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检测题.doc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中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九年级语文检测题.doc(九年级下册 语文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九年级语文检测题一、积累与运用(22分)1.根据提示用楷体按原文填空。(3分,任选3个小题)①、孔子论述对待先进与落后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写诗人想象自己迅速还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表
试题预览
"九年级语文检测题
一、积累与运用(22分)
1.根据提示用楷体按原文填空。(3分,任选3个小题)
①、孔子论述对待先进与落后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写诗人想象自己迅速还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表达作者对北宋推动中原感到惋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水调歌头》中可用作分离的人们彼此祝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秋水》中“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演化为:_______这个成语。
⑥、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      ),它是(      ),它是(        ),它是快乐。
2、理解与运用(4分)(任选四道题)
①、《扁鹊蔡桓公》这则故事告诉我们,蔡桓公的悲剧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造成的。
②、时至今日,儒家提倡的许多为人为学之道仍使我们受益匪浅。请写出《〈论语〉十则》中你感受最深的一句名言。(句子意思要完整)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李商隐《无题》中,原比喻对爱情忠贞,现常用来形容对事业执着奉献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怀才不遇的人感慨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马说》中的句子)
⑤、当我们在学习、生活上遇到困难时,就要像白杨树那样,“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         ,对抗着西北风。(用《白杨礼赞》中语句填写)
3、阅读毕淑敏《造心》中的片断,完成下列各题。(3×1=3分)
①孔雀绚丽的羽毛,是大自然物竞天择造出的。②白杨笔直刺向碧宇,是密集的群体和高远的阳光造出的。③清香的花草和缤纷的落英,是植物吸引异性繁衍后代的本能造出的。④钢铁般坚韧顽强的性格,是靠优异的禀赋并在生活中磨炼出来的。⑤我们的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揣摩第②句中加点的词语“造出”,对它涉及的对象,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密集的群体  B、密集的群体和高远的阳光  C、笔直刺向碧宇的白杨   D、白杨笔直刺向碧
(2)对上文所用修辞手法及其含义和作用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第①句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说明了孔雀的美丽是经过自然选择进化而来的。
B、第③句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花草落英是其自身本能的杰作。
C、第④句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表现了坚韧顽强的性格特点。
D、全段构成排比,表明了多姿多彩的万事万物是其本身与外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3)、填入第⑤句空格处,句意准确、句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能不否认是在长久的不知不觉的过程中以自己的双手塑造而成的。
B、不是在长久的不知不觉的过程中发自己的双手塑造而成的吗?
C、是在长久的不知不觉的过程中以自己的双手塑造而成的。
D、难道不是在长久的不知不觉的过程中以自己的双手塑造而成的吗?
4、对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 
  妙用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
B、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    
 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C、她喜欢温文尔雅,竭力要给儿子留下这种印象,在这样做的过程中,她感觉自身高贵起来。     
温文尔雅:态度温和,举止文雅。
D、你提出的问题使我忐忑不安。  
忐忑不安:指感到不安全。
5、下列关于课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出自《白杨礼赞》,作者是现代著名作家茅盾。
B、《孔乙己》是一篇小说,作者是鲁迅。文中的丁举人和孔乙己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
C、《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作者是陈独秀,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对国民政府的抨击。
D、《给巴特勒的信》表现了雨果对英法两国火烧圆明园的极大愤慨。
6、某校九年级(6班)同学在阅读《西游记》时,对猪八戒这个人物有两种不同看法,为此语文老师组织了一场辩论。假如你是正方,针对反方辩词该怎么说(2分)
反方:我方认为,猪八戒好吃懒做,见识短浅,在取经的路上,意志不坚定,遇到困难就嚷嚷着要散伙,而且还经常搬弄是非,耍小聪明,说谎,又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是一个贪生怕死,自私自利的人。
正方:



