木欣欣以向荣
16  珍贵的动植物、鲜泽的生态活页、诗词里的风景
17  古典诗词的“现场”早已荡然无存,找不到任何参照和对应,却还要生硬地抒情和陶醉。
18  ①飞卷如雪、如诉如泣的盛大雪况;  ②黄河之水的磅礴气势;
  ③湖光山色的美丽“现场”;  ④珍贵的动植物;  ⑤鲜泽的生态活页。(四项即可)
19  ①反映出古典诗词场景(自然景致)流失严重,使古典诗词失去了美学价值。
  ②促使读者认识人类破坏环境的严重,加强环境保护意识。(主旨)
  ③增添文章的文学性艺术性。
20  ①提示:作者用李白的诗句引出对“古典之殇”的哀怨,用许多古典诗句佐证古典美景消失的真实性,再用两个保护环境的例子对比,说明我们要培养起后代保护环境的意识。……
  ②提示:开篇引用李白诗句,最后引用格言,遥相呼应,浑然一体。对比反差(古诗和环境;我们和国外)。……
  ③提示:引用增添文学性艺术性;句式排列,气势贯通;比喻拟人,声情并茂。…… (218.77.114.34)"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一 上册 期末试卷


上一个『中考古诗文名句默写』  下一个『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