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区200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末试卷
试题
名称
嘉定区200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上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嘉定区200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年级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否则不给分;2.120分钟内完成,总分100分。一、阅读(5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13分)封建社会禁书札记  禁书一词,最早见于宋人苏辙的《乞裁损待高丽事件札子》,里面写道:“即不许买禁物、禁书及诸毒药。”什么样的书
试题预览
"嘉定区200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年级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1.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否则不给分;2.120分钟内完成,总分100分。
一、   阅读(5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13分)
封建社会禁书札记
  禁书一词,最早见于宋人苏辙的《乞裁损待高丽事件札子》,里面写道:“即不许买禁物、禁书及诸毒药。”什么样的书籍定性为禁书,苏辙没有解释。但禁书作为围剿文化的官方行为,却至晚可以上溯到始皇帝时代。书籍具有广泛的社会性,禁止其刊印、流布、阅读,当然只有通过国家行政手段才能实现,
  秦始皇推行禁书的全过程,后世概括为“焚书坑儒”。“焚书”即“禁书”,“坑儒”便是“笔祸”或曰“文字狱”。李斯深谙秦王朝政治专制与思想专制之道,制定的禁毁六国史籍的细则,甚为刻毒。李斯将图书分为三类,《诗》、《书》、百家语之类虽不许民间收藏,但只允许博士之官保留;对医药卜筮种植之作,则不禁不毁。太子扶苏劝谏始皇:“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结果被遣至上郡蒙恬那儿监军戍边,后被秦二世赐令自杀。历史学家范文澜指出:“焚书坑儒的野蛮行径,反映出当时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极端尖锐。李斯主张中央集权是合时宜的,他所代表的儒家荀子学派却是一种极端的镇压人民的政治思想……政治学派的斗争一直发展到大残杀,把孟子学派的儒生大体杀尽,李斯算是取得了胜利。但是,焚书坑儒,丝毫不能消灭学派的分歧,而且还促成了秦朝的灭亡。”始皇的教训,使后来者有所惊醒,终至元明,没有再出像焚书坑儒那样规模的禁书运动。
  两汉四百余年,禁书次数寥寥,大都发生于乱世。王莽篡政后禁谶纬,董卓禁民谣,意在告诫百姓,当权者是不容触动的,即使诅咒也是犯法。晋武帝禁星气、谶纬之学,前秦禁老庄之书,北魏禁佛禁道,隋文帝禁民间撰集国史,皆出于治政需要。唐代,“诸造妖书妖言者”因危及当朝政权,是要被判绞刑的,但唐代禁书是以《唐律》的有关规定行事的,这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宋朝的禁书事件,大多发端于改革派与保守派之间的斗争,新党、旧党的头面人物都为此吃过官司,但宋朝的文字狱没有杀头之痛。元代禁书除学步赵宋,还大肆查禁民间宗教典籍和那些有“反叛”色彩的话本、戏剧。明太祖朱元璋推行文化专制,对言论犯忌者格杀勿论。据说,他在一寺院看到一首咏布袋和尚的诗,疑心是指斥自己,竟“尽诛寺僧”。有人认为,他这样做基于自卑与愚昧,其实,这位乞丐皇帝残忍的后面隐藏着一种“精明”。明成祖搞文字狱,其残暴程度逼似赢政“坑儒”。在明代的禁书单上,既有程朱理学之书,也有李贽的著作和《水浒传》等。
  清初,为扫荡“反清复明”的思想与举动,统治者一方面施用武力镇压,一方面凶残的制造文字狱。此风一开便不可收,自顺治至光绪被禁毁的图书品种多得几乎算不清;禁书一词成为“热字”流播国中。清代禁书的实况与特点,即使“简述”也得写厚厚的一本。有一点却是清晰显见的:清以前历代统治者的种种手段都被继承和发扬。有个数据值得注意:较大的文字狱,顺治在位17年,发生7次;康熙在位61年,12次;雍正在位17年,17次;乾隆在位60年,130余。
读史可知:禁书以及由之引发的“文字狱”,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悉为统治者政治目的服务的一种重要手段。
1.本文提到的《诗》,我们本学期学过其中的一首:《         》。(1分)
  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2分)
  A 秦始皇开中国古代禁书之先河,但他“仁义不施”,着眼于在肉体上消灭儒家学派,禁书收效甚微。
  B.太子扶苏认为,如果在“天下初定”时就大张禁书令会引起社会动荡,因而提倡“诸生皆诵法孔子”。
  C.朱元璋出身卑下,他当了皇帝后推行文化专制本意不在于治政,而是为掩盖自卑,所以更加凶残。
D.在封建社会,禁书与文字狱始终是历代君王为维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和自身权威而采取的治政手段。
3.依据文意,为“禁书”下定义。(3分)
