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2006~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联考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末试卷
试题
名称
泰州市2006~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联考(高三上册 苏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泰州市2006~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联考高三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命题人:石爱国(省泰兴中学)钱萍(省靖江中这)王俊(姜堰二中)审题人:张本良(省泰州中学)戴寄琏(泰兴市教研室)王书月(姜堰市教研室)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分两部分,第Ⅰ卷为选择题,第Ⅱ卷为非选择题。2.所有试题的答案均填
试题预览
"泰州市2006~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联考
高三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命题人: 石爱国(省泰兴中学)  钱萍(省靖江中这)      王俊(姜堰二中)
审题人: 张本良(省泰州中学)  戴寄琏(泰兴市教研室)  王书月(姜堰市教研室)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分两部分,第Ⅰ卷为选择题,第Ⅱ卷为非选择题。
2.所有试题的答案均填写在答题纸上(选择题部分使用答题卡的学校请将选择题的答案直接填涂到答题卡上),答案写在试卷上的无效。
第I卷(选择题  共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锃亮(zèng) 解元(jiè) 谲诈(jué) 朝暾夕月(dūn)
B.口讷(nè) 溃脓(huì) 祓除(fú) 惩一儆百(jǐng)
C.赧然(nǎn) 庠序(xiáng) 跻身(jī) 不见经传(chuán)
D.累赘(lěi) 供职(gòng) 干瘪(biě) 啜泣不止(chuò)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震慑    竖碑立传     无暇顾及       有志者,事竟成
B.谜团    妍媸毕露     肌肠辘辘       吃一堑,长一智
C.祥和    万劫不复     改弦更张       仰之弥高,钻之弥艰
D.赝品    首屈一指     冥顽不化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目前正在纳杰夫的当地目击者杰瓦德对记者说,他曾亲眼看到当地武装分子扣压着几名外国人。
B.当法官指控萨达姆下令杀害了杜贾尔村的村民时,萨达姆却对法官反戈一击,拒不承认。
C.这位贪官今天在大会上大讲干部任用制度,讲怎么严格组织程序,讲得慷慨激昂,俨然一位铁包公,在许多人看来,这真是一场精彩的滑稽表演。
D.伏在桥栏杆上看热闹的人越来越多,他们有说有笑,全然不顾河里那个垂死挣扎的小生命,老李看到这些真是气冲霄汉,大喝一声“闪开”,便纵身跃入冰冷的河水中。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综合科技实力方面,我国与我国发展情况类似的印度相比,还有差距;与美国和日本的差距就更大了。
B.目前短信息发送特别活跃,运营商正在努力将现在的短信息发送系统升级为多媒体信息发送系统,这样发送的信息将不仅是图片,还可以是文字,甚至是简单动画。
