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虹口区高考语文练习卷(一)
您现在位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试题下载
→
期末试卷
试题
名称
2007年虹口区高考语文练习卷(一)
(高三上册 沪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07年虹口区高考语文练习卷(一)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请考生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一、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6分)读书的享受素来被视为有修养的生活上的一种雅事,而在一些不大有机会享受这种权利的人们看来,这是一种值得尊重和妒忌的事。当我们把一个不读书者和一个读书者的生活上的差异比较一下
试题预览
"2007年虹口区高考语文练习卷(一)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请考生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一、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6分)
读书的享受素来被视为有修养的生活上的一种雅事,而在一些不大有机会享受这种权利的人们看来,这是一种值得尊重和妒忌的事。
当我们把一个不读书者和一个读书者的生活上的差异比较一下,这一点便很容易明白。那个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是受着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锢的。他只跟几个朋友和相识者接触谈话,他只看见他周遭所发生的事情。可是当他拿起一本书的时候,他立刻走进一个不同的世界。如果那是一本好书,他便立刻接触到世界上一个最健谈的人。一个古代的作家使读者随一个久远的死者交通;当他读下去的时候,他开始想象那个古代的作家相貌如何,是哪一类的人。一个人在十二小时之中,能够在一个不同的世界里生活二小时,完全忘怀眼前的现实环境。这么一种环境的改变,由心理上的影响说来,是和旅行一样的。
不但如此。读者往往被书籍带进一个思想和反省的境界里去。纵使那是一本关于现实事情的书,亲眼看见那些事情或亲历其境,和在书中读到那些事情,其间也有不同的地方,因为在书本里所叙述的事情往往变成一片景象,而读者也变成一个冷眼旁观的人。所以,最好的读物是那种能够带我们到这种沉思的心境里去的读物,而不是那种仅在报告事情的始末的读物。孔子和中国最伟大的历史家司马迁都表现过同样的观念。据我看来,关于读书的目的,宋代诗人、苏东坡的朋友黄山谷所说的话最妙。他说:“三日不读,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他的意思当然是说,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而只有抱着这种目的的读书才可以叫做艺术。
世间没有什么一个人必读之书。因为我们智能上的趣味像一棵树那样地生长着,或像河水那样地流着。只要有适当的树液,树便会生长起来,只要泉中有新鲜的泉水涌出来,水便会流着。当水流碰到一个花岗岩石时,它便由岩石的旁边绕过去;当水流涌到一片低洼的溪谷时,它便在那边曲曲折折地流一会儿;当水流涌到一个深山的池塘时,它便恬然停驻在那边;当水流冲下急流时,它便赶快向前涌去。这么一来,虽则它没有费什么气力,也没有一定的目标,可是它终究有一天会到达大海。
这么一种读书艺术的观念,把那种视读书为责任或义务的见解完全打破了。在中国,常常有人鼓励学生“苦学”。有一个实行苦学的著名学者,有一次在夜间读书的时候打盹,便拿锥子在股上一刺。这真是荒谬的事情。如果一个人把书本排在面前,而在古代智慧的作家向他说话的时候打盹,那么,他应该干脆地上床去睡觉。把大针刺进小腿,对他都没有一点好处。这么一种人已经失掉一切读书的趣味了。有价值的学者不知道什么叫做“磨练”,也不知道什么叫做“苦学”。他们只是爱好书籍,情不自禁地一直读下去。