7 、手机已经成为现代通讯的重要工具,短信已成为联系人们思想的重要平台,例如:圣诞短信:“雨声祝你平安,雨水冲走麻烦,雨丝捎去思念,雨花飞落心弦,雨点圆你心愿,雨露润你心田,但愿幸福开心与你长伴!祝你圣诞快乐!”给朋友带去祝愿;“愿我的短信一到,快乐与你轻轻拥抱,困难见你乖乖让道,烦恼低头悄悄走掉,寂寞见你尽往边靠,吉祥对你格外关照,幸福永远向你微笑!”给朋友带去激励。试着给朋友、亲人、老师发一条短信。(至少用一种修辞,字数不少于20字)2分




8、品析古诗(4分)  
                     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到洛阳。
①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
A.、“却看妻子愁何在”意思是回过头看妻子脸上的愁云已经不存在了。
B、“穿”、“下”二字贴切、形象的描绘出诗人想象中在险峡中穿行疾驶与出峡后顺流而下的畅快心情。
C、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的极度喜悦的心情,表达了诗人渴望祖国统一,人民生活得到安宁的热烈感情。
D、这首诗感情爽朗明快,有别于杜甫诗一向的沉郁顿挫。
②奠定全诗感情基调的一个字是      ,从诗中可以感受到诗人浓浓的爱国之情,请写出能体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诗句                                   。
二、阅读(48分)
爱的旅程(12分)
                       晨义
     黄昏时分,马车抵达这座百里外的小镇。
    “要在这里住一夜了。”父亲看着儿子,拍了拍“栗子皮”浓密的鬃毛。妻子病故,除了十二岁的儿子,这匹马是他生命中的一份儿珍宝。
    “行。”儿子从车上抱下铺盖卷儿。乡村学校也放暑假了。他跟父亲出门拉脚儿,锻炼锻炼。西望行程,落日在群山之间驾起独轮车,如炭火中烧着的铁块,大片的红与大片的黑辉映一体,透射出苍茫和沉重。
    “拿些料喂喂它。”父亲吩咐。儿子拖下条麻袋。里面沙沙作响,是寸步不离的麦糠。就在他向外掏麦糠的时候,一只大刺猬滚了出来,扎疼了他的小手。“哎哟!爸爸你看——”
    “什么啊?”父亲走过来,发现地上花白的刺猬,“哎,怎么连它也带来了?”家中有堆麦糠,里面住着一窝刺猬:母刺猬和它的三只才出生的小刺猬。这就是那只母刺猬。一定是装麦糠时没注意,将它装了来。
    “怎么办啊?”儿子停下乎。
    能怎么办呢?父亲摇摇头:“不好,家里还有三只小刺猬哩。一天了,那么小。”
    “我们要明天才能回去。”儿子脸朝西转,叹了口气。
    “最快也要这个时候到家。”父亲扫视夕阳。
    “它们会饿死吧?”
    “一天一夜。很有可能,也不一定。先把它装进去,明天咱早点回家。” 
    月出东南,像墨绿的麻地钻出个光脊梁,呈现铜的色泽和质感。“栗子皮”静静地嚼吃麦糠,有时也打响鼻。那迷人的沙沙声,散发出一股幽幽的气息。
    父亲坐着,一口接一口咝咝地吸烟,吸得满腹苦香。妻子临走,抓住他的手说:“你要照看好孩子。”这还用说吗?我的儿子!可他当时什么也没说出,只一个劲儿地掉泪。现在想想,多遗憾。“放心吧!我,你还不放心吗?”他时常这样自言自语,似面对暗中的她。让儿子跟着出来,并不是叫他干活,主要是怕孤单、省牵挂。看到儿子,他就浑身是劲,仿佛看到了美丽的妻子。
儿子也没睡着。他仰卧席上,盯着父亲的背出神。母亲去世后,父亲胡子长了,话少了,但对他却温柔百倍,有时“柔”得让他不习惯,受不了。“多好的爸爸啊!这么累,这么疼我。我要听话,多帮他干活。”他默默地想,跟父亲出门,是他乐意的。一来能帮父亲,二来呢,他觉得父亲在哪里,家就在哪里。“你饿了吗?”父亲问。
    “不饿,你呢?” 
    “我也不饿。”   
    “那就睡觉吧,翻山越岭跑了一天,挺累,睡吧,明天还得早起。”疲倦如同烈性白干,使他们沉睡了过去。    I
    第二天清晨醒来,儿子想起麻袋里的刺猬,打开一看,刺猬没了。“刺猬呢?爸爸,刺猬呢?”
    “跑了吗?找找。”
    车上车下没有,四下里找找还是没有。“跑哪儿去了,这个I家伙?”父亲不打算再找了,“耽误事儿吧?你看!小刺猬是白搭了。”
I    “胡乱跑!”儿子有些愤恨,对那只刺猬骂。停了一会儿,他问:“小刺猬好喂吧?”
    “问那个干什么?也可能没事儿。”
    儿子点点头,怀着一腔惋惜,不再说话。黄昏时分马车终
于返回小村。儿子跳下车,跑去看那三只小刺猬。
    “爸爸!”儿子惊叫道,“大刺猬回来了!”
    “是吗?”父亲慢慢走近,“哪儿呢?真是它吗?”
    “是!是它。”
    “像!”父亲伸手捧起刺猬,“咦?它怎么回来的?百十里山
路啊!了得!”
    “血!爸爸你看它肚子上有血。”
    “对,它是爬回来的,磨破了。也不知道回来多久了。百十
里地,翻山越岭,连滚带爬啊!这家伙真厉害。”    。
    “它怎么认得路呢?这么远,还在麻袋里。”
    “就是呀,怎么认路呢?奇怪,就是人,也没这种好记性。
它牵挂着几个孩子——小刺猬啊。想它们,想着想着,就回来
了。”父亲边寻思边解释。
    “再远它也能认得路吗?”
    “嗯。当娘的就这样,真不孬。”父亲只顾感叹,没留意儿子
俊秀的双眼已波光粼粼。
9.这篇文章交织着两条线索,一条是关于              的故事;一条是关于                     的故事。2分
10.文章题目“爱的旅程”有哪些含义?请你写出来。2分