C.可惜,这部他创作了很久的巨著未及完篇,就过早地离开了我们。
D.曹丕和曹植本是亲兄弟,然而,为了争权夺势,曹丕竟然不顾手足情,威逼曹植在七步之内吟成一首诗,否则“决不宽恕”。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汉服运动:文化焦虑与认同危机
何同彬
面对悄然兴起的“汉服运动”,我的心情异常复杂。这一运动的个体性或小团体性,使得他们的行为在消费时代显得有些尴尬,甚至会引来颇多人的误解。无论如何,它都不可能像超女那样引来广泛的参与,不管是支持还是反对。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文化焦虑,而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焦虑则在于对文化存在的忘却和对焦虑的失语。我们既承续了上个世纪自觉的传统断裂形成的文化失序、异域接续的文化混乱,又面临着日益紧张的全球化造成的文化同一。“历史形成的各种文明与文化开始同自己的根源相脱离,它们融合到技术、经济的世界中,融合到一种空洞的理智主义中。”(卡尔•雅斯贝斯)然而,这种趋势几乎是不可抗拒的。全球化首先是资本的全球化,然后,文化舶来品依靠资本的流动和输出广泛传播。资本处于强势的,其文化也会自然处于一种主动的强势地位,以美国为最显著的例子。“肯德基”、“麦当劳”、“可口可乐”……首先是一种资本和商业行为,然后成为一种具体的、渗透性的文化行为。这种文化的殖民化不再倚重于武装侵略,但是其影响却显然更大。
中国面对这样的情况已经有一百多年了,让我们痛心的是,当我们回首这充满动荡和文化嬗变的百年时,发现传统文化的流失和歧变是那么触目惊心。事实上,和“汉服运动”的动机一样,早在“五四”就有文化保守主义反对全盘西化,有“国剧运动”,有“新格律诗”,进入当代也有新儒家和文化“寻根”,有重倡“读经”,有弘扬“京剧”,但是他们都没能阻挡住资本输出带来的文化传播,也有人叫做文化侵略,或者后殖民。满眼望去,“一个民族的全部生活方式,从出生到走进坟墓,从清早到夜晚,甚至在睡梦之中”(艾略特)都被一种区别于传统中国文化的多重异质文化覆盖。而我们的国人仍然在麻木地等待着文化的丧失殆尽,这令有的“汉服运动”的参与者忿忿不平。然而这就是“索尼”、“本田”、“三星”、“现代”的效应,是不可遏制的“韩流”和“日流”。资本不处于强势地位的,文化就要随时面临着冲击和替代。这就是全球化时代的文化逻辑,这就是中国这一类国家摆脱不掉的文化焦虑。
所以说,“汉服运动”只能成为一种文化实践,它无力改变文化流失的总体趋势,也不可能唤醒人们的文化意识和传统的文化认同,甚至于在一个商品化的消费时代,它的炒作基础都很薄弱。传统的文化符号和审美的文化形式,无论是“汉服”、“京剧”、“春节”、“太极拳”等等等等,都沦为文化消费的工具,而不再具备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全民的民族认同感。文化焦虑和认同危机不断地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出现,包括现在的“汉服运动”,但即便是“汉服运动”的参与者们,也不可能完整还原传统的生活方式了。所以,类似于“汉服运动”这种形式的文化实践,最好不要打着虚妄的文化复兴的大旗,还是作为一种个体或群体的文化怀旧和文化凭吊比较合适。而关于全球化时代的文化选择和民族认同的维系却又是另外一个复杂的问题了。
(选自2006年8月6日《江南时报》,略有删改)
5.下列不能作为作者认为“‘汉服运动’只能成为一种文化实践,它无力改变文化流失的总体趋势”这一结论根据的一项是(     )
A.我们的社会面临着日益紧张的全球化造成的文化同一,而这种文化同一的趋势几乎是不可抗拒的。
B.我们的国人仍然在麻木地等待着文化的丧失殆尽。
C.中国的资本还不处于强势地位,文化随时面临着冲击和替代,这是摆脱不掉的文化焦虑。