这个问题解决之后,读书的时间和地点的问题也可以找到答案。读书没有合宜的时间和地点。一个人有读书的心境时,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读书。如果他知道读书的乐趣,他无论在学校内或学校外,都会读书;无论世界有没有学校,也都会读书。曾国藩在一封家书中,谈到他的四弟拟入京读较好的学校时说:“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有些人在要读书的时候,在书台前装腔作势,埋怨说他们读不下去,因为房间太冷,板凳太硬,或光线太强。也有些作家埋怨说他们写不出东西来,因为蚊子太多,稿纸发光,或马路上的声响太嘈杂。宋代大学者欧阳修说他的好文章都在“三上”得之,即枕上,马上,和厕上。有一个清代的著名学者顾千里据说在夏天有“裸体读经”的习惯。在另一方面,一个人不好读书,那么,一年四季都有不读书的正当理由:
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最好眠;等到秋来冬又至,不如等待到来年。
1.第二自然段中加点词“交通”在文中的含义是 (2分)
2.作者把“不读书者”和“读书者”的生活上的差异作比较,其用意是为了说明(2分)
A.读书是一件生活上的雅事
B.读书是令人尊重和嫉妒的事
C.读书能够改变现实环境
D.读书能起到旅行的作用
3.第三自然段中说孔子也有同样的观念。请列举能表现孔子同样观念的一句话,并说明其内涵。(4分)
4.作者在阐明“世间没有什么一个人必读之书”这个观点时,表达上很有特色。请指出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并具体分析其表达效果。
(4分)
5.请整合信息,分条陈述,为这篇“读书的艺术”做一个内容摘要。(4分)
⑴
⑵
⑶
⑷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6—12题。(22分)
去见阿炳
①我宁愿走向黑暗,去与你相见。即使让我白发如雪,我也愿意,只要我能与你生在同时,亲耳听一次,从你手指间流淌出的《二泉映月》。
②但是,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了。甚至连你当年生活的细节,也都早已被时间的水流,无情地冲走了、淹没了。阿炳兄弟,你可知道,一颗悲苦的心是怎样地想念你吗?把我的心捻作你的二胡之弦,如泣如诉地拉奏吧,那上面,正颤栗着与你心的和鸣啊!
③饥饿。连衣服也难遮体了。还有寒冷和寒冷中无妻无后的孤独。
④北风,雪,破败的道观中的凄清的长夜。更有疾病频频袭来,一只眼睛瞎了,又一只眼睛也瞎了,双重的黑暗,无理地降临在你的壮年。活着,竟是这样的艰难与无趣吗?人,竟会这样的无依无助吗?天亮了又能怎样呢,炎凉的世态不是与这黑暗的夜晚一样冷漠吗?而且天亮了,被欺凌的人的尊严,更会羞辱在光天化日之下。绝望,比双重的黑暗还要沉重地压迫在你敏感的心头,或许,你想到了死。
⑤但是,黑夜惊诧了,它突然看见绝望的手握住了那把破旧的二胡,已经被冷风舔僵的手指,困难但却沉稳地放在了那两股静默的弦上。弓,悄然拉动。
⑥把人世间的痛苦与悲愤,还有哀怨与忧伤,尽情地作一次倾倒吧。
⑦它呜咽着,从一个流浪艺人的悲凉的心田里流出,流向无锡的大街小巷,流向一个又一个也是充满着痛苦与忧伤的心灵。只要是满含悲辛的心灵,哪怕漂泊在天涯海角,也能听懂它,立刻与它相通,并让或干涸或冰封的心灵之泉水重新喷流,从而汇聚成浩淼的湖泊。这是善良但却因此承受着悲剧之痛的心灵上自然存在的泉水啊,只要它流动着,让痛苦与痛苦相融,痛苦便会升华为一种博大的抚慰与深沉悠长的感动,从而涵养出一种至善至美的高贵的心性。
⑧这是中国百姓的痛苦与悲愤、哀怨与忧伤,这是一个中国流浪艺人的痛苦与悲愤、哀怨与忧伤。它呜咽着,从无锡小城的街巷间流向一个又一个无依无靠的心田。
⑨仅仅是这些吗?不,不,我分明看见,带着追寻与向往、渴望与呼唤,一个饱受命运欺侮的人挺起胸膛,一颗痛苦的灵魂,点燃在黑夜里……
⑩原来黑夜是可以变作燃烧的炭的,缕缕暖意,怯怯的,但却是坚决地弥散开来。还有光明,动情的光明,羞涩地,又是慷慨地叩动一扇又一扇被漆黑抵紧的心扉。当然还有爱,爱的欢乐,由清清的溪水和着亮亮的月光,酿成甘洌的酒。冻结的心在缕缕暖意中苏醒,被黑暗魇住的梦,也长出月光样的翅膀,向着光明飞翔。叹息与呻吟,都在爱的阳光下化作倾赞与歌唱,花儿笑了,鸟鸣蝶舞着,痛苦透了的人生,沐浴在欢乐之中!
