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高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一)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2007年高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一)(高三下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07年高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一)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42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俊秀逡巡竣工峻峭疏浚 B.刨床炮烙冰雹咆哮皮袍 C.浦口果脯黄埔花圃铺子D.嶙峋遴选麒麟磷肥鳞片2.下列各组词语
试题预览
"2007年高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一)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42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俊秀    逡巡    竣工    峻峭    疏浚   
   B.刨床    炮烙    冰雹    咆哮    皮袍
   C.浦口    果脯    黄埔    花圃    铺子
    D.嶙峋    遴选    麒麟    磷肥    鳞片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扫瞄    涣然冰释    以老卖老    树倒猢狲散
   B.磐石    省吃俭用    绿草如茵    解铃还须系铃人
   C.濒临    平心而论    安排就绪    胳膊钮不过大腿
   D.证券    伸张正义    乌烟障气    捅了马蜂窝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要用极大的耐心去教育学生,不能因为你们的疏忽而__了他们的自尊心。
   ②惩治腐败,打击贪赃枉法,___贪污分子是当前政法工作的首要任务。
   ③世界各国之间发水平的不平衡,___表现为一种经济差距和技术差距,___表现为知识差距和教育差距。
A.伤害    揭发    既/也
B.损害    揭露    不仅/而且
C.损害    揭发    既/也
D.伤害    揭露    不仅/而且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或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嚼过的馍不香,你如果真有才能,也搞出点自己的东西来,那才叫人佩服。
   B.继马德里遭恐怖袭击以后,伦敦可能将成为“基地”组织的下一个袭击目标,这种说法绝不是危言耸听。
   C.七股大水,从水库的桥孔跃出,飞短流长,仿佛七幅闪光的黄锦,直铺下去。
   D.这姑娘是个好姑娘,人勤快,针线锅灶都能拿得起,放得下,跟邻居没有一句闲话。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从1月27日广西发生第一起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到3月16日最后两个疫区解除,在蔓延亚洲的禽流感疫情中,中国走过了不平凡的50天。
B.中国恢复行使对香港的主权后,香港特区事务完全是中国内政,任何外国和国际组织均无权干涉,这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事实,也是国际法的准则。
C.西班牙首相萨帕特罗当选后举行的第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就明确表示,新政府将调整对美国和欧盟的外交政策,抛弃现在的“亲美疏欧”政策,恢复并加强与法国和德国等欧洲国家的“亲密传统友好关系”。
D.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04年经济工作的基本着眼点,是把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引导好、发挥好、保护好,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经济出现大起大落。
6.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到2008年奥运会之前,北京水利发展的目标是:2003年至2005年,用3年时间基本实现北京水利现代化;2003年至2006年,用4年时间基本完成北京三环水系改造;2003年至2007年,用5年时间使城市河湖水质基本还清,实现“三环碧水绕京城”。
B.2004年是美国的大选年。谁将在民主党白热化的竞争中胜出,谁又将成为美国新一任总统,民主党能否压过共和党,打出翻身仗?且看大洋彼岸上演的这场热闹的选举演出。
C.温家宝在北京召开的西部开发会议上强调,要扎扎实实搞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风沙源等重点工程。退耕还林要巩固成果,确保质量,完善政策,稳步推进。
