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语文质量检查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末试卷
试题
名称
2006-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语文质量检查试卷(高一上册 粤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06-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语文质量检查试卷(本试卷分两部分,共四道大题,27小题,共8页,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第一部分阅读鉴赏(共70分)一、古诗文阅读鉴赏(44分)(一)、古诗文默写(8分)1、补写出下列古诗文中空缺的部分。(共四组,每组只选答1小题,共可选答4小题。8分)(1)①____________,贻我
试题预览
"2006-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语文质量检查试卷
(本试卷分两部分,共四道大题,27小题,共8页,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一部分  阅读鉴赏(共70分)
一、古诗文阅读鉴赏(44分)
(一)、古诗文默写(8分)
1、补写出下列古诗文中空缺的部分。(共四组,每组只选答1小题,共可选答4小题。8分)
(1)①____________,贻我彤管。彤管有炜,______________。(《诗经<静女>》)
②朝搴阰之木兰兮,________。日月忽其不淹兮,________。(屈原《离骚》)
(2)○1氓之蚩蚩,______________。匪来贸丝,_____________。(《诗经<氓>》)
○2河汉清且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脉脉不得语。(《迢迢牵牛星》)
(3)○1对酒当歌,__________?譬如朝露,________________。(曹操《短歌行》)
○2廊腰缦回,_________。各抱地势,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4)○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____________,__         _ 。(苏轼《赤壁赋》)   
○2__________,________。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二)、古诗阅读(7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2~3题。
齐安郡中偶题                          暮热游荷池上
杜牧                                  杨万里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2、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_____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分)
3、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古文阅读(2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6题。(10分)
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曰:“婴之家不贫,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婴之家不贫也。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箧之藏也,仁人不为也;进取于君,退得罪于士,身死而财迁于它人,是为宰藏也,智者不为也。夫十总之布,一豆之食,足于中,免矣。”  
 (《晏子辞千金》)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分食食之                食之:吃食物
B.延及交游,以振百姓      延及:延伸到
C.三致之,终再拜而辞曰    再拜:拜了两次
D.是臣代君君民也          君民:统治百姓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B.寡人不知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C.使吏致千金与市租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D.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6.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使者反,言之公。(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 若是其贫也!(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12题。(19分)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①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②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③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④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⑤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燕赵之收藏,韩魏之以营。收藏:动词作名词用,意为“收藏的珍奇珠宝。”
B.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日“天天、日日”的意思,为名词。
C.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甚:副词,“很”的意思。
D.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而:连词,表转折,但是。
8.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具体所指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独夫:指秦始皇 
B、戍卒叫,函谷举。          戍卒:指陈胜农民起义军
C、使六国各爱其人            六国:六个国家