⑾于是,冰封的中国有春水蜿蜒;半轮明月,穿透浓重的云层,照临冷酷的人间。
⑿你不可能想到,一个瞎子在街巷间所拉唱的曲子,会成为世界经典名曲并让世界为之感动。你更不会想到,连最起码的人的尊严都难保全的一个流浪的民间盲艺人,会是一个让全世界都尊敬爱戴的大师。数千首曲谱在你胸口翻涌,在你指间流淌,只是你生命的响声和生命的需要。欢乐也罢,悲伤也罢,都自然地生长成千变万化的曲谱,一如一腔的鲜血在周身搏动。只是那盛过太多痛苦的心怀格外敏感格外广大罢了。你用宽容面对联袂而至的厄运与打击,并将对世间痛苦的感应、理解与同情,全都化为潺潺流淌的乐谱,抚慰伤痛,润泽众生。你已经是幸运的了,这数千首曲谱毕竟还有六首被抢救、保存了下来。从古至今,在黄土之中,该会掩埋着多少自生自灭的英才啊。当然,这也是人类的幸运:能够一辈又一辈地聆听你的《二泉映月》。
⒀你还让我领略了博大胸怀的壮丽与锦绣。狭小的心胸,一块小坷垃就会让其堵塞窒息。只有博大、宽厚的胸怀,才能容纳众多的山岳、湖泊与森林。而人生的美丽与否,恰恰就在其一望无际、丰富多彩上。如果人生的价值是可以衡量的话,那就看谁能在自己生命的旅程上创造并为后人留下更多更大的山峰和更多更大的湖泊与森林,尤其是不易磨损的精神上的山岳、湖泊与森林。
⒁走进《二泉映月》,湖泊与森林层层环绕着的,正是一座直插云天的青峰。
6.通观全文,题目《去见阿炳》中的“见”在文中的深刻含义是(2分)
7.第⑧段画线句“这是中国百姓的痛苦与悲愤、哀怨与忧伤,这是一个中国流浪艺人的痛苦与悲愤、哀怨与忧伤”在文中的作用是(3分)
8.第⑩段中画线句“原来黑夜是可以变作燃烧的炭的”在文中的含义是(3分)
9.从第⑿段中找出与第④段“活着,竟是这样的艰难与无趣吗”对比着写的一个句子。
(2分)
10.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6分)
A.依照作者思路,全文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其中第⑨段应归入第三层。
B.第①②段抒发作者对阿炳浓烈的思念之情,为下文做了铺垫。
C.第⑨段“仅仅是这些吗”中的“这些”指代阿炳作品中的悲哀与痛苦。
D.本文运用比喻、比拟、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来表现阿炳乐曲的魅力。
E.本文结构严谨,形散神聚;语言形象、含蓄而又深刻,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
F.阿炳作品能成为世界经典名曲,原因是它抚慰了人间伤痛并润泽众生。
11.依照文意,为文中的“阿炳”写一篇简介。(3分)
12.有人说,阿炳艺术上的成就源自于他的人格魅力,你以为如何?(3分)
(三)填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任选5空)(5分)
13.⑴山气日夕佳, (陶渊明《饮酒》)
⑵使六国各爱其人,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杜牧《阿房宫赋》)
⑶ ,惟有敬亭山。 (李白《独坐敬亭山》)
⑷ ,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欧阳修《伶官传序》)
⑸ ,增一分则忧。 (袁枚《祭妹文》)
⑹皮之不存, (《左传•僖公十四年》)
⑺新松恨不高十尺, (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
(四)阅读下面这首小令,完成第14—16题。(9分)
人月圆 春晚次韵
张可久
萋萋芳草春云乱,愁在夕阳中。短亭别酒,平湖画舫,垂柳骄骢。
一声啼鸟,一番夜雨, 一阵东风。 桃花吹尽,佳人何在,门掩残红。
14.此曲中能显示“别意”的事物有“短亭”、 、 。(2分)
15.对这首小令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二句以“芳草萋萋”、“春云撩乱”点题,情景交融。
B.“短亭”三句描写眼前送别的情景,意象丰富。
C.“一声啼鸟”三句是诗人人生波折的写照,虚实相生。
D.末三句化用崔护诗作,抒发思念之情。
16.此曲紧扣一个“愁”字抒发情怀,写法上又注重前后照应。请结合此曲的内容,
对这一特色加以鉴赏。(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6分)