D.“汉服运动” 不可能唤醒人们的文化意识和传统的文化认同。
6.下列理解和表达,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
A.悄然掀起的“汉服运动”只是一种个体性或小团体性行为,它不会引起百姓的广泛参与。
B.文化的殖民化从来都是既依靠武装侵略,又依靠资本的流动和输出的。
C.“五四”时期的“国剧运动”、“新格律诗”以及当代的新儒家和文化“寻根”,重倡“读经”、弘扬“京剧”等活动,目的都是为了抵制文化侵略。
D.“汉服运动”的参与者们,试图通过这种形式的文化实践来达到文化复兴的目的。
7.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索尼”、“本田”、“三星”、“现代”等公司的产品进入中国,随之而来是不可遏制的“韩流”和“日流”,这就是资本输出带来的文化传播现象。
B.当中国的资本处于强势的时候,中华文化自然也会对其他民族文化产生强有力的冲击。
C.只要加大炒作力度,“汉服运动”等文化实践就可以抵制多重异质文化的入侵。
D.正在悄然兴起的“汉服运动”,其实质是文化焦虑和认同危机。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御史大夫韩安国者,梁成安人也,后徙睢阳。尝受《韩子》、杂家说于邹田生所。事梁孝王为中大夫。吴楚反时,孝王使安国及张羽为将,扞吴兵于东界。张羽力战,安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吴楚已破,安国、张羽名由此显。
梁孝王,景帝同母弟也,窦太后爱之,令得自请置相、二千石,出入游戏,僭于天子。天子闻之,心弗善也。太后知帝不善,乃怒梁使者,弗见,案责王所为。韩安国为梁使,见大长公主而泣曰:“何梁王为人子之孝,为人臣之忠,而太后曾弗省也?夫前日吴、楚、齐、赵七国反时,自关以东皆合从西乡,惟梁最亲为艰难,将兵击却吴楚,吴楚以故兵不敢西,而卒破亡,梁王之力也。今太后以小节苛礼责望梁王。今梁使来,辄案责之。梁王恐,日夜涕泣,不知所为。何梁王之为子孝,为臣忠,而太后弗恤也?”大长公主具以告太后,太后喜曰:“为言之帝。”言之,帝心乃解。安国名由此显。
其后安国坐法抵罪,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居无何,梁内史缺,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田甲亡走。安国曰:“甲不就官,我灭而宗。”甲因肉袒谢。安国笑曰:“可溺矣!公等足与治乎?”卒善遇之。
公孙诡、羊胜说孝王求为帝太子及益地事,恐汉大臣不听,乃阴使人刺汉用事谋臣。及杀故吴相袁盎,景帝闻诡、胜等计画,乃遣使捕诡、胜,必得。内史安国闻诡、胜匿孝王所,安国入见王而泣曰:“主辱臣死。大王无良臣,故事纷纷至此。今诡、胜不得,请辞赐死。”王曰:“何至此?”安国泣数行下,曰:“治天下终不以私乱公。今大王列在诸侯,悦一邪臣浮说,犯上禁,挠明法。天子以太后故,不忍致法于王。太后日夜涕泣,幸大王自改,而大王终不觉寤。即太后宫车晏驾①,大王尚谁攀乎?”语未卒,孝王泣数行下,谢安国曰:“吾今出诡、胜。”诡、胜自杀。
太史公曰:余观韩长孺之义,世之言梁多长者,不虚哉!
                                           (节选自《史记•韩长孺列传》)
[注] ①宫车晏驾:指帝王驾崩。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扞吴兵于东界        扞:抵御
B.以故吴不能过梁        过:越过
C.出入游戏,僭于天子    僭:诬陷
D.今太后以小节苛礼责望梁王    望:抱怨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公孙诡、羊胜说孝王求为帝太子及益地事。
奚以九万里而南为?
