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月考(12月)试题\苏教版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月考(12月)试题\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苏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姜堰四中初一语文调研测试试卷2006.12.25一、基础知识及运用(42分)(一)选择题,请将答案按顺序填入下列表格中(12分)题号 1 2 3 4 5 6答案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A.猝然cù 蓦地mù 湍急tuān 雕镂lòuB.星宿xiù 旺相xiàng 呜咽yān 归省xǐngC.卷帙zhì 炫目xuà
试题预览
""姜堰四中
初一语文调研测试试卷  2006.12.25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42分)
(一)选择题,请将答案按顺序填入下列表格中  (12分)
题号 1 2 3 4 5 6
答案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猝然cù 蓦地mù 湍急tuān 雕镂lòu
B.星宿xiù 旺相xiàng 呜咽yān 归省xǐng
C.卷帙zhì 炫目xuàn 执拗niù 迸溅bèng
D.澄清chéng 应和hè 霎眼shā 宫阙jué
2.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B.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C.人类在“足不出户”的时代就能够测得出,遥远的星星体积有多大,有些什么元素,在怎样运动。
D.伽利略曾经把自己的一些科学见解告诉他们,而他们也送给了他一个当代的亚里士多德的光荣称号。
3.下列句子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妈妈语重心长地给我讲了沉迷于网络的害处,我终于认识到上网是不对的。
B.晚自习,李兵只顾看小说,把老师布置的作业置之度外。
C.班主任讲道理时善打比方,这种不言而喻、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受到学生的好评。
D.在学校的艺术节上,同学们别有用心,自编自演了许多新颖、有趣的节目。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项是 (2分) 
  A.村口突然传来一阵锣声吸引了孩子们。
B.在轻轻的薄雾里,使这座山城显得格外温柔、可亲。
C.新的班委会建立并健全了一系列班级管理制度。
D.今天是我的生日,我收到了许多朋友送来的精美贺卡。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2分) 
①重庆开县发生井喷事故,胡锦涛、温家宝要求全力_____中毒和遇难人员。
②这位大学生今年20岁,他3岁就成了孤儿,幸亏好心的马大爷_____并抚养他长大。
③这篇小说,用对比的手法,歌颂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揭露了统治者的_____。
  A.搜救 收留 愚蠢 B.抢救 收容 愚昧
C.抢救 收留 愚昧 D.搜救 收容 愚蠢
6.将下列句子填在横线上,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雨是为山美容来的。________。于是我们在雁荡的初夜就有了氤氲的梦。
  ①正好一道瀑布在房后溅珠泼玉,喧腾作响
②下榻在朝阳的山庄
③雁荡山就这样楚楚动人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④这家充满山村情调的宾馆傍山而建
⑤秋天干涩的林木草丛都在这声十月雨中变得青葱秀丽起来。
  A.②④①③⑤   B.⑤③②④①  C.⑤②④③①  D.②③①④⑤
(二)非选择题  (30分)
7.下列词语中共有4个错别字,一一找出来,然后按顺序改正。(4分)
鸡毛蒜皮 走投无路 陈词烂调 无欲则刚 悲欢离合 安祥
一事无成 承前起后 诲人不倦 一劳永益 出谋划策 宛转