武昌九曲亭记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迤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奚,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欲,车马列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尽,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4分)
⑴子瞻杖策载酒
⑵扫叶席草
⑶林麓向背
⑷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
18.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不知其久也
子瞻每至其下
B. 以此居齐安三年
不可加以斤斧
C. 子瞻迁于齐安
皆效于左右
D. 子瞻与客入山视之
遂相与营之
19.与“其旁古木数十”句式相同的一项(3分)
A.行于松柏之间
B.吾谁与归
C.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
D.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20.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奚。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欲,车马列之迹不至。
译文:
21.上文抒发了苏辙兄弟 的情怀。(2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5题。(12分)
唐白孝德,为李光弼偏将。史思明攻河阳,使骁将李龙仙率骑五千,临城挑战。龙仙捷勇自恃,举足加马鬣上,谩骂光弼。光弼登城望之,顾诸将曰:“孰可取者?”仆固怀恩请行,光弼曰:“非大将所为。”历选其次。左右曰:“孝德可。”光弼召孝德前,问曰:“可乎?”曰:“可!”光弼问:“所加几何人而可?”曰:“独往则可,加人多不可。”光弼曰:“壮哉!”终问所欲,对曰:“愿备五十骑于军门,候入而继进,及请大众鼓噪以假气,他无用也。”光弼抚其背以遣之。
孝德挟二矛,策马截流而渡。半济,怀恩贺曰:“克矣。”光弼曰:“未及,何知其克?”怀恩曰:“观其览跋便僻,可万全。”龙仙始见其独来,甚易之,足不降鬣。稍近,欲动。孝德摇手止之,若使其不动,龙仙不之测。又止龙仙。孝德曰:“侍中使予致词,非他也。”龙仙去三十步,与之言,亵骂如初。孝德伺便,因瞋目曰:“贼识我乎?”龙仙曰:“何也?”曰:“国之大将白孝德。”龙仙曰:“是猪狗乎?”发声虓然,执矛前突,城上鼓噪,五十骑亦继进。龙仙矢不及发,环走堤上,孝德逐之,斩首提之归。
2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文主人公白孝德的英雄豪气在战前与战斗过程两个阶段得到体现。
B.当李龙仙依仗自己勇猛过人谩骂光弼时,已经注定了战场失败的命运。
C.白孝德自告奋勇前往迎战李龙仙的主要原因是他身为李光弼的偏将。
D.全文运用了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生动表现激烈战斗场面。
23.对“龙仙始见其独来,甚易之,足不降鬣”的大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龙仙当初看到白孝德独自前来,想与他交换位置,脚却不能从马鬃上放下。
B.龙仙开始看到白孝德独自前来,以为很容易对付,脚就没放到马鬃下来。
C.龙仙开始看到白孝德单身前来,心里很轻视他,脚也不从马鬃上放下。
D.龙仙当初看到白孝德单身前来,对自己是一种轻视,所以也就不下马招呼了。
24.上文第二自然段中可以看出白孝德战胜李龙仙的原因是(2分)
&n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相关试题:
沪教版
高三
上册
期末试卷
上一个『
2006学年第一学期徐汇区高三年级语文学科学习能力诊断卷
』  下一个『
宝山区200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期终试卷
』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