B.扞吴兵于东界。
得复见将军于此。
C.治天下终不以私乱公。
   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D.甲因肉袒谢。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安国做梁孝王的中大夫,在吴、楚发动叛乱时,与张羽都被任命为大将,两个人同心协力,一举打败了叛兵,由此名声大振。
B.韩安国作为梁孝王的使者,在因孝王有行为逾礼而招致景帝不满时,挺身而出,向皇帝进谏,历数梁王之功,化解了皇帝心中的不满。
C.韩安国因犯法被判罪,复出后担任梁国内史,能够善待曾给自己以侮辱的狱吏田甲,由此可见韩安国的胸襟之广。
D.梁孝王隐匿刺杀了朝廷当权谋臣的罪臣公孙诡、羊胜,韩安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使梁孝王翻然醒悟。





第Ⅱ卷(共120分)
四、(23分)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⑴何梁王为人子之孝,为人臣之忠,太后曾弗省也?(4分)
译文:                                                                         
⑵甲不就官,我灭而宗。(2分)
译文:                                                                         
⑶即太后宫车晏驾,大王尚谁攀乎?(3分)
译文: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题大庾岭北驿①
宋之问
阳月②南飞雁, 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 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 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 应见陇头梅。
【注】①本诗是诗人流放广西钦州途经大庾岭时所作。大庾岭在今江西大庾,岭上多生梅花,又名梅岭。古人认为此岭是南北的分界线。②阳月:指农历十月。
⑴前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
⑵请说说第三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并简要分析这一联在全诗中的作用。(4分)
答:                                                                       。
⑶南朝梁时诗人陆凯有这样一首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春。”请结合尾联,揣摩宋之问暗用这一典故的意图。(2分)
答:                                                                       。
13.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                。(柳永《雨霖铃》)
⑵                ,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杜甫《登岳阳楼》)
⑶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举类迩而见义远 。
(司马迁《屈原列传》)
⑷独学而无友,                。(《礼记•杂记》)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长 夜 如 歌
栾中惠
(1)夜深沉,丈夫的鼾声如一支歌。
(2)歌儿任意挥洒,一会儿滚滚而来,如惊涛奔涌;一会儿飘忽而去,如雾霭游移;一会儿起伏跌宕,如山峦连绵;一会儿戛然而止,如路断悬崖。韵律有高有低,节奏有急有缓——有时慢三,有时快四。丈夫用他的鼾声支起一座夜的舞台:晶莹的月光是舞台的灯光,蓝色的天宇是舞台的幕布,微风中摇曳的红玫瑰是其伴舞,喧哗不已的梧桐叶是忘情的掌声……这是一种热烈的静谧,又是一种静谧的热烈!丈夫夜夜都睡得这么踏实,这么香甜。
(3)而我,却迟迟难以入梦。失眠人的夜是个黑幽幽的陷阱。各种各样的追忆,各色各等的希冀,像蝴蝶、像落叶、像雪花、像穿雨的燕子,在眼前翻飞,在脑海中飘洒,使人神经突跳,头晕目眩,思绪纷乱……辗转反侧,无可奈何,我摇摇他。
(4)“怎么?”丈夫似醒非醒地问。
(5)我述说了我的苦衷。
(6)“白天——你太累了。”丈夫咕哝道。
(7)也许我真的太累了。为实现一个小小的承诺,我挖空心思绞尽脑汁;为获得一点小小的成功,我竭尽全力奋而拼搏;为一次无关紧要的小挫折,我唉声叹气怨天尤人;为一丝突发的奇想,我心驰神往乐此不疲……每时每刻,都会有不同的欲望萤火虫般明明灭灭地昭示我,我则像投火的飞蛾,为捕捉到每一个燃烧的亮点,义无反顾地付出惨重的代价。