D.2003年“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尽快启动修宪工作,并对宪法修改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在整个修宪过程中要“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严格依法办事。”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细胞凋亡与生命本质相关,要理解这一点首先要从生命的产生说起。人的身体由数百种类型的细胞组成,它们都来自受精卵。在胚胎期人或其他生物的细胞数量急剧增加,这个时候是细胞分化和特异化的时期。在胚胎发育期间细胞必须以一种正确的方式和在恰当的时间分化,以便产生正确的细胞类型。细胞分化和特异化后便形成多种多样的组织与器官,比如肌肉、血液、心脏和神经系统。人体内的数百种细胞都有各自的特异性,而这些特异性细胞之间的有机合作才使得机体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无论在发育期还是在成人体内,既有大量的新细胞产生,也有大量的旧细胞死亡,这是生物体的一种自然现象。而为了维持机体组织中适宜的细胞数量,在细胞分裂和细胞死亡之间需要一种精确的动态平衡,就像一个水库的蓄水与放水。由于这种生成与死亡的有序流程,在胚胎和成人期便维持着人体组织的适宜细胞数量。而这种精密地控制细胞的消亡过程就称为程序性细胞死亡。
正常的生命需要细胞分裂以产生新细胞,并且也要有细胞的死亡,由此人体和生物的器官才得以维持平衡。比如,成年人每天有超过10000亿个细胞产生,与此同时相同数量的细胞也通过一种受到控制的“自杀程序”而死亡,即程序性细胞死亡。
而发育生物学家最先描述了程序性细胞死亡,这种细胞死亡对于胚胎发育是必须的,比如,蝌蚪变形成为青蛙就是如此。在人类胚胎,手指与脚趾的形成也需要一部分细胞程序性死亡,如此才可能生成指、趾,如同树木的枝桠。如果没有程序性细胞死亡,指、趾之间就会连接在一起,像鸭子的蹼一样,趾、趾之间是连在一起的。同样,在大脑发育的最初阶段程序性细胞死亡也决定着大量神经细胞的产生与消亡。
                        (节选自《细胞凋亡的意义》(《百科知识》2003年1期)
7.“这个时候是细胞分化和特异化的时期”,该句中“这个时候”是指什么时候?(   )
A.人的身体由细胞组成时期             B.生命的产生时期 
C.细胞分化时期                        D.胚胎发育期
8.“在细胞分裂和细胞死亡之间需要一种精确的动态平衡”,下列对“动态平衡”的理解最准确的一句是(   )
A.在维持机体组织中适宜的细胞数量的前提下,产生多少新的细胞,也就死亡多少旧的细胞。
B.既有大量的新细胞产生,也有大量的旧细胞死亡
C.产生多少个新的细胞的同时,也就死亡相同数量的细胞。
D.细胞分裂以产生新细胞,并且也要有细胞的死亡。
9.下列各句对“程序性细胞死亡”这个概念解释最准确的一句是(   )
A.程序性细胞死亡是生物体的一种自然现象。
B.程序性细胞死亡是指精密地控制细胞的消亡过程。
C.程序性细胞死亡是指为了维持机体组织中适宜的细胞数量,在新的细胞产生时,在某种程序控制下,也死亡部分或相同数量细胞的一种生命现象。
D.程序性细胞死亡是对于胚胎发育必须的细胞死亡。
10.根据上文提供的信息,以下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让细胞分化产生正确的细胞类型,就必须以一种正确的方式和在恰当的时间。
B.程序性死亡出现在人的发育期和成人期,不出现在人的胚胎期。
C.机体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在于人体内的数百种细胞特异性细胞之间的有机合作
D.正是因为程序性细胞死亡,人的指、趾之间才没有连接在一起。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郦生食其者,陈留高阳人也。好读书,家贫落魄,无以为衣食业,为里监门吏。然县中贤豪不敢役,县中皆谓之狂生。
    及陈胜、项梁等起,诸将徇地过高阳者数十人,郦生闻其将皆握齱①,好苛礼自用,不能听大度之言,郦生乃深自藏匿。后闻沛公将兵略地陈留郊,沛公麾下骑士适郦生里中②子也,沛公时时问邑中贤士豪俊。骑士归,郦生见谓之曰:“吾闻沛公慢而易人,多大略,此真吾所愿从游,莫为我先。若见沛公,谓曰‘臣里中有郦生,年六十余,长八尺,人皆谓之狂生,生自谓我非狂生’。”骑士曰:“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未可以儒生说也。”郦生曰:“弟言之。”骑士从容言如郦生所诫者。
沛公至高阳传舍③,使人召郦生。郦生至,入谒,沛公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郦生入,则长揖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欲率诸侯破秦也?”沛公骂曰:“竖儒④!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秦,何谓助秦攻诸侯乎?”郦生曰:“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于是沛公辍洗,起摄衣,延郦生上坐,谢之。郦生因言六国从横时。沛公喜,赐郦生食,问曰:“计将安出?”郦生曰:“足下起纠合之众,收散乱之兵,不满万人,欲以径入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也,今其城又多积粟。臣善其令,请得使之,令下足下。即不听,足下举兵攻之,臣为内应。”于是遣郦生行,沛公引兵随之,遂下陈留。号郦食其为广野君。
(节选自《史记 • 郦生陆贾列传》)
注:①握齱:同“龌龊”,指器量狭小,拘泥于小节。②里中:同乡。③传舍:古时供往来行人居住的旅舍、客舍。④竖儒:骂人的话,指无见识的儒生。竖,竖子,小子。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将徇地过高阳者数十人                徇:攻占,夺取