11.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说说你的理解。2分
  父亲坐着,一口接一口咝咝地吸烟,吸得满腹苦香。


12.文章最后说:“父亲只顾感叹,没留意儿子俊秀的双眼已波光粼粼。”儿子为什么流泪?谈谈你的看法。2分


13.本文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较突出,请你任选一处,写出例句,加以欣赏。3分
 例句:


14.人们说母爱是伟大的,读完此文,我们感到父爱同样伟大。请你对天下的父亲写一段赞美的话。(不超过50字)2分


  二、(8分) 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能发问、勤发问的人,头脑自然会日益丰富,眼光自然会日益敏锐。别人不肯动脑筋的地方,他偏会想出惊人的见解;别人以为平常的事物,他偏会看出不平常的道理。这样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 
   苹果落地,是多么平常的事情,牛顿看见了,却要问出个所以然来,结果创立了“万有引力”说,支配了人类思想。 
   壶水滚沸,谁不常常见到?只有瓦特把它当作问题研究,因而发明了蒸汽机,使人类至今蒙受其利。 
   生、老、病、死,都是极普遍的人生现象,释迦牟尼偏偏要寻根问底,求个解答。他因此抛弃尊位和家庭,独自去潜修静想,终于创立了佛教。 
   我们中国的孔子,也是个好问的人。他到太庙里去,看见每样事情都要问。他知道老子熟悉典籍,就去向老子问理。他能够成为万世景仰的圣人,难道真是天生的? 
   够了,够了,不必多举了。举出这几个人物,无非要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我们虽然不一定人人都能成为大科学家大思想家,但是不能不求知识,不能不明道理。要求知识,明道理,处处都会碰到问题。不能勤于发问,是多么可惜呀!
  