8.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  (10分)
  ⑴春天像健壮的青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晴空一鹤排云上,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差之毫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_______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
⑸____________________,桑榆未晚。
⑹《水调歌头》中表达对离人的美好祝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⑺孔子论述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回答问题 (4分)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⑴诗人笔下的早春有何特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诗人对早春怀有什么感情?(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结合语境体会“润”字的妙处?(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根据划线句子的特点,再仿写两个句子  (4分)
课外阅读是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可以使我们获得很多有益的启示。读《三国演义》,我们可领略到诸葛亮舌战群儒的风采;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们能领略到人生真谛和生命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仔细阅读漫画,说说画的含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在“我爱文学”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你一定读过好多文学作品。《汤姆·索亚历险记》一定给你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吧。那么就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各题。(5分)
  ⑴《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作者是_______国的________________.(1分)
⑵你最喜欢作品中的哪个人物?请说出你喜欢的理由。(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你对汤姆当海盗的事情怎么看?(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48分)
(一) (8分)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分)
  ⑴飞漱其间(             ) ⑵良多趣味(                 )
⑶属引凄异(             ) ⑷故渔者歌曰(              )
14.翻译句子 (2分)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中划线的句子是写三峡什么时候的景象?其景象有何特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从全文看,结尾引用渔者的歌谣有何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揠苗助长  (6分)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视之,苗则槁矣。
17.解释加点的词 (2分)
  (1)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    (2)今日病矣(              )
18.翻译句子 (2分)
  其子趋而视之,苗则槁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从这则寓言故事中,你受到什么启发?(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15分)
①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②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③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④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⑤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获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20.第②段中引用了某心理学专家小组,调查研究的结论:“富于创造力人,认为自己有创造力。”请结合下文谈谈,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有人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他们的。”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讲理由。(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第④段中加点的词“一定”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第④段中划线的句子是作者的一个小观点,请你从读过的书中列举出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一观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读了本文后,你对创造力一定有更新的认识,请根据你对创造力的理解,补充下面的句子,表达你独到的观点。(2分)
  如果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四)(19分)
很久以前,有一棵大大的苹果树。一个小男孩每天都喜欢来这儿和树玩。他爬到苹果树上吃苹果,躲在树荫下打个盹。他爱那棵树,那棵树也爱跟他玩。
    时光流逝,小男孩渐渐长大,不能每天再来树下玩了。
    一天,男孩回到树旁,一脸忧伤。“来,我们一块玩!”树对男孩说。“我不再是一个小孩子了,我不能每天和您玩了。”男孩回答道,“我想要玩具。我需要钱买它们。”树说:“抱歉,我没有钱,但是你可以摘下我的苹果拿去卖,这样你就有钱了。”男孩手舞足蹈,把苹果摘了个精光,开心地离去了。男孩摘了苹果离开后.就再也没有回来。树感到很难过。
    一天,长大成人的男孩回来了,树喜出望外。树说:“和我一起玩吧!”“我没有时间玩,我要做工养家,我们要盖房子来住。你能帮我吗?”“抱歉,我没有房子,但是你可以砍下我的树枝来盖房子。”男孩把树枝砍了个精光.开心地离去了。树心满意足地望着男孩的背影。然而,从那以后,男孩再也没有回来。树再次寂寞和难过。
    一个盛夏,男孩回来了,树欣喜万分。树说:“和我一起玩吧!”“我很伤心,我越来越老了,我想去划船,让自己悠闲一下。你能给我一条船吗?”“用我的树干去造一条船吧,你可以开开心心地想划多远就划多远。”男孩锯下树干,造了一条船,他划船而去,很久没有再露面。
终于,多年以后,男孩又回来了。树说:“抱歉,我的孩子,可惜我现在什么也没法给你了。没有苹果给你吃。”男孩回答道:“我也没有牙去咬。”“没有树枝给你爬。”“我老到再也爬不动了。”“我实在什么都给不了你了,我唯一留下的就是我的枯老的根了。”树流着泪说。“我现在再也没有什么需要了,只是有个地方歇一下就好了。经过了这么多年,我太累了。”男孩回答道。“好吧,老树根是歇脚的最好的地方了。来吧,坐在我身上歇歇吧。”树开心得热泪盈眶。
25.长大后的男孩每次回到树的身边都是基于什么原因?树又是如何对待他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分析划线语句的含义。(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文中男孩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刻画这一形象?(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本文是运用对比手法来突出主题的,请结合文章说明是怎样运用对比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作者将“树”作拟人化的描写,寄寓了怎样的象征意义?(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读了这个故事后,你有何感想,请写下来。(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文(60分)
还记得临出门时被妈妈拦住“逼”你喝牛奶吗?  还记得坐在电脑桌前被爸爸强行关机“押”回书桌吗?还记得你在大嚼田园汉堡时妈妈喝着红茶微笑地注视着你的神态吗?还记得你做错事时老师严厉的目光吗?……你能明白吗?爱是絮絮叨叨,琐琐碎碎,爱是细微末节,鸡毛蒜皮。
请在横线上填上妈妈或爸爸或老师……使题目完整,然后作文,注意要写出真情实感,字数在500字以上。
题目:_________________,我明白了
 
初一语文调研测试试卷参考答案  2006.12.25

(一)选择题,请将答案按顺序填入下列表格中  (12分)
题号 1 2 3 4 5 6
答案 C D A C A B
7.滥    详  启    逸
8.略
9.⑴细雨蒙蒙,春草乍起,若隐若现,若有若无
⑵诗人十分喜爱早春,热情赞美早春之景
⑶一个“润”字非常恰当表现了春雨及时可贵,滋润初春的万物的特点
10.略
11.这幅漫画反映了某些角度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父母的态度存在严重的分歧,尤其批评了母亲无知和溺爱。
12.⑴美   马克·吐温   ⑵略   ⑶可肯定 可否定  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13.⑴代词它们   ⑵的确,实在   ⑶连续   ⑷所以,因此
14.略
15.写三峡的秋景,其特点是凄清肃杀
16.突出三峡山高峡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的萧瑟凄清的气氛,将自然景物与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从侧面反映了渔民生活的悲惨 。
17.(1)代词,它,代苗    (2)疲倦,累垮
18.略
19.做事要遵循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否则单凭主观愿望办事,事情办不成功。
20.依据①对自己有自信心  ②保持好奇心,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③不断积累不断探索,坚持不懈(起码答三点)
21.不同意:①创造力并非名人专利,一般人同样具有创造力 ②伟人也是从一般人成长起来。
(答“不同意”给1分,答“同意”不给分。以上两种说法都必须有一定的依据,否则只给2分)
22.“一定”表坚信不疑,说明只要达到上述几点就一定会具有创造性,用上“一定”有很强的鼓动性。
23.略
24.略
25.每次都是生活中遇到麻烦,有需要无法满足而向树索取。而树总是竭尽所能地满足男孩子的要求,并为满足男孩的需要而快乐。
26.表明树为满足男孩需要而不计较个人得失,把男孩的快乐当成自己的快乐。
27.男孩是个不学无术自求索取,不知恩图报,冷漠无情的人。
  作者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的手法刻画这一形象
28.①男孩幼年时期对树的态度和成年后对树的态度形成对比。
②男孩成年后对树的冷漠无情与树对男孩的一如既往的关切形成对比。
29.“树”象征为别人无私奉献,而不求回报的人们。
30.可从学习树的无私奉献的精神或谴责男孩不知回报之行为等角度写。 (218.90.240.146)" "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苏教版 七年级 上册 月考试卷


上一个『八年级语文月考试题』  下一个『苏教版九年级语文月考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