4.简述李斯处置六国书籍的做法及其目的。(3分)
5.依据我们学过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试推断《水浒传》在明代遭禁的原因。(4分)
二.阅读下文,解答6-10题。(12分)
儿童如诗       赵思运
我一直认为,儿童的本质是诗的,诗的本质是儿童的。儿童和诗都是神性的。儿童是泛神论的,在儿童眼里,一切都是有生命的,有灵性的,他会对着我们认为没有生命的东西说话,会给小凳子穿上四只鞋子……他清澈的眸子里闪烁着的是神性的光芒。我觉得,一个太善言谈的人往往就失去了灵性与神性,孩子的言语不发达,但上帝赋予它洞穿万物的神力,它能够直接与万物交谈,因为我们不能,所以我们往往对孩子的交谈感到不能理解。神性与太多的言语是对立的。不会说话的儿童以神性与万物沟通,而当他渐渐长大成人,足以表达他所看到的一切的时候,他的神性就被上帝收回了,与常人无异。所以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在《彩虹》诗中写道:“儿童是成人的父亲。”儿童是引领我们重新找回原初神性的父亲。
诗人牛汉讲过一个故事。有一天,他在写东西,他的外孙女突然伤心地大叫:“爷爷,花灭了!”这时,牛汉以一个成年人的权威口气矫正道:“不对!应是‘花谢了’!” “是‘花灭了’!”外孙女坚定地抗议道:“花真的是灭了,花就是灯!”是吗?花是灯吗?几乎每个成年人都会做出否定的回答。但是,外孙女的回答却“如五雷轰顶一般”使牛汉“惊愣得哑口无言”。在孩子眼里,灯是有生命的,花是有生命的,儿童的言语所幻化出来的世界是成年人从未想象与经历过的,这一世界不是他们创造出来的,而是直接遇到的,随处都可以遇到的。在他们的眼里,一切都是有诗意的,他们的世界一下子点燃了我们成年人世界的诗意,使我们在麻木的生存中瞬间苏醒过来。
孩子的世界是诗的世界,美好的世界,对孩子的残害是对人生之诗的残害,对美好世界的残害。当孩子们在灾害来临的时候,他们对人性、对世界的绝美的憧憬是永恒不灭的。记不清是哪一家刊物上读到过这么一首诗,是纳粹集中营里的一位小女孩写的:
小女孩对挥锹动土的德士兵说:
刽子手叔叔
请把我埋得浅一点
你埋得太深了
明天我妈妈就找不到我了
读到这样的诗句,我的灵魂深处有一种锥心的疼痛,那种感觉决不是用“震撼”一词就能够概括得了的。我会想象到,任何一个刽子手读到这首诗都会不寒而栗!这首诗是在控诉,但又决不仅仅止于控诉。它的价值更在于唤醒,唤醒我们的人性,唤醒我们对生命的尊重,对人类的尊重,对美好世界的尊重。那个美好世界不仅仅属于孩子的乌托邦,它应该属于我们现实中的每个人,属于全人类,这个美好的世界应该包括那个女孩,也包括那个刽子手。
最沉静也最能打动我的是这么一个小场面,是格非某篇小说里写到的,十几年以前读过,现在只记得几句话,是一个成年人与儿童的对话。
你的桥不牢/ 它是给鸽子走的
鸽子能飞过河去不用桥鸽子也能飞过去/ 它是给没有翅膀的鸽子走的
所有的鸽子都有翅膀/ 没有翅膀的鸽子没有翅膀
在课堂上我曾拿这几句话以《童话》为题给学生当诗讲过,有一个学生很感动,说是读到的最好的诗了。字面意思很简单,就是成年人与孩子的对话,成年人的话是对的,孩子的话也是对的。但在本质意义上二者却是极端对立的。成年人一再强调的是实用价值,依据的是常识与现实的真理原则;孩子强调的是精神价值,依据的是人性和形而上学的神性原则。在巨大的张力中,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一种神性的执著。孩子单纯的话语里的丰富意蕴足以令人深思。
美国当代人文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健康的儿童性”概念,认为成年人应该具有双视角,一方面,像成人一样以成熟的、深刻的、理性的眼光看待生活,揭示社会的底蕴;另一方面,又以儿童的天真的、陌生的、非理性的眼光看待生活,把生活的厚厚尘土擦掉,让诗性与神性的光辉重新放射出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物欲的无限滋生,现实功利的、纯粹理性的、实用真理性的生存密密地把人们的诗性与神性封锁住了。在上帝眼里,成年人都是盲人。
迷茫之中如何寻找光明?左眼是诗歌,右眼是儿童。
6.文中说,“这个美好世界应该包括那个女孩,也包括那个刽子手”,有什么深刻含义?(3分)
7.作者把格非小说中的一段对话当作诗给学生讲过,作者认为这首诗的意义是什么?(1分)
8.文章结尾说:“迷茫之中如何寻找光明?左眼是诗歌,右眼是儿童。”这里的“迷茫”与“光明”分别指什么?(4分)
9.下列对这篇散文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    )(    )(2分)
A.文中多次提到神性,神性在文中的含义是“儿童是泛神论的,在儿童眼里,一切都是有生命的,有灵性的”,并非唯心主义。
B.文章写儿童其实是写给成人,告诫成人不要失落美好的童心。
C.文章说“儿童的本质是诗的”,主要是指儿童的心灵是单纯的。
D.作者认为儿童的视角是最美好的、最理想的。
E.文中引用诗人牛汉的故事,意在表明我们需要用孩子的世界点燃成人世界的诗意,“使我们在麻木的生存中瞬间苏醒过来”。 (61.133.125.226)"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一 上册 期末试卷


上一个『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  下一个『青浦区200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高一年级质量抽查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