(8)我仿佛是穿上了魔鬼的红舞鞋,在一刻不停地追逐、旋转……丈夫从不这样。他说,欲望不多,烦恼就少。在待人接物上,他喜欢“君子之交淡如水”;在事业上,他信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志向上,他崇尚“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在个人品格上,他追求“寒不减色,暖不增华”……心境至此,还参与什么世事纷争?功名利禄哪能撼动他半点?白天,他勤勤勉勉地做人,夜晚,他安安然然地入睡。
(9)我嫉妒他,说,你太超脱了,成不了大家!他笑笑,说,你呀,太在意,也成不了大家!看来,在“大家”上我们是殊途同归了。
(10)在我累到极处,也恼到极处时,就想试着走进丈夫的舞台,扯一段鼾声给他做和弦,说一通梦话给他当台词……这很难。
(11)哲人说,夜晚是白天的延续,梦境是心境的映衬。若想有个好梦境,首先得有好心境。
(12)我希望有个轻松的白天。
(13)我学着丈夫,尽量用理智的明矾来沉淀混浊的脑海,尽量用意志的堤坝来拦截感情的潮水,什么亲戚朋友、婚丧嫁娶、利益争执、友谊得失,什么体育比赛、影视轶闻全不闻不问不管,也不喜不怒不哀,家庭、单位、幼儿园三点连成一条线,机械般按轨迹运行。
(14)我终于有了自己的夜歌——可惜自己听不到。但我从丈夫的笑意里琢磨得出,从自己映在梳妆镜中的清澈眼波中捕捉得住。
(15)可是,我的梦并不美。在寒冷的冰山上孤零零地开放着一朵雪莲——那就是我;在狂暴的风雨中有一只离群的小鹿在拼命奔逃——那也是我;在干涸的田野里有一棵枯萎的嫩苗——那也是我……孤寂的梦和梦的孤寂,压得我喘不过气。我觉得我的灵魂在孤寂中萎缩,徒剩一具空空的躯壳了。
(16)揣摩我的梦境,方知丈夫的鼾声一发而不可遏制的原委了。丈夫鼾声的那种滚滚而来,也许就是灵魂在搏斗;那种飘忽而去,也许就是灵魂在逃逸;那种起伏跌宕,也许就是灵魂的挣扎;那种戛然而止,也许就是灵魂的失落……那种人为的自身压抑所造成的深层次的痛苦,在白天得不到宣泄,在梦中也只有凄惨了!我想,人活在世上谁都不容易,超脱只不过是一种表象,或者说是沉重的另一种形式罢了。就连那些跳出三界外的出家人,哪个身后没有一段辛酸的故事?无花果也并非真的无花,植物学家说,它的花生在花托内,是一簇隐藏的淡红。对花来说,这是一种悲哀!与其这样躲躲闪闪地偷生,还不如月季大起大落任凭风吹雨打去!结果,虽能界定人生的价值,却无法表明人生的滋味儿。
(17)我终于品出丈夫鼾声的苦涩和无奈,也终于意识到自己仿效的盲目与愚笨了。
(18)丈夫的超脱与旷达是以支付人生情致为代价的。
(19)人生苦短,去日苦多,生活的表象多姿多彩,生活的内涵繁纷复杂,一个人用全部的心力去应付尚不能周全一二,用全部的感情去体验尚不能经历万一,何必将自己紧紧包裹起来,用超然的姿态躲避人生的酸甜苦辣呢?哭当淋淋漓漓地哭,笑当痛痛快快地笑。心扉洞开了,心情舒畅了,我又恢复了本来的我,该追求的追求,该参与的参与,该苦恼的苦恼……坦直而率真,充实而酣畅。白天没有什么遗憾,晚上竟也能入梦!丈夫问我怎么回事,然后愕然。
(20)又是如歌的长夜。
(21)“叭”的一声,壁灯亮了,这次失眠的不是我,是丈夫。他摇醒我,像我过去对他那样对我述说失眠的苦恼。他很矛盾,原先他以为自己找到了生存的方式,想不到却失去了自我;如今觉得找到了自我,又不知是否应当摆脱这种生存方式……我想,该轮着他听我的夜歌了。
(22)我的夜的舞台是什么样子?也是热烈的静谧抑或静谧的热烈吗?我才不去想它呢!
(选自Internet,有删改)
14.结合文意,简要分析“我”和“丈夫”失眠的原因。(6分)
答:⑴起初“我”失眠的原因是:                                                 。
⑵后来“丈夫”失眠的原因是:                                              。
15.第⑵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内容?对下文起什么作用?(6分)
答:                                                                          。
16.结合文意,说说你对“与其这样躲躲闪闪地偷生,还不如月季大起大落任凭风吹雨打去”这一句话含义的理解。(4分)
答:                                                                          。
17.你同意第⑼自然段划线句子的观点吗?请联系实际分别说出你的理由。(6分)
答:⑴太超脱了,成不了大家:                                                   。
⑵太在意,也成不了大家:                                &n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苏教版 高三 上册 期末试卷


上一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综合测试题』  下一个『遂溪高中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