B.臣善其令,请得使之,令下足下          下:归附
C.郦生曰:“弟言之。”                    弟:小弟
D.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也      冲:交通要道
1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欲以径入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B.郦生乃深自藏匿/今君乃亡赵走燕
C.臣善其令,请得使之,令下足下/素善留侯张良
D.沛公麾下骑士适郦生里中子也/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13.对下列各句中“之”字指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骑士归,郦生见谓之曰        代上文的“骑士”
B.郦生曰:“弟言之。”          代“我”,即郦生自己
C.延郦生上坐,谢之            代上文的郦生
D.即不听,足下举兵攻之        代上文的“陈留”
1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郦食其虽然只当了一名看管里门的下贱小吏,但是陈留高阳县中的贤士和豪强却不敢随便役使他,是因为他放荡不羁,是一位出名的“狂生”。
B.郦生虽然穷困潦倒,很不得意,但是他胸怀大志,有着非凡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见解。在遇到开明的君主沛公后,就自然地得以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 
C.郦生去见沛公的时候,沛公叉开双腿坐着,以这种姿势见宾客,是一种不礼貌的态度,这个细节体现出沛公的“慢而易人”,也和下文礼遇郦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郦生出语不凡,寥寥数语,就使沛公迅速转变了傲慢的态度,不但道歉,而且主动问计,并立即采纳了夺取陈留县的意见,由此也可见刘邦确实是一个“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
       
第Ⅱ卷(共108分)
四、(18分)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闻沛公慢而易人,多大略,此真吾所愿从游,莫为我先。
译文:                                                                  
②骑士从容言如郦生所诫者。
译文:                                                                  
③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
译文:                                                                  
1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暮过山村     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
(1)概括诗中景物的特点并分析诗人写景的手法。(2分)
答:                                                                  
(2)试分析在这首诗中诗人心理变化的过程。(4分)
答:                                                                  
1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的部分。(只选两题)(4分)
(1)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               。(王勃《滕王阁序》)
(2)挟飞仙以遨游,               。               ,托遗响于悲风。
(苏轼《前赤壁赋》)
(3)自古逢秋悲寂寥,               ,晴空一鹤排云上,                。
(刘禹锡《秋词》)
 
五、(18分) 
                     窗  
钱钟书 
  又是春天,窗子可以常开了。春天从窗外进来,人在屋子里坐不住,就从门里出去。不过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到外是阳光,不像射破屋里阴深处的那样明亮:到处是给太阳晒得懒洋洋的风,不像搅动屋里沉闷的那样有生气。就是鸟语,也似乎琐碎而单薄,需要屋里的寂静来做衬托。我们因此明白,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 
  同时,我们悟到,门和窗有不同的意义。当然,门是造来让人出进的。但是窗子有时也可作为进出口用,譬如小偷或小说里私约的情人就喜欢爬窗子。所以窗子和门的根本分别,决不仅是没有人进来出去。若据赏春一事来看,我们不妨这样说:有了门,我们可出去;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窗子打通了大自然和人的隔膜,把风和太阳引进来,使屋子里也关着一部分春天,让我们安坐了享受,无需再到外面去找。古代诗人像陶渊明对于窗子的这种精神,颇有会心。《归去来辞》有两句:“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不等于说,只要有窗可以凭眺,就是小屋子也住得住么?他又说:“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意思是只要窗子透风,小屋子可成极乐世界……就近有庐山,也用不着上去避暑。所以,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 