   15.用横线在文中划出中心论点。(2分)
  
   16.短文的主体部分主要通过列举事例论述中心论点,文中起过渡作用、使上下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句子是(2分) 
   (1) 
   (2) 
   17.请你在第  段后或在第 段后,再插入一个能证明论点的事例,使之与短文内容构成一个整体。 放在第   段之后。(2分)   


   18.第段中加线的“大科学家”“大思想家”的位置能否调换,为什么?(2分)


 三、(10分)(1)梦中,总听到那山的呼唤。
 (2)从小,热爱山,热爱水,热爱大自然那渺无边际、不可捉摸的神奇与旖旎。
   (3)童年时,在故乡湖南的乡间,曾有那么一座山,使我喘息过,使我迷惑过,使我喜悦而又使我沉迷,至今,那山仍清晰地萦绕于我的脑际。那山并不高,遍布着松树,高大的直入云霄。小的只有半个人高,泥土是红色的,土质松而软,没有杂草,没有荆棘,只是,遍地撒布着一颗颗的松果。而我穿梭于那松林间,奔跑着,呼喊着,收集着那些松果,竟日流连,乐而不疲。玩累了,我会选择一棵巨大的松树,倚着它坐下来,让那如伞般的松枝遮蔽着我。闭上眼睛,我静静地倾听那风声穿过松林发出的簌簌声响,幻想着它在诉说些什么。我一直是个爱做梦的孩子,我就在那儿制造着,酝酿着,堆积着我最初的、童稚的梦。长长久久地听着那山的倾诉、山的声籁和山的呼唤。
   (4)这座童年时期影响着我的山,始终活在我的心中。它带着一股烧灼般的力量压迫着我。一座山!我总觉得自己要攀一座山。而我也总觉得自己在攀一座山。我开始写作,迫切地想写出我对山的那份感觉,我写了很多以山为背景的小说,像《深山里》,像《苔痕》,像《船里的卡保山》……而真正能写出我那份感觉的,只有一篇《幸运草》。
   (5)两年前,随着拍摄《幸运草》的外景勘察队,我上了一座山,我这一生真正地爬上了一座“山”,再度感受到那份令人喘息,令人迷惑,令人喜悦而又令人沉迷的滋味。那座山,那座高不可攀、深入云霄的山,那座远离尘嚣、没有丝毫人间烟火味的山!那座半是梦境、半是幻境、半是仙境的山!
   (6)那山高达海拔一万三千多英尺,名叫“玉山”。
   (7)再没有什么感觉比登上一座“高山”的感觉更踏实,也再没什么感觉比登上一座“高山”的感觉更虚幻,那山半在云封雾绕中,半在氤氲迷离中。岩石高插入云,松树伸展着枝丫,像一只只巨人的手,托住了整个的天空。
    (8)站在那儿,世界在你的脚底,寒意深深的云层包围着你。浓密的松树,高大,挺拔,苍劲,树枝上全挂着一串一串的苍苔,云所带来的水汽凝聚在苍苔上,成为一颗颗晶莹的水滴,顺着苍苔向下滴落。云飘浮在脚下,在眼前,在身边,忽而来,忽而去,忽而凝聚,忽而飘散。太阳的光芒透过树梢,透过云层,像一条条闪烁的光带,遍撒在整个山头。一会儿,你会浴在阳光的灿烂里,一会儿,你又会置身在岩石的阴影下。你身边所有的一切景象,瞬息万变,使你不能不一次又一次的惊叹,惊叹那造物的神秘与神奇。
   (9)夜里,寒月当头,流星数点。山沐浴在月光下,一片清幽,一片朦胧。处处是岩石与巨木的幢幢黑影,给人一份说不出的震慑与肃穆的感觉。山中的夜并不宁静,风在林中穿梭,时而尖啸,如一声壮烈的呐喊。时而低吟,如一支柔美的清歌。除了风声,有隔山的飞瀑,在不停不休的飞湍奔流。有不知名的鸟啼,此起彼应的互相唱和。有树枝偶然的断裂声,有小虫的唧唧,有草丛中不明原委的簌簌……这种种的声浪,汇合成了一股“山的呼唤”,那样让人震慑,让人感动,让人迷惑。似乎在不住地低喊着:“来吧!来吧!来吧!来上一座山。看看山会带给你什么?来吧!来吧!来吧!”
    (10) 梦中,我总听到那山的呼唤。我知道,我将重去,我将攀登,一次又一次。因为,那山在呼唤着我。 
      (选自《美文阅读》有改动)本文写于1970.5.17
 19、认真阅读第③④两段,结合语境并联系文段内容,理解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① 我一直是个爱做梦的孩子,我就在那儿制造着,酝酿着,堆积着我最初的、童稚的梦。
 ② 我总觉得自己要攀一座山。而我也总觉得自己在攀一座山。