D、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楚人:指项羽
9.第二段文字共五句话,分层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10.下面是对第④⑤句话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秦人,文中指秦始皇。
B.不鉴之,即不以之为鉴;鉴,“作为教训”的意思。
C.句中的“为君”是指做君王。
D.④⑤两句中的“之”意义和用法一样。
11.对文段解说不恰当的一项:(    )(3分)
A.这是一篇借古讽今的赋体散文,这两段文字铺写了秦始皇的豪奢,以及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揭示了秦亡、阿房宫被毁的根本原因。
B.在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总结了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向统治者发出了严厉警告:不要重蹈亡秦覆辙。
C.文章用语精炼至极而含义丰富深远。如“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八个字列举八物却不着一个动词,而秦王的挥霍无度已概括无余。
D.文章把描写、铺排与议论相结合。节选部分的前一部分以描写为主,后一部分以议论为主。
12.请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楚人一炬,可怜焦土。(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现代文阅读鉴赏(2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12分,每题3分)                                 
朦胧之美     
在一定条件下,朦胧比清晰更富美感。古人云:“马上看壮士,月下看美人。”据天文学家称,即使是满月——十五的月亮,其亮度也只相当于阳光的五十万分之一。    
长江三峡的神女峰,终年云雾缭绕,其险峻奇诡尽在半遮半掩之中,故有“半入仙境半人间”的飘渺意境。这种“飘渺”亦即朦胧。常导致人们产生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叫做“浮想联翩”。倘若有人走近去,实地考查一番,想那如仙似幻的景色必然减半,所得不过一片残山瘦水古树怪石而已。
    所以,朦胧可以使一些事物得以藏拙遮丑而趋于尽美。“明察秋毫”则很难获得持久的美感享受。
 现代企业管理学中有一门课叫做“行为科学”,它用社会心理学来研究人的行为及产生种种行为的原因,认为:人的欲望(或称需要)是人行为的发动器,倘欲望完全被行为实现而满足了,欲望立即消失,产生索然之感,这时候就需要另一种新的欲望来发动新的行为。而“朦胧”总是使人不识庐山真面目,赏美心理永远不能完全满足,也就不会兴味索然。美感最强烈之点是刚刚触到迫切欲赏的美物而又没有完全得到的那一瞬间,这一瞬间就产生“临界点美感”,朦胧的美学功能就包括使人总是保持在兴趣盎然而不是索然的“临界点美感”上。           为满足人类这一固有的审美心理,作家为文则必须含蓄,状物抒情也必须蕴藉,即所谓“意贵透彻,语忌直率”。诚然,朦胧不是晦涩,不是让谁也看不懂,更不是一团漆黑。一言以蔽之:朦胧使美感纯化,使美感丰厚,使美感不衰。
13、对文中概念“临界点美感”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它产生于刚刚触到迫切欲赏的美物而又没有完全得到的那一瞬间。
B 、“临界点美感”所构成的心理基础是对美的事物的一种满足。
C、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临界点美感”是最强烈的美的感受。
D、使人保持在兴趣盎然的“临界点美感”上,是朦胧的美学功能之一。
14、下列能作为“朦胧使美感纯化”这个观点的依据的一项是 (     )
A、朦胧导致人们产生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即“浮想联翩”。
B、朦胧可以使一些事物得以藏拙遮丑而趋于尽美。
C、朦胧不仅可以使美感丰厚,而且还能使之长久不衰。
D、“明察秋毫”(不朦胧)则很难获得持久的美感享受。
15、对“人的欲望(或称需要)是人行为的发动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把行为比作发动器,是说行为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
B、用发动器代指人的行为,来探究行为发生的原因。
C、将欲望比成发动器,表明人的欲望永远不能满足。
D、把欲望比作发动器,是说人的行为是由欲望支配的。
16、对文章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引用“马上看壮士,月下观美人”,是要说明不清晰而产生出朦胧的美感。
B、第四段作者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了朦胧能使人产生出强烈而持久的美感的原因。
C、最后一段通过朦胧与晦涩的比较,使人们对朦胧美有全面的认识,避免了片面性。
D、从全文看,作者认为朦胧是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只有朦胧才能使美感经久不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14分)
看树
高林喻
在乡村学校,十多年了,我总喜欢看树。在四季的轮回中,树像这幽静的村庄,呈现着它自己的色彩。面对一棵树。我所追寻的只是树与天空构成的一种最纯朴的风景,然而这一切给人的感觉,却像心灵散发的一阵阵光芒。
在春天的田野,我曾看过一棵树。那是一个已被水珠打湿的傍晚,我轻轻地抚摸着一棵枝干像盘龙一样的榕树,它的庞大的树身盖住了一大片庄稼。和煦的风从耳边掠过,心霎时像一泓明静的湖水,一向被忙碌踩乱的日子在心中渐渐沉静了下来。这时,风是最美的问候,把那些曾在往事中褶皱的情感抚摸得平展展的,似乎把人的每一缕思绪都变得那么纯粹而葱茏了。从此,每当春天,我的心就成了温柔的绿色。
在夏天的山道上,我推着装满学生课本的三轮车,看过树。阳光火一般灿烂,山道上是一棵棵苦辣树。它们尽力伸着腰肢,向我展示着一种青春的动感与奔放,碧绿的叶子润润地生长着。那树阴给我的心遮上了一把清凉的伞。于是,我用歌声开始装点这长长的山路,用昂扬的心情,把不经意间掉进心里的那一点点孤独赶走。这时,最好掬一捧山道旁清澈的泉水,让那一阵阵清凉去廓清那迷茫的视野。然后再摘几片大大的叶子,把阳光全装在心底。
在秋天的乡村。我带着学生们,看过树。我对他们说,秋天的每一棵树,都负载着一颗成熟的心灵。一棵树也许滋润不了万物,但它能够滋润自己的每一片叶子,养熟自己的每一个果子。他们脸上荡满欢笑,如一个个红透的果。然后他们一个个把心贴紧树,紧紧地去拥抱那些树。这时我突然觉得,对于他们,面对一棵树,竟是一种最美的完善。
在老家冬天的高原上,我曾和父亲赶路,我看过树。那是一排白扬,它们和我们一样,在朔风中感受一种寒冷。它们是钻天杨,很高大,但脚下却牢牢地抓住一方泥土,头顶一片苍天,在风与雪中挺直着躯干,就像一杆杆坚强的旗帜。我知道,这是一种与脆弱无关的美丽。那一刻,我们只是和树一样在凛冽的冰雪中遥望自己的远方。那是一排挂满冰霜的树,然而它们却至今虔诚地站着。在我记忆的春天。