  ……我常想,窗可以算房屋的眼睛。刘熙《释名》说:“窗,聪也;于内窥外,为聪明也。”正如凯罗《晚歌》起句所谓:“双瞳如小窗,佳景收历历。”同样地只说着一半。眼睛是灵魂的窗户,我们看见外界,同时也让人看一了我们的内心;眼睛往往跟着心在转,所以孟子子认为相人莫良于眸子。我们跟戴黑眼睛的人谈话,总觉得捉摸不住他的用意,仿佛跟面具相对,就是如此。据爱戈六记1830年4月5日歌德的谈话,歌德恨一切戴眼镜的人,说他们看得清楚他脸上的皱纹,但是他给他们的玻璃片耀得眼花缭乱,看不出他们的心境。窗子许里面的人看出,同时也许外面人看进来,所以在热闹地方住的人要用窗帘子,替他们私生活做个保障,晚上访人,只要看窗里有无灯光,就约略可以猜到主人在不在家,不必找开了门再问,好比不等人开口,从眼睛里看出他们的心思。关窗的作用等于闭眼。天地间有许多景象是要闭了眼才看得见的,譬如梦。假使窗外的人声物态太嘈杂了,关了窗好让灵魂自由地去探胜,安静地默想。有时,关窗和闭眼也有连带关系,你觉得窗外的世界不过尔尔,并不能给你什么满足,你想回到故乡,你要看见跟你分离的亲友,你只有睡觉,闭了眼向梦里寻去。于是你关起了窗。因为只是春天,还留着残冷,窗子也不能整天整夜不关的。 
18.文章第一段说“屋子外面的春天太贱了”,“春天应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原因是什么?(4分) 
  (1)“屋子外面的春天太贱了”是因为: 
    答:                                                                  
(2)“春天应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是因为: 
答:                                                                  
19.文章第二段引陶诗《归去来辞》中的诗句,是为了说明什么?(4分)
    答:                                                                  
20.作者在文章最后说到关窗,他的用意是什么?(6分) 
    答:                                                                  
                                                                          
2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只有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才能欣赏到真正的春光,作者说“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   看”,表现了他好静的性格,也体现了文人的矜持。
 B.本文通过对窗的描写,表达了一种既想开窗让心灵自由,而又害怕外界的纷乱的一种矛盾的心境。
 C.本文为我们展现了广博的历史风情和深郁的文化氛围,透过“窗”这个表象,我们可依稀体悟人生百味,强烈感受到作者对自由交流思想的呼唤与向往。
D.作者精心选择了“窗”这一独特的审视角度,将众多而零散的材料统摄于“窗”,又借“窗”传达了精深的人生要义。
E.本文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或借景抒情,或写人叙事,或抒发胸臆,或直抒已见,浑然天成,毫不做作。 
答:[    ][    ]
六、(12分)
22.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句话。(只填序号)(2分)
①那里有一道瀑布,几十丈高地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轰轰隆隆地响,水沫扬起来,弥漫了半天。②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许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就像地上铺了一层寒烟。③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离的虚幻。④我们走了半天,一直到了山的深处。⑤香气浓烈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答:                       
23.把下面的长句改写为三个语意连贯的短句。(不得改变原意,可添加必要的词语)(4分)
曾把母鸡下蛋的啼叫和诗人的歌唱相提并论都说是“痛苦使然”的尼采的这个家常而生动的比拟恰恰符合中国传统里一个痛苦比快乐更能产生诗歌的意见。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b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当涂县2006_2007学年七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人教版』  下一个『2007年高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二)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