  20、文中第⑦至⑨段,作者重点描绘了玉山白天和夜晚两种不同的景象。试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这两种景象的特征。(2分)
①白天的玉山:
②晚的玉山:
21、联系全文看,作者童年登家乡的山和后来攀登玉山,其目的有什么不同?(2分)
 答:


22、本文描写景物浓墨重彩,形象生动。请结合你的阅读经验,任选一个角度,简要分析其写法上的特点。(2分)
答:


 23、试概括本文的主旨。(2分)


   四(17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2)子墨予曰:“万事莫贵于义。”今(如果)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予手足,子为(愿意)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争论)一言以相杀。是义贵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2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舍鱼而取熊掌     舍:              
(2)故患有所不避也   患:
(3)蹴尔而与之       蹴:              
(4)故不为苟得也     苟:
2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26..甲文中所用的论证方法有哪些?试举出两例。(2分)

27.下列句中的“之”字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1分
  例句: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
A.非独贤者是心也,人皆有之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吾欲之南海    D虽有千里之能
28.选段乙用_________论证“万事莫贵于义”。甲文段“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与乙段中_________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你认为两文中的“义”的内涵是什么?我们今天还有必要坚持吗?为什么?(2分)




三、作文(50分)(任选作一题)
(一)心理学家作过一个试验:将一条饥饿的鳄鱼和一些小鱼放在一个水箱的两端,中间用一个透明的玻璃板隔开。刚开始,鳄鱼毫不犹豫地向小鱼发动进攻,失败了也毫不气馁,很快向小鱼发动第二次更猛烈的进攻,它又失败了,并且受了伤。它还继续进攻,第三次、第四次……多次进攻失败后,它再也不进攻了。这时候,心理学家将隔板拿开,鳄鱼仍然一动不动。它放弃了所有努力,只是无望地看着那些小鱼在自己的眼皮底下悠闲地游来游去。
根据上面的材料,请以“再试一次”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二)中学生活是五彩斑斓的,其中一定有许多人、事,曾经拨动过你的心弦,同学们的情感体验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有许多喜怒哀乐让你久久不能忘怀。请以“我的心声”为话题,给你最信任的人,写一封信,共享你的喜怒哀乐。(祝你有个好心情)。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参考答案:
1略2、略3、D B D 4、D 5、C 6、略7、略8、A喜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9、父与子 母刺猬与小刺猬10、○1父与子经历了一次爱的旅程  ○2 母刺猬与小刺猬  经历了一次爱的旅程○3儿子的成长是一次爱的旅程
11、表面指烟草味“苦”是失去妻子的痛苦 “香”是看到儿子的欣慰。12、被母刺猬的行为感动了 想到逝去的母亲
13、略14、略15、首句16、这样的人古今中外都是  够了够了不必多举了 17、略18不能,与后边所举的实例相照应。
19对未来充满憧憬和幻想  不懈追求自己所确立的奋斗目标  20、○1光影变幻 迷离神奇 如梦如幻○2肃穆 威严21、○1游玩山林编制梦想○2感受自然的魅力,寻找对山的感受实现自己的心愿。22、略23、通过对山中自然美景的叙写和描绘,渲染出山的巨大魅力,表达了作者对山及大自然的赞美热爱与向往之情,同时也含蓄的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
24、舍弃  祸患  用脚踩踏 25、略26、比喻论证  举例论证 27、D 28、比喻   万事莫贵于义  略 (220.166.184.13)"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语文版 九年级 下册 中考模拟卷


上一个『广东高职模拟试题』  下一个『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测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