我喜欢看树,也爱思索树。人的一生就像一条长路,许多人走不到向往的尽头,而树的一生像一片叶子,竟能把一生几乎完美地走完。直到将每一片叶子都染成金黄。我不曾想这是为什么,但我明白,树的四季都在承受烈日和风雨,它坦然地以一种坚毅面对一树同样的叶子。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哲人的话:“永远不要哀叹,像树叶一样用一生绿着,最后成熟一个金色的梦。”这是关于一片叶子的名言。我想,这也是关于每一棵树的名言。很多时候,我在想,不管谁怎么说,我总渴望像树一样活着,坦然地正视自己的一生。
17.、请赏析“风是最美的问候,把那些曾在往事中褶皱的情感抚摸得平展展的”这句话。(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请你用自己的话表述作者在四季看树时内心受到的影响或启迪。(4分)
①春天看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夏天看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秋天看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冬天看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你怎样理解“我总渴望像树一样活着,坦然地正视自己的一生”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下列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描述树的特征表达对人生的感悟。
B.、本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方法,其中“树的一生像一片叶子,竟能把一生几乎完美地走完”一句用了比喻和比拟的方法。
C.、“我喜欢看树,也爱思索树”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前面写树转到后面写人。
D.、文中提到树“能够滋润自己的每一片叶子”“直到将每一片叶子都染成金黄”,委婉地传达出一位乡村教师对学生深沉的爱。
E.、文章最后一段中的哲人的话,把树的形象描绘得更加具体、逼真,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第二部分  表达交流(共80分)
三、语言表达(20分)
2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3分)
A.我的意见很不成熟,开个头,算抛砖引玉吧,请大家发表好的意见。
B.这几个蠢贼竟敢到公安局去作案,真是班门弄斧,自投罗网。
C.人们对日本政府热衷于派兵外出维和,早就看出了它醉翁之意不在酒。
D.这个人一遇困难就怨天尤人,好像他做事就得人家为他准备好一切似的。
2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是 (    )(3分)
A.、人们被老人那清晰的思路、乐观的情绪和坚定的信心深深感染了。
B.、我们这个大约50人左右的班级,已有35个共青团员。
C、.如果贵公司不履行本协议中有关义务,那么又有谁能担保我们之间的贸易能顺利进行。
D、.他和队友们十几岁时就来到了集训队,几年来,他们日夜朝夕相处,建立了深厚友谊。
2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①日本政界的一些人妄图____ 日本侵华的历史,引起中日两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②端午节,民间有在身上挂香荷包的习俗,据说,这样可以________ 疾病。
③有关夏收的物资供应、运输等方面的工作,他们也制定了______ 的措施。
A.窜改 驱除 响应                B.篡改 祛除 相应
C.窜改 祛除 响应                D.篡改 驱除 相应
24、毕业前夕,少不了留言赠别。请你参照例句,以老师身份给同学写一则赠言。(3分)
例句:英语老师——人生可以有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但绝对不能有一般过去时和将来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5、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内容,使之与上下文句式协调,文意贯通。(4分)
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政客说:“是至高无上的权力。”乞丐说:“是色味俱佳的美食。”商人说:“____________。”病人说:“__________。”画家说:“________。”孩子说:“_________。”……看来,这个问题不会有统一的答案。我们只能说,一个人最重要、最喜欢的,就是最宝贵的。
26、提取下列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对“二十四史”作一解说。(可适当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①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历史借鉴是二十四史的编撰目的。
②封建统治者称二十四史为“正史”。
③纪传体是二十四史采用的体例。
④对中国四千多年来的历史,二十四史所作的记录是比较系统的。
答:二十四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7、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走不回来的人
从前,有个人去拜访一位部落首领,想要块地。首领说,你从这儿往西走,做一个标记,只要你能在太阳落山之前走回来,从这儿到那个标记之间的地都是你的了。
太阳落山了,那个人没有走回来,因为走得太远,他累死在路上。
要求:
以"走不回来的人"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800字以上。2006-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语文质量检查答案
第一部分  阅读鉴赏(共70分)
一、古诗文阅读鉴赏(44分)
1.(每题2分,共8分,一横线1分,凡错、漏、多一字,该横线不得分。多答只按顺序批改。)
(1)①静女其娈,说怿女美。          ②夕揽洲之宿莽。春与秋其代序。
(2)①抱布贸丝。来即我谋。          ②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粤教版 高一 上册 期末试卷


上一个『第二次语文月考卷』  下一个『八年级下学期课文练习《邹忌讽齐王纳谏》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